-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营建更为合理的共同体理念,是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知识行动论基础。反思近代以来的政治,伦理等思想史,不管是地理论、语境论、传统论,道义论还是契约论,在本质上都是共同体理论,都是对什么是合理的共同体,如何建构合理共同体的不同维度探索。这些理论或强调地理因素对共同体营建的影响,或强调周边竞争因素对共同体营建的影响,或强调共同体营建的道德,情感基础,或注重共同体营建的文化传统制约因素,或注重共同体与个体权利让渡的关系,等等。应看到,这些思想都揭示了共同体生成,维系,发展的某些特点,有的甚至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也应明确,这些共同体理念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超越的共同点:往往以单一共同体的营建为目的,以内卷、非开放,对立为方法论基点。其所倡导的共同体价值,无法同时性地运用于共同体内部与共同体之间。比如,一些主体倡导的平等、自由、正义,只适用于其共同体圈子内部,而不适用于共同体之间。当其他共同体在交往中要求共享平等、自由、正义时,这些共同体往往会实质性放弃平等、正义、自由等理念,转而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首位性。这种知行不统一,使诸多共同体理论及其所倡导的价值表现出涂层性、不真实性、矛盾性。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层超越了已有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问题,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维。既注重尊重不同层面(个体、地方、区域、国家、全球)主体,共同体的差异性,也注重不同层面主体、共同体的互联性,共通性、共同性。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内部诸要素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需要有机互动以应对风险、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之间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也需要有机合作才能应对风险,共推发展、共享繁荣。可以逻辑一致地解释共同体内部与共同体之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特点。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从传统的静止,极点式思维向过程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所内涵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过程性、整体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不管是在共同体内部还是共同体之间,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理想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需要整体性地考虑历史、现实、未来,自身与他人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条件、要素、领域。 当正义、自由只为少数人服务时,这种价值就沦为了一种涂层、口号、工具,失去了真实性、引领性。所说与所做、话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是人们判定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是否真实的现实标准。中国不仅在观念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以“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真实、真诚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同行为的一致性、真实性,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获得国际认同。 (摘编自(2019年05月10日)(光明日报》陈忠《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思想史上,不管是地理论、传统论还是契约论,他们在本质上都是共同体理论。 B. 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共同体理念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以内卷、非开放、对立为方法论基点的共同体理念往往以单一共同体的营建为目的。 D. 共同体理念的内外有别和知行不一使诸多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表现出涂层性和矛盾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已有共同体的差异。 B. 文章从历史角度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并就其三个特征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世界文明健康发展为目标,论证了中国理念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D. 文章从方法论基础、理想目标、言行一致三个角度论证命运共同体的新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首位性,往往会导致在共同体内外实质性放弃平等、正义、自由等理念。 B. 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维可以逻辑一致地解释共同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C.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共同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整体性地考虑条件、要素和领域。 D. 中国不仅在观念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且更注重真实,真诚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明证。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共同体理念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由第1段“有的甚至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不是所有的思想,而是“有的”思想对“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共同体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文章从历史角度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1、2段是历史角度,说“不断营建更为合理的共同体理念,是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知识行动论基础”,“但也应明确,这些共同体理念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超越的共同点”,因此,作者从历史角度梳理的是已有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而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往往会导致在共同体内外实质性放弃平等、正义、自由等理念”错误,由第2段“一些主体倡导平等、自由、正义,只适用于其共同体圈子内部,而不适用于共同体之间”可知,是“一些主体”而不是“往往”,选项扩大表述范围,判断错误。 B项,“可以逻辑一致地解释共同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错误,选项缩小范围,由第3段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思维”可以阐释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内部诸要素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一方面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之间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选项只说了一个方面。 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共同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整体性地考虑条件、要素和领域”错误,选项强加因果,选项第一句说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性”,第二句说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性”,由第4段“极点式思维向过程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转换”可知,“过程性”与“完整性”是两个并列的方面,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丹尼索瓦人,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正改写我们对人类演化的理解。2010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丹尼索瓦洞发现了一个当时未知的远古人类群。根据保存在一节指骨内的DNA,研究人员将他们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这项发现使得那片偏远之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那块骨头属于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他们给这位举世瞩目的年轻女性起了个名字:丹妮(Denny)。 继丹妮被发现之后,科学家又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其他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种群的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包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科学家们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在丹尼索瓦洞以外的考古遗址挖掘到更多属于这个古人类的遗骸,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摘编自Ewen Callaway《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打卡胜地”,考古学家的宝藏洞穴》) 材料二 北京时间5月2日凌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刊发了一项重磅发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对化石粘附的碳酸盐进行铀系法测年后,确定该个体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16万年,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现,是考古学界首次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以外确认丹尼索瓦人化石。鉴于目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属指可数,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块16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也更新了古人类最早踏上青藏高原的时间,表明古老型人类早在中更新世就踏上了青藏高原。在现代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地适应了高海拔的缺氧环境。 (摘编自郭林(丹尼索瓦洞之外的丹尼索瓦人,在中国的青藏高原现身了》) 材料三 关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均支持非洲起源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认为中国人本土起源学说更加合理。 不过,自非洲发掘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更好的传承体系,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匠人(直立人)再到早期智人、智人,这个发展体系是完备而详尽的。发展脉络也更加清晰。而中国乃至亚洲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直立人更早的化石样本。并且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人等直立人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许多学者都主张如下观点: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大约在200多万年前,辗转来到东亚大陆,在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直立人一直在东亚生活了一百万年。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在征服丹尼索瓦人的过程中,智人和丹尼索瓦人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因此,亚太地区的许多人群依然携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其中又尤以大洋洲、南亚等地区人类基因组内的丹尼索瓦人基因含量最高。 所以不难想象,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 (摘编自(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下颚骨化石》)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通过在丹尼索瓦洞内所发现的一节指骨内测定的DNA信息,把这个已经灭绝的神秘人种鉴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命名为丹尼索瓦人。 B. 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测定的数据,丹妮(Denny)是一名生活在大约十万年前的年轻女性,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而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 C. 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分布区域以及他们与其他人族成员的相遇。 D. 丹尼索瓦人在被发现近十年以后终于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中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化石也许是丹尼索瓦人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科学家对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下颌骨化石的研究,确定了该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其个体生活年代属中更新世晚期。 B. 甘肃夏河下额骨化石的出土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人了解东亚人群的起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C. 尽管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都是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群,但从DNA研究来看,我们和北京人等直立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D. 丹尼索人约在30万年前来到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元谋人等直立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拟一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答案】4. C 5. D 6. 答案示例:材料一: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究的作用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C项,“在丹尼索瓦洞找到的古人类的骨骼残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1段“很多科学家梦想能找到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这样他们就可以弄清楚丹尼索瓦人的长相、可能的行为模式”可知,是“更完整的遗骸以及人工制品”,不是“骨骼残片”。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D项,“所以我们属于丹尼索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4段“约在30万年前,丹尼索瓦人来到了东亚,在长久的竞争中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随后,大约在5万年前,更为先进的智人终于开始征服亚洲,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可知,丹尼索瓦人逐步淘汰了元谋人等直立人,更为先进的智人淘汰了丹尼索瓦人,最终进化出了我们的祖先。文本并未说我们属于哪种人,选项还犯了于文无据的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将其合并概括,得出文本中心。材料一第1段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第2、3段分析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情况,因此,材料一主要讲解了“西伯利亚南部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及后续研究”。材料二第1段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成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古蛋白组学的分析,确认中国甘肃夏河地区出土的一块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下面分析了这项发现“对于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这两个国际热点问题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下颌骨化石为丰富丹尼索瓦人的形态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深入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与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材料二主要讲解中国甘肃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材料三第1段首先阐述对于“东亚人群的起源”的不同看法,2-4段说“丹尼索瓦人化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将会给史前人类的进化迁徙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推进,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祖先的历史起源”,因此,材料三讲述的是“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对东亚人群起源研究的作用意义”。根据上述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朗读者 杨军民 买完车票,时间尚早,她找了一处座位坐下来。一抹阳光从敞亮的车站候车室窗户射进来,亮丽而温暖。她再一次掏出手机确认一下时间,习惯地将手机装入夹克衫左下侧的口袋。从放在座位右侧的旅行袋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专注地读起来。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她立即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带入了十八世纪苏格兰高原一个伯爵府邸的傍晚,高高的府邸台阶上,走下来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在作者情景交融的笔触下,那座府邸像一幅精美的油画,恬淡静美朦胧。没有任何预兆的,少年被碎石路上轻微的声响惊扰,悚然回首,一个身材颀长的白色身影向他逼近,包裹了他,让他惊恐晕眩继而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留恋之中……小说如静静的山涧涌出一股溪流,清澈却水花四溅,宁静却暗流奔涌,细腻的心理描写,悬疑的构思,唯美的景色描写,像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大餐,够香够味够爽…… 这时候,有一个穿着一身黑衣的少年坐在了她的身边。她用眼睛的余光感受到了他的存在,她却已经被小说的情节感染得无力自拔。少年坐在她的身旁玩手机,游戏的音量开得很大,像一个小型音箱里在发生着一场激战。少年看似盯着手机,眼睛的余光却机警地观察着周围。候车室的人不少,也不多,焦急奔走的,引颈张望的,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匆忙的节奏里透露着井然。少年眼睛更贴近了屏幕,右手脱离了手机,那是一双女人般纤细瘦长的手,比之于妇女丰腴饱满的手指,他的手略显骨感,灵活而有力量。少年似乎更专注于手机的游戏。那只手却忽然如离弦之箭,只觉白光一闪,她装在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他灵巧地掠过来,落入了他的口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觉得那双手不是他的,他对手机的专注度始终未有丝毫懈怠,那只手却在执行着与他的神情丝毫无关的事情,像极了孙悟空的分身术。当他心神归一的时候,他又用眼睛的余光看一下四周。发生了什么吗?似乎没有。少年好像已经很深地沉溺了,眼睛依然盯着手机,缓缓起身,准备离开。 “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对他们,我们有什么可以责怪呢?他们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在异乡打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爱抚,他们像案板上的鱼,干调而挣扎。柔弱一些的孩子因此沉默消沉,刚强一些的孩子会把渴望变成叛逆,甚至会徘徊在犯罪的边缘,他们只是以这些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无所谓,掩饰心中对爱的渴望。他们带刺,但刺里包裹着一颗温热坚强的心哪!当然,我们也不能怨责那些父母,他们抛下心疼的孩子,带着一腔怀念奔走在流水线上,他们想奠定一些经济基础,他们眼睛里是产品,心里却只有他们的孩子。孩子是他们的信念,每日把疲惫的身体搁在床板上的时候,在疲惫留给他们的哪怕最短暂的间隙里,一定,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在眼前晃动。这是一种牺牲,一种无畏呀!我们无力改变,就让我们拿起电话,哪怕只能说一句话。那么,父母说孩子,爸妈想你了!那么,孩子说爸妈,我想你们了!世界或许会因为这一句话而充满阳光……” 她忽然念出声来,声音不高不低,临近的人都可以听得见,听得清楚。那声音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 准备起身的少年聆听着,前后左右的几个人聆听着,车站的喧闹似乎凝滞了,只有她温和而清晰的声音在环绕。 少年关小了手机的音量,静静地听完了她的朗读。默默地站起来,走出了车站大门,隔着玻璃窗,她看见他把手机把在耳朵上。也许,铃声响起的那边,是他的父亲或他的母亲。 她这么想着,眼睛有些湿润。作为一名做留守孩子专访的记者,她一进门就看见了那个孩子,桀骜不驯的眼神,须臾不离的手机,一只耳朵下晶亮的耳环。 她把手插进左下边的口袋,手机好好地躺在那里,手机是温热的,有她的体温,当然也有他的。 时间到了,她准备着行囊,走向站台入口。 那本被合上的书,翠绿的硬质封皮上,写着《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几个仿宋大字。 (《安徽文学)2019年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朗读者”为题,巧妙借用当前广为人知的电视节目的栏目名称,标题的趋同化既展现了阅读化人的巨大力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 “从放在座位右侧的旅行袋里掏出一本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这既照应了题目,也为后文黑衣少年坐在她的左侧偷窃手机作好了铺垫。 C. 文章第三段两次描写少年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周围,揭示出他偷窃行为害怕引起别人注意的戒备心理,也表现了少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紧张和焦虑。 D. 手机是“她”与少年的连接点,小说开篇切入女主人公“掏”“装”手机的动作细节,在后文少年的“掠”与“还”中传达出“朗读者”洗涤灵魂的力量。 8. 文章第二段说“她”“很久没有读过带入感这么强的小说了”,实际上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带入感”巧妙地构筑了这篇小说的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梳理。 9.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多余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7. C 8. 答案示例:全文从“她”买票候车专注阅读展开情节,便被茨威格的小说带入其中,这是情节的“起”点;因了沉醉其中无力自拔的“被带入”的阅读才给了少年下手的机会,这是情节的“接”点;意识到手机被偷后,撇开小说的朗读又把少年带入自己设定的情景,这是情节的“折”点;少年静静地聆听、偷偷地还手机、默默地起身、悄悄地打电话,少年被带入后灵魂受到净化,这是情节“圆合”的收束点。(要紧扣“带入感”答题。若从情节的发生、发展角度来答,也可酌情给分) 9. 答案示例1:不多余。理由:①表现人物:通过揭示阅读真相,更加突出了“我”要转化少年的良苦用心,丰富了人物内涵。②照应情节(或“结构完整”):文章开篇以“掏书读起来”这样的情节展开,通过最后一段交代此“阅读”非彼“朗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③凸现主旨:通过揭示朗读的真相,表现了“我”作为一名留守孩子专访记者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凸显了顺势而为,春风化人的美德。 答案示例2:多余。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②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并与开头完美照应,最后一段就显多余。③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耐人寻味。④从人物形象看,前文对“她”已有充分表现,结尾补充阅读真相的细节显得造作多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表现了少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紧张和焦虑”错误,根据后文可知,少年是一个留守儿童,缺乏爱和关心,意图通过“偷窃”等行为掩饰心中对爱的渴望,在这之前,他已经做过多次类似“偷窃”的事,因此“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紧张和焦虑”于文无据。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带入感”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根据文章第1段可知,因为小说的“代入感”很强,“她”沉浸其中,为下文少年偷手机做了铺垫;由第3、4段可知,“她”知道手机被偷后,用“情感饱满,像春风吹拂着树梢,像划破云翳的一缕阳光,像母亲抚摸着婴儿”的声音朗读,将少年“代入”到一个“留守孩子渴望爱”的情境;少年将自己“代入”进情景后,产生情感共鸣灵魂受到净化,偷偷地将手机还给“她”。因此,“代入感”是故事情节的起点、转折点和收束点。考生要紧扣“带入感”答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如果认为“不多余”:人物上,“她”朗读的内容与《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截然不同,说明“她”是为了转化少年,丰富了人物形象;情节上,前后照应,开篇写“她”读书,中间写“她”朗读,结尾写“她”合上书,小说结构完整;主旨上,朗读真相的揭示,既表现了“她”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理解和尊重,也写出了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春风化人的美德,给读者启示。如果认为“多余”:人物上,1-9段已经较好地展示“她”作为一名留守孩子专访记者顺势而为转化少年的形象,结尾段嫌多余;情节上和主旨上,去掉结尾段后,第9段同样可以与第1段“买票”前后照应,也不影响主旨的表达,嫌多余;效果上,小说往往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去掉结尾段更能为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嫌多余。学生探究解答时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述说理由,理由分析要基于原文内容。 【点睛】思路引导 可读性强的小说一般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不同类型的叙述顺序及夏然而止、留白式的结尾中,充分塑造着人物的性格,展现着文章的主题。因此,情节类作用分析题往往要考虑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的作用。 (1)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考虑某些具体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接着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然后分析情节对揭示深化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由以上的思路作导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分三个层面:指向情节本身(情节的特征)、指向人物(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指向主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淳祐十年,以上含登第,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全。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或。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提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褆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月:“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为诗《裂衣书诗寄弟》别其兄弟,诗曰“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惟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即如堂中观之,皆叹息。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选自《宋史·赵卯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B.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C.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D. 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淳祐,是年号纪年法,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 B. 第,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举时代称考中叫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或落榜。 C. 明年,今意指今年的下一年,此处为古义“第二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意思相同。 D. 堂,正房,高大的房子,一般指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卯发审时度势,善于应对。元朝大军渡江以后,池州太守王起宗弃官逃跑,赵卯发代行州里事务,修缮营垒、囤积粮食,积极为守城做准备。 B. 赵卯发法令严明,处事果断。宋将夏贵兵败逃归后,他的军队所过之处肆意掠夺,赵卯发逮捕斩杀十多人,逃兵才收敛停止他们的抢掠。 C. 赵卯发忠心报国,矢志不移。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 D. 赵卯发大义凌然,视死如归。面对张林的背叛,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 (2)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 (2)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与妻盛服共同在从容堂自缢而死。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从容”,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 “卯发始为此堂”中,“卯发”是主语,“此堂”是“为”的宾语,该句是完整主谓句,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B项。 “及兵遽”意思是“等到战事紧急”,是状语,需要单独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A项,“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错误,晋“元嘉”也是年号纪年法,与“淳祐”相同。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来。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错误。根据“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可知,赵卯发知道城池难以守住,所以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根据“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可知,是第二天 才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素”,向来,平素;“以”,因为;“称”,著;“论”,这里指“诬陷”;“起”,起用。(2)中,“阴”,暗中,暗地里;“阳”,通“佯”,假装;“柄”,权柄,权利。 【点睛】断句 1、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如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如: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注意其中的“乎”,有时通介词“于”,往往居于句中,如《醉翁亭记》中有“颓然乎其间者”;“焉”有时也居于句中,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3)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4)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父,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复音虚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之前一般要断句。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向使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次出现是只提名不提姓。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进行断句。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就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为“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依总分,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宴乐损矣。”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是一个总分关系。 5、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断句。 (1)顶真断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对偶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愿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战国策》) (3)反复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话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6、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判断句式:“……者,……也”及其变式 (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其……耶” 参考译文: 赵卯发,字汉卿,是昌州人。淳祐十年,以太学上舍身份登进士第,为遂宁府司户、潼用签判、宣城宰,平时因为节操品行而著称,被人诬陷定罪而罢官,咸淳七年,起用他为彭泽县令。咸淳十年,暂代池州(今属安徽)通判。 元军渡江,太守王起宗弃官而去,赵卯发总管州事,修缮城墙,囤积粮食,为守城做准备。宋将夏贵兵败逃归,所过纵掠,赵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乱才停止。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说话。有人问他的修身之道,卯发说:“忠义是修身的依据,除此以外都不是臣子所能说的。”张林用兵出外巡江,暗里向元军投降,归来后却假装继续帮助赵卯发守城,守兵有五百多人,指挥权皆归张林。赵卯发知道城池不能守住,就设置酒宴会集亲友;与他们饮酒诀别,对他的妻子雍氏说:“城池将被攻破,我是守臣不应当逃走,你先出城离开吧。”雍氏说:“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难道不能做忠臣妇乎?”卯发笑着说:“这难道是妇人女子所能做的吗。”雍氏说:“我请求先君而死。”卯发笑着阻止她。第二天就散尽他家资财给他的弟侄,仆婢也都被遣散了。 二月,元军攻打池州,赵卯发早晨起来在书几上写道:“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写诗与其兄弟道别,诗中说“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非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妻盛服共同在从容堂自缢而死。赵卯发一开始建造此堂;命名为“可以从容”,等到战事紧急,他领着客人进入堂中,指着所题的扁说:“吾必死于是。”客人问其中的缘故,他说:“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这大概就是征兆吧”赵卯发死后,张林开门投降。元朝丞相伯颜入成,问太守在哪里,左右以太守已死来回答。当即到堂中察看,都很叹息。给他准备棺衾合葬在池上,祭奠了他的墓才离开。事情被朝廷所知晓,赠予他华文阁待制的官职,谥号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用两个儿子为京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除夜书怀 来鹊(唐) 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 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 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 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以“洲头夜泊”起句,看似平淡,诗人深蕴的感情实则由此生发开来。 B. 颔联紧承首联,从社会和自然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形影凄然的原因。 C. 颈联紧扣诗题描写眼前的景物,从正、反两面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D. 全诗抒发哀情一唱三叹,诗风流转沉郁顿挫,颇有杜甫《登高》的气象。 15.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歌尾联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在失魂落魄中自嗟自叹,在时光流逝的无奈中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哀,既有羁旅夜泊,孤苦无告的凄苦,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不甘沉沦的达观、自勉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正、反两面”错误,“冷灰”“闷字”“寒席”“愁眠”都是从同一种角度、同一个层面渲染孤寂凄凉的愁绪,无正反两面的对比。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此类情感题,第一步,根据诗题(中心)、作者经历、时代背景、诗文翻译、注释等把握诗歌大意,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第二步,找到诗中表现情感的字词、语句,确定诗人抒发的情感。“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意思是:嗟叹自己一事无成落魄天涯,在春风吹拂中又度过了一年。“无成事”“又一年”写出诗人年华虚度,功业未成,内心郁闷,因而自嗟自叹;“明日”“春风”又给人一种尽管今日落魄,但是明日春风又来,不应就此沉沦的达观、自勉之感。该句既抒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又暗含着对多舛命途的豁达之情,兼具议论和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多运用夸张描写,“__________”极言山峰之高,“________”极言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庄子《逍遥游》中表达无论外界怎样看我,我都能淡然处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采用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眼前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无边落水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盈”“倚”“壁”“誉”“萧”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信”的坏名声普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为何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毫无忌惮地玩变脸?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是否错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了纯粹的一场商业投机活动,误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零和博弈。( ),国家的道义形象早已 。食言而肥,终会自食苦果。美国这些政客的每一次 ,都是对自已国家信誉的又一次 和挥霍。美国《财富》杂志的评论员发出的追问引人深思:即便美方接下来又想和中方谈判,中国人还能信任一会儿说“中国在杀死美国”,一会儿又说“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很好”的美国政客吗?如今,世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美国的公信力大厦根基正被华盛顿一些政客的言而无信蚕食,长此以往,终将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荡然无存 出尔反尔 损耗 岌岌可危 B. 置之度外 尔虞我诈 消耗 九死一生 C. 置之度外 出尔反尔 损耗 岌岌可危 D. 荡然无存 尔虞我诈 消耗 九死一生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门心思盘算着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这些政客 B. 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这些政客们的如意算盘 C. 一门心思盘算着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是这些政客 D. 这些政客一门心思盘算着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错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了一场纯粹的商业投机是主因,误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零和博弈。 B. 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错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了纯粹的一场商业投机活动,误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零和博弈。 C. 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是否把国家之间的交往错当成了一场纯粹的商业投机活动,误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零和博弈。 D. 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错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了一场纯粹的商业投机活动,误以为国与国之间只有零和博弈。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 “荡然无存”是指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置之度外”意思是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人”。第一处,主语是“国家的道义形象”,应使用“荡然无存”。 第二处:“出尔反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侧重“说话不算数”。“尔虞我诈”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含贬义,侧重“互相欺骗”。第二处对象是“美国政客”一方,应使用“出尔反尔”。 第三处:“损耗”指损失消耗,含有不必要的消耗的意思。“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第三处,稳重语境意在表明美国政客这样做使信誉产生不必要的消耗,应使用“损耗”。 第四处:“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九死一生”指死的可能性远大于活的可能性,但终于脱险,比喻多历艰险而大难不死,对象是人。第四处,文中说“国的公信力大厦”,应使用“岌岌可危”。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本题,承接上文主语,从前文“一些身居高位的美国政客”来看,重点是批判美国政客们的行为,主语应为“政客”,A、C两项的“这些政客”与后文“国家的道义形象早已”衔接不当,据此排除A和C,应在B、D中选择。 B项表达的重点是后半句“这些政客们的如意算盘”,此项偏离句意重心。排除B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A项,句式杂糅,“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商业投机”与“投机是主因”句式混杂,应为“错把国家之间的交往当成了一场纯粹的商业投机活动”。 B项,语序不当,“纯粹的一场商业投机活动”定语语序不当,应把“纯粹的”放在“一场”之后。 C项,搭配不当,“是否”与“把……错当成”之间,两面对一面。删掉“是否”。 故选D。 20.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地球上,由于存在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来自地幔的岩浆可以通过火山等构造流向地表。冷却成岩后,它们就成为我们了解地幔的窗口。①_______。尽管一项本周发表的最新研究认为月球仍然存在构造活动、甚至能产生“月震”,但要指望月球自身的微弱运动将月幔物质送至月球表面,绝无可能。那么,②___________?一个可以借助的力量是陨石。当一颗陨石撞向月球,如同投向水面的石子渐起的水花,冲击力让撞击地点周围地下的物质减起、落在月球表面。如果陨石质量够大、速度足够快,它就有可能成为一枚“深钻”,穿透月壳、③____________。 【答案】 (1). 月球则截然不同 (2). 人类怎样才能找到来自月幔的物质 (3). 让月幔物质露出表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文段第一句写地球“地幔窗口”的行成过程,下文写月球“月幔窗口”的行成过程,第①句应承上启下,根据“尽管……但……”可知,第①句是转折句,据此填出“月球则截然不同”之类句子;根据 “那么”“?”和“一个可以借助的力量是陨石”可知,第②句应填“人类通过什么方法找到月幔物质”之类的句子;根据“穿透月壳”可知,第③句应为让月幔物质“钻出月球,落到地面或者露出地面”之类的句子。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在2019年6月6日 —8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称准备与中国分享有关研制超重型运载火箭的信息,并提议两国联手打造月球基地。罗戈津表示,“现在我们正与中国朋友举行谈判,并坦诚分享有关研制重型火箭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些参数以及有效载荷”。此外,罗戈津还向中国提议,两国联手打造月球基地,打造遥感卫星群。“我们希望发展太空监测系统,研究外太空,未来在小行星和彗星安全方面实现国际合作。让我们联手从事这方面工作。”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6日—8日,②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③俄称准备与中国分享研制超重型运载火箭信息,④提议联手打造月球基地和遥感卫星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给“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然后再浏览本则新闻,找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由材料可知,时间。因此,本段文字中,第一句是新闻的导语部分,结合第一句概括即可:时间是“2019年6月6日—8日”;事件所在是“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事件对象是“俄国”,事件是俄国“准备与中国分享研制超重型运载火箭信息,提议联手打造月球基地和遥感卫星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不从众,做自己 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他从众,改变自己的方向,羡慕他人的“钻石”,最终失却了自己唾手可得“人生之钻”。因此,只有不从众,方能做好自己,方能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不从众, 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 庄子不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当别人都着纶巾、持羽扇,站在楚王座下,痛拍栏杆,直欲把胸中丘壑吞吐的时候,他却破衣敝履,独钓渭水边;当别人恨不能把自己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洞彻一切的时候,他却指着衔泥而行的乌龟,对身后楚官淡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当别人对亲人的离去痛哭流涕、情难自己的时候,他却背对亡妻鼓盆而歌。他唱的是什么?无非“羽化而登仙兮,却离伤”。 即使现在,我们高吟“圣人无功,至人无名”的时候,他已作古,乘着鲲化的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之身殁,不幸却又幸甚。他不从众,便让人即使望眼欲穿,也难望其项背。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汨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不!他还不肯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 他没有从众,他是他自己,他也是我们的先祖。 时至今日,还有谁不从众?方文山,那个钟情于诗情画意的男子。他用笔勾勒那素胚青花,即使笔锋由浓而淡,那韵致也通过麦克风为江山染上印迹;他用眼看穿千里之外,即使只寻得一行青苔,也绿了那江南两岸;他用心感悟东风,在这荒草蔓烟的年代,让那浓词艳句都黯淡了颜色。 还好,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 从众为众,不从方立。 立之有骨,自己为骨。 【解析】 【详解】 此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标题、画面和注释。审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读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审标题。漫画的标题可以说是图画的“眼睛”,它集中表达了图画的中心意思。因此,审题时,首先就要看图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图画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图画的寓意相对就比较容易把握了。2.看画面。这是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因为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往往都提示了图画的寓意。所以,我们一定要细致、全面地观察图画中的所有细节。3.读注释。这类材料作文题目,常常在图画之外还有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文字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认真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图画的寓意。 【审题】这是一幅漫画,审题过程就是解读漫画的过程。漫画中两个人都在挖钻石,其中一个人挖到一颗钻石高兴地唱着歌走了,另外一个人瞪大眼睛,羡慕地看着挖出钻石的人。等他走后,就放弃了自己刚才挖钻石的地方,去挖出钻石的地方努力去挖。却不知道,自己刚才挖钻石的地方,只要再挖一下,就有一颗更大的钻石。因此,这幅漫画意在讽刺社会上一部分人盲目学习别人,羡慕别人,不能坚持自己本来的奋斗之路,失去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人生钻石”。 【立意】坚持自我,切勿盲从;不从众,做自己;坚持才能成功;人生之路,应当坚守自己。 【结构】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常用结构,本文开篇以梅花、溪水的“不争春”“不争流”对比漫画中“他”从众,前者“成就了一世美名,不负一生清誉”,后者与“钻石”擦肩而过,从而得出论点“不从众,做自己”。然后用庄子、屈原、方文山的事例,从古到今,有文人墨客,也有作词家,论证论点,最后以“从众为众,不从方立。立之有骨,自己为骨”结尾,思路清晰,论据翔实,论点鲜明。 【名言】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4、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5、“凡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竺可桢) 6、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人性的弱点》) 【感悟】1、盲从会让我们丧失生命财产; 2、盲从会断送我们的前途; 3、盲从会阻碍科技发展,人类进步。 4、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消费,节省财产; 5、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投资,获得收益; 6、理性可以使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7、理性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8、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让人理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会让人盲从; 10、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人理性;没有知识,愚昧会让人盲从; 11、有坚定的信念让人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让人盲从; 12、有勇气挑战权让人不盲从;没有勇气会让人盲从; 1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让人理性;人云亦云让人盲从; 【事例】1、非典面前的不盲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这是非典时期广州人紧张不慌张心态的基础。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2、爱国方面的不盲从:最近的 “家乐福事件”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用极端的行径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明形象,而且还损害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更是中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诡计: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奥运会前社会的和谐,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走向大国复兴的丑恶目的。因此,我们惟有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我们才能冷静地对待问题;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礼而不极端,我们才能心怀宽容、面带微笑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3、思想上的不盲从: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4、面对新闻不盲从:2007年10月12日,一组新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摄者周正龙也在一夜间,从陕西省镇坪县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万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这组照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已宣告绝迹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当人们为野生华南虎的现身兴奋不已时,质疑声却从网络汹涌而起。最后,经过鉴定,华南虎的照片属于作假。 5、科学上不盲从:(1)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6、对于传闻不可盲从: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取水灌溉,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这件事传到了宋国的国君那。宋过国王人去问姓丁的。姓丁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 反面事例: 1、邯郸学步的盲从:曾有到邯郸学习走步的人,没有模仿那里的步行,反而忘记原来自己的步行,于是爬着回自己的国家。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象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2、东施效颦 盲从: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研究实质内容。只单纯地效仿表现形式的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东施”至今还没有绝迹。一些通俗歌曲的歌唱演员,在演出中不是去学习港、台以至国外歌手的演唱技巧、发声方法,而是一味去嗲声嗲气地去学说、学唱他们的音调;学做他们在舞台上即兴出现的某一个动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