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2017-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2017-12)

南充市高2018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与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知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系,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风头。那实在要不得!‎ ‎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之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功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那是何等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学得师”‎ ‎。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是要创造,却不再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做学问。‎ B.“把臂入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 能领略其学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会,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 精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启示读者重视“把臂入林”精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为例意在证明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的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功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风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车马炮 丁肃清 ‎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 ‎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 德欣撒尿去了。‎ ‎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予,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冲大,壶中日月长,神仙、‎ 神仙!”‎ ‎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 德欣段长扰豫了一下说:“好吧。”‎ ‎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B.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人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 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5. 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 ‎ ‎ ‎ ‎ ‎ 6. 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 材料二 ‎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 我们渴望诗意—一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 (摘自光明《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 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4分)‎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揭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承、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垂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徒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B.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C.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D.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名,始于宋代。‎ B.“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 D.“释”佛教创始人“释迪牟尼”的简称,泛指佛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太初入仕后,格尽职守。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征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受牵连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 ‎.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晚年因长期生病,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到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在《简谭》自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5分)‎ ‎ ‎ ‎(2)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大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匙之。(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 【唐】李益 ‎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李益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户钩:开门的工具。‎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首句写诗人进入红楼院后,看到眼前的柿叶经霜后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B。次句写诗人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感觉它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 C. 第三句中,“爱”字流露出诗人对竹林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 则写出诗人对友人不在的失落。‎ D.末句写诗人访友不遇,并不急于返回,反而反客为主,设法开门,乍看似乎不合情理,‎ 细思却极富韵味。‎ E.纵观全诗,前面的壮美秋色,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 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15. 本诗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比较异同。(6分)‎ ‎ ‎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 ‎ , 。”‎ (2)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三句概括 了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一带一路”的提出虽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②在“互联+”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③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绝不能再有人一己百的心理,要尽可能保证贫困地区有优先发展的机会。‎ ‎④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能胡编乱造,可有的学生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抒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⑤目前,蔡英一文写民.进党的策略很清楚,在台湾内部没有形成集体意志前必须与大陆虚与委蛇,目的是争取战略时间来完成民进党所谓的“台独”。‎ ‎⑥自拍杆可与手机、相机配用,但其发出的电磁波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遭到多国封杀,但我国许多市民却不以为然,依旧拍得不亦乐乎。‎ ‎ A.①③⑥ B.②⑤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作为公益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更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这无疑是当下博物馆建设需要明确的功能定位。‎ B.近年来,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在增加,但进口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内大宗农产品出现供给短缺,主要是因为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造成的。‎ C.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D.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19.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某当代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C.大家看,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D,林萍向公司老板递上辞呈。老板挽留她,林萍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 ① ,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双创的重要抓手。本届政府连续5年施政“当头炮”咬定“放管服”,2017年也不例外,只是棋局已大不同。‎ 民之所呼,改革所向。从“放得开”到“管得好”到“服好务”,“放管服”综合改革成效显明, ② 。“放”要如何打通肠梗阻,“管”要如何克服事中事后监管薄弱,“服”要如何把好法理规定与人情诉求的契合点,考量现代化管理的智慧。‎ 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探索只是“放管服”改革的的一个缩影。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 ‎ ③ ,撸起袖子用心干,监管方式定可变得更高效、更精准、更富温情。‎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进入6月后,京城各大美院接连迎来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毕业展。许多毕业生认为,只有参加毕业展,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毕业展上一定能遇见欣赏自己的老板,也能预知接下来若干年可能出现的艺术新潮;不参加毕业展,表明自己没实力。因此,一度被视为老土的传统文化展览方式如今成为学子们的新秀场。‎ ‎ ①不参加毕业展未必就不能展示才华。‎ ‎ ② 。 ‎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 曾经,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写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现在,我 们更多的是在健盘上敲打,在手机上点画,对书写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重视了。‎ ‎ 对以上现状,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要求选 ‎ 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充一诊考试语文答案 ‎ ‎ ‎1.C 试题分析:“因此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于文无据。文中第三段讲做学问不能仅仅是读书,但并未说阅读作用不大。‎ ‎2.D 从文中看,作者要阐释的不是“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而是真正心领神会,同道而行。‎ ‎3.B 张冠李戴。从原文第四段看,“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的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智慧”这一步,而不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这一步。‎ ‎4.B“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表述不当,本文的主要悬念在于对德欣和李来顺微妙关系的表述上。‎ ‎5.①淡泊名利。不稀罕被提拔,每天画画,跑步,看日出,自得其乐。②任劳任怨。三十年里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干,不被提拔也卖力气。③耿直不阿。与德欣说话有一说一,直接坦率,不逢迎领导。④多才多艺。生活中书法、绘面、弹拉说唱无所不能。⑤性格沉静。在德欣和杨喜良下棋说笑时,他虽棋艺高超却不说不笑,只静静观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5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概括语不作分析最多给3分。注意题干问的是“形象特征”。若学生答“棋艺精湛、善良朴实”等视分析酌情给1分) ‎ ‎6.①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主要围绕下棋时对“车马炮”几个棋子的安置展开情节,两次下棋都和如何处理“车马炮”有关,它们贯穿故事始终。②有塑造人物的作用。“车马炮”分别暗喻小说的三个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和生命状态与棋局中的三个棋子十分相似。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车马炮”在棋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象征社会中的人在不同的身份处境下,有不同的生命追求(或:突出了一种淡泊、洒脱的人生追求),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答概括语不作分析最多给3分。若学生答“标题一语双关、象征”或“标题是文章的线索”等视分析酌情给1分)‎ ‎7.B “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错误,从材料二可知康教授的看法是“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正在”而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8.AC.B项,材料二中引用康教授的话主要是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增强行文的时效性。D项,转述和应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E项,光明是站,不是专业报纸。‎ ‎9.①多推出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尚。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 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 (意思相近即可,每点1分,答出3点,给4分)‎ ‎10. A.‎ ‎11.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12. B .“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有误,应是很快恢复了宋太初“‎ 原来的俸禄与品级”。‎ ‎13. (1)皇上因为事情紧急程度不同,难以协调兼顾,命令宋太初担任四路总转运使,重要的事务都让他统一筹划。(为:担任;俾:使,让;规画:筹划。)‎ ‎(2) 按照先例,追究弹劾有罪的人必须预先请示朝旨,宋太初认为这样有失风纪法度,于是改成结案后报告皇上,当时的舆论赞同他的做法。(按:追究,查办;豫:预先; 韪:以为正确,赞同。)‎ 参考译文:‎ 宋太初,字永初,是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考中进士,入仕担任大理评事、戎州通判,凭借良好的政绩而闻名。宋太宗下诏嘉奖赞美他,(宋太初)升任将作监丞、赞善大夫、晋州通判,又转任太常丞。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初又在成都府任通判,皇上赐给他绯鱼袋。适逢宋太宗下诏征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来献上。‎ 宋太宗至道初年,宋太初升任兵部员外郎,担任盐铁副使,被赐予金鱼袋及紫衣。当时陈恕担任盐铁正使,宋太初计划的事情,一定去征求陈恕的意见,从不独断专行,归功于己,陈恕很是感激他。适逢西部边境有紧急情况,给养周转不灵,宋太初改任刑部郎中,担任陕西转运使。至道二年,(宋太初)命部下白守荣、马绍忠护送粮草,分三次抵达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反命令将全部的粮草一同送往,粮草被戎人抢劫。皇上大怒,下令逮捕宋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入狱。宋太初被责罚贬为怀州团练副使,卢之翰、窦玭都被除去名籍。第二年,宋太初又被起用为祠部郎中,主管梓州。不久便恢复了原来的俸禄与品级。‎ 真宗继位后,下旨让宋太初回到朝廷,再次命他管理陕西运送粮食的事务。咸平初年,(宋太初)被授予右谏议大夫之职,主管江陵府。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控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第二年,益州雷有终因为母亲年老要求还家,皇上下诏命宋太初就位代理。当时把川峡划分为四路,各路均设转运使。皇上因为事情紧急程度不同,难以协调兼顾,命令宋太初担任四路总转运使,重要的事务都让他统一筹划。宋太初与钤辖杨怀忠很不和谐,当时蜀地刚刚安定,皇上考虑他们遇到大事会发生矛盾,急忙召太初还朝。适逢御史中丞赵昌言等人犯事被弹劾,皇上便命宋太初临时代理御史中丞。按照先例,追究弹劾有罪的人必须预先请示朝旨,宋太初认为这样有失风纪法度,于是改成结案后报告皇上,当时的舆论赞同他的做法。宋太初不久出京主管杭州。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以浙西地势低下潮湿不便为由,恳求近地为官,被允许到庐州任职。因为长期有病,糊涂健忘很严重,不能胜任治理大郡,接连调职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宋太初处事周密谨慎,为官所到之处有干练尽职的美誉。曾经著有《简谭》三十八篇,自写序言概要说:“纵观平生编纂文史老释之学,我曾认为儒家主张的中庸,道家主张的自然,佛家主张的无为,其实是统一的。我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对突然间触动耳目的外物,触发内心的感觉,趁势提笔都把它记载下来,以防备脱漏遗忘。”‎ ‎14.AC ‎ A“诗人进入红楼院后”错,结合诗题看,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未能入内,但又不想离去,遂于门外观赏。C项“无人问”三字并非表现诗人对友人不在的失落,而是既呼应题目中的“不遇”,又引起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欣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 ‎15. 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宜所居的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宜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以白云显其高洁,以青松赞其风骨,烘托出隐者的超然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巧妙进入侧面描写。‎ 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的描写纯用白描,用笔简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对自己动作的描写,借自己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 之举,间接写出广宜的洒脱不羁;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的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写出了隐者的飘逸绝尘。(意思相近即可)‎ ‎16.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17. D ①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使用正确。②登高自卑: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使用正确。③人一己百: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好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形容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使用错误。④不忍卒读:指文章内容悲恻动人,让人无法读完。使用错误。⑤虚与委蛇:对人假意敷衍应酬。使用正确⑥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使用错误,可改为“不以为意”。‎ ‎18. C.【解析】试题分析:A.递进关系不当,应为“不仅要供学者精英雅玩品鉴,更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常往”。B.“是因为……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切忌不要采取”不合逻辑,“切忌”意思是“千万不要”,和后面的“不要”重复,删去“不要”。‎ ‎19.D. A项“遂”是文言单音词,夹杂在白话文中,语体色彩不协调,可改为“就”。B项“鼻祖”,始祖,创始人,用错了对象。C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错了对象。‎ ‎20.(6分)①“放管服”改革 ②也面临诸多挑战 ③只要开动脑筋 ‎(答对一句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1. 示例:②毕业展上未必就能碰到欣赏自己的老板 ③不参加毕业展未必就表明自己没实力 ‎22.【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理性思维能力。书写有什么意义,输入又有什么意义,由书写到输入该怎么评判,输入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书写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合逻辑地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看法;否则就会失之片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