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6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11分)‎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解析]B“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18.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答:示例: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_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③动静、虚实突然转折,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11分)‎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B“路上行人”理解错误,“行人”指友人。D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答B给2分,答D给3分。‎ ‎20.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解析]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11分)‎ 元 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 B“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分析不当。首联的意思是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D颔联的意思是“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答B给3分,答D给2分。‎ ‎2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运用想象表现的。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11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晋]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解析]A“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答A给2分,答E给3分。‎ ‎24.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解析]‎ ‎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意思相近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11分)‎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 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 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 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解析]B“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君知否?”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18.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 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11分)‎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①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DE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解析]D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0.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 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由“春日山居寄友人”及山水景色的描写等可知,本诗表达了对山林春景隐居生活和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运用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诗末“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是直抒胸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11分)‎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解析]C“以梅衬雪”错误,应是“以雪衬梅”。E诗中只有“孤芳”“幽独”等极少数词是描写梅花形神的,全诗重点抒写的是诗人赏梅时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懊悔、叹惋之情。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的懊悔感伤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喟叹。②庆幸、欣喜之情。诗人将“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略感庆幸;“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③‎ 欣赏、赞美之情。诗人目睹仅有“一两枝”的山寺梅花“半开”,却认为“应更好”,又言“今冬不雪何关事”,其对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④豁达、释然之情。诗人觉得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好,哪里是什么失期呢?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11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C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解析]A“运用比喻”“喻指”有误,两处是运用借代的修辞。C“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 ‎24.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②‎ 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