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写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谓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就使得北宋哲人张载的名言具有了“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所言的“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则流露出了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家国情怀。 D. 朱熹认为杜甫是“君子”,尽管他与颜真卿等人遭遇不同,但其“磊磊落落”中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了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在对其解释后,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句里也具有家国情怀。 C. 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里具有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完整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则只体现在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上。 C. 中国的古典诗词融入了家国情怀,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就了我们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里具有的家国情怀。分析有误。第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推断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选项B,“忧民”则只体现在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上。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选项C,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 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胖老头的生意不错,主要是因为他能揣摩买主的心理:色彩大红大绿,价格也比较便宜,而且还能笑容满面地讨好、招来顾主。 B. 瘦老头不喜欢胖老头,是因为他那张胖脸和他制作的风筝粗制滥造,认为那粗糙的手艺、俗气的色彩是对风筝制作职业的亵渎。 C. “人们”是小说中风筝的买主,他们开始冷落瘦老头,后来又一窝蜂地争着买他的风筝,说明这些人已经完全明白他风筝的价值。 D. 小说采用细节对称、心理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进行描写,语言轻松蕴含哲理。 5. 小说中的瘦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①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制作的风筝质量很高,很重视自己的家传手艺。②高傲、自信:相信自己的手艺,静静地等待买主,决不逢迎。③愤世嫉俗:看不起胖老头粗糙的风筝和对人们逢迎的态度,也瞧不起人们世俗的眼光。 6. 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接受堂皇花哨而实质空洞的事物,反而怀疑外表朴实内在丰盈的事物,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②完美地体现了小说的结构:这一题目与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相一致,又与结尾相照应,形成了完美、自然的文章结构。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蓝天之下,有蓝天作证,伟岸的人格、高超的手艺得以彰显,猥琐的人格和世俗的思想受到抨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 “说明这些人已经完全明白他风筝的价值”理解有误。从原文: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你们懂得风筝?”说明人们是不懂得风筝的价值的。故答案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概括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从瘦老头的把风筝全部放掉的行为上看,可以看出其是个愤世嫉俗而有个性的人。从他对自己风筝的制作工艺的赏识上看,能看出其是一个手艺高超但又很高傲的人。从他绝对不低价出售风筝的行为看,其是一个对传统工艺很热爱的人。从他说人们“你们懂得风筝”来看,说明其是一个很倔强有个性的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标题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类分析标题的试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标题的内含进而体现主题、要从情节结构上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标题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根据本题题干的要求: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考生要注意分析小说标题的内含,从结尾看,蓝天能作证,说明蓝天是朴实公正的象征,因此小说中批评了胖老头的华而不实的作风,突出了小说弘扬淳朴、本真的主题。从结构上,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提到了蓝天,这是对标题的印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标题的作用,这个标题正是体现在老头的性格像蓝天、白云一样淳朴和倔强。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 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子兴为人枭悍善斗,而性悻直少容。方事急,辄从太祖谋议,亲信如左右手。事解,即信谗疏太祖。太祖左右任事者悉召之去,稍夺太祖兵柄。太祖事子兴愈谨。将士有所献,孝慈皇后辄以贻子兴妻。子兴至滁,欲据以自王。太祖曰:“滁四面皆山,舟楫商旅不通,非可旦夕安者也。”子兴乃已。及取和州,子兴命太祖统诸将守其地。德崖饥,就食和境,求驻军城中,太祖纳之。子兴憾德崖甚,将甘心焉,以太祖故强释之,邑邑不乐。未几,发病卒,归葬滁州。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B. 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 C. 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 D. 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正”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 B. “太祖”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等地位较高的人物死后,朝廷给予他们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C. “破”在文中指攻破、攻下的意思。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下江陵”中的“下”、“函谷举”中“举”等。 D. “部曲”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文中指军队、部队。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子兴有侠义之风,喜结交朋友。元朝朝政腐败,动荡不安,郭子兴倾其家财,杀牛备酒,广结壮士豪杰。 B. 郭子兴为人骁勇强悍,善于作战。曾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作为十夫长,更是参加多次战争,立下功劳。 C. 郭子兴待人厚薄有别。元军破徐州,徐州守帅彭大、赵均用率领余部投奔他时,他厚待彭大而轻视赵均用。 D. 郭子兴易怒而多疑。事情紧急时,听从朱元璋的计谋;但事情解决之后,又听信谗言疏远且剥夺他的兵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2)德崖饥,就食和境,求驻军城中,太祖纳之。 【答案】7. B 8. B 9. B 10. (1)然后(彭大)就与朱元璋一起冲到孙德崖家,砸破械锁救出郭子兴,将他搀扶回家。 (2)孙德崖因遇饥荒,就食和州境内,请求在城中驻军,朱元璋接纳了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其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这句话的含义是:赵均用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十分强大,内心惧怕;朱元璋又派人贿赂他的左右,郭子兴这才得以幸免一死,于是率领他的部队一万多人靠近在滁阳的朱元璋。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均用闻太祖兵甚盛”意思是:赵均用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十分强大。“甚盛”是固定词组不能拆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句,“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意思是:朱元璋又派人贿赂他的左右。一个整句,不能拆分。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故答案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太祖”是谥号。理解有误。“太祖”是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故答案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郭子兴为人骁勇强悍,善于作战。曾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作为十夫长,更是参加多次战争,立下功劳。张冠李戴,担任十夫长参加多次战争,立下功劳的是朱元璋。故答案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与”和、“偕”一起、“诣”到、“出”救出、“之”代词,代郭子兴。(2)“就”到、“求”请求、“驻军城中”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纳”接纳、“之”代词,孙德崖。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郭子兴,祖先是曹州人。郭子兴有侠义的性格,非常喜欢结交朋友。适逢元朝朝政腐败,动荡不安,郭子兴倾其家财,杀牛备酒,广结壮士豪杰。至正十二年(1352)春,郭子兴聚集了数千名年少体壮的青年,起兵攻占了濠州。朱元璋前来投奔。门卫怀疑他是间谍,将他捆绑起来,并将此事报告郭子兴。郭子兴觉得朱元璋相貌不同寻常,便令人解开绳索,与他交谈后,将他收在帐下,升为十夫长。朱元璋多次跟随出战,屡立战功。郭子兴很高兴,他的小妾小张夫人也指着朱元璋说道“:这是一个奇人啊!”于是,将他们所抚养的马公之女许配给朱元璋为妻,这就是后来的孝慈高皇后。 元军攻破徐州时,徐州守帅彭大、赵均用率余部投奔濠州。孙德崖等因为他俩以前是有名的强盗首领,便一同推举他俩,使他们的地位居于己上。彭大很有智谋,郭子兴便厚待彭大而轻视赵均用。于是孙德崖等趁机挑拨赵均用说:“郭子兴只知道有彭将军,而不知道有你赵将军啊。”赵均用大怒,乘机捉拿郭子兴,将他幽禁在孙德崖家中。朱元璋从其他部队回来后,大吃一惊,急忙带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将此事告诉彭大。彭大说:“只要有我在,看谁敢伤害你们的父亲。”然后彭大就与朱元璋一起冲到孙德崖家,砸破械锁救出郭子兴,将他搀扶回家。直到元军围攻濠州时,双方才排解以前的不满,共同守城五个多月。城围解除后,彭大、赵均用都自称为王,而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却仍然是元帅。不久,彭大死去,其子彭早住统领父亲的部队。赵均用一天比一天专横,挟持郭子兴进攻盱眙、泗州,并企图加害郭子兴。此时朱元璋已攻取滁阳,便派人对赵均用说:“从前大王穷迫之时,郭公开门接纳你,恩德非浅。大王不但不报恩,反而听信小人之言要杀他,这样的话,大王将会自剪羽翼,失去豪杰之心,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而且郭子兴的部队仍然很多,杀了他,你不会后悔吗?”赵均用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十分强大,内心惧怕;朱元璋又派人贿赂他的左右,郭子兴这才得以幸免一死,于是率领他的部队一万多人靠近在滁阳的朱元璋。 郭子兴为人枭悍善斗,性情耿直,但易怒多疑不容人。碰到事情紧急时,总是听从朱元璋的计谋,就像对待自己左右手一样信任他。但事情解决之后,便马上又听信谗言疏远朱元璋。郭子兴还将朱元璋左右办事能干者都召去,慢慢地剥夺他的兵权。因此朱元璋在替郭子兴办事时更加谨慎小心。将士有什么进献,马皇后总是将它们送给郭子兴的妻子。郭子兴到滁阳后,想就地称王。朱元璋劝阻说:“滁阳四面皆山,船只商队不能通行,不是一个令人朝夕可以安稳的地方。”郭子兴这才作罢。待到攻取和州,郭子兴命朱元璋率领将士驻守和州。孙德崖因遇饥荒,就食和州境内,请求在城中驻军,朱元璋接纳了他。郭子兴恨透了孙德崖,本想杀之而后快,只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才勉强释放了他,因而一直闷闷不乐。不久,就生病去世,归葬于滁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各题。 对酒 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这首诗写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初春时节,作者被免去官职。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情的流莺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出了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 B. “长安”,在这里指的是南宋都城临安,陆游三十九岁时被免去官职离开临安,至此,已经历十四年。 C. “九环宝带”诗中指的是权贵,“光照地”是唐代一个“光照百步”的典故。这句诗写权贵们的显耀。 D. 全诗节奏自由,一韵到底,读起来非常流畅;笔调灵活多变,跌宕起伏,抒发了一种自在闲适之情。 12. 本诗前四句新奇巧妙,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试作赏析。 【答案】11. D 12. 运用比喻,化虚为实,新鲜、贴切而又生动形象。作者以雪喻愁,借助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比喻,用“雪”把“愁”与“酒”连接起来。把花比为“故人”,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因为对着好友更容易敞怀畅饮。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对诗歌的理解与选项中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本题选项D,“抒发了一种自在闲适之情”理解有误。诗人是在借酒寄托、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朋友们”,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激愤豪壮。故答案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赏析的能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修辞手法上去赏析即可,诗句中“闲愁如飞雪”“好花如故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把“愁”比作“飞雪”,把“好花”比作“故人”,生动的体现出作者愁苦的绵绵不绝和暂得消遣的情态。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不吸取教训就会让人感到痛惜,正如《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是代代相传,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 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慨叹。其中,“物是”指 “_______________ ”,“人非”指“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3)人生代代无穷已 (6). 江月年年望相似 (7).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使我不得开心颜 (9). (5)雕栏玉砌应犹在 (10).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逍遥游》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不吸取教训就会让人感到痛惜,正如《阿房宫赋》中所说”“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是代代相传,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慨叹”。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辩”“鉴”“雕栏”。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应用 (本题共6小题,共24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首届进口博览会现场,一块块屏幕留下了进博会的精彩画面。通过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传播方式,使人们触摸到中国经济大海翻腾的浪花。 B. 据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的天气预报消息:受来自西伯利亚较强冷空气的影响,未来三天,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先后将有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C.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正因为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在世界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学会了游泳。 D. “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举办者认为,要想让环保的理念进入生活,在人们的脑海中“扎根发芽”,关键就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选项A,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选项C,语序不当。“中国”置于“不仅”前,并且将递进关系中的两个分句位置互换。选项D,“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故答案选B。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让人唏嘘不已:一场看似不起眼的争执导致了多条鲜活生命逝去。因为一点怨气,危及公共安全伤及无辜,教训惨痛至极! B. 在2018青奥会举办进入倒计时之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考察青奥会准备情况。他认为此次青奥会准备充分,将会不孚众望给世人带来很多惊喜。 C. 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著作。 D. 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这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作为自己的责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选项A,唏嘘不已:伤心地哭泣难以自止。现在通常引申为:因为一些遗憾或悲哀的事情而感慨不已,连连叹息。使用正确。选项B,不孚众望。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和句意矛盾。选项C,适用对象不对,“见仁见智”指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选项D,“休戚相关”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此处应为“息息相关”。故答案选A。 1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美籍华裔学者刘康指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是由美国为主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②因此,中国如果想要提高国家形象,必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③我国媒介由于起步晚、技术弱等因素影响,在世界信息传播领域往往无法冲出西方媒体的包围圈。 ④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⑤中国媒体的作用微不足道。 A. ③②①⑤④ B. ④⑤①③② C. ④①⑤③② D. ③⑤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先观察所给语句的中心内容,根据理解说的是“中国形象”,因此不难断定第④句是总体开头说中国形象的,所以可以排除AD两项。①⑤是有前后的逻辑顺序,所以可以排除B。故答案选C。 17.张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同一天有事:七十大寿、儿子考上大学、分店开业。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幅对联应该如何送才恰当 (1)搏浪扬帆济沧海,凌云追月步蟾宫 (2)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3)室有兰芝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 (1)送七十大寿者,(2)送分店开业者,(3)送儿子考上大学者。 B. (1)送分店开业者,(2)送儿子考上大学者,(3)送七十大寿者。 C. (1)送七十大寿者,(2)送儿子考上大学者,(3)送分店开业者。 D. (1)送儿子考上大学者,(2)送分店开业者,(3)送七十大寿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运用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对联的得体运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语境,例如七十大寿,第三句中的“松柏岁长新”就符合祝贺寿辰。“近者悦远者来”适合开店。“凌云追月步蟾宫”蟾宫折桂适合升学。故答案选D。 18.某市图书馆实行微信管理,设有座位预约系统。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关注“市图书馆”公众号,进入“微服务大厅”;入座之前,请打开微服务大厅的“座位管理”,进入座位管理系统;扫描座位号的二维码,进行占座。如果未出现座位计时,则说明该座位可以占用;如果出现座位计时,则说明该座位已被他人预约占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图书馆微信管理。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箭头的指向方向,最后要注意要求: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1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 先锋 向导 旗帜 保温饱强经济 御强寇平内乱 勇创新争一流 改革开放 夹缝求生 救亡图存 牢记使命 励精图治 不忘初心 示例:日出东方、举步维艰 、 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 【答案】①夹缝求生、救亡图存、御强寇平内乱,中国共产党是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先锋。 ②改革开放、励精图治、保温饱强经济,中国共产党是指引人民奔小康的向导。 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创新争一流,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谋复兴的旗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本题属于给出词句仿写,考生要注意所给示例的句式结构:日出东方、举步维艰 、 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根据对示例的分句结构的把握,到所给词句中去挑选,要注意话题组合的统一性,例如:夹缝求生、救亡图存、御强寇平内乱,中国共产党是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先锋。以上组合的话题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南宋·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材料二 黄大年曾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坚定地选择了回国。“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就是他铿锵的誓言。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读完以上这些材料,我们一定会有诸多感受和想法,想到战争年代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彰显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情怀又应该如何彰显呢? 请联系实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从身边小事做起,书写爱国主义情怀 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强烈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 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情怀又应该如何彰显呢? 让我们看一看周围,无数清洁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清洗着环境卫生;无数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位病人;无数甘为人梯的教师用生命哺育着祖国的未来……是的,从身边小事做起,书写爱国主义情怀!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有一团纸屑就沃在了那垃圾桶旁边,过往的人群们纷纷从它身上跨过,……就这样,它在那里呆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个小孩子来到了这条街,看到了着团纸,第一眼就把它捡了起来……那只是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一个动作,却饱含了深刻无比的爱国之情,难道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青年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吗? 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我们作为在校学生又应该怎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呢?我认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大事是爱国,做小事同样也是爱国,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做小事,事情虽小,但只要有意义那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一件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好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多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本题属于材料性质相同的材料作文,无论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黄大年博士心系祖国,还是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都体现了一个爱国的主题。爱国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爱国是精忠报国的情怀、爱国是学成归国的志向、爱国是实际行动、爱国是做好身边的小事等,以上都可以是作文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围绕材料进行结合现实的写作即可。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岳飞壮志;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坚定地选择了回国;爱国情感;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考生围绕以上关键词句进行写作,这样作文就紧扣材料的内容了,在写作时要注意多结合现实生活,作文就能做到接地气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