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语文试卷6页,答题卷2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接访人员一定要专心、耐心、细心, 推诿敷衍,粗心大意,搞官僚主义那一套。‎ ‎②经调查,这一事故不是人为的,是一个偶发事件,完全与他无关,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是无可 的了。‎ ‎③注胶虾和残余农药超标的“立顿”茶叶,都曾经 地摆在大超市的柜台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A. 切忌 质疑 冠冕堂皇 B. 切记 置疑 冠冕堂皇 C. 切忌 置疑 堂而皇之 D. 切记 质疑 堂而皇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切忌:千万不可。切记:千万要牢记。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 ‎2. 下列诗句与“雪满山中高士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月临秋水雁空惊 B. 江弄琼花散绿纹 C. 月明林下美人来 D. 汶水云开孤帆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要求:“对仗工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五是平仄要求。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一联的结尾的字为仄声,下联结尾的字为平声。AB两项的最后一个词“雁空惊”“散绿纹”和“高士卧”结构不相称。D项和例句的平仄不相称。‎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 张老师遇到原来的同事: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你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 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 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表达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B项,“ 家父”用于自称,而句中说“您的家父”,错误;C项,“寄奉”谦敬不当;D项,“贵校”指别人的学校,句中称呼母校不当。故选A。‎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言表达的得体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表达的得体就是要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运用得体”是高考语用题的一个考点,通常以选择题、改错题和主观表述题的形式来考查。试题设计选用来自生活的语言材料,侧重从语言的动态运用角度来检测考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本题给出的选项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对话。‎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五个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养老金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人们希望进入老年后,不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赡养。 。老有所养,快乐养老,平等养老,可见养老并轨彰显的是改革决心。‎ ‎①人到了老年以后,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了。‎ ‎②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回避。‎ ‎③但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养老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产物之一,失去公平、公正的基础,也不符合让改革成果惠及大众的愿景。‎ ‎④如何让老有善终、老有所养,这是每个人很都关注的民生问题。‎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承接上文,“每个人很都关注”和“不符合让改革成果惠及大众的愿景”语意衔接,由此得到答案。‎ ‎..................‎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妻来归 归:省亲 B. 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模 C. 或因寄所托 因:通过 D. 终期于尽 期:注定 ‎6. 根据文意,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归有光妻子非常好学,有时要来书房向丈夫求问史事,有时阅读古书。‎ B. 项脊轩也就是南阁子,读书的地方,妻子死后,归有光做了一次修缮。‎ C. 兰亭宴聚,“放浪形骸之外”,作者由乐生悲,参悟出生命无常的痛感。‎ D. 王羲之引孔子话说“死生亦大矣”,是在说人生短暂,人们无可奈何。‎ ‎【答案】5. A 6. A ‎【解析】‎ ‎5. 试题分析:“归”是出嫁。‎ ‎6. 试题分析:文中“书”是写字之意。‎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A项对“书”解释错误。‎ 参考译文:‎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曹丕年号)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 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曹芳年号)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尚书省办公室),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时为大将军)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景王)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 及即尊位 及:等到 C. 丰子韬以选尚公主 尚:迎娶 D. 帝比每独召与语 比:常常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衣:李丰穿白衣,说明他这时是一个年轻人。在古代,年青男子穿白衣表明身份。‎ B. 东宫:文中指魏明帝曹叡做太子时的府第。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C. 江东:文中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东也称江左。‎ D. 太傅:与文中的司马宣王,都指司马懿。太傅是古代官职,在封建时代是皇帝老师。‎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明帝问左右安国 所在,左右以丰对。‎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答案】7. D 8. A ‎ ‎9. (1)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2)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谁适合补任?”‎ ‎【解析】‎ ‎7. 试题分析:“比”是近来的意思。‎ ‎8. 试题分析:“白衣”是平民。‎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白衣”是平民。‎ ‎9.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向:过去,欣:喜欢,犹:尚且,所在:在哪里,对:回答,缺:空缺,谘:征询。‎ 参考译文:‎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 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 边 尚 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10. 赏析“饥马嗅枯丛”一句的表达效果。‎ ‎11. 诗歌后四句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诗人用饥马因饥饿无食,“嗅”枯丛尝试觅食的细节,表现边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军队给养不足,边关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 ‎11.‎ ‎ (1)“偷营”“雪多红”写战斗的激烈,表现将士们的战斗智慧和牺牲精神。(2)“东归梦”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与前面六句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情感,此题用“饥马觅食”的细节描写,表达表现边地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军队给养不足,边关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偷营”“雪多红”“东归梦”分析诗人对将士们的战斗智慧和牺牲精神和赞美和思乡(厌战)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偷营”“雪多红”“东归梦”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 ,人命危浅。(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4)_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楚辞》)‎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答案】 (1). 气息奄奄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 晓来谁染霜林醉 (4). 举世皆浊我独清 (5). 俯察品类之盛 (6). 圣人无名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坳”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鸟会认人 刘亮程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那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那些树枝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全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从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窠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下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蚁活活拖走。碰巧被我们收工放学回来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 ‎⑤一般来说爬树都是我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次架,有点怕惹它们了。一次是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原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鸟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直了,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来,再别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窠上,四弟拿一根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 ‎⑦除了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窠。好像也从不把黄沙梁当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 ‎⑧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 ‎⑨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 ‎⑩我觉得它们像一些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乘人不注意飞下来叼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飞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⑪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下了。刚才我又看见它,站在白母羊背上捡草籽吃。‎ ‎⑫鸟是认人呢。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就看见我们家树上几只鸟。也不知道它们跑那么远去干啥。是跟着牛车去的,还是在滩里碰上了。它们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禾上,一直乘着牛车回到家。‎ ‎13. 简要概括文中那些鸟“会认人”的过程。‎ ‎14. 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 ‎15. 文中叙写喜鹊等其它鸟类有什么用意?‎ ‎16. 文章写人与鸟的关系,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意蕴。‎ ‎【答案】13. 挪窝对人的试探,护幼鸟与人的磨合,对农事的关心,认人回家的亲近。(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 ‎14. 细节描写,拟人,用鸟粪还击入侵者和向大人告状,表现麻雀的勇敢与机智,再现生动有趣的家园生活现场。 ‎ ‎15. 与麻雀比,它们只是客人,也通人性,温厚善良又狡猾可爱。由麻雀而写其它鸟类,由点及面,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主旨。 ‎ ‎16. 鸟通人性,人与鸟可以亲近相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对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家园生活的怀念;对传统的家园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趋式微的惋惜。‎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简单的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提取关键的句子作答,如根据“树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窠,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窠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等情节概括“挪窝对人的试探”。‎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通过“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可见是拟人的手法和动作描写,此文的写作对象是“麻雀”,效果要围绕“麻雀”分析,即突出麻雀的勇敢与机智。‎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主要是细节描写和拟人的手法。‎ ‎15.‎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清写作的对象,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此题的主要写作主要对象是“麻雀”,但文章的标题是“那些鸟”,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主旨,由麻雀而写其它鸟类,由点及面,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主旨。‎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额主旨的探究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不同的主旨,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分析:通过写鸟通人性,人与鸟可以亲近相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齐白石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17. 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 ‎18. 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19. 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 ‎【答案】17. (1)勾影《芥子园画谱》;(2)跟萧芗陔老师学画像;(3)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画。 ‎ ‎18. (1)雕花工艺上改进圆刀法;(2)雕花的花样上造出许多新花样;(3)画像上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 ‎ ‎19. 含义: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了。情感:表达了祖母对孙子以艺持家的赞赏与鼓励,也表现了齐白石对自己画艺的满意。‎ ‎【解析】‎ ‎17. 试题分析:抓住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思路:以时间为序,或者以传主的几项特殊才能为逻辑顺序展开。知道这一点,我们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低,按照时间先后筛选即可 ‎18. 试题分析:从齐白石学艺的三个主要关节点都可以看出他的这一主张,第一次,他勾影芥子园,不亦步亦趋学平常刀法;另外,他还改进一般技师的图案设计,获得成功;第二次,为了拓展视野,齐白石有学习人物肖像,并琢磨新的画法。‎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力 点评:难度一般,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句子含义比照即可 ‎19. 试题分析:句子含义分为几种:一是比喻象征含义,二是言外之意,三是深层含义。所谓在锅里煮,就是物质,也就是齐白石的画可以挣钱了。这句话是齐白石说的,一是看出祖母对孙子的赞赏,一是齐白石对祖母的赞赏很是得意。‎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低,感情分析也属于低难度。‎ 七、作文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民谚中说“再凉不烤灯头火,再饿不吃播种粮”,又有“再穷不卖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话虽草根,却含朴素的生活道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答案】把握分寸 曹雪芹先生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留给我们一个红楼幻梦,而我在大观园里游荡、徘徊,空发出感叹,不为“宝钗合婚,黛玉归魂”的悲剧结局,不为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下场,只为两个小人物的两种结局。‎ ‎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皆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大观园形形色色诸多人物中,晴雯虽着墨不多,出现时间不长,但她恐怕是不引人注目都不可能。作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她锋芒毕露,不仅因为她非同一般的美貌,更是她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小丫环偷东西,就连平儿这个不在宝玉房内的人也懂得息事宁人,照顾大家颜面,偏偏妥善处理后,尚处重病中的晴雯一得知,也不管任何人(包括宝玉)的劝阻,坚持揭露并把小丫环赶走。有人说她刻薄,说她倚大欺小,但其实她只是恨铁不成钢啊!处在卑贱的地位,她却嫉恶如仇,她希望她的姐妹们能够洁身自好,不要落人话柄。她的本 意是好的,只是采取如此极端偏激的方式,让自己病上加病,又平添园中多少双敌意的眼睛。‎ 最后在大观园的检查中,不就有人在王夫人耳边多说几句,“就看不惯她那荡样”,“穿红抹绿,这是给谁看啊!”王夫人是以晴雯太过美丽、举止不端的罪名将她赶出园,但若不是她平时待人处世太过偏激,太过直接,不顾别人颜面对做法,又怎会招致最终落得个虚名悲惨死去的结局?‎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同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的袭人,与晴雯却是另一个极端。袭人做事举止得当,待人处事总是谦恭有分寸,无论对贾母,对宝玉,对园内众位小姐,甚至对下面的小丫环,她总是处处为别人考虑,因此就连王夫人也对她另眼相看,放心让她伺候宝玉。在那次大观园的抄检中,也正是她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她免遭。‎ 只是,她谦卑太过以致没有自己的原则。宝玉出家后,她下定决心终身守节,却因没有名分而不能得偿如愿。她决意殉死,念及贾府的恩情,她不想给贾府添乱;到哥哥家中,想到哥哥对自己的好,不忍添愁;等到嫁人后,又因在新婚之夜新郎对自己的好不忍让他人财两空。最后就这样过完一生。我不知她是否会幸福,是否会想起自己当日的誓言而痛心不已。‎ 悲晴雯,待人太过尖锐以致丧命;叹袭人,待人太过圆滑以致失去自我。她们都没有把握好一个“分寸”,以让自己安然无事又能保持自我。这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其根源却是一样,让人叹惋,让人深思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注意材料中提到的内容“再富”“再饿”“再穷”“再凉”也不能做一些事情,由此立意 “留有余地”“把握生活的分寸”等,其它合理的理解都可以。‎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由材料中的“再……不……”立意。‎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