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 一、 课内基础选择题(本题共16分每题1分) ‎ 1. 下列各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知我哀 莫:没有人 / 谢家来贵门 谢:谢绝 B. 渐车帷裳 渐:渐渐 / 何方圜之能周兮 周:合 C. 其黄而陨 陨:落 / 同心而离居 同心:感情深厚 D. 对酒当歌 当:应当 / 偭规矩而改错 偭:违背 ‎2.下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毕:全 / 少长咸集 咸:都 / 茂林修竹 修:修整 B.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 / 人之相与 相与:交往 / 崇山峻岭 崇:高 C.修短随化 化:变化 / 终期于尽 期:至、及 / 向之所欣 向:过去 D.喻之于怀 喻:比喻 / 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 列叙时人 列:一个个地 ‎3.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芳菲菲其弥章 岁亦莫止 B.箱帘六七十 犹可说也 C.匪来贸丝 蒲苇纫如丝 D.屈心而抑志兮 登即相许和 ‎4.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 于:步余马于兰皋兮 因击沛公于坐 C. 为:君家妇难为 阿母为汝求 D. 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5.下列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雨:雨雪霏霏 B.鼓:鼓瑟吹笙 C.日:岂不日戒 D.市:交广市鲑珍 ‎6.下列各句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否泰: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7.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啊!‎ B.唯昭质其犹未亏——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被污染。‎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心广大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D.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调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客人一同喝酒,吟咏。‎ B.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屡次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他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 ‎9.下列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中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情怀。‎ B.《赤壁赋》作者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C.《兰亭集序》第3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D.《兰亭集序》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对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运用了互文手法,意思是“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连接”。‎ B.《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像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 C.《归园田居》一诗中用了“暧暧”和“依依”两个叠词,描绘了一副雾霭朦胧、炊烟袅袅的山村风光图。‎ D.《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用“羁鸟”“池鱼”的比喻,写出了诗人在官场受到的束缚与压抑。‎ ‎11.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B.中国古代,最早是用鸳鸯比喻兄弟。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和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别的诗。‎ C.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管乐器,因此古人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兰亭集序》中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兰亭集序》有“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12.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雅”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C.“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而年号始于汉武帝,其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各朝沿用其年号制度,直至清末废止。‎ D.“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1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 B.鲁国在年终举行盛大的腊祭,庆祝一年的劳动成果。‎ C.据古人类学家研究显示,中华民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点,中华大地是黄色蒙古人种的故乡。‎ D.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汉藏语系有亲缘关系,在这个语系中,除了汉语和藏语,还包括缅语、台语等一系列亲属语言。‎ ‎1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组合、选择和调整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B.语音修辞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 C.词语修辞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古人写作中的所谓“炼字”也就是这个意思。‎ D.语句修辞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古人写作中所谓的“炼句”也就是这个意思。‎ ‎15.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位老教师总结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大家佩服得很。‎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都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 地震之后,非政府组织和大众官员曾信誓旦旦表示愿意和海地民众一起“重建更美好的未来”。‎ ‎1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B.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诗经 采薇》)‎ C.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苏轼《赤壁赋》)‎ D.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度湘水。(李白《白云歌》)‎ 二、论述文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共9分)‎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集序》中三十个形态各异的 “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 ‎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 “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袖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 “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 ‎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 ‎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绘,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 多层新意。   ‎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宇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 D.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 ‎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 ‎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 ‎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 ‎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 ‎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溪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0-23题。(共18分)‎ 囚绿记 陆蠡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②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③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④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 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⑤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⑥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⑦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⑧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⑨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⑩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⑪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⑫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注】①猗郁,茂盛的样子。②蕈菌,蘑菇。‎ ‎2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所说的被囚之绿,实际上就是一株常春藤。‎ B.文中对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先称其为“绿色”,然后又称其为“绿友”、“绿囚”,称谓的变化暗示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C.“我”因为心中魔念作怪,所以囚住了常春藤,这个魔念实际上对绿的一种挚爱。‎ D.文中写到“我”从前住乡下时,一个友人剪除了自己不忍剪除的杂草,“我”当面批评了友人,怪他多事。‎ ‎21.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⑦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22、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请你结合本文实例来赏析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6分)‎ ‎23、“囚绿”是表达文章主旨的重要环节,文章命名为“囚绿记”自有其道理。(6分)‎ ‎(1)请你理顺本文的思路,填出思路链:“( )绿”——“( )绿 ”——“( )绿”——“( )绿”——“( )绿 ”。(2分)‎ ‎(2)请你谈谈文章命名为“囚绿记”的道理。(4分)‎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4-27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晋时,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B.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C.山阴,是指山朝北的一面。《汉书·郊祀志上》:“从阴道下。”唐人颜师古注曰:“山南曰阴,山北曰阳。”‎ D.《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2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成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认为自己已超过钟繇、张芝。‎ D.骠骑将军王述曾在会稽任职,恰逢母丧他去职守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五、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8-30题(12分)‎ 杂 诗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使用了白描手法,意境开阔宁静,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画面。‎ B、“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暗示“日月掷人去”。夜半凉风吹进门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不能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C、“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是写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和我喝酒,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D、“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日月掷人去得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就愈沉痛。一个“骋”字,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并非园田,而在于兼济天下。‎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魏晋 ]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作者对魏晋时期黑暗现实生活的感慨。‎ B、前两句写诗人半夜睡不着,于是起身坐下来弹琴排遣,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情。‎ C、此诗中“明月”“清风"与《赤壁赋》中的“明月”“清风”相同,都引发了诗人的人生思考。‎ D、最后两句是写人的徘徊,也可以说是大雁在空中徘徊,只能见到忧伤孤独的诗人。‎ ‎30、“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 ‎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每题1分) ‎ ‎31.(1)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赤壁赋》)‎ ‎(4)《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 。‎ ‎(5)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 , 。 ‎ 七、语言文字运用 ‎ ‎32、请以鲁迅、屈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分)‎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1) 鲁迅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写作(60分) ‎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扫帚奖是华语电影为年度最差影片颁发的奖项,由网友和影片人评选,旨在鞭策中国电影不断前进。虽然历届获奖者并不缺大牌导演和明星,但获奖者基本缺席。可初做导演的明星王宝强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在2018年底的颁奖现场,并发表获奖感言。他表示,虽然这不是一个特别光彩的奖项,但获奖可以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导演。‎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整体把握材料,体现思辨性;②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③自拟题目;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解析:A项,谢:辞别; B项,渐:溅湿;D项,当:对着。‎ ‎2、B 解析:A项,修:长,高;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 ‎3、D 解析:A项,“章”通“彰”,“莫”通“暮”末尾; B项,“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说”通“脱”;C项,“匪”通“非”,“纫”通“韧”坚韧。‎ ‎4、B 解析:A项,代词,他的 / 代词,你; B项,均为介词,在;C项,动词,做 / 介词,替;D项,介词,用 / 助词,无义 ‎5、C 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每天;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是“下”“弹奏”“买”。‎ ‎6、D 解析:A项,至于:古义,“至”的意思是“到”,“于”是介词,表示动作对象;今义,另提一事。B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C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经济困难。D项,否泰:坏运气和好运气。‎ ‎7、C 解析:“浩荡”一词有以下几个意思:①水壮阔貌。②广大旷远。③荒唐。④无常不定。在这里译成“荒唐”。‎ ‎8、A 解析:“属”应为“劝人饮酒”。‎ ‎9、C 解析:“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属于无中生有。‎ ‎10、B 解析:“现实主义色彩”错,应改为“浪漫主义色彩”。‎ ‎11、C 解析:“传统管乐器”改为“传统管乐器和弦乐器”。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 ‎12、A 解析:对“雅”和“颂”的理解不当,两者互换。“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13、C 解析:“据……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据……” 或 “……显示”。‎ ‎14、A 解析:语序不当,应改为“选择、调整和组合”。‎ ‎15.B 解析: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信誓旦旦:诚恳的承诺使人精神振奋,信誓指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指诚恳的样子。‎ ‎16.B 解析:A拟人;C比喻;D顶真 ‎17.B 文中的“(单从)结果“结果”上看是《兰亭集序》中的 “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而选项“争论的结果”实质上因为“众说纷纭”而没有什么结果或结果就是“众说纷纭”。‎ ‎18.D 文本借“笔秃千杆”“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要证明或能证明的都是“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19..B A项涉及内容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兰亭集序》“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这与此选项中的“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意思不同。C是强加因果关系。D是王羲之“形成独特的风格”的因素还有“博采众长”。‎ ‎20.D.‎ ‎“我”只是心里责怪,并未批评友人。‎ ‎21.C ‎22.抒情方面:①直接抒情,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对绿的无比的喜爱,感情率真、强烈。‎ ②间接抒情,如叙写“我”“得绿”认真的“赏绿”:“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陶醉于绿色之状如在眼前。‎ ③修辞方面: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热情歌颂由衷赞美之情溢出纸面.‎ 其它辞格例略。‎ ‎23.(1)“见绿”——“赏绿(观绿) ”——“囚绿”——“释绿”——“怀绿(念绿) ”。(2分)‎ ‎(2)①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暗示国运艰难;“囚绿”表明作者心情复杂,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②、从行文思路上来看“见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的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正是“囚绿”环节中常春藤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与黑暗、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倔强感动了“我”,才有了后面的“释绿”“怀绿。”(每点2分,共4分)‎ ‎24.B 解析:根据每句主语及主要动词可断句。这段文字的正确标点为: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5.C项,解析:应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26.C项,解析:应将“认为自己已超过钟繇、张芝”改为“认为自己与钟繇不相上下,甚至认为已超过张芝”。‎ ‎27.(1)王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怡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 ‎(2)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赶忙洒水扫地来等待他。这样过了多年,但是王羲之竟然再没有去,王述深感遗憾。‎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异之处。等到长大后,他言辞漂亮丰富,并且以性情刚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评论的人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游龙一样灵活”。他的堂伯父王敦、王导很器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挑选一位女婿,王导让太尉派来的门生到东边厢房里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太尉派来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访,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敞开肚子吃东西,唯独他好像没有听说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怡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有好山好水,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多居住在这里,谢安没做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借文章超人出众,他们都在会稽修建了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王羲之亲自作序,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但没有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驾着车前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烹煮了,准备用来招待他,他为此慨叹惋惜了一整天。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希望能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书写《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书写完成,用笼子装了鹅回去了,很为此事高兴。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任性率真。曾经有一次,他到门生家去,看见人家用榧木做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门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门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居于前列。”(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习写字,使池水都变成黑色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享有盛誉,和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曾做过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居住在郡县境内,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赶忙洒水扫地来等待他。这样过了多年,但是王羲之竟然再没有去,王述深感遗憾。‎ 1. C解析:诗中的“和”是“应和”。‎ ‎29、答案:C,本诗的“清风”“明月”没有引发人生思考。‎ ‎30、①以动衬静,“鸿号、鸟鸣”,虽为声音,却更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凄清,映衬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②比喻(象征),“孤鸿”是写鸟,也是在喻人,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之苦。‎ ‎③用典,“北林”借用《诗经》之词,表达了诗人忧伤之情。‎ ‎④借景抒情,“外野”“北林”,营造出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忧愁苦闷之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附:诗歌赏析:‎ 杂诗: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阮籍的《咏怀》82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优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A.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 ‎(3)渺沧海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2.(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33. 【作文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金扫帚奖是为年度最差华语影片颁发的奖项,获奖者基本缺席,可明星王宝强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在2018年底的颁奖现场,且发表获奖感言,并表示,这虽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奖项,但可以鞭策自己进步。材料提供了获奖者对该奖项的态度,命题人将审题重心放在对面对金扫帚奖之态度的感悟与思考上。‎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待金扫帚奖,获奖者的态度是不同的,考生要整体把握材料,体现思辨性,即对回避与直面金扫帚奖之现象进行全面分析、辩证思考。要选准角度,准确把握材料所强调的点来立意。‎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们面对金扫帚奖的态度不同,缺席者的态度是消极的,直面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如果考生否定后者,就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开放性 ‎1.文章切入点是自由的。可以从拒领金扫帚奖的角度切入,也可从悦纳金扫帚的王宝强这一角度切入。‎ ‎2.选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材料选择虽需扣紧对领不领金扫帚奖的感悟与思考,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历届金扫帚奖颁奖情况中选材,亦可适当拓展,从古今中外面对“苦口良药”时人们的反应之典型事例中选材。‎ ‎3.文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可以写议论文,论及自己对材料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写记叙类文章,想象2018年金扫帚奖颁奖现场的情况;还可以采用书信体,以网友的身份给王宝强写一封信,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等等。‎ ‎【作文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作文材料中有几个关键词及关键短语,即“金扫帚奖”“大牌导演和明星”和“初做导演的明星王宝强”等。“金扫帚奖”之设置,意在通过善意的批评、鞭策的方式促使中国电影不断进步。获奖者中的许多“大牌导演和明星”基本缺席,而“初做导演的明星王宝强”却出人意外地亲临现场领奖,并发表感言,认为获奖可以鞭策自己进步。两种态度构成对比,但需要强调的是获奖者对待奖项的态度,可以延伸理解为一个人对待“批评”“鞭策”“否定”等的态度,若界定为对待“苦难”“挫折”“失败”等的态度则欠妥。‎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悦纳批评,方得始终。‎ ‎2.接受鞭策,努力前行。‎ ‎3.悦纳“金扫帚”,便是悦纳批评。 ‎ ‎4.悦纳批评,砥砺前行。‎ ‎……‎ 偏题立意:‎ ‎1.无畏前方苦海深,奋勇争渡潮头先。(材料要讨论的是面对批评而非面对苦难的态度)‎ ‎2.成功还需要脚踏实地。(远离材料,材料的内容含意与“踏实”关系不大)‎ ‎3.扫生命之挫折,荡命运之尘埃。(未能抓住材料中心内容立意)‎ ‎【范文展示】‎ 悦纳批评,砥砺前行 金鸡奖与金扫帚奖颁奖现场的气氛判若天渊,盖因人们皆愿接受别人的赞赏,却鲜有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人之批评。金扫帚奖之颁发,意在鞭策中国电影不断前进,但事与愿违,“金扫帚奖”获奖者基本缺席,而明星导演王宝强却出人意料地亲临2018年底的颁奖现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电影人的初心,也悟到了“悦纳批评,砥砺前行”的灵魂之可贵。‎ 历届获奖者不乏大牌导演和明星,但他们领奖时基本缺席,一则由于这个奖对于获奖明星和导演来说确实是有点尴尬,拍出来的作品没有得到观众的欣赏和赞美也就罢了,还要当着数以万计的观众领这个令人难堪的奖项,实在是有些难为人;二是由于导演和明星之外还有经纪公司、制片人、发行公司、投资人等等,影响太多。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是大牌导演、明星等光环使人无以降下姿态,虚心接受审视、批评。‎ 然而,初做导演的明星王宝强为何能盛装出席领奖?因为他依然保有那份真诚与虚心的品质,觉得自己爱电影,也尊重电影和观众,尊重在座的前辈,这个奖项可以鞭策其进步,所以要亲自到现场接受大家的批评。‎ 由此观之,对待批评的正确姿态当如成熟的麦穗,需要低得下头来。不仅要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还要勇于自我批评,坦然、真诚、虚怀若谷,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我们久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 ‎“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金扫帚奖或许也可以算作一面明镜,避之者,难免瑕疵滞躯,凝滞于物;悦纳者,不累乎身,砥砺前行。‎ 点评 文章由金鸡奖与金扫帚奖之对比引入材料,简要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悦纳批评,砥砺前行”,再依材料的顺序,先分别挖掘大牌导演和明星领奖基本缺席以及明星王宝强盛装出席领奖的原因,使两者构成鲜明对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目了然。然后适当拓展,以齐威王和唐太宗为例论述直面批评与鞭策之重要意义,最后论及“怎样做”。总体来说,思路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内容比较充实,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