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广西玉林博白县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2014 届广西玉林博白县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豆豉(gǔ) 掣肘(chè) 潜规则(qián) 殚精竭虑(dān) B.脖颈(jǐng) 角逐(jué) 滞纳金(zhì) 曲径通幽(qǔ) C.戏谑(xuè) 装潢(huáng) 体己话(tǐ) 心宽体胖(pán) D.珐琅(fà) 逋欠(bū) 节骨眼(jiē) 解甲归田(jiě) 解析:解答字音题,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被声旁误导的形声字和多音多义字。比如本题中,A 项的“豉”就应读 chǐ,B 项的“颈”就应读 gěng,“曲”就应读 qū,C 项的“体”就应读 tī。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 石的哀痛和怜爱。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 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C.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困难群体社会资源匮乏, 人微言轻,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 D.媒体报道,朝鲜公开宣布要准备第四次核试验,其危言危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朝鲜半岛乃 至整个亚洲的和平局势。 解析:C 项的“人微言轻”意思是人的地位低,言论主张不受他人重视。符合该句语境。A 项的“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不符该句 语境。B 项的“焚琴煮鹤”意为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煞风景的事。不符该句语 境。D 项的“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不符该句语境。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相关部门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 发生过著名事件”作为拆除老建筑的依据。 B.已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 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C.不管网络游戏是以软件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某种数字化的形式、在线的形式出现,都只是 技术的属性,这改变不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本质。 D.2013 年,全球超过 150 个国家的 7000 多座城市参与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 快速发展,中国共有 127 个城市加入该活动。 解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 句不合逻辑,两 面对一面,应在“拆除”前加“是否”;C 句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网络游戏”之后; D 句“参与……熄灯活动”与“取得快速发展”句式杂糅。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却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 知。 ①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②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③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 ④每年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 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⑤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A.③④②①⑤ B.③①④②⑤ C.②③①⑤④ D.②⑤①③④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横线的上下文和题中 6 句话部的逻辑关联。横线上文“武则天逐、 贬牡丹”是带惩处之意的,“却不料洛阳……适合牡丹……”,表转折关系符合语境,故选 ③排在首位;由洛阳的水土优势继而写到洛阳人喜种牡丹,故选①接在其后;接着描述所种 牡丹的盛况,故选④接于其后;②⑤两句为总结句。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真有“地震云”吗? 地震云真会是地震的天然“预报者”吗?地震与气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早在 17 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 甚长,震兆也”的记载。但是,“地震云”并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甚至这一名称本 身也不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提出来的。地震云一般是指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 的天空中,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 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而且地震云持续的 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 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根据气象观测,人们把“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条带状的云,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 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第二种是呈波浪状或辐射状的云,若云呈辐射状,一般云的交点垂 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 样的云;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我国有学者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 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 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磨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 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由于断裂带大多垂直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所以由此产生的 条带状地震云也是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这个观点能解释为什么反倒是在远离震区 的地方发现地震云。但仍有疑点无法解释,比如,对于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云来说, 应力很难传过去。 目前,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以及它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联系仍是带推测性质的,还缺乏实 验依据。因为地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谜。 5.根据原文,下列对“地震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云一般出现在某些中强地震前,但目前它并没有严谨的科学定义。 B.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的断裂带上空。 C.地震云的形状各异,实验证明,它们与地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地震云是地壳在变动中产生的地下热流逸出地面,升至高空而形成的。 解析:解答本题,可先将文本中有关“地震云”的文字表述筛选出来,然后以各选项文字与 之对照,确定正误。题中,C 项“实验证明”的说法有误。 答案:C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远震地震云离不开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但这又不能解释那些相隔半个地球的远震地震 云现象。 B.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地震云,其与地面的交点就是 震中所在地。 C.条带状地震云垂直来自震中的震波传递方向的观点可以解释在远离震区的地方发现地震 云的现象。 D.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尚有许多待解之迷,因此,地震与地震云之间的联系仍带有 推测的性质。 解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对比,以确定正误。题中,B 项错误 在于张冠李戴,该项所讲的是文本中所说的第三种地震云,文本并未讲此种地震云与地面的 交点就是震中所在,而是讲第一、二种地震云。 答案:B 7.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云可分为四种,根据地震云的形状,人们可判断出地震所发生的区域。 B.地震云的颜色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反之,则可能越弱。 C.中国古籍中有关地震云的记载,说明古人对地震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D.随着科学家对地震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科学认知地震云是有可能的。 解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对比,以确定正误。题中,A 项错误 在于,文本说“根据地震云的形状判断震区”只是推测,而不是如该项所说“可确定”。 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黑土 巴金 乔治·布朗德斯在他的《俄罗斯印象记》的末尾写过这样的话:“黑土,肥沃的土地, 新的土地,百谷的土地……给人们心中充满了悒郁和希望的广阔无垠的原野……” 我只记 得这两句,因为它们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也知道一些关于黑土的事。 我在短篇小说《将军》里借着中国茶房的嘴说了一个黑土的故事:一个流落在上海的俄 国人,常常带着一个小袋子到咖啡店去,“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要了一杯咖啡,就从袋子里 倒出了一些东西……全是土,全是黑土。他把土全倒在桌上,就望着土流眼泪。”他有一次 还对那个中国茶房说:“这是俄罗斯母亲的黑土。” 这是真实的故事,我在巴黎听见一个朋友对我讲的。他在那里一家白俄的咖啡店里看见 这个可感动的情景。我以后也在一部法国影片里见到和这类似的场面。对着黑土垂泪,这不 仅是普通怀乡病的表现,这里面应该含着深的悒郁和希望。 我每次想起黑土的故事,我就仿佛看见:那黑土一粒一粒、一堆一堆地在眼前伸展出去, 成了一片无垠的大草原,沉默的,坚强的,连续不断的,孕育着一切的,在那上面动着无数 的黑影,沉默的,坚强的,劳苦的……这幻景我后来也写在小说《将军》里面了。 不错,我们每个人(不管我们的国籍如何)都从土地里出来,又要回到土地里去。我们 都是土地的儿女。土地是我们的母亲。 但是我想到了红土。对于红土的故事我是永不能忘记的。在我的文章里常常有“耀眼的 红土”的句子。的确我们的南方的土地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可惜非 常短促)就是在那样的土地上度过的。 土的颜色说是红,也许不恰当,或者实际上是赭色,再不然便是深黄。但是它们最初给 我的印象是红色,而且在我的眼前发亮。 我好几次和朋友们坐在车子里,看着一座一座的小山往我们的后面退去。车子在新的、 柔软的红土上面滚动。在那一片明亮的红色上点缀着五月的新绿。不,我应该说一丛一丛的 展示着生命的美丽和相思树散布在我们的四周。它们飘过我的眼前,又往我身后飞驰去了。 茂盛的树叶给了我不少的希望,它们证实了朋友们的话;红色的土壤驱散了我从上海带来的 悒郁。我的心跟着车子的滚动变得愈年轻了。朋友们还带着乐观不住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我 渐渐地被引入另一个境界里去了,我仿佛就生活在他们的故事中间。 是的,有一个时候,我的确在那些好心的友人中间过了一些日子,我自己也仿佛成了故 事中的人物。白天在荒凉的园子里草地上,或者寂寞的公园里凉亭的栏杆上,我们兴奋地谈 论着那些使我们的血沸腾的问题。晚上我们打着火把,走过黑暗的窄巷,听见带着威胁似的 狗吠,到一个古老的院子去捶油漆脱落的木门。在那个阴暗的旧式房间里,围着一盏发出微 光的煤油灯,大家怀着献身的热情,准备找一个机会牺牲自己。 在这里每个人都不会为他个人的事情烦心,每个人都没有一点顾虑。我们的目标是 “群”,是“事业”;我们的口号是“坦白”。 在那些时候,我简直忘掉寂寞,忘掉了一切的阴影。个人融合在群体中间,我的“自己” 也在那些大量的友人中间消失了。友爱包围着我,也包围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这是互相的, 而且是自发的。因为我是从远方来的客人,他们对我特别爱护。 我也想照布朗德斯那样地赞叹道:“红土,肥沃的土地,新的土地,百谷的土地……给 人们心中充满了快乐和希望的广阔无垠的原野……”我用了“快乐”代替布朗德斯的“悒 郁”,因为时代不同了,因为我们南方的青年是不知道“悒郁”的。 但是在那灿烂的红土上开始出现了敌人铁骑的影子了。那许多年轻人会牺牲一切,保卫 他们的可爱的土地。我想象着那如火如荼的斗争。 有一天我也会响应他们的呼唤,再到那里去。 1939 年春在上海 8.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类人?为什么要提到这几类人?试做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解答此题,只需将文本所写的各类人的特点加以归纳即可。比如,根据文本对那个“流 落在上海的俄国人”的描写,可知他是情系土地的人;根据文本关于“个人融合在群体中间, 我的“自己”也在那些大量的友人中间消失了”的描写,可知这是些互相友爱的人;根据文 本中“那许多年轻人会牺牲一切,保卫他们的可爱的土地”一句,可知这是些充满希望、随 时随地准备为保卫土地而牺牲的人。再根据文本中相关语句,不难知道作者写前两类人,意 在告诉读者:后面一类人随时随地准备为保卫土地而牺牲的思想是有基础的。 答案:情系土地的人,互相友爱的人,充满希望、随时随地准备为保卫土地而牺牲的人。(3 分)作者写前两类人,意在告诉读者:后面一类人随时随地准备为保卫土地而牺牲的思想是 有基础的。(对土地的爱,对友人的爱,正是他们的思想根源。) 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对着黑土垂泪,这不仅是普通怀乡病的表现,这里面应该含着深的悒郁和希望。 (2)我们每个人(不管我们的国籍如何)都从土地里出来,又要回到土地里去。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含意”二字分析,具体可从句子中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入手。比如本题,第(1)句说“对着黑土地流泪”,就要思考其原 因,然后才能得出“对着黑土地垂泪的感情不仅是怀乡,还有对土地命运的深深忧虑,对土 地和平安宁的渴望”的结论。对于第(2)句,只要仔细思考句中“都从土地里出来,又要 回到土地里去”一语的深层含义,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对着黑土地垂泪的感情不仅是怀乡,还有对土地命运的深深忧虑,(1 分)对土 地和平安宁的渴望。(1 分)(2)土地孕育了我们,(1 分)土地又埋葬我们。(1 分) 10.“红土,肥沃的土地,新的土地,百谷的土地……给人们心中充满了快乐和希望的广阔 无垠的原野……”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6 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起到什么作用”一语,从这句话在文章结构、揭示文章主 题、展开一轮等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此句在文本中的位置考虑。比如,从结构方面分析, 此句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从揭示文章主题方面分析,此句可以深化中心,突出了南 方的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 答案: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 分)感情从悒郁到快乐,升华感情,深化中心。(2 分)突出了南方的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2 分) 1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和主题。(6 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依据题目要求,从构思特点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在构思特点方面,可 从文章所使用的人称、、叙述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答题时除了指出其特点外,还应指出 其作用。比如,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可以给人以真实感,利于引起作者与读者的情 感共鸣;再如文章以“土地”为抒情载体,可以紧扣主题,层层深入。至于主题,根据全文 归纳即可。 答案:构思特点:(1)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人以真实感,能 引起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共鸣。(2)以“土地”为抒情载体,说明土地的性质和作用,叙述与 土地有关的人事,讴歌南方青年为土地而战,紧扣主题,层层深入。(4 分)主题:抒发了 作者对土地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为抗战胜利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2 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久之, 千秋上急变①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 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 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 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 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 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 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始自左丞相 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 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 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入匈奴,有司无 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 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 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 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 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 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 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注】①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1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何罪哉 当:判罪 B.乃大感寤 寤:通“悟”,醒悟 C.既事不咎 咎:过失 D.使光毋负天下 负:辜负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其是否适合上下文。题 中,C 项解释错误,文中的“咎”应是“追究”之意。 答案:C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②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③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 ④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 ⑤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⑥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题干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这一要求,对 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③不是表现敦厚有智;②和⑥则都是间接表现,因此, 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是错误选项。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上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武帝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 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B.车千秋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群臣为此都提心吊胆,就想使皇上宽心,并安慰广 大吏民,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他的美德。 C.左丞相和贰师将军暗中谋逆作乱,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武帝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 大夫哀痛,为此几个月才吃一顿饭。 D.每当国家遇上吉祥嘉应出现,车千秋都会受到褒奖赏赐。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 逐渐富裕充实。 解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正误。题中,C 项错 误在于:皇上为此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不是如该项所说“几个月才吃一顿饭”。 答案:C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5 分) (2)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5 分)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 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视 事”即现在所谓主持工作;“治”是“审理、处理”之意;“狱”即案件;“诛罚”包括被 杀和处罚两种情况。第(2)句的“何寿之有”是个宾语前置句;其他的“愧”是“感到惭 愧”;“举”即“举起、端起”之意;“觞”是酒杯。 答案:(1)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 非常多。(“视事”“治”“狱”“诛罚”各 1 分,句意 1 分)(2)我感到很惭愧,还有什 么值得祝寿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寿酒!(“愧”“举”“觞”各 1 分, 句式 1 分,句意 1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 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 亭集序》)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 解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 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潦、凝、迩、义、待、石栈、钩等。 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举类迩而见义远 任 重而道远 (2)此情可待成追忆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艰难苦恨繁霜鬓 沉舟侧畔千帆过 乐 亦在其中矣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7.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 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对象限制在写景方面,范围限制在颔联和颈联。 其次必须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此诗颔联写静止的群山和山上的树,颈联写活动的身边 牧人和猎人,因此是动静结合、由远而近地写景。再根据诗句中写的是秋景,而秋景大多是 古代诗人伤感的景色,一个“唯”字透露出些许忧郁和苦闷。 答案:动静结合,由远而近,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 得萧瑟;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 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1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 分)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要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分析,还可结合注释理解。注释说作者“后弃 官归隐而终”,再加上“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等诗和“采薇”(《诗经》中一首写 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表现其思家忍苦之情的诗歌),等典故的运用,可知 诗人的忧郁和苦闷,孤独和彷徨。 答案:本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 聊赖而彷徨的心情;(2 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 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2 分) 19.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 分) 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许多人因为孤独而爱好文学,许多人因为穷困而爱好文学,也有 一些人因为富足闲适而爱好文学——①是出于什么原因,②他们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 学③会让他们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让他们的内心充实、自信、淡定、颖慧。我总是天 真地认为,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属于天底下最善良的群落,④坏,⑤坏不到哪里去。验之现 实,大致不错。以文学钻营的人,则另当别论。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注意到题干中“关联词语”这个词,由此想到要正确填入词语,必须 首先分析准确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之后的句子讲的是任意条件,因而可填入“不管”; ②和③之间是假设关系,因而此二处应填入“只要……就……”这组词语;④和⑤组成让步 关系的条件复句,因而应填入“即使……也……”这一组关联词语。 答案:①不管 ②只要 ③就 ④即使 ⑤也 六、语言表达 20.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什么现象?(2 分)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先读懂画面内容。画面很简单,一只手拿着一个酒杯,酒杯里装满酒, 里面躺着一个人;酒杯下部形同一枚公章,已经在一张写有“同意报销”的纸上盖了章。显 然,漫画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利用公款肆意吃喝挥霍的现象。对于此类现象,我们当然 应该摒弃,应该自觉培养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节俭清廉的作风。 答案:漫画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利用公款肆意挥霍浪费的现象。 (2)对此类现象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2 分)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我们应该摒弃漫画中这种铺张浪费的贪图享受的习气,自觉培养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 的精神,培养节俭的生活习惯,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 21.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6 分) 例句: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星光之于黑夜,即使一点,也会驱走黯淡; 梦想之于人生,正如色彩之于白纸,即使一抹,也会带来绚烂。 解析:解答仿写题,既要弄明白示例在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还要弄明白示例在内容和 情感方面的指向。题中,示例在句式上的特点为:“……之于……,正如……之于……,即 使一……(量词),也会……”,所用的修辞方法有拟人、比喻等。答题时必须注意到这点。 答案:①友谊之于人生,正如清风之于炎夏,即使一缕,也会驱走烦躁;②友谊之于人生, 正如甘泉之于沙漠,即使一汪,也会带来生机。(每句 3 分,其中句意连贯 1 分,比喻修辞 1 分,句式与例句相同 1 分)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郑亮的车坏在雪地里,一个骑马路过的男子将他救出。当他表示感谢时,男子说:“我不要 回报,但要你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帮助。”后来他帮了许多人并将同样的要求告 诉他帮助的每个人。6 年后他被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并说出了那句他 永运也忘不了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读懂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材料写的是一句关于帮 助别人的话的递相传播,这句话是一句传播正能量的话,因此以下立意可作参考:(1)传递 正能量;(2)爱心的传递;(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4)助人也是助己。 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