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赣县第三中学高二年级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陈文明 审题人:陈飞燕 时间:2018年12月12日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C.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 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D. 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 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 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 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主要是为了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 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已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 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 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5. 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 ‎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9.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敢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 “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 “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 “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 B. 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为,力主太子入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 C. 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 D. 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5分)‎ ‎(2)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5分)‎ ‎ ‎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4-15题。‎ 木兰花慢 ‎【元】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睛。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声③,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①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②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 “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三句,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 C. “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反用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休”一 “莫”,写得乐观开朗。‎ D. 这首词用典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了张弘范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15. 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中,楚国的狂人接舆所歌的“ , ”表达了对孔子的真切规劝,与《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对官场的领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2)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文中,孔子说道: , ,该句以“松柏”作喻告诫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节操,要经得起任何考验。 ‎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 , ”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旅日大熊猫真真产下的幼崽香香现在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甚至有日本媒体称香香为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对屡屡发生的坑蒙殴打游客事件,如不依法严肃处理,势必会影响旅游市场的发育和拓展,所以丽江旅游业须防养痈成患。‎ ‎③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般的古代名人家书,新时代的我们,仿佛依然能够聆听到他们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④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指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⑤描绘江南四月遍地梨花、樱花的画作《江南春》,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沁人心脾,能让人在简洁和单纯中感受到大地的暖意。‎ ‎⑥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这也启发我们,要相信市场披沙拣金的能力;激活了市场,文化传递就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 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B. 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19.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3分) (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 ‎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千里之堤,渍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品行 孟母三迁 出淤泥而不染 作风 ‎ 选择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① ‎ ‎② ‎ ‎③ ‎ ‎21.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5分)‎ 四、写作题(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赢,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赢,第三才是你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 ‎②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 ‎③中山大学教授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 针对以上观点,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年级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分析:A项,“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C项,“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项,“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 2. D 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 3. D 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主要是为了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原文未提及,似是而非,属于无中生有、过度揣测,原文只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4. D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身份,然后再介绍名字;以名字的“伟大”衬托职业中扮演的角色的卑微,不存在“欲抑先扬”之说。B项“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判断属于牵强附会,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恶劣环境;若要有效推动情节发展,则需要多次“大雪”“朔风”描写才可体现该作用。C项“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错误,小说未涉及心理描写。‎ ‎5. 答: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 ‎ ‎ 分析: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从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 6. 答: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状态的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 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结尾好处”,答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结合原文内容答题。‎ ‎7.C (C项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8.B (A项,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项,“不同类型文章”错,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项,逻辑错误,原文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9.答: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答出一点1分,答出六点得6分,若结合材料归纳的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脱离材料不给分。)‎ 10. B 分析: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这句话的含义是“等进宫后,皇帝温和地说了很久,好几次目视杨涟,说外廷不要相信谣言。于是斥逐崔文升,收回封太后的命令。两次召见大臣都包括杨涟”,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帝”“涟”“外廷”“流言”“文升”“太后”“命”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进行排除,“久之”意思是“很久”,是形容皇帝“温言”的时间长,故应放在前一句中,这就排除AD两项;“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看”,宾语是“涟”,即“杨涟”,“语”意思是“说”,是动词,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故应从“涟”和“语”之间断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B项。‎ 10. C 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错误,“朔”在此指农历初一,“昧爽”才指拂晓、黎明。故选C项。‎ ‎12.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不当,文中第三段最后说“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由此可知,杨涟下狱的原因是许显纯“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意思是“许显纯就自造狱词,诬告杨涟犯贪赃二万两银子之罪,于是逮捕杨涟”,可见并非是“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故选D项。 ‎ ‎13. (1)您果真能一日询问三次,不一定拜见,也不一定让皇上知道,只需让宫中知道还有朝中大臣在,事情自然成功。‎ ‎(2)许显纯严刑审讯汪文言,逼迫他揭发杨涟接受熊廷弼的贿赂,汪文言到死都不承认,许显纯就自造狱词(诬告杨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考生可以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1)句中,“诚”,果真;“日”,名词做状语,每天;“不必”,不一定;“上”,皇上;“第”,只;“令”,让,使;“廷臣”,朝臣,朝中大臣;“济”,成功。第(2)句中,“鞠”,审讯;“使引涟纳熊廷弼贿”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引”,揭发,“纳”,接受。‎ ‎14. B 分析:B项,“表明了作者对过去的作为有悔恨,决意拂袖而去,不问世事了”错误,从词中来看,“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前面三句说对功名的态度,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这是说自己文学造诣和政治作为上没有成就,“临泉”指隐居之地,“笑傲”是对现在生活的态度,由“不须惊”“笑傲”等词可以看出词人对过去的作为并无“悔恨”之意,而且下文也表达了要有所作为的意愿,如“浩歌一曲饭牛声”“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这些诗句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施展自己抱负的愿望。‎ ‎15.答: 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②对国家、人民的关心。“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用反问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富贵,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 分析:本题“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设题的目标是诗歌的下阕,且是“哪些”,这说明答案不止一点,然后要分析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词。先看注释一,“张弘苑: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从注释可知,词人文武兼备,且遭受过贬谪,后又被起用,这说明在词人的心目中是渴望被朝廷重用的,再看注释三,“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这是补充交代诗歌下阕“浩歌一曲饭牛声”这句的典故,结合这两个注释可以看出,词中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再分析下阕的诗句,如 “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谁是想念青春富贵的生活,我是怜惜天下的百姓,这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对青春富贵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如“正百二山河……”“为怜四海苍生”,前一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后者表达自己解除天下百姓疾苦的心愿。‎ 16.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 B 分析:①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②养痈成患:长了毒疮不及时医治,以致危及生命。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造成祸患。③吉光片羽: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④‎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⑤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⑥披沙拣金: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取精华。‎ 16. A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仰赖的”。C项,主谓搭配不当,“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应该是“节目”,而不是“观众”。D项,语序不当,“除了”二字应在“出版社”前面。‎ 17. A 分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合理。‎ ‎20.答案:①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 ‎②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 ‎③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 分析:注意内容的一一对应关系,每句2分,凡是不对应则该句不得分。‎ ‎21.答案:考生抽签后进入考场面试。先进行个人答辩,考生面试答题后评委打分;再进行组内展示,考生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后评委打分。最后确认成绩,面试结束。‎ 分析:考生应该清晰作答,逻辑顺序连贯合理,不得超出规定字数。‎ ‎22.作文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选择了三位名人的名言。‎ 捕捉关键词立意法:本次作文考生可以用捕捉关键词的办法,展开快速有效的审题。通读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地提取出这几个关键词——利己、利他、时代、社会,于是我们的论题便可以确立为“当今时代利己与利他的选择”。‎ 综合比较,在立意上,可以有三个基本角度:(1)摒弃“利己主义”,积极为人。(2)拒绝伪善,善于利己。(3)化解“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比较上述三个立意,(2)(3)两个优于(1),而(3)句又在利己与利他的选择上做足了思辨功夫,更具内涵与逻辑张力,是写作中的优选项。多维立意解读:方向1:摒弃“利己主义”,积极为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厘清概念。“利己”是人的必然需求,“自己”本身是“人”的一员,让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利己”无可厚非。而“利己主义”则不然,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利己”,而是将“利己”发挥到极致,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奉行“利己主义”的人,以“利己”为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将“利己”作为处事原则和宗旨,凡是有碍于自己发展的一律踢开,凡是能帮助自己获利的则全部拿来。这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枉顾他人、秩序、道德,是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当摒弃之。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人。方向2:化解“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利己”和“利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对立统一。“损人利己”和“无私利他”都是极端的、偏激的。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善于利他者也往往能达成利己的效果,从而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愿景。对不损人前提下的“利己”的认同不仅是对每个人欲望和自由的尊重,更疏浚了社会互利的源泉。同样,对“无私利他”的否定,就意味着对“为己利他”的肯定,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权和个体生命的尊重。“自己”与“他人”本来就是相互转化,互为依托的,都是“大家”中的一员,损害任何一方利益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唯有走出“利己”与“利他”的冲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大家好”。‎ 范文:‎ 精致利己,可行之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由此可见,对每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还是他自己。假如这个推理成立,那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彻底的利他主义是完全忽视人性的。‎ 利己是人的本能,它自然,淳朴,符合生命规律。若是一味强调利人而完全忽视利己,那么推至极端——连生命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利人?加缪《鼠疫》中的奥兰市民从封城的那一日起,便拥有了共同的厄运——事实上的被流放,无一例外。若是将利他主义作为社会提倡的唯一价值观,而否定利己主义的合理性,那么,我们也将如奥兰市民一样,只有集体的遭遇,不复有个人的命运。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麻木至死,因为集体虽由个体组成,但是只强调集体而不重个体生命感受的集体,会使个人的感情、梦想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流放自我、毁灭自我的生活真的值得我们追求吗?‎ 我不否认利他主义的崇高,丹柯式的英雄也固然令人敬仰,但在文明发展的今天,过度地倡导“利他主义”‎ 未免太过呆板执拗。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那么,否认利己主义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这次飞跃呢?何况,当今人们不断重申的人权,便是对生命个体在很多情况下的利己行为的认同和保护。‎ 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生而为人,人有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我所强调的并非仅仅是利己的合理,而是精致利己的必要。‎ 所谓“精致利己”,便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更精密而统一地使自己获得满足,尤以精神满足为重。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安逸,一是从科学文化层面让自己充实和提升,二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让自己体味心灵丰腴的快乐与幸福。‎ 那么,当我们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我们也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譬如善良、丰富与高贵?若是真正以宏大的目光理解了利己的含义,成为一位真正的精致利己者,那么我们就自然会理解马云在建立自己超级商业帝国时的“利他”主张,也就可以想见他看到自己除了拥有巨大财富之外,还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推动着社会发展进程时的自足与得意。‎ 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在利己利他的交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这就是精致利己的精髓。‎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推选廉洁官员,名列第一,提拔户科给事中,转为兵科右给事中。万历四十八年,神宗皇帝生病,将近半月不能进食,皇太子不能够参见。杨涟同各给事中、御史前往拜会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催促方从哲向皇帝问安。方从哲说:“皇上忌讳染病。即使询问病情,左右的人也不敢传达。”杨涟说:“过去文潞公询问宋仁宗的病情,内侍不肯说。潞公说:‘天子起居生活,你们不让宰相知道,莫非有异心,赶快交给中书省法办。’您果真能一日询问三次,不一定拜见,也不一定让皇上知道,只需令宫中知道还有朝中大臣在,事情自可成功。”过了两天,方从哲才率领朝臣进宫问安。等到皇帝病危,太子还在宫门外徘徊。杨涟、左光斗派人告诉太子的伴读王安说:“皇帝病很重,不召见太子,不是皇帝本意。应当极力请求入宫侍奉,尝尝药品,伺候皇帝进餐,傍晚才返回。”太子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 八月丙午初一日,光宗即位。过了四天,身体不适。京城的人喧哗说是郑贵妃进献美女八人,又让宦官崔文升进泻药,皇帝一昼夜起来三四十次。这个时候,郑贵妃占据乾清宫,跟皇帝宠幸的李选侍相勾结。而皇帝果然催促礼部封郑贵妃为皇太后。杨涟于是弹劾崔文升用药没有根据,请求追究查办。并说:“外廷传言,说陛下起居没有节制,被侍御的人蛊惑。一定是崔文升找借口来掩盖他用药的奸计,其罪当死。至于郑贵妃的封号,尤其违背制度准则。尊为嫡母,把刚死去的太后怎么办?尊为生母,把亲生的太后怎么办?请尽快停止先前的命令。”奏疏呈上,过了三日,皇帝召见大臣。众臣以为杨涟的上疏违抗皇帝旨意,必定受到廷杖的处罚,嘱托方从哲为他解围。方从哲劝杨涟认罪,杨涟高声说:“死就死罢,我杨涟有什么罪?”等进宫后,皇帝温和地说了很久,好几次目视杨涟,说外廷不要相信谣言。于是斥逐崔文升,收回封太后的命令。两次召见大臣都包括杨涟。九月乙亥初一,拂晓,皇上去世。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提拔为太常少卿。第二年冬天,授官左佥都御史。又过了一年春天,提升为左副都御史。这个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权,众小人依附他,忌惮满朝都是正直的人,不敢太放肆。杨涟更与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激励昂扬,讽谏议论,务求培植贤良之人,抑制奸诈邪恶的小人。魏忠贤及其党羽恨之入骨,于是发起汪文言的案件,将要罗织罪名陷害众人,事情虽然得以解决,然而正直之人的形势一天天更加危险。杨涟于是上疏弹劾魏忠贤,列举他的二十四条大罪。魏忠贤刚听说这道奏疏,非常恐惧。于是叫魏广微假传圣旨严厉斥责杨涟。杨涟更加气愤,打算上朝时当廷呈奏再上疏弹劾他。魏忠贤刺探知道消息,一连三天阻止皇帝上朝。从此,魏忠贤每日都在谋划杀杨涟。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左光斗党同伐异,利用职权接受贿赂,下令逮捕汪文言入狱受审。许显纯严刑审讯汪文言,逼迫他揭发杨涟接受熊廷弼的贿赂,汪文言到死都不承认,许显纯就自造狱词。(许显纯)诬告杨涟犯贪赃二万两银子之罪,于是逮捕杨涟。等到下诏关入监牢,许显纯酷刑拷问,杨涟体无完肤。这一年七月就在夜间处死杨涟,时年五十四岁。‎ 杨涟一向清贫,家产没入官府不足千金。征收赃款的命令紧急,乡人竞相出钱物帮助他,就连卖菜的和佣工也捐助他。崇祯初年,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