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10月联考(2017-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10月联考(2017-10)

‎2018届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17年10月5日)‎ 命题人:政和一中老师 魏红 李晓英 审核人:政和一中张宗森老师 第I卷阅读题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 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 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想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 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C.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D.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B.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D.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C.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汩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汩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汩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汩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汩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汩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主要是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 A.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高颎美其才能,盛善之,尝密谓颎曰:“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颎深拒其言。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逾,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后数岁。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上遣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及还,进位上柱国。上甚重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官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因徼章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  (节选自《隋书·王世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 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唐朝以后,郡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明朝初年,取消郡公一爵,以后不再复置。‎ C.柱国是官名,曾为战国时楚国的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世积历仕两朝,屡立战功。周时,从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叛乱有功,被授予上大将军; 隋除灭陈时,他因功升为荆州总管。‎ B.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帝治罪,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而皇帝以为他有酒疾,便让他舍于宫内,令医者疗治。‎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积有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晋王广己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曼、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周瑜手持羽扇,从容潇洒,可转而又想,人生就像梦一场,何必自苦,还是“___ ”吧!‎ ‎(2)《马说》中作者通过写人们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___ ,___ ”等不爱护千里马的行为,反映了无知浅薄的统治者给予人才的不公正待遇。‎ ‎(3)《氓》中女子借“___ ,___ ”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它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地区。‎ B.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C.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D.家是温馨的港湾,楼道则是通向港湾的必经之路,这条路走得顺不顺畅,影响着居民居住的幸福感;楼道也是一面透视镜,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19.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了综艺之友俱乐部!”‎ D.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的老师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它所含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以及量元亲素在蔬菜中都是相当高的。不仅如此,② ,对于感冒、百日咳、胃肠溃病、便秘等有着一定治疗作用。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亲C、维生素E,常吃大白萊的人,往往皮趺比较好,可见,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分)‎ 通过讲述家风传承故事,能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家风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媒体传递当下的良好家风,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 ‎①讲述家风传承故事不一定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017年7月4日上午,淅沥的小雨中,北京大学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数千名毕业生参加。校长林建华通过分享两个小故事寄语毕业生,“吃亏就是占便宜”。他希望北大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 ‎(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于丹说: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吃亏是福”的观点获得高度认同。‎ ‎(3)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是名满天下的乳业巨头,其养母嘱其“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长期的身体力行让其赢得了信任、尊重与爱戴,也造就了事业上的辉煌。‎ ‎(4)有人认为,吃亏就是吃亏。吃亏不是祸但决不是福。说吃亏是福,那是愚民。‎ 综合上述观点,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届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7年10月5日)‎ ‎1.B(B项的原文表述是:“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可知,不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而是“唐代以前没有的事”。)‎ ‎2.C(C项原文表述是:“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可见,“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的表述有误。)‎ ‎3.B(B项的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 ‎4.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汩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1分)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分)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6.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7.D(A.“功利心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均”错。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C.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8.A3分,B2分(C.“更深刻”错,材料一呈现的观点多样,但不一定深刻;D.“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材料一中最后三段对节目有不同的看法;E.“材料一诙谐幽默”错,材料一网友们的语言浅白而诙谐,符合网络评论的特征,而几位教师的评论则认真严谨)‎ ‎9.(4分)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④让人在骄躁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浪漫。(每点1分,共4分)‎ ‎10.D ‎11.D【解析】邑三千户,指三千户居住人口的封地。选项是“人口超过三千户”,错误。 12.B【解析】“江州司马闻风而逃”,原文是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之后,江州司马逃走,王世积后来才到达。 13.(1)不久晋王(杨)广平定了丹阳,王世积于是致信各地明晓利害,派千金公权始璋夺取新蔡。‎ ‎【解析】既而,不久;移书,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告谕,明白告诉(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使公众晓谕;略取,夺取。译出大意给2分;“既而”、“移书” 、“告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王世积)因此被征入朝,查究他的事情。主管此事的官员奏报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都与王世积暗中勾结,收受他赠送的名马。”  【解析】按,按察,稽查、审察;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交通,往来通达。译出大意给2分;“按”“交通” “有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王世积,阐熙新国人。父亲王雅,北周国的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王世积容貌出众,身材魁伟,风雅精神清爽挺拔,风标过人,有英雄豪杰的仪表。在北周,有军功,授为上仪同,封爵为长子县公。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尉迟迥造反,世积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每次作战均有战功,授为上大将军。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晋封世积为宜阳郡公。高颎赞赏他的才干,对他很好。世积曾秘密对高颎说:“我们都是周朝的臣子,国家沦陷,我们怎么办?”高颎深深地拒听这类话。不久,世积被授为蕲州总管。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国将领纪瑱大战于蕲口,大破陈军。继而晋王杨广已平定丹阳,王世积于是送信到各地,告谕陈将投降,并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陈国的江州司马黄偲弃城逃走,权始璋入据其城。王世积跟着来了。陈国的豫州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都到王世积处投降。世积因功升任柱国、荆州总管,皇上赐绢帛五千段,食邑三千户。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造反,王世积以行军总管身份,讨伐平定了他。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回京后,世积升任上柱国。皇上很看重他。王世积见皇上生性刻薄、猜忌,功臣大多无故被治罪,因此纵酒,不与宰相说什么时事。皇上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在宫中,让御医为他看病。王世积假装说病已经治好了,才得以出宫回府。授为凉州总管,让七百骑士送他到任。不久,他的亲信、安定人皇甫孝谐有罪,官吏追捕他,他逃到王世积那里,世积不留他,因此他心中有些不舒服(对王世积心生怨恨)。皇甫孝谐后来被发配守卫 桂州,侍奉总管令狐熙。令狐熙对他又不好,因此十分穷困。皇甫孝谐于是邀功于皇上,而对皇上说:“王世积曾让道人为他看相,看看以后会不会大贵。道人说:‘您应当皇帝。’对他妻子说:‘夫人要当皇后。’另外,他要到凉州去时,他的亲信对他说:‘河西是天下精兵屯集的地方,可以干大事。’世积说:‘凉州地大人少,不是用武之地。’”世积因此被调入朝,查究此事。主管此事的官员上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与世积暗中勾结,接受他赠送的名马。”世积最终因此被杀,元旻、元胄被免职。授皇甫孝谐为上大将军。‎ 试题答案:‎ ‎14.CE(C“以梅衬雪”错误,应是“以雪衬雪”。E项,诗中只有“孤芳”“幽独”等极少数词是描写梅花形神的,全诗重点抒写的是诗人赏梅时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15.(1)懊悔、叹惋之情。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的懊悔感伤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喟叹。(2)庆幸、欣喜之情。诗人将 “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略感庆幸;“犹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3)欣赏、赞美之情。诗人目睹仅有“一两枝”的山寺梅花“半开”,却认为“应更好”,又言“今冬不雪何关事”,其对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4)豁达、释然之情。诗人觉得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好,哪里是什么失期呢?表现出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其中3点即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一尊还酹江月(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每空1分,共5分)‎ ‎17.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用在句中不合“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的语境。②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在句中望文生义。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用在句中不合语境。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18.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式杂糅,“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地区”是“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和“(这些)航线可以直飞……地区”的杂糅。;B搭配不当,“传授”指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茶树种子”不能搭配“传授”。;C语义重复。应为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19.D(A“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辞,用到别人身上不合适。B赶紧;尽快,有命令的语气,应用谦辞。C“荣幸”是谦辞,此处应用敬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20.【参考答案】①大白菜营养价值很高/大白菜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②它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③它还有一定的护肤养颜作用(每空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连贯的能力。‎ ‎21.【答案示例】②形成呼应共鸣的氛围不一定能遏制犯罪率的提高。③媒体传递良好家风的目的不完全是唤起人们对农村广袤田野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亲近。(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 ‎22.略。参照全国卷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