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烟台模拟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音乐文化已有8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 26 -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礼记·乐记》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 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孙甜甜《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追星族”“粉丝群”纷纷涌现,他们高昂的激情,不断刺激着流行音乐市场的勃发。 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今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街头戴着耳机,在地铁低头凝视手机视频欣赏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深入地介入到青少年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方式。 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 - 26 -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20岁上下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都已基本塑造完整,只需要合适的机会和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怀。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卡拉OK使他们从音乐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不仅使年轻人在消费的同时获得了身心愉悦,培养了乐观的性格和心态,还使人与人交流了感情,获得了改善、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 (摘编自李春沐《建设良好的流行音乐文化氛围》) 材料三: 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国的颂美咏唱,也有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音乐弥漫丝路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世界”,浸润人民的身心情感,成为各个时代丝路上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先行者、奠基者和典范形态。 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再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强化音乐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比如“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的音乐视频,就是利用中国元素的特色和数字技术手段,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受到广泛传播和好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而音乐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交的最佳媒介。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摘编自孙晓杨《音乐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纽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乐,周代亦称礼乐,因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被奉为音乐正宗,影响绵延至今。 B. 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 C. 域外流行音乐大举进入,丰富了内地的音乐市场,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 D. 作为“一带一路”的使者,音乐是物质互通媒介,也是文化融合和感情交流纽带。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文章立足当下,追根溯源,提出现代音乐创作要继承民族传统和古代雅乐的主张。 B. 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重点论证了“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C. 文章对“快餐音乐”的辩证分析,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音乐创作走向进行深入思考。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雅乐,就是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和流行音乐元素来演绎古代雅乐的艺术形式。 B. 新雅乐尽管借鉴周代典礼、祭祀上宫廷雅乐的表演形式,但却与之有着质的区别。 C. 追星族、粉丝群的广泛存在,体现出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公开化拥护态度。 D. 改编传统乐曲,既是对各地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尊重,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 4. 流行音乐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A 4. ①我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呼唤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外域流行音乐进入;②科技进步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③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娱乐需求;④流行音乐种类丰富,契合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5. ①从继承的角度:大力推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传统音乐,陶冶人们的心性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②从创作的角度:创作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③从交流的角度:加强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互相学习,提升技艺,促进文化融合与情感沟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雅乐,周代亦称礼乐”混淆概念,从材料一“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可知“雅乐”只是“礼乐”组成的一部分,选项错误; - 26 - B项,“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理解错误,“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于文无据,材料一第4段“‘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是关于礼乐教化的内容,但是没有选项的信息,可知“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于文无据,“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在文中也没有相关信息。 C项,“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1段“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可知原材料没有“彻底”之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辩证分析”分析错误,从材料一第6段“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可知文中原文分析的是“快餐音乐”的弊端,并不是辩证分析的,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 26 - A项,表述不全,从材料一第3段“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的“此外”一词可知新雅乐除了选项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其它的表现形式。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锁定答案范围,筛选并提取出符合答案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最后整理成答案。本题从材料二第1段“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可知我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呼唤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外域流行音乐进入;从材料二第2段“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可知科技进步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从材料二第3段“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可知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从材料二第4段“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可知流行音乐种类丰富,契合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从材料三第1段“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国的颂美咏唱,也有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可得出应该大力推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传统音乐,陶冶人们的心性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从材料三第2段“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再展示”可得出应该创作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从材料三第3段“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交的最佳媒介。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可得出加强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互相学习,提升技艺,促进文化融合与情感沟通。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 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 原 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 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 原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 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 原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 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 原 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 26 - 屈 原 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徊徘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 原 是谁? 婵 娟 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 原 (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 婵 娟 (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屈 原 (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 娟 (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 原 那也由他去吧。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 娟 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 原 (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屈 原 (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 26 - 屈 原 (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 娟 (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 原 (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 娟 (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终竟作最大痉挛一次,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1942年1月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6. 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 “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7.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 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 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 26 - D. 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8. 选文中两处画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 9. 剧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第一处写风和雷电止息,月光斜照,烘托了宁静恬淡的气氛,也反映出了屈原在与人交流之后,心境由孤寂转为平静。第二处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气氛,反衬出婵娟死后屈原悲怒难言的心情。 9. ①侧面交代。通过屈原对河伯的独白侧面表现出婵娟对屈原的尊敬和支持,塑造了一个尊敬师长、有正义感的婵娟形象。②正面描写。婵娟正式出场后,通过对婵娟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她对屈原的景仰、知恩图报和甘愿献身的精神。③对比衬托。将宋玉和婵娟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宋玉的“阴柔”和对屈原的背叛衬托出婵娟刚强的气节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错误,从“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可见,屈原即使是与“不高兴的人”交谈也能使心境平静,更加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特色。 故选B。 - 26 -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等。 第一处“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屈原在和郑詹尹交谈时,内心充满愤怒和痛苦,“大风渐息,雷电亦止”的景象烘托出屈原内心的波澜慢慢平息,“月光复出”,柔和的月光就像屈原此时的心情一样宁静;第二处“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此时婵娟已经死去,屈原内心最后的温暖也已经消失,昏暗的世界就像此时屈原的内心,那明亮的月光显得格外的凄凉,月光如水,寒冷刺骨,屈原愤怒、绝望。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通过屈原对河伯说的“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可以看出婵娟尊敬屈原;“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宋玉的阴柔突出了婵娟的刚强;“先生,我高兴得很。……你请……不要问我。……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先生,……那酒……那酒……有毒。……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中,通过婵娟的动作和语言向读者展示出一个知恩图报,愿为屈原而献身的姑娘。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 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 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 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陈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 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 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 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⑵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14. 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⑴陈蕃利用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膺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 ⑵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或: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 - 26 - 14. ①宫廷争斗,宦官专权;②谋事不密,走漏风声;③宁折不弯,不避强权;④身逢乱世,敢于直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服阕”的主语是陈蕃,“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的主语是“刺史周景”,故“服阕”后要断开,所以排除A、C两项。 “太尉李固表荐”的主语是“太尉李固”,“征拜议郎”的主语是朝廷,所以“征拜议郎”前要断开,故排除B项。 故选D。 句意: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错,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错,原文是“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文中无得到李膺赏识和挽留的信息。 故选A 。 【1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⑴因:趁着;固:坚持;原宥:谅情赦罪;之:他们。 ⑵疾:痛恨;志:决心;会:恰逢;谋:打算;因:于是,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原文“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 “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分析,陈蕃嫉恶如仇,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最后招致杀身之祸,根据上述内容逐条分析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 陈蕃因为政绩清廉 ,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没有得到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 26 - 延熹六年(163),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啊。”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作了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谋划。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隐居,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26 -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 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 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 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16. 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 【答案】15. C 16. ①咏史怀古。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②借古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理解错误,“山形依旧枕寒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的感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 26 - 结合全诗来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即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看诗题“西塞山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前两联抒写眼前所见,借古伤今,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尾联以景作结,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全诗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不要步六朝旧尘。再结合注释“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可知,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点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孔子点评子路,指出了其不谦虚的缺点。 ⑵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⑶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两句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上食埃土 (4). 下饮黄泉 (5). 随意春芳歇 (6). 王孙自可留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让”“歇”,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 26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次进博会,中国馆展区面积约1500平方米,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从六个角度全景式地呈现了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 从参观者的交口称赞中,可以感受到本届进博会中国馆众多 的设计亮点。中国馆充分运用了高科技元素,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让参观者可以视听、触及、参与, 地感受大飞机、中国天眼、深海勇士这些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展区,前来参观体验的观众 。自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天眼”已经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在展区,参观者不仅可以戴上VR眼镜,而且能够看到“中国天眼”的微缩模型,跟随“中国天眼”的脚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来自江西南昌的参展商李海荣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中国天眼”的消息,体验过后他颇为惊喜:“像置身于时空隧道一样,(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翻天覆地 匠心独运 身临其境 络绎不绝 B. 沧海桑田 别出心裁 身临其境 络绎不绝 C. 翻天覆地 别出心裁 设身处地 川流不息 D. 沧海桑田 匠心独运 设身处地 川流不息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来自天外的陨石扑面而来,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B. 来自天外的陨石扑面而来,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C. 扑面而来的陨石来自天外,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D. 扑面而来的陨石来自天外,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20. 文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展区,不仅参观者能够看到“中国天眼”的微缩模型,而且可以戴上VR眼镜,跟随“中国天眼”的脚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 B. 在展区,参观者不仅可以戴上VR眼镜,跟随“中国天眼”的脚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而且能够看到“中国天眼”的微缩模型。 C. 在展区,参观者不仅能够看到“中国天眼”的微缩模型,而且可以戴上VR眼镜,跟随“中国天眼”的脚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 D. - 26 - 在展区,不仅参观者可以戴上VR眼镜,跟随“中国天眼”的脚步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而且能够看到“中国天眼”的微缩模型。 【答案】18. A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翻天覆地:①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②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此处作定语,修饰“变化”,应选“翻天覆地”。 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此处强调设计巧妙,应选“匠心独运”。 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此处根据前文“让参观者可以视听、触及、参与”可知应选“身临其境”。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此处形容在展区参观体验的观众多,应选“络绎不绝”。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根据前文“像置身于时空隧道一样”,此处应强调这种感觉,“来自天外”应先说,排除CD;再强调突出“视觉效果”,排除A。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不仅参观者”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句子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参观者”后面。 B项,“不仅……而且……”递进分句语序不当。 D - 26 - 项,“不仅参观者”语序不当,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不仅……而且……”递进分句语序不当。 故选C。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一定角度上说,机遇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我们不能____________,更多的还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因为几乎所有的施赠者在施与我们礼物的同时,也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说我们无权拥有这些礼物,之所以能够得到它们,___________,而完全是由于施赠者的仁慈与恩惠。他__________,另一方面又会让我们最终充满遗憾,拱手让出那本不该得到的礼物。 【答案】(1)完全依赖机遇的力量(2)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任何价值(3)一方面会让我们充满期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本段文字说的是对待“机遇”的态度。第1空,前后语意相反,根据“更多的还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推知应填“完全依赖机遇的力量”;第2空,前后语意相反,根据“完全是由于施赠者的仁慈与恩惠”可知,此处应强调“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之类的意思;第3空,前后句是并列的两个方面,根据“另一方面又会让我们最终充满遗憾”推知应填“一方面会让我们充满期望”。 22.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26 - ①如何才能让一种技术手段既有二维码的存储功能,同时又具备防伪功能呢?②“结构三维码”可为这两方面充分兼容。③将相关信息和防伪元素集合起来,并用物理方式随机雕琢在结构多层纸上,④使不同部位具有不同颜色和不同深浅,⑤再使用AI智能识别技术将这种结构特征识别出来,⑥最终形成专属于每一件产品的独有标识。⑦“结构三维码”是在二维码基础上进行的创新,⑧它较好地制止了普通二维码的易复制问题。 【答案】②把“为”改为“使”;③在“将”前面加上“它”;④在“深浅”后面加上“的结构特征”⑥去掉“专属于”(或:去掉“独有”);⑧把“制止”改为“解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考生要把常用的逗号、引号、冒号、破折号、书名号等的标点用法掌握好,能分辨错误用法。 (1)语句②“为”与“兼容”搭配不当,把“为”改为“使”; (2)语句③缺少主语,在“将”前面加上“它”; (3)语句④缺少宾语中心词,在“深浅”后面加上“的结构特征”; (4)语句⑥“专属于”和“独有”重复赘余,去掉“专属于”(或:去掉“独有”); (5)语句⑧“制止”与“问题”搭配不当,把“制止”改为“解决”。 【点睛】高考语文试卷中,每年都有病句检测题。《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与修改的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重点排除常见语病类型可用以下方法:1.句子开头为介词,重点排查是否缺少主语。2.句子中出现“是否”“能否”等类似词语,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3.句子中连续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重点排查动作顺序是否正确。4.句子中连续出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重点排查语义范畴是否出现交叉或重复。5.句子中出现关联词,重点排查三个方面。(1)关联词搭配是否得当(2)主语位置是否正确(3)句子逻辑为递进,排查递进顺序是否正确6.句子中出现同义或近义词,注意是否发生词语赘余。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注意句意逻辑是否正确。另外,可利用基本语法常识解决其他病句问题。1.重点关注动词。看主语与动词,动词与宾语的搭配是否得当。2.主语与宾语搭配是否得当。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是否得当。4.多重定语,多重状语顺序是否得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6 - 有一年,《奇葩说》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大学博士生。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后来听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他最后问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作为评委的高晓松怒了。 高晓松说:作为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你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要找什么工作”!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是“镇国重器”,清华、北大走出来的学子应该胸怀天下,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只关心找什么样的工作、如何赚钱,这与普通技校毕业的学生有什么区别!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 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 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担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 26 - 祖国呼唤青年担当,时代赋予青年重任,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当代中国青年具备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每一代青年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迹和时代答卷。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增强责任感,明确自身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自觉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能担当时代大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提炼中心论点,本则材料主要内容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节目求职被高晓松痛批:愧不愧对清华。从清华大学博士生的角度来思考立意,反思教育的价值和标准;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履历表是十分光鲜亮丽的。本科、硕士、博士全在清华就读;是清华校园的风云人物,按说这么优秀的学生应该是不愁找工作的,读的是名牌大学,学的是吃香的复合型专业,多才多艺。让他找不着北的应该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问题,而是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问题。也许他真正迷茫的一点在于,法律也读了,金融也念了,新闻传播也学了,可是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呢? - 26 -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迷茫,这样的迷茫在高校学子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小到大,在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流水线上,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接受着学校老师的教导和鞭策,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我们的教育体系只给优秀一种定义,只把微笑和鲜花送给那些考出高分的学生,导致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是单一的,线性的,个人发展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教育,教育,就是要教书育人,可教的书是不少,育人的功能却实在完成得欠佳。当那些学生们进了高校,读着自己不感兴趣却被家长认为是就业热门的专业,也难免在毕业季遭遇这样的纠结: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他们有考出高分的能力,却缺乏独立找到答案的智慧。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在清华呆了十多年,还不能搞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正如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反思,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的是人还是机器,是教育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标准。 【立意】1.从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考虑,作为大名校生,应该体现出“胸怀天下”、“改造国家”的风范,对国家、社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个角度写,比如有青春梦想,更要有家国情怀;新青年担当有为,共铸中国梦;青春逐梦新时代,奉献担当谱华章。 2.从名校角度考虑名校是“镇国重器”,应该教育学生有志于改造国家,让人们相信真理。 【结构】文章开篇点明理青年人应承担振兴国家的大任,接着举例说明,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那些有责任感的青年不负韶华,振兴国家。“祖国呼唤青年担当”,然后呼吁青年将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呼应论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素材】1. 到底是祈祷最直接的学业有成,还是渴望人人羡慕的财富与地位,亦或是选择将个人拼搏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使自己有限的青春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呢?答案显而易见。周恩来总理在读书时便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远离了物质时代的匮乏与贫穷的焦虑。伴随着祖国的快速发展成长成才,就更要树立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梦想。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因虚度光阴而感到悔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可以大声地告诉自己:青春,无悔! 2.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个人才能积极有为。 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初心是让中国人吃饱饭,邓稼先研制核武器的初心是保卫祖国安全不受他国侵犯。只有勇担社会责任,一个人才能被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潜力,攻坚克难。老科学家程开甲坦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创新实践中有所作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3.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 群英济济。我们这代人生来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命运相连。毫无疑问,我们的人生价值应在努力和奉献中实现,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应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应在报效祖国中实现。 【点睛】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材料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领会其中内涵。 (2 - 26 - )理清思路,提炼中心。在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就要概括其中心,明确其主旨,从而确定写作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则要选取一点来确定写作角度,从而确定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考生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写作要求。对于材料后的写作要求,考生要仔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等文字,那么作文里最好要巧妙地体现材料的内容,即要巧妙地“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此外,考生还要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写作。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