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大方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大方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10)

大方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审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与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敖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等残疾人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第一,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觉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不仅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感。 ‎ ‎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 ‎1.下列有关“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最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B.“谐”是喜剧的雏形,它都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C.谐的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古代社会中,以“谐”为职业的“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D.《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B.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了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与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D.谐能给人们带来快感;同时,谐又给人们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毕竟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他对木笛的珍爱,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B.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是作者刻意为之,让朱丹的演奏有人倾听,以安抚他落寞、孤独的心灵。‎ C.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 D.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 5.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第三个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 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只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朴实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E.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9.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B.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D.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指“改变当初行径”。‎ C.“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恪执政有方。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少宰”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唐恪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②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B.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 C.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19.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 “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5个字。(6分)‎ 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 ①  。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 ② ,并被赋予一切优良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反面标签,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 “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命是一种选择。‎ 譬如树,是什么树,不在于树自己如何标榜,而在于树自己作出何种选择。选择低矮弯曲,你就只能是灌木;选择高大伟岸,你就是乔木;选择四季常青,你就是松柏。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选择直面人生,你就展示了你的坚强;选择奉献社会,你就成就了你的伟大,选择追求探索,你就会走向你的成功??‎ 也有人说,人生是依靠和等待。有了好的背景,就有了好的起点;有了好的机遇,就有了好的人生。‎ 对此,你有何看待和评价?‎ 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秋季学期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 B。解析:“对其深恶痛绝”错,据原文可知,引起人们谐趣的对象是“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人们对被讥刺的对象还带有爱的成分。‎ ‎2.D。 解析:因果关系错,据原文可知,《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是因为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 ‎3. A 。解析:“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 ‎4、B.“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5、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②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③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④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出3点即可)(5分)‎ ‎6、作用:①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②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③揭示文章“勿忘国耻,热爱祖国”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3分)‎ ‎7.D(“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C、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二项给4分)(A “自己在班分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与原文不符。B“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D “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理解错误)‎ ‎9.答: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两点3分,3点满分,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 10、A。句子译为: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邀割”是“要求割让”的意思,不要断开,排除B;“议”作“集廷臣”的谓语,不要断开,排除C;“十九”修饰前面的“以为当与者”,不要断开,排除D.‎ ‎11、D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C“两朝皇帝…亲自下旨褒奖”与原文“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不符,只是“大观”朝在沧州治水受到皇帝下旨褒奖.‎ ‎13、①获,找的到;执,抓;抑,强迫;以为,认为.‎ 译为: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 ‎②从,跟从;遮,拦住;遂,于是;去,辞去.‎ 译为:(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待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 ‎ 参考译文 ‎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在衣服里面穿着铠甲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于是上奏请求暂时免除各县的赋税,分等级赈济,来宽解遭到水灾的百姓,百姓非常高兴。‎ ‎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14、C、D【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16、(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3)学不可以已 ‎20. (1)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    (2)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 ‎    (3)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第一空根据“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第二空根据“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这一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第三空根据“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21、21.【解析】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 参考答案 7、BE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