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 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 “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2. 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毛泽东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 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 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 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 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成为历代经典”错误,原文为“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名人效应”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错误。结合“‘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分析,“名人效应”只能促进作品的经典化,不起决定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错误。结合“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分析,柳永和陆游的词成为经典不是依靠名人的热捧,而是依靠名人的发现和阐释。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牙 莫言 据说我刚生下来时就有两颗门牙。我的祖母遵照古老的传统用打火的铁镰给我开口时,还以为我的牙床上沾着两粒黄瓜子儿呢,但她马上就听到了我的门牙碰撞铁镰时发出的清脆响声。祖母的脸顿时就变黄了,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或是前世的仇人投胎转世,这个复仇者不把这个家庭弄得家破人亡是不会罢休的。祖母扔下火镰,提着我的两条瘦腿,像提着一个剥了皮的猫,毫不犹豫地就要往尿罐里扔。 在我的头就要被浸入尿罐的危急关头,母亲一跃而起,窜到炕下,从祖母手里把我抢下来。祖母大怒,道:“富贵屋里的,你想干什么?” 祖母说着就把她的铁硬的爪子伸过来,想从母亲手里把我夺回去。母亲抱着我的头,祖母扯着我的腿,我在她们两个的手里放声大哭。那时刻我好像一只刚蜕壳的蝉,身体还是软的,在她们两人的拉扯下,我的身体就像一块橡皮,眼见着就被抻长了。我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尽管我长了两颗暂时不该长的门牙,但母亲还是痛我爱我,生怕在这样的强力牵拉下把我拽成两段。祖母这个老妖精,她不痛我也不爱我,在我还没出生时她就开始咒骂我,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让母亲干活的速度和质量受了影响,祖母就骂我母亲怀了个狗杂种。她一看到我长了两颗门牙就把我判为复仇鬼,为了家庭的安全,她要把我摁在尿罐里溺死。母亲因为爱我不敢用力,祖母因为恨我往死里用力,这场拔人比赛一开始母亲就注定要输,眼见着我就要落在祖母的手里,落在祖母的手里也就等于落在了尿罐里,而落到尿罐里也就等于落到了死神手里。在我母亲的眼睛里,祖母满头的白发根根都带了电,就像阳光暴晒下的猫的毛。祖母的眼睛闪着绿油油的光好像暗夜里的猫眼。祖母的鼻子弯曲,牙床突出,下巴又尖又长,活像一个捣蒜的耗子。祖母突出的牙床上挂着两颗大门牙,牙根暴露,渗出血丝。这老东西自己明明也生着门牙而且是很大的很长的发黄的像老马的门牙一样的大门牙臭门牙却不允许我长门牙这算怎么个说法你也太霸道了。母亲在危急关头,护犊情深,把三纲五伦二十四孝通通地抛到脑后,抬起一只手,在运动中攥成了拳,对准了祖母的嘴巴,捅了一家伙。只听到一声肉腻腻的响,祖母怪叫了一声,松了扯住我的双腿的手,捂住了嘴巴。 我的身体在母亲怀里很快地收缩起来,缩得比刚脱离母体时还要短,我恨不得重新回到母亲肚子里去。难产的孩子其实都是先知先觉的孩子,他们不愿意出来,是他们已经预见到世道的艰难和不公正。我之所以在母亲的肚子里连门牙都长了出来,是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已经多待了三个月,这也是祖母把我当成了妖精的重要原因。其实,我之所以不敢出生,十分里倒有八分是怕这个老妖精。母亲这一拳有点狗急跳墙的意思,也有点困兽犹斗的意思,她是劳动惯了的人,怀我到了八个月时,还挑着一担水爬河堤,干活练得胳搏上全是一条条的腱子肉,这一护犊子拳捅出去,少说也有二百斤的力气,腐朽快要透了顶的祖母如何承受得了?受不了也得受,这就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义的铁拳打到祖母的嘴巴上,打得她发出了怪叫,打得她连连倒退,那两只从小就裹残了的地瓜脚缺少根基,倒退连连是正常的,如果她不倒退才是不正常的。她的腿让门槛拌了一下,然后她就一屁股墩在了地上。她就那样双脚在门槛里屁股在门槛外坐着,张开口往地上吐了一摊血,血里有两颗大门牙。这老家伙的门牙其实已经摇摇欲坠,母亲不用拳头捣它们它们也挂不了几天了。祖母捡起门牙,放在手心里托着,仔细地观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嘤嘤地哭起来,那声音竟像一个受了委屈的胆小如鼠的小姑娘。 (选自莫言《祖母的门牙》,有删节)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祖母发现“我”出生时就带着两颗门牙,“脸顿时就变黄了”,因为她凭着自身的经历,知道“我”是前世仇人转世,会导致家破人亡。 B. 母亲尽管一直对祖母逆来顺受,但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就要被祖母溺死时,这激起了她的反抗意识,拼命从祖母手里将“我”抢回。 C. 小说以祖母要溺死刚出生就带着门牙的“我”开头,以她遭受母亲痛击后失去两颗门牙结尾,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 小说描写两个农村妇女对待一个出生时长着“门牙”的婴儿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新旧两代农村人在对待封建迷信思想上所发生的尖锐冲突。 5. 文中多处写到“门牙”,请简要分析“门牙”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6. 小说写了因“门牙”而发生的故事,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 C 5. ①门牙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门牙”来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又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以“门牙”为题彰显了小说的主题。祖母因“门牙”而要溺死“我”,表现了祖母的愚昧和封建的思想;母亲拼死保护“我”,而打落了祖母的门牙,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对比中凸显了小说主题。 6. ①带有深厚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造成亲人对刚出生孩子是仇视,表现了作者对封建迷信骗人、吃人本质的无情控诉。②祖母因迷信而不惜溺死自己的亲孙子,表达对因迷信而丧失人性的愤怒谴责。③母亲不因儿子出生有门牙而嫌弃,拼死保护自己的孩子,表现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对人性的赞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项,“因为她凭着自身的经历,知道‘我’是前世仇人转世,会导致家破人亡”错误。由原文“因为在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或是前世的仇人投胎转世”可知,祖母相信的是民间传说,不是自身的经历。A错误。 B项,“母亲尽管一直对祖母逆来顺受”错误。原文虽有“祖母这个老妖精,她不痛我也不爱我,在我还没出生时她就开始咒骂我,因为我在母亲肚子里让母亲干活的速度和质量受了影响,祖母就骂我母亲怀了个狗杂种文本中没有这样的”这样的语句,但是也无法得出“母亲一直对祖母逆来顺受”的判断。B错误。 D项,“表现了新旧两代农村人在对待封建迷信思想上所发生的尖锐冲突”错误。本文通过描写两个农村妇女对待一个出生时长着“门牙”的婴儿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祖母愚昧和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作用的能力。其实这是一道探究文章标题作用的题目。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 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小说以“我”出生长着两个“门牙”开端,围绕两个女人对长着“门牙”的婴儿的不同态度展开,到最后母亲为保护“我”打掉了祖母的两个“门牙”结束,“门牙”贯穿始终,一步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的作用;通过门牙,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祖母因“我”长有两颗门牙要溺死我,写出了她的迷信、霸道、残忍,母亲则为保护我不惜打落了祖母的门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爱;透过门牙,表现“我”的情感,对祖母所表现的愚昧和封建的思想的批判,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歌颂。二者对比,凸显了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情感态度。本文主要故事就是祖母因“我”出生时长有两颗门牙,且据“民间的传说中,生下来就有牙的孩子多半都是复仇者或是前世的仇人投胎转世,这个复仇者不把这个家庭弄得家破人亡是不会罢休的”,所以,祖母要把“我”溺死,母亲“在危急关头,护犊情深”,打落了祖母的两颗门牙。文中“我”对祖母的评价是这样的,“这个老妖精,活像一个捣蒜的耗子,你也太霸道了”“祖母说着就把她的铁硬的爪子伸过来”“祖母这个老妖精,她不痛我也不爱我”“祖母满头的白发根根都带了电,就像阳光暴晒下的猫的毛”“祖母的眼睛闪着绿油油的光好像暗夜里的猫眼。祖母的鼻子弯曲,牙床突出,下巴又尖又长,活像一个捣蒜的耗子。祖母突出的牙床上挂着两颗大门牙,牙根暴露,渗出血丝”……字里行间充满着厌恶、批判,其实是对封建迷信骗人、吃人本质的控诉。祖母因孙子生下来长有“门牙”想把孩子溺死,是对丑恶人性谴责;相反,对母亲表现出的爱子心切极力称颂。 【点睛】把握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大通信运营商谈网络事业:安全、创新、人才缺一不可 光明北京4月26日 电(记者李政葳)25日下午,中央信办召开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互联企业家座谈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在座谈会上,结合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中国移动:互联发展要狠抓物联业务 发展通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业务。目前,物联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今年要推动实现1亿物联用户,推进窄带的互联网。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另外,在IT转型方面,应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切实把创新发展融入日常工作各个方面。 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李跃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当前,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不良网站1.3万个。另外,李跃还提到,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通信机制建设。” 中国联通: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不容忽视 通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陆益民认为,通信事业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和基础通讯服务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中国联通积极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的部署,移动加大4G的建设,巩固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一季度4G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县以上城市和大部分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 陆益民还表示,在加强技术层面创新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陆益民坦言,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应急处置,保证企业内部平台安全。 中国电信: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推动转型 如何将通信事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杨小伟表示,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主要用于4G络和有线光纤网络发展,加大4G“光改”力度,将过去ADSL模式全部改成光纤,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速宽度接入。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针对习总书记在19日座谈会上的这一论述,杨小伟表示,公司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 “过去公司人员在传统基础网络方面较多,在互联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我们需要做一些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几年时间实现电信人才转型。”杨小伟说。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央信办召开的互联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都在实际工作和今后规划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体会。 B. 因为发展通信事业离不开核心技术,且物联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所以,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业务。 C. 在4G基础上推动5G技术的发展,在IT转型方面,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这些都是将创新发展融人日常工作的具体表现。 D. 本则新闻除主标题外还有三则小标题,小标题分嵌于新闻材料之中,简练、准确,有概括性。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的不良站1.3万个,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B. 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就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中国通信运营商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信事业也就能发展起来。 C. 通过落实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以及提速降费等部署,中国联通实现了4G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覆盖密度大大加强的目标。 D. 中国电信未来三年将持续投资两千五百亿左右,以做好发展有线光纤等工作,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50兆以上的高速宽带接入。 9. 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如何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答案】7. B 8. D 9. ①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及人才观,引进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加强队伍律设;②技术上,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信息安全技术、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③机制体系上,加强信机制律设,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工作,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因为物联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所以,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的发展要狠抓物联业务”强加因果。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李跃认为,今后互联网的发展要狠抓物联业务。目前,物联已成了很多行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今年要推动实现1亿物联用户,推进窄带的互联网”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说明当前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说法过于绝对,能拦截、封堵并不能说明安全隐患已经得到控制。 B项,“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就能……”错,原文并没有这种关系。 C项,“4G络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乡镇”,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基本覆盖”“大部分”。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李跃还提到,要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的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因为好方案也依赖于人,所以,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通信机制建设。’”“在做好各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须加强体系防范,健全内部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防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应急处置,保证企业内部平台安全”“公司将对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梳理,落实实名制工作,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安全”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①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②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葛怀敏”“定川”“贼”“潘原”“关中”“民”“山谷间”“仲淹”“众”“邠泾(邠州、泾州)”“塞”,虚词“于”“之”“乃”,谓语动词“败”“大掠”“窜”“率”“闻”,再结合本句意思: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句子可以断开为: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故答案为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说法错误,应是“冬至是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说法错误,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且”,而且;“请”,请求;“还政”,指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报”,答复。(2)句中的“及”,等到;“卒”,死;“羌酋”,羌族首领;“以”,率领;“哭”,为……哭泣;“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即“如父哭之”,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心理感受。 D.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 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孤寂生活”错误。“闲门向山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孤寂”应为“宁静”。 C项,“清辉照衣裳”,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D项,“淡淡的忧伤”错。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喜悦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做官因“口腹自役”而不应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在叙述自己履历有污、地位低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朝廷对自己的特别恩宠。 【答案】 (1). 既自以心为形役 (2). 奚惆怅而独悲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过蒙拔擢 (6). 宠命优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奚”“誉”“擢”“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 ,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B. 耳目一新 精益求精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C. 耳目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倒把 偷工减料 D. 焕然一新 千锤百炼 投机取巧 粗制滥造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 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 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 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 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 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该用“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所以此处应该用“精益求精”更为合适。投机倒把: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投机倒把”侧重的是做生意,而“投机取巧”是指靠小聪明走巧路,根据语境后面说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此处应该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粗制滥造: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根据后文“优品精品”是指工匠的作品,语境中都是反义词,此处用“粗制滥造”较为合适。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与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例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根据对例句语句的辨析,共有两处问题。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该删掉“是因为”。故答案选C。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做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案】堵住改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堵住”,口语化,而且容易引起误解,结合“下水道”分析,改为改“堵塞”; “管子”,口语化,改“管道”; “换掉”,口语化,改为“更换”; “打算”,是一种粗线条的、其想法不太成熟的非正式计划,结合“学校”分析,改为计划;“正遇上”,口语化,不适合用于“启事”,改为“正值”。 2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并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时间都去哪儿啦 【答案】 内容: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寓意: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的现象,呼吁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并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需要看漫画的标题,漫画的画面及细节,漫画的文字,漫画的夸张之处等。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画面中有一个人,跪在手机面前,手机页面显示为微信界面,然后时间钟表上的数字都被微信吸收去了。漫画下面配以汉字“时间都去哪儿啦”。寓意需要抓住“时间”“手机微信”等分析,主要揭示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的现象。手机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严重危害我们的身心。呼吁我们不能沉溺于手机中。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过去的一年,改革发展硕果累累,科技创新鼓点铿锵,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为普通人的奋斗点赞 “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顾我国重大发展成就,为辛勤耕耘的人民点赞,向平凡而伟大的人民致敬。 无数普通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从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到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从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到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一个个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奋斗故事,勾勒出一幅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长卷,令习主席感慨“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过2017,人们对这句话更有感触。科学家潘建伟带领他的团队奋力攻关,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的重大突破;机长蔡俊驾驶C919一飞冲天,圆了几代人的大飞机梦。他们的探索创新,推动中国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 四川凉山48岁的村支书吉各日奔波不停,带领乡亲们寻求脱贫之路;年轻的武警战士张国全在九寨沟地震中逆行冲锋,帮助受困群众脱离危险。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着你我的岁月静好,积蓄着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奋斗,在塞北高原造起了百万亩林海;乡村医生王珏化名“兰小草”捐款救助他人,直至生命终点;成千上万的快递小哥奔走在烈日下、风雨中,仅在去年“双十一”期间就送出约15亿件包裹。他们的奉献坚守,创造了温暖人心的奇迹,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那么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无论上天入海,还是朝九晚五,每个人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普通人之所以“最伟大”,是因为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付出,托举了这个大有希望的新时代,为中国发展的航船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 岁月周而复始,但奋斗赋予了时间特殊的意义。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贫困群众心里,好日子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年轻的“创客”眼里,这是“最好的时代”;在很多企业家看来,对中国有信心,“就是对未来有信心”。这个时代为梦想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孕育了无限的机遇。以奋斗之名,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前先审读材料。材料由两句组成,是分总结构。前面是具体阐述改革开放的成果,后一句通过习近平主席总结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观点句,是材料的关键部分,前面材料只是具体表现。写作时要抓住习近平主席的话来展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话题是幸福,“奋斗出来的”是强调幸福的来源,源头。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奋斗才会有幸福,那么如何奋斗?要脚踏实地干,埋头苦干。幸福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要指望一夜暴富,更不要将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指望别人能给带来幸福。要丢掉幻想,不怕吃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