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2018-01)

北京市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二语文 2018.1‎ 本试卷共 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 Ⅰ 卷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每小题3分, 共18分。‎ 材料一 ‎(1)书房,即读书、写字用的房间;古代称“书斋”,是住宅内专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间,且往往寓有高洁清雅之意。基辛格曾这样描述毛泽东的书房:“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 ‎(2)世上最有“文化”之处,莫过于书斋。古代书斋非现代人功利性学习和读书充电的求上进,求富,求贵的用功场所,而是资财具足,闲雅玩赏,妙用鉴裁的精神生活方式。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在“闲”的概念下,个人的生命重心撤离于世俗世界,因而其生活经营逸脱于世俗世界的名利经营,转而构成一套“雅”的生活文化。‎ ‎(3)古代精英文人们营造的精神意象就是以“书斋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文人,即使家徒四壁,没有厅堂,也会有简陋的书斋。‎ ‎(4)在生活中开辟一个非世俗的空间是士人生活的重点,这个空间规模的大小不一,但其作为隔离世俗,容纳自我,营造清闲的意义则一。无论规模大小,耗资多寡,不同格局的空间经营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的趋向:空间是一个隐退的据点,是离异于世俗社会的一个场域,他们意图借此空间的经营,作为“退出”社会后的寄身之所;或者可以说,这种空间的经营本身就是一种非世俗人生的根据和起点。‎ ‎(5)由此可以清楚看出生命“意境”的具体化,即在新的时间与空间架构上,人的感官与长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时间与空间观的重新建构,开辟一个非世俗时空,这是闲雅生活的基础。书房当是这样闲来读书的空间,享受无比,古人称书房为“琅嬛福地”,而书斋也成为读书人精神的巢穴,心灵的港湾。‎ ‎(6)然而如今,书房的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人著书品茗的地方,演变成了多元化空间;成为办公环境的延伸,成为创造财富的特殊空间,成为上读到万卷书籍、聊天、玩电子游戏的专属之地……‎ 总之,书房已成为当代人学习,思考,阅读,工作,决策,会晤的综合场所。但是,无论书房的功能如何变化,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着主人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审美趣味与现实需求,书斋仍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 ‎(7)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尊崇,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使人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审美情趣返璞归真,书籍永远不会被废弃。只要有读书人,就会有书斋。书斋依然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汇集点、文人创造的智慧库、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地。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 (取材于观生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斋是世上最有“文化”的地方,体现着文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B.书斋是文人的心灵港湾,是逸脱于世俗世界的闲雅场所。‎ C.士人只有凭借足够的资财,才能建立起来玩赏鉴裁的书斋。‎ D.书斋是一种精神意象,是古代精英文人营造的非世俗时空。‎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书房已经变成了办公室、聊天室、电玩室。‎ B.书房功能的扩展使读书人失去了心灵的港湾。‎ C.书斋文化的存在条件是有读书人在。‎ D.多元化的书房空间失去了审美趣味和文化韵味。‎ ‎ ‎ 材料二 ‎ ‎(1)史树青先生曾说:“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是历代文人的一种雅嗜。”‎ ‎(2)唐代诗人刘禹锡称自己简陋的书房为“陋室”,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聊斋”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书屋名。他经常设烟、茶于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到“聊斋”里整理成文。‎ ‎(4)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便命名书屋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5)20年代初,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居。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的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6)毛主席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在中南海的书房叫“菊香书屋”。‎ 康熙曾为其所在院落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毛主席藏书已达数万 册,他还有一方藏书印为“毛氏藏书”,毛主席十分珍爱,后来他所有的藏书上均钤着这枚藏书印章。‎ ‎(取材于石乐斋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使用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身居“陋室”,独享其“馨”,可谓“敝帚自珍”。‎ B.蒲松龄在路边设烟茶,获得天下故事传闻,真乃“以蚓投鱼”。‎ C.张恨水欣闻平型关大捷,命名书屋“北望斋”,有“望穿秋水”之意。‎ D.鲁迅为自己的书斋取名“绿林书屋”,真乃“涉笔成趣”。‎ ‎ ‎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是刘禹锡撤离了世俗世界的闲雅地。‎ ‎ B.“聊斋”是清初蒲松龄潜心著书之地的斋号。‎ C.“绿林书屋”的命名意在讥讽敌人对自己的诬蔑。‎ D.“菊香书屋”是因毛主席喜爱菊花而得名。 ‎ 材料三 ‎ ‎(1)我国历代文人还喜欢给自己的书斋撰写并悬挂上对联,这就是“书斋联”。书斋联大多出自书斋主人自己之手,不仅言志抒怀,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而且表现主人的闲情逸致。因 “书斋联”多以文采见长,也增加了书斋浓郁的文墨气息。‎ ‎(2)徐渭,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艺术家。他写了一副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悬挂在他的“青藤书屋”里。以同字相对,似不合对联规矩,但是如果将“好”字分别读成hǎo和hào,便分出了不同的意思;还揭示出一个读书道理,也相当可贵可赏。 ‎ ‎(3)纪昀,字晓岚,他的书斋名“阅微草堂”,斋联为“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晓岚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宦海沉浮的官场,一个是潜心钻研的书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必须像鸥鸟一样,善于应对各种气候的风云变幻和狂风恶浪;回归书房,他又成为以书为命的“蛀书虫”。上联有无奈,下联带调侃,值得细加玩味。‎ ‎(4)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菊香书屋”里,也有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出仕则为国为民,未致仕则修身齐家,陶冶心性;又暗合着一文一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取材于石乐斋等的相关文章)‎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感官与长物: “长”读作cháng “长物”意思是“玩好之物”‎ B.绿林书屋: “绿”读作lǜ “绿林”意思是“强盗集团”‎ C.钤着: “钤”读作jīn “钤着”意思是“盖着……”‎ D.蠹鱼: “蠹”读作dù “蠹鱼”意思是“深水鱼” ‎ ‎6、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材料一”中基辛格为什么说毛泽东的书房“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7~12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7.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师遂东 B.顺流而东也 C.晋军函陵 D.北救赵而西却秦 ‎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 A. 公子从车骑 B. 孟尝君怪其疾也 C. 泣孤舟之嫠妇 D. 阙秦以利晋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B.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C.寡人不祥 ‎ D.今齐地方千里 ‎10.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 王之蔽甚矣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B.以 皆以美于徐公 ‎ 欲以客往赴秦军 C.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吾攻赵旦暮且下 D.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状语后置 B.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C.竖子不足与谋 省略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 ‎12.对下面文言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秘密派军而来,郑国就可以占领了 B .相与枕藉乎舟中——我与客人都枕着书籍在舟中(睡着了)‎ C.距关,毋内诸侯——占据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D.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有错误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共4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 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 ‎ 13.有人评价:文中“藕断丝连”一词用得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4分)‎ 四、默写。共6分。‎ ‎14.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三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 ①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的主要原因是: ,‎ ‎ 。‎ ‎ ②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 《前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 ‎ ,敢以烦执事。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五、微写作。共10分。‎ 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完成下面两个题目中任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5-①你认为上面四部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最美”?为什么?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 ‎15-②请从上面四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你感触最深的情节,复述出来与同学分享。要求:情节完整,语言流畅。‎ 第 Ⅱ 卷 ‎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共17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 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①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 犹不改。宣子③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 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 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 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 ‎【注】①会:士季自称。 ②溜:屋檐。 ③宣子:即赵盾。‎ ‎16.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B. 使鉏麑贼之 贼:偷窃,盗窃 C. 亡不越竟 竟:通“境”,国境 D .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厚敛以雕墙 B .谏而不入 ‎ ‎ 以示于朝 过而能改 C .虽猛何为 D .则社稷之固也 ‎ ‎ 子为正卿 其右提弥明知之 ‎ ‎18.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 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19.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 B. 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 C. 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D. 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20.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5分)‎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1~22题。共7分。‎ ‎ ‎ ‎ 鹧鸪天 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 ‎2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7题。共26分。‎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 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 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 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 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 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 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 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 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 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 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 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 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 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 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 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 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 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 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 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 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 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 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 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 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 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 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 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 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 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 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23.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结尾写我已习惯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25.作者买《活着》时,与女老板有一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试针对这段对话,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文中说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请加以解释说明。(3分)‎ 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 ‎ 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 ‎(2)作者写这样一段情节想表现什么?(3分)‎ ‎26.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27.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6分)‎ ‎ 第 Ⅲ 卷 九、作文。50分。‎ ‎28.阅读下列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他们是物质极端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 。作为“零零后”的你们,是否对自己这一代人做过深刻的反思?请以“零零后,最需要 ”为题,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补全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 ‎ ‎②“时间胶囊”‎ ‎,是指人们把一些有纪念意义或代表性意义的物品装入一个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等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供那个时代的人们再挖掘出来研究。假如“零零后”的你也有一个“时间胶囊”,你会在里面放置什么留给未来呢?许多年以后,当你(或未来的人)打开它时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想象,以“一个零零后的时间胶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需是实物,自行设定“时间胶囊”开启时间。‎ 北京市西城区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1‎ 第 Ⅰ 卷(共5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每小题3分, 共18分。‎ ‎1. 【答案】C 2. 【答案】C 3. 【答案】C ‎4. 【答案】D 5. 【答案】A ‎ ‎6. 【答案可扣住的三个点】:学者、隐居处、不像会客室 ‎(1)学者:材料二中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材料三中“一庭花草半床书”。 ‎ ‎(2)隐居处:从材料三“菊香书屋”的对联看,毛泽东不乏“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他有“逸脱世俗”的隐居情怀。 ‎ ‎(3)不像会客室:材料一中说书斋是“是住宅内专门作阅读、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间”,材料三中说毛泽东的“菊香书屋”“一庭花草半床书”。‎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7~12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题,完成 13题。 共4分。‎ ‎13.(4分)【答案要点】:藕断丝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1分),在内容上起了总领下 面对话内容的作用(1分);具体分析出说话人藕断丝连之处(分析出两个人 的即可,2分)。‎ 四、默写。 任选三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4.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 ‎ ‎①公子遇臣厚 公子往而臣不送 ‎ ‎ ②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 ‎ 五、微写作。共10分。‎ 参看高考评分标准及题干要求 第 Ⅱ 卷 (共50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共17分。‎ ‎16.(3分)【答案】B (贼:戕害,暗杀)‎ ‎17.(3分)【答案】B ‎18.(3分)【答案】C(饮赵盾酒:请赵盾饮酒) ‎ ‎19.(3分)【答案】B (提弥明非自杀)‎ ‎20.(5分)【答案】‎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每处0.5分,错一处扣0.5分,最终得分不得超过5分,不低于0分)‎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1~22题。共7分。‎ ‎21.(3分)【答案】B ‎22.(4分)【答案示例】‎ (1)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解脱了命途多舛的我浮生于世的酷热之苦。(“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词人似乎在感叹: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2分)(大意解释正确即可得分)‎ ‎(2)表现出词人虽面对人生挫折,有些无奈,但依然还心怀希望,似有期盼被再启用之意。(2分) (如答: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虽然言之成理,但持论较为偏颇,文中和相关背景的支撑不足——可以相应减分至1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7题。共26分。‎ ‎23.(3分)【答案】A ‎24.(3分)【答案】D ‎25.(6分)【答案示例】‎ ‎(1)本段对话巧妙地运用了书名本身的词语特点形成的语境歧义,妙趣横生。在对话中,‎ ‎《活着》的书名号看不见,“活着”就有了存在、活下去或有生命的意思,本来只是简单的 买书时找书的叙述,就变成女店主的话包含了“只能活着,别无他法”的无奈情绪,而“我”‎ 的话就表达出了坚定的信念,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格言般深刻内涵的对话,拓宽了话语空间,‎ 所以给人感觉我们在比赛格言。(3分,意思对即可)‎ ‎(2)写出自己久寻好书而惊喜(1分),写自己当年趣事以表达对过去淘书生活的眷恋(2分)。‎ ‎26.(8分)【答案要点】‎ ‎(1)渴望——尴尬——愉快——(悠闲)——伤感——(自责、释然)(1点1分,共4分)‎ ‎(2)因书店资源稀缺而渴望去书店看书,因经济困窘买不起书而尴尬,因获得稿费买得起书而愉快,(因有固定书店可去且店主热情而悠闲浏览),因实体书店的消失而伤感,(因自己参与购而不去买书而自责,因购趋势的不可抵挡而释然平静)(1处解释1分,共4分,要求解释与心情相对应。( )内的部分不要求一定答出)‎ ‎27. (6分)【答案示例】‎ ‎(1)题目“去往书店的路”中侧重在“路”和去书店的过程,文中未有对“路”‎ 的具体描写,因而这路指的是心路(精神之路)。(作者讲述自己从新华书店艰难地买书到去小书店淘书再到家门口固定的书店,最后习惯于购的便捷,“忘记了去书店的路”),以此为题更能体现作者去书店的心路历程,从中看出时代的变化。(解释1分,理解2分。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答)‎ ‎(2)题目“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中侧重在在书店这个地方可以遇见怎样的自己,是寻找自我的体现。(因为在书店里遇到的热情有内涵的店主、遇到淘书的艰辛与乐趣、遇到不断吸取精神养分并最终成为作家的自己),自我的完善是在书店里完成的,这更加强调了书店的重要性。(解释1分,理解2分。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答)‎ 第 Ⅲ 卷 (50分)‎ 九、作文 参看高考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厚敛[敛:收税]以[以:来,表目的]雕墙[装饰墙壁,借指满足奢华生活];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辟:通“避”,躲避]丸也;宰夫[宰夫:厨师]胹[胹(ér):烹制]熊蹯[熊蹯:熊掌]不熟,杀之,置诸畚[畚:蒲草编成的筐],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患:担忧]之。将谏,士季曰:“谏而[而:如果]不入,则莫之继也[两句谓:如果您这样重臣的劝谏不被采纳,那么就没有人再能继续劝谏了]。会[会:士季自称]请先,不入[不入:未被采纳],则子继之。”三进及溜[溜:屋檐],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而:如果。与“谏而不入”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克:能]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之:取独]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句谓:难道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 犹不改。宣子[宣子:即赵盾]骤[“骤”可两解:一,多次;二,疾,风风火火地。第一种解释,表明赵盾是一位忠心耿耿勤于政事的大臣。第二种解释则凸显了赵盾刚直的性格]谏,公患之,使鉏麑[鉏(chú)麑(ní):人名]贼[贼:暗杀。解释为“偷窃,盗窃”是错误的。从下文可能推断出“贼”是“暗杀”的意思]之。晨往,寝门辟[辟:开]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假寐:打盹儿,打瞌睡]。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饮…酒:给……酒喝],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之:代词,指“伏甲,将攻之”一事]。趋登[趋登:小步快走登上厅堂。按:提弥明属于属从人员,没有资格在厅堂饮酒],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嗾:唆使]夫獒[獒:犬高四尺为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两句谓: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斗且[且:一边,一边]出。提弥明死之。 ‎ 乙丑,赵穿[赵穿:赵盾的堂弟]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句谓:赵盾未逃出晋国国境的山,听到晋灵公被杀便返回来了]。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以:把,介词。以字后省略“之”]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为:当,担任]正卿,亡不越竟[竟:通“境”,国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书法:记载的原则。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不隐[隐:讳饰]。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句谓: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书法”而蒙受了恶名]惜也,越竟乃免。[按:赵盾虽然逃亡,但没有逃离晋国的国境,这说明他还算是晋国的正卿。如果越过国境,便没有了责任。当然,那样的话他也就没有了正卿的职位]‎ 初,宣子田[田:畋猎,打猎]于首山,舍于翳桑[翳桑:地名]。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宦:在外为官]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遗:留给]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橐:口袋]以与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