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三下学期周练(2-25)(2017-02)
武汉二中高三语文周练(三)(2017.2.25)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密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B、“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C、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 D、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 ,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C、“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D、《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 B、“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C、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 D、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1942年中学毕业,194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行医生涯。 工作一年后,新中国成立,他找到了事业的立足点。他同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本职工作上。后来王振义在一则国外医学资料中得知,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逆转,也就是说,这些“为非作歹”的坏细胞,在科学家“诱导下”,可以“迷途知返,改邪归正”,变成正常细胞。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医学创举,令王振义眼前一亮,他觉得既然无法消灭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那么另辟蹊径,化敌为友,不失为一个治疗新途径。从此,王振义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上,勤勉攻关,孜孜以求。经过多年试验,终于在显微镜下,捕捉到奇迹发生:大量早幼粒癌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竟“改邪归正”,变成一个个发育正常的细胞。呕心沥血的王振义,终于大海捞针,找到一把“金钥匙”,神奇破译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死亡密码”。 就在这时,医院送来一位五岁患者小怡君,患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此种类型的白血病发病急,凶险异常,病人从诊断到死亡只有一周时间。命若危弦的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的全新疗法。由于该疗法试验,都是在体外进行的,临床上从未应用过,治疗过程变数多,谁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此王振义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细致入微地捕捉孩子病情的蛛丝马迹。用新疗法治疗三天,小怡君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经过系统治疗,小怡君的白血病终于得到遏制,血液中的坏细胞都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患者体内的正常细胞。时光荏苒,当年被王振义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小怡君,如今已是外企白领,身体健康,与常人无异。她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治愈的第一人。王振义曾说:“如果说白血病是个凶残杀手的话,那我就是杀手中的‘杀手’!”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这种治疗效果显著。APL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成为世界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中国在白血病领域的这项尖端技术,震惊了世界,被国际血液学会誉为“上海方案”。1996年6月15日,王振义因此获得凯特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也是一位爱才惜才的教育家,行医从教六十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的学生陈国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不无感慨地说:“那时,王老担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公事缠身,只能在晚上牺牲休息时间修改我的论文,而且那时根本没电脑,恩师在我的论文上一遍遍修改,精益求精,密密麻麻的文字,倾注了大量心血。”接下来,陈国强再重新整理抄写,那篇论文王教授先后改了不下十遍,陈国强也跟着抄了十遍,焦头烂额,如果合集成册,都能出书了。严师出高徒,在王振义的精心栽培下,陈国强很快在国内血液学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了不俗业绩。如今已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有人说,王教授这个“伯乐”不简单,培养出的“千里马”,都是世界级水准的顶级人才:中科院院士、卫生部长陈竺;中科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陈赛娟;国家“937”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等。 2002年,王振义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个抗白血病药物,水溶性差,实验效果不理想,课题组研究陷入低谷。期间,他听说郑州大学某教授,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显著,不顾年迈体弱,执意登门请教。当郑州大学接待同志听说眼前这位登门请教的长者,竟是享誉世界医学界的“诱导分化第一人”时,顿时肃然起敬。 由于王振义在世界血液学领域贡献卓越,他荣膺过世界上很多医学最高奖项,被誉为“大满贯”科学家。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家里,却很少见到奖杯和证书。他多次说过,光荣属于过去,荣誉归功于集体,个人没啥好炫耀的。如此淡泊名利得失,倾心科研攻关,才能引领中国血液学,一次次冲向世界医学巅峰。 4、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的试验是在体外进行的,王振义的诱导分化法首开世界医学先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第一种可以治疗的急性白血病。 B、“上海方案”震惊了世界,1996年王振义凭此成就成为获得凯特琳金质奖章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还爱惜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C、王振义荣膺的医学奖项几乎全是世界上的医学最高奖项,他因此被誉为“大满贯”科学家。但在办公室,在家里,却很少见到他的奖杯和证书。 D、本文撷取王振义的若干人生片段,描写了他在医学上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医学家的感人形象。 5、下列对传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三段引用王振义自己的话,表现了他性格的幽默也表现了其研究成果价值突出 B、第五段引用他学生陈国强的话,表现出王振义在育人上海人不倦、甘当人梯的精神。 C、本篇人物传记通过叙写王振义的一些事迹,突出了王振义在科研上的创新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品格。 D、王振义不但是位研究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爱惜人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博贯古今中西的学者。 6、王振义是如何神奇破译人类医学史上的“死亡密码”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阆中时光 王剑冰 ①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顺手一抹,一脸的滋润。再抬眼的时候,整个古城都是这般润润的了。 ② 一个个的门响动起来,明清时的门不知打开了多少岁月。由于雨的洒落,满街的石板路湿了,像刷了一层桐油。一条狗从一个门缝钻出来,向空荡的街巷扫了一眼,又极快地消失在街的尽头。由于迅疾,像突然发生又未发生。一个女孩的出现要比它显得从容,打伞的女孩,像飘逸于多少年前的哪个角落。一个个幌子,招扬着早晨的新鲜与迷离。两千三百年就在这新鲜迷离中过去了。 ③站在滕王阁四下望去,阆中是一片瓦的世界,六十多条街巷的瓦,就好像一片灰色的翅膀叠压着翻扑着。以前阆中每个街巷中心都有一座楼,一个叫吴宓的清人登上我站立的地方,看到的还是“江山十二楼”,现在剩下两座楼阁的街市规模,仍让我欣欣然,荡荡然。 ④这时看见了嘉陵江,像女子名字的江无论从上游还是下游都在崇山峻岭中奔涌,到这里却以极美的身段展现出她的丰姿。三面环城的江上起了水气,晕晕的,似一层纱,带有惺忪的妩媚。哪里的一个女子在喊叫,喊的什么听不懂,抑扬顿挫的尾声极快就沉进了江里。而后哪个巷口又有人叫喊,声音的开始像从水中弹起来。灰色的云团裂过一道闪电,龙一样滚过古城上空。这些都让我陷入了一种神秘主义状态中。 ⑤当地一个年轻人说,小时在江边还看到过爷爷拉纤的身影,一群人和一群号子艰难地拉着一条大船前行。一条条船拉过了滩头,船上的人就上岸喝茶买酒,吃张飞牛肉,或住上个三五日。也有人喜欢上城中的女子,干脆置房买舍,住下不走。我听到过川江号子,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熟悉的感情。 ⑥阆中的女子看不得呢。这里自古出美女,或山养人水养人醋也养人。皇宫选美多涉此地。若在正月,便可见一番景象。那是女子露面的“女人场”,那么多女孩子要在这一天亮花鞋,实际上,在跳荡和欢笑中亮出的是古城女子精巧的身段和精巧的美。 ⑦再往远眺,是一片桑林的海,翠青的叶片即时会变成阆中人身上的锦绣。就近的低成本利用,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地不同于他处。连通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将阆中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还有一些是顺着嘉陵江去往南洋。我努力想象当年的马队相携于途的身影,看不到了,他们消失在了千百年的时空中。 ⑧山水与名士总有着某种相通的缘由。这个曾是巴郡首府的地方,如何就走出五百多进士和举人的队列。有走出去的,还有走进来的。一个孔子的后人遥遥千里祭寻沙场的父兄,途中被这“处处轩窗临锦屏”的阆苑所迷,竟决意居留在了此间。孔安国的留驻,不止是选取了终生依老的所在,还在于与阆中的一种默契。住在南充的陈寿定是来过的,还有蓬安的司马相如,他们不能不在这里寻到灵感翻腾的气象。至于慕名而来的就更多,杜甫一来就喜欢上了,来了还要来,还有陆游,两人不管心绪如何,到这里都是猛然换了精神。李白在这里住上一住,就不致空寂中寻月而逝。李白一直没有找到灵魂所依的故乡,我觉得,他是把阆中错过了。故乡是一个美妙的理想世界,自古至今阆中之所以能成为那么多人的居留之所,说明阆中是一个既适于古人审美趋向、又合乎现代精神气质的所在。 ⑨穿行于张家小院、李家大院,穿行于衙署贡院、张飞庙及那些作坊。我觉得阆中的“阆”就在于那个门里的“良”,那自然的生活,那清阔的江水,那千古遗留的民风,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走出的女子,如此多的“良”,当然是该叫“阆中”了。 ⑩沿街往江边走,何处轻微的一声响动,似什么东西弹落了,随之又恢复了平静。小陈说,那是掉落的枇杷果。为什么叫“枇杷”呢,因为它掉落的声音吗?又是一声响动,感觉是一片瓦,自什么地方滑落了。天上有星星在闪烁,哪颗是落下闳呢?这个最早创出《太初历》的阆中人,也等于将阆中闪向了太空。 解一只小舟入水,不知是江在行或是岸在行。岸上的景物一映水中,包括房子、房子里的灯、灯透出的人影。一条鱼跳起来,将这一切打散了。月亮在水中晃了晃又聚合起来,如一枚古镜。“呦儿呦儿呦——呦吼呦吼嗨——”哪里飘来嘉陵江号子,随之又远了。 没有了打更声,整个阆中陷入在一片沉寂之中。条条街巷会以这种沉寂,来消化今晚漫长的时光了。 (选自《光明日报》) 7、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其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 ) A、第④段赋予嘉陵江以女子的丰姿和妩媚,写出了江水的秀美,也表现了江南女子的独 特韵味,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B、第⑤段真切地描摹了人们素朴而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状态。 C、第⑧段中提及的孔安国、陈寿、司马相如、杜甫、陆游都把阆中当做了他们精神的故乡。 D、第⑨段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归拢到“阆中”取名的猜测。 8、以下各项对本文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 A、作为散文,本文具有感性的一面,同时也蕴含着逻辑与理性的一面。 B、文中列举大量的古代历史名人把阆中作为灵魂依托的故乡,表明阆中既是一个适于古人审美趋向之所在,又合乎现代精神气质之所在。 C、作者在描写阆中景致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来描绘楼阁和江水等美景,读来似大自然的一缕轻风迎面扑来,沁人肺腑。 D、本文作者以隽永优美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阆中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 E、作者以时间与游综为线索,给我们展现了阆中幽静、秀美、古典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阆中的热爱,以及对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产生强烈冲击的一种忧思。 9、第⑤段中,“我听过川江号子,那么一种裂心夺魄的号子,会催化出一种油然而生的陌生又熟悉的感情”。你认为这里的“陌生又熟悉”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0、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公寤生 寤生:脚先出来,难产 B、为之请制 制: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 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共 奔:逃跑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2、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5分) ( )( ) A、本诗属于近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 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叙,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③。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是一首题画诗,开篇两句写王宰不愿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作者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壮哉”二句表明这是一幅“昆仑方壶图”,以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比,意味两座山峰布满画面,整个空间非常辽远广阔。 C、“巴陵”一句重在写水,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开始,一直东流,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 D、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云气蒸腾好像随龙飞动,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画面中水势的壮美和云气的弥漫。 E、“尤工”二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方面旷古未有的技法,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 三、情境默写。(6分) (1)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 。告诉我 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2)《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3)在《醉翁亭记》中,写到山中美妙的自然景色,其中“ , ” 两句分别写出了美妙的春夏之景,句式整齐,音韵谐美。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安倍的行为招致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的反对。作为一国首领,安倍给外界留下了一个缺乏充分的外交策略、一意孤行的印象。 ② 井冈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前来游览观光的客人和寻访长征足迹的学者不绝如缕。 ③丰城发电厂“11.24”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后,为了救出被埋在塔下的工人,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 ④吉安庐陵自然生态林,占地2000亩,其中水域800亩,水域浩淼,植被苍翠,水木清华,环境优美,是休憩最佳选择。 ⑤马云称,他目前的规划都是为以后的全面国际化做准备,预计再有4年的准备时间,国际化就会水到渠成。 ⑥傅园慧得奖后,迅速掀起一股傅园慧热,首当其冲的,便是媒体热炒。今年因她而出现的网络新词便是“洪荒之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由于俄罗斯展现出加入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意愿,巴基斯坦于11月26日决定俄罗斯的一项请求,允许它使用瓜德尔港出口商品。 B、中央社马尼拉11月27日报道,为进一步加强中菲关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再次将访问中国大陆,希望在更多的领域能够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C、希拉里团队的律师马克﹒伊莱亚篡改以不利希拉里的说法,尤其是在密歇根州、威斯康星洲和宾夕法尼亚州更为严重。 D、11月25日上午,第四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绿色发展主旨论坛在南昌举行,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名与会嘉宾全体起立,向江西丰城发电厂“11﹒24”特别重大事故罹难者默哀。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钱钟书先生面对崇拜他的粉丝,幽默地说:“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 ①贵在欣赏 ②人与人相交 ③整天泡在一起的交往 ④虽然有称兄道弟的亲近 ⑤甚至功利的需求 ⑥热闹的背后却是浮浅的情谊 A、②①④⑤⑥③ B、③④⑥⑤②① C、②①⑥⑤③④ D、③④⑤②⑥① 20、公益广告往往用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细节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下面是某市以“争创文明城市”为主题的两幅公益广告图片,它形象地反映了我们身边的某些不文明现象。请抓住图片中人物的动态特征,展开想象,运用对比手法分别描述两幅画的内容,并各写一句具有劝告作用的话,每幅不超过60字。(6分) 【注】第一幅图中的被踢物为废弃的易拉罐。 (1)第一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武汉二中高三语文周练(三)参考答案(2017.2.25) 1、B “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错,应为“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社会矛盾”。 2、C“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不是文化支撑,它强调的是技,“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和招收徒弟是注重其人品”才是“文化支撑”。 3、B“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属无中生有。 4、C,说“几乎全是”错,而原文是“他荣膺过世界上很多医学最高奖项”。 5、D 6、①王振义兢兢业业,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医学事业上;②王振义在一则国外医学资料中得知,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逆转;③经过多年试验,他终于在显微镜下找到了这个特定的条件:大量早幼粒癌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竟变成一个个发育正常的细胞。(每点2分,答到3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7、A (没有写江南女子) 8、BE (B中“又合乎现代精神气质之所在”错,列举古代历史名人不能表现,E,表达了作者“对…忧思”错,无中生有。)(B2分E3分) 9、不矛盾。川江号子裂心夺魄破空而来,乍一知,很容易让人产生闻所未闻的感觉,故言陌生;但仔细琢磨,川江号子能唤起人人心中皆有的那种为美好生活奋勇打拼并迎难而上的豪迈情怀,故言熟悉。 10、B(“制”结合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指的是一块封地,名曰“制”) 11、A(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12、D(A正确,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这可以得知B项正确。.叙事线索清晰。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所以C表述错误。“侵”是不宣而战,“袭”趁夜秘密偷袭。) 13、(1)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得分点:“义”不义之事;“毙”倒台;“姑”姑且、暂且) (2)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得分点:“不弟”“故”“志”) [文言文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 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 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 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 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 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14、AD(A,不属于近体诗 D,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A2分,D3分) 15、《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16、BE(选B给3分,选E给2分)B没有对比手法,布满画面理解有误;E“一尺见方”是对“咫尺”的误解。 三、默写: (1)何方圜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7、C 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贬义 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心劳日拙: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贬义 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18、D(A、缺少谓语动词动词“批准”,加在决定后面B、语序不当“再次将”,应为“将再次”C、(逻辑混乱) 19、B 20、(1)你高高抬起的脚,踢的不是足球,而是废弃的易拉罐。朋友,请不要将身边的废弃物当球踢,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去吧! (2)你高高跃起的身体,越过的不是跑道上的跨栏,而是马路上的护栏。朋友,请不要把护栏当跨栏,那样不文明也不安全。 作文: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基本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由每个不可重复的瞬间构成,永无穷尽。时间的长与短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一种主观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时间的长与短也可以理解多与少、快与慢。 3、对本次作文材料的基本立意 本道作文题的外延较大,立意时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联系现实生活中某一话题来确定立意。从“人生”“生命”“自然”“文化”“艺术”等话题入手,紧扣“时间”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 可就第一句话写:面对时间的短暂,我们无需感伤,而应珍惜;也可就第二句来写:面对时间的漫长,我们不应放纵,不能虚度。但也可就两方面来写:联系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强调在短暂的历程中创造(追求、向往、思考……)永恒(伟大、有意义、有品位……)的价值。也可结合具体载体如文化、艺术等表达对随着时间长短的变迁或永恒或消逝的慨叹。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前后两句话平均用力,造成观点不清、重心不明。同时,不能仅仅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必须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