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仁寿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7-0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仁寿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7-05)

高中2017届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他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②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③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④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⑤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⑥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 下列关于①-③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民众,民众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则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 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D. 顾炎武、梁启超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虽然两人具体所指不一样,但都认为在国家危难时,每个人都应担起振兴国家的责任。‎ ‎2. 下列对④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源自孟子,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 B. 孟子认为,人处宽广的天地间,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拥有天下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情怀。‎ C. 孟子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君轻民贵”强调了民众的重要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发挥民众的作用与之相契合。‎ D.“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这是一种主人意识。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的人人做天下的主人是一致的。‎ ‎3. 根据⑤-⑥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虽然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但毕竟受历史时代的限制,没有将“天下”“有责”拓展至整个世界、关切人类命运的高远境界。‎ B. 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天下兴亡”以新的意义和内涵。“天下”不应只是自己的国家,应指全世界;“兴亡”不应只是国家的兴衰,而应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 C. “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是做依天下之道而行的“天民”。‎ D. 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创作人生 阎 肃 我岁数大了,有些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我想送给大家四句话。‎ 第一句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时,一开始很顺利,“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写到这写不动了。我就想取个经算一站吗,不算啊。唐僧取了无字经书,不行,还得回去,取了真经回到长安,是不是就完了呢,似乎也没完啊。封了斗战胜佛、净坛使者,是不是就算完了呢,也没完啊,说可以完,但他们的人生并没有结束啊。到哪里算是一站?我没找到,十分苦恼。‎ 有一天半夜,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本小说《故乡》,最后一句话是“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顿开茅塞,写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出现以后,整个词都活了。这实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没有读过文学小说,就绝对想不出这句话。不管是写词,还是做其他的工作,多彩人生就是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第二句话是“阅历即财富,主动便自由”。当年在东北,我们去部队采风,可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能写的东西别人都写过。我记得我有个笨但很有效的办法,我去和干部、战士聊天。他们告诉我,现在很多人瞧不起我们当兵的了,认为我们就是个傻大兵,其实我们要不穿军装,干他们那些活儿,肯定能干得比他们好。就从这句话开始,我写出了第一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这就是《军营男子汉》,人们非常喜欢。‎ 和我同时一起去的下放干部也有,但是很被动。被动的人在那儿就整天埋怨这个,等待那个。同样到一个地方去,有的人就能发现,有的人就不能,或者未曾发现,这就在于主动还是不主动。‎ 第三句话: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那时候,《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老华侨的文章,看了后,我突然悟到:乡思乡情是很具体的,也许是妈妈的针线,也许是门口那口井,也许是院子里那棵树 ……就着这个思维,我写了《故乡是北京》:‎ 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 高高的前门 仿佛挨着我的家 我似乎找着了对故乡的、对北京的一种感情。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1989 年北京台春节晚会19首歌全是我一个人写的,全是京味的歌曲。‎ 我对北京有种爱。打我小的时候看老舍的小说,还有我熟悉的北京的曲艺。我那时候有点工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全给戏园子了。过去的北京、现在的北京,我觉得这一切构成了北京的画卷,这就是争其必然,我努力去翻阅,成不成顺其自然。‎ 我觉得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些事情。通常我也得之不泰然,失之又太颓丧,该争其必然的时候又想“我成不成呢,我不行吧”,该顺其自然的时候又不自然。这些说得容易,要努力去做到真的很难!‎ 我想说的第四句话,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天分,这个天分也许表现在这儿,也许表现在那儿,不一定大伙都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分,但都离不了——勤奋。‎ 天分勤奋缘分,你得有机缘,缘分也很重要。但我觉得这三“分”加起来都不如第四个“分”——本分。我写了很多戏,但我最重要的戏有三个。一个是歌剧《江姐》,第二部戏是《红灯照》,第三部戏是《党的女儿》。我写这三部戏过程中,就总结了一点——本分,老老实实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要越界,不要超出你的本分想得到什么,本分得来的东西却是最瓷实。‎ ‎【相关链接】①阎肃(1930.5.9-2016.2.12),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参加过土改、抗美援朝,慰问过苏军、越南人民军等。1950年任西南青年文工团演员、分队长,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数百场大型晚会的撰稿、策划人,被总政治部授予终身艺术家。‎ ‎②他的起步阶段其实就是文工团一打杂的。他号称自己是“一专八能”,其实没什么专业。拉大幕是他、舞台照明是他、合唱节目他要上、集体舞蹈也跟着上去跳、还说过相声、催过场。从一个打杂的,到一级创作员,他不学习能行吗。就是他的刻苦学习成就了他。(《空军老兵》)‎ ③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阎肃在2014 年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 ‎4.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阎肃在创作《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时,从鲁迅小说《故乡》中受到启发,对唐僧取经有了更深的理解,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 B.阎肃在东北去部队采风时,遇到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他就深入干部、战士中间,了解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创作出了《军营男子汉》这首歌。‎ ‎ C.歌曲《故乡是北京》和1989年北京台春节晚会采用的19首歌曲,都体现了阎肃作品的京味色彩。‎ ‎ D.阎肃号称自己是“一专八能”,虽没什么专业,但他积极参加拉大幕、舞台照明、合唱节目、集体舞蹈等等活动,从基层做起,不断学习,为他以后成为一级创作员打下了基础。‎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阎肃在这篇文章中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形象具体,突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以长者的睿智,娓娓道来,自有一番沁人心脾的感人力量。‎ ‎ B.阎肃把自己的平生经验概括为四句话,简洁、有条理,行文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时有精辟的议论。‎ ‎ C.本文有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富有哲理,对人生有指导意义。阎肃对“风花雪月”的解读,展示出了军人的豪迈精神。‎ ‎ D.阎肃对事业追求持一种“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帮助他调适了心理,很好地度过了事业发展的低潮期。‎ ‎ E.这篇文章涉及成就事业的各种因素,虽然有的只是片言只语,但言微旨深,有的虽然是在谈创作,其实又是在谈人生,值得认真揣摩,反复体味。‎ ‎6.阎肃认为“不要超出你的本分想得到什么,本分得来的东西却是最瓷实。”你怎样理解他的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 ‎——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咥黏(干)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面咥!”‎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 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咱的戏演得好嘛!你的戏编得好嘛!”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话说完了没?我把面擀好了。切不切下不下?”‎ ‎“下。”李十三说。‎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我来时吃过了。”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竟是空的。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哥呀!我来迟了。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夫人在一旁替他开脱:“舍娃你哭啥嘿?你哥从早到晚唱唱喝喝都不愁……” ‎ 田舍娃抹一把泪脸,瞪着眼说:“只要我这个唱戏的有的吃,咋也不能把编戏的哥饿下!”随之又转过脸,对夫人说:“嫂子,俺哥爱吃黏(干)的汤的尽由他挑。过几天我再把麦背来。” ‎ 田舍娃抱拳鞠躬者三,又绽出笑脸:“今黑还要赶场子,兄弟得走了。”刚走出门到院子里,又折回身:“哥呀!我知道你手里正谋算一本新戏哩!我等着。” ‎ ‎“好!你等着。”李十三嗓门亮起来。说到戏,他把啥不愉快的事都掀开了,“有得麦吃,哥就再没啥扰心的事了。”‎ ‎(节选自陈忠实《李十三推磨》)‎ 注:陕西剧作家李十三逝世199周年,地道的老戏迷陈忠实2007年为其写了一部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并摘得“百花奖”。‎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咥黏面。”既表现了李十三的热情好客,也表明他知道田舍娃送了粮食过来,心里有了底气。‎ B.田舍娃身为渭北几家皮影社总班主,但他没有总班主架子,而是善良厚道,心思细腻,重情重义,是李十三难得的知心的合作伙伴。‎ C.“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一句运用形象而通俗的比喻,使戏没编好不能唱给旁人听的道理更浅显,使语言更加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D.“咱的戏演得好嘛”“在白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这些描述刻画出田舍娃对表演成功的得意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他们的喜爱。‎ E.“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我知道你手里正谋算一本新戏哩”文章一前一后反复写田舍娃提及新戏,意在表现他需要新戏的急切心情。‎ ‎8.文中画线的语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9.田舍娃为什么能与李十三结为好弟兄?请联系文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B. 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C. 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D. 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石(dàn ),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 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B. 菽(shū),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稷、粟、黍、秫、菽。‎ C. “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是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D. 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为之式”就是“凭轼向它(蛙)致敬”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 B. 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他外出看见只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就向它表示敬意,认为它勇气可嘉。这个做法果然激励了一些人为越王效死。‎ 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慈,连破旧的裤子也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一大通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做法形成了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只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越王焚烧宫室、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引出死亡的故事,就是证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5分)‎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红 梅①‎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 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随俗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孤高自信、旷达乐观的情怀。‎ ‎15.作者在词中提到“诗老”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庄子·逍遥游》中, “ ▲ , ▲ ”两句赞扬了宋荣子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 ▲ , ▲ 。‎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一句诗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国家已经不绝如缕。‎ ‎②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自怨自艾,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2016年双十一销售额达1207亿元,天猫、京东等电商纷纷打破2015年记录:而面对“双十二”促销大战,赚得盆满钵盈的电商们已意兴阑珊。‎ ‎⑤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有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A.①③ B.①⑤ C.②④ D.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处理、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B.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 C.“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的原因。‎ D.在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不只是比赛的胜负,还有友谊。‎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如果说民族振兴的壮丽景观, ① 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长跑队伍中逐渐追赶上第一方阵,给了我们文化自信以充足的现实理由, 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 以悠久厚重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我们的文化以深厚底蕴和坚忍定力。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不懈奋斗的漫漫旅程中,积累了丰富智慧和坚毅精神。这 ④ 为我们今天理解、接受和消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练就了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才干, ⑤ 赋予我们深广视野和过人睿识, ⑥ 以纵横捭阖的手段和沉着从容的心态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标志着 那么 却 ‎/‎ 并 更 B.‎ 如果说 而且 就 不但 也 还 C.‎ 意味着 那么 则 不仅 更 ‎/‎ D.‎ 就是说 ‎/‎ 也 如果 那么 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个字。(5分)‎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在唐代,“三家”‎ 美学的典型代表分别是:杜甫、李白、王维。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 ① 。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 ② 。所以说, ③ ,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 ‎21.解读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概括其寓意。(6分)‎ ‎(1)内容: ▲ (4分) (2)寓意: ▲ (2分)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范雨素,女,1973年生,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2017年,她的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火爆网络。范雨素说“教育有四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我因为条件差,没能力让两个女儿接受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剩下的就只有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了,而阅读可以完成自我教育”。即便在最窘迫的时期,她都保持了阅读的习惯,甚至将这个习惯传给女儿。她去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陆续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她的大女儿小学也没毕业,现在在某上市公司做速记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中2017届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 语文参考答案 2017.05‎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 D项“但都认为在国家危难时,每个人都应担起振兴国家的责任。”错误。顾炎武讲的是 “在天下危难时,每个人都应担起振兴天下的责任。”梁启超讲的是“在国家危难时,知识分子应担起振兴国家的责任”。两人是有区别的。‎ ‎2. A项曲解文意,与文章内容不符。“这一观念源自孟子”错,原文是“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3. 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只是接近而已,与“天民”‎ 有区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2分)‎ ‎4.(3分)A. 解析] A 项,“对唐僧取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错。是对创作和人生的更深刻理解。‎ ‎5.(5分)B C(答 C给3分,答 B给2分,答A、 D、E不给分)A 项,“突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错。D项文中“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是指做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帮助他调适了心理,很好地度过了事业发展的低潮期”无中生有。E 项“成就事业各种因素”说法不妥,文章是阎肃的创作自述,多是围绕创作和人生的有关问题来谈的。‎ ‎6.(4分)①本分是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就像阎肃那样,专心于文艺创作,为人们奉献了精美的精神食粮;②本分就是不做非分之想。就像阎肃说的“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③本分就是踏实勤奋、刻苦好学。阎肃的起步阶段是为文工团打杂的,但他踏实勤奋、刻苦好学,最后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 4分)‎ ‎7.(5分)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B不给分。‎ 解析 A项,也表明他知道田舍娃送了粮食过来,心里有了底气”错,文中并无此信息,只是她妻子心里踏实些了。B项“身为渭北几家皮影社总班主”错,他不是总班主,是“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E项分析不准确,“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是为了“改变一下话题”。‎ ‎8. ①写出了患难夫妻心灵相知的欣慰之情。②衬托出之前他们生活的艰辛——借面过日子。③也表现出兄弟间雪中送炭的可贵。④为下文写田舍娃送麦的原因以及发现装麦的瓷瓮“里边竟是空的”埋下伏笔。(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9. ①对戏剧的共同爱好。他们都爱好戏剧艺术,一个爱写,一个爱演。②为对方着想的美好品性。田舍娃送麦,可谓雪中送炭。李十三吩咐妻子擀面,可谓体贴入微。③相互欣赏的胸怀。田舍娃会演戏,李十三会写戏,二人相互欣赏。④相互支持的情义。田舍娃送麦,让写戏的李十三无衣食之忧;李十三写戏,让演戏的田舍娃大有作为。(每点计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答案A,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11.答案B,“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12.答案C,仍为正面论证,理解也有误。韩昭侯派人收藏起(自己不穿的)破旧裤子,是要赏给有功劳的人。‎ ‎13.(1)去救火的人(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救火如果没死的,(就)和战胜敌人的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逃的罪行相同。(“人之救火者”定语后置1分,“比”等同1分,“而”假设1分,“北”败逃1分。句意1分。)‎ ‎(2)“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且”将要1分,“仕”使动用法,让他做官1分,“争”争相1分,“趋”奔向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实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呢?”于是就放火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去救火的人(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救火如果没死的,(就)和战胜敌人的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逃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人们(用烂泥)涂在自己的身体上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左边有几千人,右边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 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面临边境,吴起想要攻占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靠放一根车辕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车辕木到南门外的人,(就)赐给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一石赤豆,之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个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们争着搬它。于是(吴起)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 李悝做魏文侯上党地区的郡守,想要人们善于射箭,于是下令说:“人们有疑虑而不能决断的诉讼,就让他们射箭靶,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 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因为人们都善于作战射箭。‎ 宋国崇门的(一个)里弄居民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很瘦弱,君主认为他对亲人非常仁爱,提拔任命(他)做个小官。第二年,人们因守丧哀痛损伤身体死亡的一年有十多人。子女为父母亲服丧,是因为爱父母,尚且可以用奖赏来鼓励,更何况是君主对于民众呢!‎ 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而拼死去作战)。(他)出外看见(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挡在车前),就向它凭轼致敬。随从说:“为什么(要)对这种东西表示敬意呢?”越王说:“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第二年的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位。‎ 韩昭侯派人收藏(起自己不穿的)破旧裤子,侍从说:“您也太不仁慈了,(连)破旧的裤子也不拿它来赏赐给身边的侍从,却(把它)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懂得的道理。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吝惜(自己的)一颦一笑,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现在那条破旧裤子,难道只是皱个眉头笑一下的事吗?裤子与皱眉头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得远了。我一定要等有功劳的人(才能赏给他),所以收藏起它没有给别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选C、E。C,“也透露出无奈”错。E“自信、旷达和乐观”错。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 用典对比,“诗老”更看重红梅外在的绿叶和青枝,不知道红梅的内在品格。(2分)苏轼借否定“诗老”,说明梅之美在“梅格”:既要有艳如桃杏之形,更要有“孤瘦雪霜”高洁脱俗之神。(2分)表达了词人身处穷厄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品格。(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海日生残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答案B①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②自怨自艾,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治理,比喻改正错误;自艾:自己改正错误。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指悔恨。③‎ 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④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形容兴致已失的样子。⑤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像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18. 答案B,A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C“因为……的原因”杂糅;D“赢得”与“胜负”不搭配。‎ ‎19. 答案C。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从所填入的词语明显不当之处入手,采用排除法,选出最恰当的一组.A项中的第③处填“却”不合前后的逻辑关系,因为前后语句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故将A项排除.B项如果①处填入“如果说”,那么就中断了前一句话,语意就不连贯了,故B项也可排除.D项中④⑤处填入假设连词,会造成语意不连贯,因为“练就…才干”与“赋予…睿识”是并列或递进关系,故可排除D项.‎ ‎20.(5分))①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 ②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 ③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答对1句1分,答对2句3分,答对3句5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1.内容(4分):厨房里面灶台上正冒着烟(1分),一个小男孩站在厨房门口惊呼“妈,糊了!”(1分)一个打麻将的男人望向厨房(1分),而小孩的妈妈正在专心看自己的牌,头也不回地说:“儿子,妈妈还没有和呢!”(1分)‎ 寓意(2分)讽刺了生活中一些父母沉迷于麻将等娱乐活动(1分),漠视孩子和家庭的社会现象(1分)。(意思相近即可) ‎ 四、写作(60分) ‎ ‎22.(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 ‎ ‎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基 础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等 级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大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新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显创新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字数不足的,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错别字扣满5分为止。‎ ‎(4)确认有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