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静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2017-0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静海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2017-07)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语文(7月)‎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6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14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语言文字基础 古代诗文 阅读表达 ‎(学法)‎ 卷面整洁 ‎150‎ 分数 ‎36‎ ‎31‎ ‎ 88 ‎ ‎4‎ ‎ 减3-5 ‎ 第Ⅰ卷 基础题(共36分)‎ 一、基础知识(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掮(qián)客 装订(dìng) 掉(diào)书袋 呶(náo)呶不休 B.肖(xiào)像 眩晕(yùn) 通缉(jí)令 汗流浃(jiā)背 C.斡(wó)旋 烘焙(péi) 脊(jǐ)梁骨 量(liàng)体裁衣 D.轻佻(tiǎo) 商埠(fù) 马蜂(fēng)窝 长嘘(xū)短叹 ‎2.一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________,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__,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B.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C.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D.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B.“天宫一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C.市政府决定配合京津翼一体化方向,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高等院校抓不抓在校学生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着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D.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早到晚的推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7题。(每小题3 分,共9分)‎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 ,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 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9-12题,每小题3分,13题8分,共23分)‎ ‎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 ‎ 8.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 ‎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 ‎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 ‎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 ‎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 ‎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 ‎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 ‎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 ‎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 ‎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 ‎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 ‎ 12.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 ‎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 ‎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 ‎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2分) ‎ ‎                                                                ‎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3分) ‎ ‎                                                              ‎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3分) ‎ 第II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8分)‎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  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②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14.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文默写 ‎16.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5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之归心似箭。‎ ‎(2) ,青雀黄龙之舳。‎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4)《陈情表》文章结尾用 ,死当结草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5) ,石破天惊逗秋雨。‎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1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 18.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 ‎ 19.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6分) ‎ ‎ 20.《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七、语言表达。(关键环节考核题组)(15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为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3分)‎ 答:          10字 ‎(2)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4分)‎ 答: ‎ ‎(3)请列举漫画题型解题的规律。(学法题)(4分)‎ 答: ‎ ‎22.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4分)‎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八、作文(10分)‎ ‎23.小作文:‎ 乔布斯临终遗言: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我多次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价值。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听到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温热的呼吸向我靠拢。现在我明白了,人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 ‎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时评类的文字。要求:明确你的观点(2分);至少从两个方面评论(4分);联系两个典型而鲜活的实例(4分)。‎ ‎24.大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语文(7月)‎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 ‎(学法)‎ 习惯养成 ‎(卷面整洁)‎ 总分 备课组长阅 ‎ 第Ⅰ卷 基础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1)(2分) ‎ ‎----------------------------------------------------‎ ‎----------------------------------------------------------------(2)(3分)‎ ‎----------------------------------------------------‎ ‎----------------------------------------------------------------‎ ‎(3)(3分)‎ ‎----------------------------------------------------‎ ‎----------------------------------------------------------------‎ ‎14.(4分)‎ ‎----------------------------------------------------‎ ‎----------------------------------------------------------------‎ ‎----------------------------------------------------------------‎ ‎15.(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16.(5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4分)( ) ‎ ‎18.(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提高题(共75分)‎ ‎21.(1)答:           10字 (3分)‎ ‎(2) 答: ‎ ‎ (4分)‎ (3) 答: ‎ ‎ (4分)22.‎ ‎(1)端午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小作文(10分)(关键环节题组)‎ ‎150‎ ‎------------------------------------------------------------------‎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语文(6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A(B通缉jī令C烘焙bèiD商埠bù长吁短叹)‎ ‎2.D(“物换星移”形容时序世事的变迁。用在此处与“各个成分”搭配不当。 “坚如磐石”比喻不可动摇,褒义词。“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不合语境。)‎ ‎3.A。B成分残缺,重大科研后面少宾语中心语‘活动‘。C语序不当,应该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D前后失衡,两面对一面。删除不抓。‎ ‎4.【答案】B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5.C(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6.D(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 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7.A(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 三、 (15分,每小题3分) ‎ ‎ 1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3分) ‎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 ‎ ‎ 8.【答案】C  解析:当作。 ‎ ‎ 9.【答案】A 两个“所以”均为“的原因”,B第一句为所字结构,第二句为被动,利用句式可以判断,C项前者为“与”,后者为“比”;D项首句,连词,表目的,后句连词表修饰。 ‎ ‎ 10. 【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④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 ‎ 11. 【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 ‎ 12. 【答案】D  解析:《诗》《书》分别为“六义”之一,都属于儒家经典。 ‎ ‎ 13.【答案和解析】 ‎ ‎(1)(2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 ‎ ‎(3)(4分)答案: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 解析:(1)得分点:蒙,蒙受1分,大意1分。 ‎ ‎      (2)得分点: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施或禁的词义1分。 ‎ ‎      (3)每个小分句1分,故事、整齐、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 ‎【参考译文】 ‎ 天    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版在权《所春有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 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 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 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 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 ‎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 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 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 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 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 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 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 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 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 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 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 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 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 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 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 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 ‎《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 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 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 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 四、诗歌鉴赏(8分)‎ ‎14、答案:(1)作者看到了像一座铁瓮似的孤城镇江以及飞奔入海的长江。滚滚东流的长江和孤立不动的镇江城,一动一静,一远一近,共同构成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大地山河图。‎ ‎15、(2)第二句“绝顶高秋坐落晖”是写作者坐在夕阳西下的北固山顶高处,远看长江与镇江,不但照应了题目,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更用“高秋”“落晖”等意象,烘托出一种磅礴壮丽的氛围,渲染了全诗的壮阔的气势。‎ 五.16略 六、17、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E项,作者直接引用余纯顺父亲的话,既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余纯顺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同时,呼吁社会在关注英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英雄父母身上体现出来的亲情。 答案:BE ‎ ‎18、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考虑影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对文章结构的影响。 ‎ 答案: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 ‎19、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从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和文本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考虑,可分别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捕捉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分析时要兼及特色和效果两个方面。 ‎ 答案:(1)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20、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回答应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既要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又要注意深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层内涵,同时,注意联系现实。 ‎ 答案: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1)《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2)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3)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 ‎ 七、‎ ‎21、(1)被告(或:惩罚;罪有应得……)‎ ‎(2)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从大自然过度地掠取,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恶化,人类必将自食苦果。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22、端午:闻粽香常思屈子忠魂   中秋:清风一缕拂丹桂 ‎23略 ‎24.大作文: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 ‎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 ‎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