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2018-01)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心理学家测度逆反心理的题目中,有很多反映负面情绪的词汇: 反感、沮丧、厌烦、恼怒。这正是人在个人意志被剥夺和限制状况下的感受,同时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观察到,现在“老百姓”都变成了“老不信”,很多人自嘲为“屌丝”,对政府政策、对官员习惯性质疑,嘲弄专家为“砖家”。原本仅仅出现在幼儿和青少年期的逆反心理似乎渐渐进入了一种弥散期,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为什么会出现“逆”和“反”的情緒及行为呢? 换言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上逆反心态会变得常见呢?‎ 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又称为“心理逆反”,被定义为“因妨碍具体行为自由的规章制度或要求而产生厌恶情绪反应”。当命令式的、绝对性的要求出现,并且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时,就有可能出现逆反。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例如“被开会”、“被幸福”、“被同意”、“被选举”、“被参与”、“被平均”等,就是表明了个体感觉自已的自由受到了某种威胁。此时,个体就很有可能作出违反规则的对抗行为和被禁止的行为。‎ 逆反一般是在一种上下、主从、尊卑、强弱关系中发生的,如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领导与员工等。意识到这类关系的对立,并且从情绪上表达这种对立,就可能形成逆反心理。这里就表现出逆反心理的另一个成分: 不服从。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需要传递社会规范,要求社会成员学习、遵守这些规范时,由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领导对员工、媒体对大众提出要求和训导。尽管这并不成为逆反心理的必然来源,但问题可能出在这种关系的固化和要求的不合理中。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在上层中就会形成一部分人永远处在优势、主动和控制地位的感觉,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只能在某些事情上通过不理睬、不接受、不信任等不合作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怎样消解逆反心理的形成机制呢? 对于成人社会中出现的逆反心态,可以先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做起。官与民、富与贫、上与下、老与幼等,都可以从尊重对方开始,调整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对立关系。其次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沟通和协商。沟通不仅包括表达,也包括倾听。在这里,表达是立足于协商的表达,而不是下命令和训斥;‎ ‎ 倾听是立足于协商的倾听,不给对方“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上下位置感,也是消解逆反心理的途径之一。中国文化注重上下结构,在上位的人对在下位的人拥有指挥、控制、要求的权力,而在下位的人只能无条件服从。当人们长期和全方位地处在被他人和权威掌控的生活活中,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当人们产生被尊重的渴望和平等协商要求,但又得不到满足时,逆反心理的表达就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抗。从这一点来看,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是减少逆反心态的制度条件,一旦我们的社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逆反心态自然就会消解。‎ ‎(杨宜音《逆反社会心态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的定义批评了“规章制度或要求”的不合理性。‎ B.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其实是逆反心理必然导致对抗行为的现实证据。‎ C.当我们反感、沮丧、厌烦、恼怒时,说明我们可能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 D.逆反心理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结合社会现实,提出逆反心理何以成为常见社会心态的问题,引人思考。‎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的说法,从反面形象地说明表达的前提在于协商。‎ C.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文章,结构清晰。‎ D.末段从“形成机制”这一角度切入,梳理出消解逆反心态的对策,论述逐步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逆反心理似乎已经扩散到各个年龄层,说明逆反心理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 B.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就会通过不服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C.在师生关系中,只有老师对学生不下命令和训斥,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D.从某个角度看,只要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属于社会心态的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消解。‎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失楼台 王鼎钧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外婆家。那儿有最大的院子,最大的自由,最少的干涉。偌大几进院子只有两个主人:外祖母太老,舅舅还年轻,都不愿管束我们。我和附近邻家的孩子们成为这座古老房舍里的小野人。一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想起外祖父的祖父在后院天井中间建造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一层一层堆起来,高出一切屋脊,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高贵。四面房屋绕着它,它也昼夜看顾着它们。傍晚,金黄色的夕阳照着楼头,使它变得安详、和善,远远看去,好像是伸出头来朝着墙外微笑。夜晚繁星满天,站在楼下抬头向上看它,又觉得它威武坚强,艰难地支撑着别人不能分担的重量。这种景象,常常使我的外祖母有一种感觉,认为外祖父并没有死去,仍然和她同在。‎ 是外祖父的祖父,填平了这块地方,亲手建造他的家园。他先在中间造好一座高楼,买下自卫枪枝,然后才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小偷、强盗、土匪,都从这座高耸的建筑物得到警告,使他们在外边经过的时候,脚步加快,不敢停留。由外祖父的祖父开始,一代一代的家长夜间都宿在楼上,监视每一个出入口。‎ 轮到外祖父当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包围了外祖父家,要他投降。他把全家人迁到楼上,带领看家护院的枪手站在楼顶,支撑了四天四夜。土匪的快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是没有一个土匪能走进院子。‎ 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宏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下传到楼上,由楼内传到楼外,外祖父和墙外的土匪都听到这个生命的呐喊。据说,土匪的头目告诉他的手下说:“这家人家添了一个壮丁,他有后了。我们已经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开始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以外甥的身份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而且天下太平,从前的土匪,已经成了地方上维持治安的自卫队。这座楼惟一的用处,是养了满楼的鸽子。自从生下舅舅以后,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那些鸽子在楼上生蛋、孵化,自然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古老的建筑还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很多人劝我外祖母把这座楼拆掉,以免有一天忽然倒下来,压伤了人。外祖母摇摇头。她舍不得拆,也付不出工钱。每天傍晚,一天的家事忙完了,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喜欢这座高楼的,除了成群的鹁鸽,就是我们这些成群的孩子。我们围着它捉迷藏,在它的阴影里玩弹珠。情绪高涨的时候掏出从学校里带回来的粉笔在上面大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如果有了冒险的欲望,我们就故意忘记外祖母的警告,爬上楼去,践踏那吱吱作响的楼梯,拨开一层一层的蜘蛛网,去碰自己的运气,说不定可以摸到几个鹁鸽蛋,或者捡到几个空弹壳。我在楼上捡到过铜板、钮扣、烟嘴、钥匙、手枪的子弹夹,和邻家守望相助联络用的号角——‎ 吹起来还呜呜地响。整座大楼,好像是一个既神秘、又丰富的玩具箱。‎ 它给我们最大的快乐是满足我们破坏的欲望。那黑色的砖块,看起来就像铜铁,但是只要用一根木棒或者一小节竹竿一端抵住砖墙,一端夹在两只手掌中间旋转,木棒就钻进砖里,有黑色的粉末落下。轻轻地把木棒抽出来,砖上留下浑圆的洞,漂亮、自然,就像原来就生长在上面。我们发现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可以刺穿看上去如此坚硬无比的外表,实在快乐极了。在我们的身高所能达到的一段墙壁上,布满了这种奇特的孔穴,看上去比上面的枪眼弹痕还要惹人注意。‎ 有一天,里长来了,他指着我们在砖上造的蜂窝,对外祖母说:“你看,这座楼确实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可以倒塌。说不定今天夜里就有地震,它不论往哪边倒都会砸坏你们的房子,如果倒在你们的睡房上,说不定还会伤人。你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有说话。 ‎ 这时候,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往天上看,我们都没有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有一天,日本鬼子真的来了,他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他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到那时候,你的楼保不住,连邻居也都要遭殃。早一点拆掉,对别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外祖母的嘴唇动了一动,我猜她也许想说她没有钱吧。拆掉这么高的一座楼要花不少的工钱。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好危险呀!要是这架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你的家里我以后再也不敢来了。”‎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外祖母吞吐她的水烟,楼上的鸽子也用力抽送它们的深呼吸,那些声音好像都参加计议。‎ ‎ ‎ 一连几夜,我耳边总是这样响着。“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难道外祖母还抽她的水烟袋?睁开眼睛看,没有。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我看到一个永远难忘的景象,即使我归于土、化成灰,你们也一定可以提炼出来我有这样一部分记忆。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鹁鸽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看见人走近也不躲避。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他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既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甚至没有弄脏院子。它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面点起一炷香,喃喃地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我想过了,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原来一连几夜,舅舅跟她商量的,就是这件事。舅舅听了,马上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她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 ‎“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你记住,这地上的砖头我不清除,我要把它们留在这里,等你回来……”‎ ‎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地离开了家。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是,等舅舅在转角的地方消失以后,她老人家回到屋子里哭了一天,连一杯水也没有喝。她哭我也陪着她哭,而且,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清楚地感觉到,远在征途的舅舅一定也在哭。我们哭着,院子里的鹁鸽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堡楼倒塌前,外祖母希望自己和儿子牢守家园,不同意舅舅离开; 堡楼倒塌后,外祖母认识到不能以家园来牵绊儿子的志向,同意舅舅到大后方去。‎ B.文章多次写到鸽子,写鸽子在楼上“生蛋、孵化、自然繁殖”; 写堡楼倒后鸽子在废墟上“看见人走近也不躲避”,目的是表现人鸟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 C.舅舅在枪声中出生,洪亮的啼哭使得土匪们都听到了,并停止了进攻; 土匪离开后,舅舅也停止了哭泣,这个情节具有传奇色彩。‎ D.本文语言具有暗示性。里长来劝外祖母拆掉楼台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暗示了抗战的背景。‎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6.“楼台”对祖母有何意义? 试结合文章有关叙写进行解析。(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 ‎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3亿,占人口比例的16.7%;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003万,占人口比重的10.8%。2020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入老年期,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 ‎【注】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效就越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则相对更为直接地度量了劳动力的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的站果将直接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 ‎(资料KS5U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二:‎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群需要。以北京为例,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 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目前有1600 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 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 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水准参差不齐,填补不了现有需求的缺口。‎ ‎(摘编自《2017 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三:‎ 现有养老服务机制大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却不能达到高效率养老。NEC (中国) 日前宣布中国首个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正式运行,生活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的700 多位老人,将首先体验到智能的养老服务。NEC 向汇晨养老机构提供的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NEC 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其中平板电脑设备广泛运用到老年公寓的各个管理层面,并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通过平板电脑,即可进行订餐、预约服务等。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将老人病历信息、病程医嘱、病情观察信息等,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的医护保健。目前,整个系统运行正常。‎ ‎(信息来源网络)‎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1-2017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说明其所占总人口比重也在连续上升。‎ B.截至2016年底,我国无论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还是65 岁以上人口占比都远远超过定义比例,中国已大踏步进人老龄化社会。‎ C.2020 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人老年期,社会养老负担也将不断增加。‎ D.2011-2017 年,中国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抚养负担逐渐加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将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不断提高,老龄人口抚养比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B.机构养老因不能满足众多老年人群的需要,将逐步被其他养老模式取代。‎ C.北京民办养老院的平均人住率只有2/3.是因为这些养老院没有公立养老院好。‎ D.想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只要足不出户就一定能享受到家务服务和亲情服务。‎ E.智能养老信息系统将有助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9.结合材料,试概述如何解决养老中出现的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宣德三年,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暄、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 而举进士邓柒、国子生程富、谒选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使历政三月而后任之。居正等六人辨诉。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既而皚 自戍所潜还京,胁他贿,为佐所奏,且言皚谋害己。诏戮暄于市。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日:“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日:“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日:“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日:“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日:“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日:“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日:“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鞠,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日:“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八年秋,佐有疾,乞归,不许。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其事。逾年而概卒。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正统初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后追谥端肃。‎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B.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C.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D.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永乐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刘彻继位,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只能一年号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名望的学者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佐文武双全,使得守将拜服。端午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技艺,故意为难他,但他作为文官,却拿起弓箭一发中的,令守将大为佩服。‎ B.顾佐刚正不挠,不为权贵所屈。他上奏废黜了严瞪等二十人,后严瞪从成守之地偷跑回京师,逼迫贿他人,被顾佐上奏揭发。‎ C.顾佐颇识大体,深得皇上赞赏。有奸吏上奏诬陷他,皇上将该奸吏交给他处治,他叩头替奸吏谢罪,皇上很高兴,觉得顾佐识大体。‎ D.顾佐雷厉风行,极富实干精神。皇上升他为右都御史,命他考察各个御史,他刚上任,即上奏废黜了二十人,推举有才之士四十余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5 分)‎ ‎(2) 佐疾良已,人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②逢知已,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 ①帝里: 帝都,京城。②托质: 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4.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B.首联写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第三句中的“偶”与第四句中的“独”形成反差,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 D.第五、六句写沿途及空中美景不断,乐景衬哀情,抒发了与崔八的依依惜别之情。‎ E.第七句以“见”和“别”形成对比,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 l5.诗歌除表达与友人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感情?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 李煜的《虞美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颇多,其中借助想象,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喻愁,一句“_______________”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 ‎(2)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年来,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总是不绝于耳,公众普遍感到旅游景区越来越让工薪阶层去不起了。‎ ‎②他的天赋很高,可惜师出无门,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③领导带头遵纪守法,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果,形成良好风气。‎ ‎④老李今年六十多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⑤在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⑥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他总是能在舞台上展现出刚柔相济的形体美,给观众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道理。‎ B.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C.《祝福》通过深受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这个典型,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D.医学专家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就会容易疲惫,做事提不起精神,心情沮丧,人际关系恶化。‎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虽然他提的是个不情之请,但我还是尽量帮一下他吧。‎ B.承蒙先生谬赞,在下德薄才疏,实在不敢当。‎ C.诸位能够叨光今晚的宴席,我感到非常荣幸。‎ D.这点小事,没什么关系,我当然会海涵,不会计较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文章要以理服人,_①_。而要动他人之情,先得自己动情,动真情,喜怒哀乐皆由心底流出。如果__②__,‎ 又怎能感动阅卷老师呢? 为此,考生需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喜则“点赞”, 怒则“愤青”。既念“小我”, 故会骋怀使性,不抒不快;___③____,故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秋冬季节,病茵较活跃,易入侵人体引发疾病。进入冬天,势必会感冒。一旦感冒了就只能打针吃药,身体才会恢复健康。要想不感冒,就应加强体育锻炼,所以每天坚持跑步,就不会感冒了。‎ ‎①进人冬天未必就一定会感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火车站自动取票机前面的队伍很长,一个女孩子好像快误了火车,她跑到第一排焦急地和最前面的小哥哥说:“可以让我先取票么? 我火车快误了。”小哥哥说:好,一会慢点跑,小心摔倒。”然后让出了位置,自己走到了队伍最后面重新排队。‎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800 字。‎ 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A项定义并未对“规章制度或要求”的不合理性提出批评。B项“被 ‎××”句式不是证明“逆反心理必然导致对抗行为”,是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D项见原 文“当人们长期和全方位地处在被他人和权威掌控的生活中,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 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 ‎2.(3分)B 【解析】“从反面形象地说明表达的前提在于协商”错,应是“倾听的前提在于协商”。‎ ‎3.(3分)C 【解析】C项见原文“尽管这并不成为逆反心理的必然来源,但问题可能出在这种关系的固化和要求的不合理中”,可见,“老师对学生不下命令和训斥”不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必要条件。‎ ‎4.(3分)B 【解析】“目的是表现人鸟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错。‎ ‎5.(5分)要点:写出了楼台对自己的意义。它让“我”想起虽分离却互相牵挂的亲人,它让“我”相信抗战终会胜利,它让“我”获得心灵的力量,梦想建起自己的精神意志之楼。‎ ‎6.(6分)要点:①堡楼安详和善,威武坚强,寄寓着外祖母对外祖父的思念;②几代人生活在堡楼周围,堡楼护卫了家族的安宁,是祖母安全感之所在;③年久失修的堡楼“果断又自爱”的倒塌,象征着没落家庭的自尊,催生了祖母重建家园、重振家业的希望。‎ ‎7.(3分)A 【解析】“说明所占总人口比重也在连续上升”错,因为比重中总人口数量是变化的。‎ ‎8.(5分)A(2分)E(3分)‎ ‎【解析】B项“将逐步被其他养老模式取代”于文无据;C项原因是老人对公立机构信任;D项“一定能享受到”不对,原文交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水准参差不齐,填补不了现有需求的缺口”。‎ ‎9.(4分)①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②提高养老效率,如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养老。‎ ‎(每点2分)‎ ‎10.(3分)C ‎11.(3分)B 【解析】年号可以改换,古代遇天灾或有重大喜庆之事就常改年号,称为改元。‎ ‎12.(3分)C 【解析】“他叩头替奸吏谢罪”错,是感谢皇上对他的信任。‎ ‎13.(10分)翻译:‎ ‎ (1)(5分)他把那位官员召来说:“皇上命我处治你,你只要改掉品行,我就宽恕你。”‎ ‎(“治”、“贷”各1分,大意3分)‎ ‎ (2)(5分)顾佐病已痊愈,入宫朝见。皇上慰劳他,下令免去他朝拜,仍在原职办事。‎ ‎(“良已”、“视事”各1分,大意3分)‎ ‎14.(5分)C(2分)D(3分) ‎ ‎【解析】C项“说明崔八一直漂泊在外”错,是诗人自己漂泊在外。D项是写道路崎岖、时光流逝。‎ ‎15.(6分)①颔联抒发作者自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孤苦之情;②颈联感慨人世艰难,时 光飞逝,功业未成;③尾联借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旅途中邂逅知己的惊喜之情”可酌情给1分)‎ ‎16.(5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7.(3分)D 【解析】“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使用正确。“师出无门”是指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比喻做某事没有充足的理由。使用错误。“上行下效”,属于中性词,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使用正确。“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戏曲等篇幅不长而有力。使用正确。“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使用错误。“刚柔相济”指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而不能用来形容“舞者形体”。使用错误。‎ ‎18.(3分)B 【解析】A.主语残缺;C.“深受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的祥林嫂”与“在旧 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杂糅;D.语序不当,应把“如果”放在“一个人”之后。‎ ‎19.(3分)B 【解析】A.“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客套话,向人求助时称自己 的请求。B.“谬赞”常用于自谦,含义是“过奖”。C.“叨光”意为沾光,为受到对方好处表示谢意时用的客套话。D.“海涵”,大度包容之意,敬辞,用于请人原谅时。‎ ‎20.(6分)‎ ‎①也要以情动人 ‎ ②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 ‎ ③又怀“大我” ‎ ‎21.(5分)‎ ‎ ②感冒了未必要靠打针吃药身体才会恢复健康。‎ ‎ ③每天坚持跑步未必就不会感冒。‎ ‎22.(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中进士。被授予庄浪知县。端午之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射技和武艺。因顾佐是文官,便故意为难他。顾佐拿起弓箭一发中的,守将大服。永乐初年,他入京任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有才华的御史赴行在所,顾佐被选上了。他奉命招抚庆远府蛮人。到四川总督采运木材,跟从出征北方,巡视险要的关口。升任为江西按察副使,又被召回任应天府尹。他刚直不挠,官吏百姓敬畏佩服,把他比作包孝肃。定都北京后,他改任顺天府尹。权贵人物觉得他在任不方便,命他出任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他被召回任通政使。宣德三年升他为右都御史,并赐给敕书奖励劝勉。命他考察各个御史,有不称职的将其撤职,如果御史出缺,他可保举人员送吏部补选。顾佐刚上任,即上奏废黜了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把他们贬到辽东各卫为吏,还有八人被降职,三人被罢免;然后他推举可以担任御史的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在京候选的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皇上让他们先干三个月然后再任用他们。杨居正等六人上书辩诉。皇上大怒,将那些被贬为吏的人一并发去戍边。后来严暟从戍守之地偷偷跑回京师,逼迫贿赂他人,被顾佐上奏揭发,并说严暟图谋陷害他。诏令将严暟押到市场诛杀。皇上北巡时,命顾佐偕同尚书张本等人留守。皇上回来后又赐给他敕书,令他约束各个御史。于是他纠察罢黜贪婪骄纵之徒,朝纲肃然。过了一年多,奸吏上奏顾佐接受隶役金钱,私自放他们回家。皇上偷偷把这奏章命给杨士奇看,说:“你不是曾经保举顾佐廉洁吗?”杨士奇说:“中朝官俸禄微薄,童仆马匹薪炭草料,都由隶役供给,所以遣送一半隶役,让他们出资免役。这样隶役得以回去耕作,官员得资费,中朝官都这么做,臣也是。先帝知道这一点,所以增加了中朝官俸禄。”皇上叹道:“朝臣竟这么贫穷。”便怒叱投诉的人说:“我正任用顾佐,小人敢诬陷他,一定要交给法司治罪!”杨士奇说:“小事不足以让皇上动怒。”皇上于是把该官吏的奏章交给顾佐,说:“你自己处治。”顾佐叩头致谢。他把那位官员召来说:“皇上命我处治你,你只要改掉品行,我就宽恕你。”皇上听说后更加高兴,觉得顾佐得大体。有人告顾佐不处理冤诉。皇上说:“这一定是犯了重罪的人教他这么干的。”命法司会审,果然是千户臧清,他杀死三个无罪的人,应被处死,便派人诬陷顾佐。皇上说:“不诛臧清,则顾佐定的法规无法执行。”‎ 将臧清押到街市肢解。八年秋,顾佐有病,请求归家,皇上不许。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他的职事。过了一年熊概去世。顾佐病已痊愈,入宫朝见。皇上慰劳他,下令免去他朝拜,仍在原职办事。正统初年,顾佐上书请求退休而去。皇上赐给敕书奖励安慰,赏给钞币五十贯,命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十一年九月,他去世。后被追赠谥号为“端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