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包头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试题A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合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珠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已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如认“内圣”之德。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苟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B. 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C. “仁境”不及“圣境”,但也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更该具备化人之功。 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B. 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C. 本文从训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D. 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B. 《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C. 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D. 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强加因果。B项,原因的表述与原文相反。D项,理解错误。“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知二者有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故本题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的‘圣人观’”并没有“否定”。故本题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表述绝对。原文说的是“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并不是完全不同。故本题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拖雷只怕不及见到父亲,令副帅统兵回师,自与靖蓉二人快马奔驰,未及一月,已来到西夏成吉思汗的金帐。拖雷遥遥望见金帐前的九大耸立无恙,知道父亲安好,欢呼大叫,催马驰至帐前。 郭靖勒住马头,想起成吉思汗抚养之恩、知遇之隆、杀母之仇、屠戮之惨,一时爱恨交迸, 低头不语。忽听得号角吹起,两排箭筒卫士在金帐前列成两行。成吉思汗身披黑貂,扶着拖雷的右肩,从帐中大踏步而出。他脚步虽然豪迈如昔,只是落地微颤,身子随着抖动。郭靖枪上前去,拜伏在地。成吉思汗热泪盈眶,颤声道“起来,起来!我天天在想着你们。” 郭靖站起身来,只见大汗满脸都是皱纹,两颊深陷,看来在世之日已然无多,不禁仇恨之心稍减。成吉思汗另一手扶住郭靖左肩,瞧瞧拖雷,又瞧瞧郭靖,叹了一口长气,遥望大漠远处,呆呆出神。郭靖与拖雷不知他心中所思何事,都不敢作声。过了良久,成吉思汗叹道:“当初我与札木合安答结义起事,哪知到头来我却非杀他不可。我做了天下的大汗,他死在我的手里。再过几天那又怎样呢?我还不是与他一般的同归黄土?谁成谁败,到头来又有甚么差别?”拍拍二人的肩头,说道:“你们须得始终和好,千万别自相残杀。札木合安答是一死完事,我每当想起结义之情,却常常终夜难以合眼。”拖雷与郭靖想起在襄阳城下险些拚个你死我活,都是暗叫惭愧。……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 4 ),脸现( 5 )色,( 6 )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 —— (节选自金庸《射雕英雄传》,有删减) 4. 依据小说中人物性格,文章中括号内空缺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皱 青 厉声 B. 一扬 傲 朗声 C. 一横 愠 爽声 D. 一顿 愧 低声 5. 下列对于小说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墨子说:“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主张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墨子自己就曾止楚攻宋。郭靖反对成吉思汗残杀百姓,就是这一墨家精神的体现。 B. 从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对话中可见,郭靖秉持“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等儒家思想。 C. 《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郭靖正是用其赤诚之心打动了成吉思汗,令其弥留之际,尚思“英雄”之意。 D. 拖雷与郭靖正是因为成吉思汗讲述与扎木合结义之情,才明白,“义”是不求富贵的手足之情,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小说中郭靖与成吉思汗对“英雄”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你个人更认可哪一种“英雄”?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阅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C 6. 郭靖的英雄观:为民造福,爱护百姓;成吉思汗的英雄观: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国土辽阔,威风赫赫。我更认可郭靖所说的那种英雄。①也许有人认为像成吉思汗一样,到处攻城略地、发动战争、赢得很大的功绩,这样就是大英雄。但我认为这是用无数百姓的鲜血换来的,这种“伟大”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实际上很自私,很残忍,永远为人所鄙夷。②郭靖认为,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时时为百姓着想的人,才是大英雄。我认可这种观点。只顾自己享受的人不是英雄,把个人的幸福融入国家、民族,甚至为了他人、国家宁可牺牲自我的人,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③无数英雄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勇于牺牲自我,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本题是写成吉思汗认为自己“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是个英雄豪杰。神情、语气都应是自豪的。第一空,“一皱”体现的是“不满、发愁”等情绪,“一横”体现的是“发怒”等情绪,“一顿”跟主语“眉毛”不能搭配。故第一空填“一扬”。第二空,“青”“愠”表达的是“生气、发怒”的情绪,“愧”表达的是“惭愧”的情绪,都不合适。故第二空应填“傲”。第三空,“厉声”表达的是“生气”情绪,“低声”不符合人物豪爽的个性,“爽声”体现的是“愉快”情绪,都不合适。故应填“朗声”。故答案为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勾画出人物描写的有关语句,深入思考人物所作所为的思想根源,进而把握作品主旨。本题C 项,“才明白,‘义’是不求富贵的手足之情”错,原文中成吉思汗说“郭靖正是用其赤诚之心打动了成吉思汗,令其弥留之际,尚思‘英雄’之意”,“打动了成吉思汗”说法不当,据原文“不禁茫然若失”“ 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可见,郭靖的话只是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思考,他至死也未明白郭靖说的“英雄”的含义。故答案为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本题第一问,根据“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可概括出郭靖对“英雄”的理解;根据“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可概括出成吉思汗对“英雄”的理解。联系文本谈自己对英雄的看法时,仍然要以文本内容为自足点。比如根据郭靖的话“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可知称得上“英雄”的应该是“有功”之人,这“功劳”应是针对他人、国家、民族而言的。据此可以谈自己对英雄的认识。联系实际的,可以列举生活中那些符合“英雄”标准的人物的事例,并且说出他们这么做的意义。 【点睛】因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自选角度,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切入点宜小、巧、新。如果是题干当中有明确探究方向的,一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面。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或积累的材料+分析评价”的方式,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文学鉴赏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没有成为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特征二:美,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特征三:美,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已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以至于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统、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B. 材料一中认为红楼女子之美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中提到,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也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其有害。 D. 材料三,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以此做为宝钗不“奸”的理由。 8.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薛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9. 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9.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的复杂主要有四点:①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②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言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③救弱济贫的快义气概。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负官污史。他对下层百姓具有隐之心,是一个有义感的将官。④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恰恰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使得人物更真实生动;这也是作者创作的一种手法,林冲有谨慎甚至懦弱的一面,最后还是被逼上梁山,这样写能更好的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A项,“班姑”是指班昭,班固的妹妹。B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无中生有,材料一分别解释了任情美和中和美,并分别列举了典型人物,并未说“都兼具”。D项,“而不是讨好人”说法绝对,原文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可见本项表达过于绝对。故答案为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据材料一鲁迅先生的话“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可知曹雪芹的创作原则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这是造成对宝钗评价复杂的原因之一。据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读者立场不同,对人物的解读也不同;据材料三“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可知,读者的先入为主也会影响对人物的解读。据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可知作者的创作手法也是造成对薛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重要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某种特色做深度思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文本中的这一特色有准确、深入的认识;其次,能由此及彼,由文本延伸到其他领域,对这一特色做深入分析、思考。解答时要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答,先写观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总结。本题要求从四大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阐述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物,用具体事件解释他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然后对人物复杂性的意义进行阐述。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锋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衡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及夜,果失隐娘所向。锋大惊,令人搜寻,曾无影响。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 后五年,尼送隐娘归。告锋曰:“教已成矣,子却领取。”尼许忽不见。问其所学,曰:“隐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几里。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已有二女,亦各十岁,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尼与我药一粒,兼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专逐二女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至五年,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至瞑,持得其首而归。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后遇此辈,斩其所爱,然后决之。”某拜谢。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曰:“汝术已成,可归家。”遂送还。 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 数年后,父卒。魏帅稍知其异,遂以金帛署为左右吏。至元和间,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协,使隐娘贼其首。隐娘辞帅之许,刘能神算,已知其来,隐娘夫妻曰:“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愿见刘公。”刘劳之。隐娘夫妻拜曰“合负仆射万死。”刘曰:“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魏今与许何异,顾请留此,勿相疑也。”隐娘谢曰:“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帅之不及刘。刘问其所须,曰:“每日只要钱二百文是矣。”乃依所请。自此刘厚礼之。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云:“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乞一虚给与其夫。”刘如约。后渐不知所之。及刘薨于统军,隐娘亦鞭驴而一至京师,柩前恸哭而去。 (节选自《旧唐书》) 10.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 B.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 C.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 D. 及明/至大石穴之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极多/松萝益邃。 11. 下列词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猱,猿的一种,善攀爬。李白《蜀道难》中有猿欲度愁攀援”之句。此处写“猿猱”是为了展现聂隐娘身手矫健,武功之高。 B. 决,快速的样子。庄子《逍遥游》中与学鸠“决起而飞”。文章中“然后决之”也是指快速的杀掉。 C. 觐,指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天子或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此处应指刘入朝觐见君主。 D. 恸,《论语·先进》中“颜回死,子哭之恸”。“恸”,表明孔子极度悲哀,大哭。此处的“恸哭”,也是为表现聂隐娘极度哀伤之态。 12. 下列给聂隐娘题诗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B. 幼脱三界外,仙骨云海中。剑气断雷电,飞身鹤前冲。 C. 千金五体着戎装,且把战场当猎场。陷却江山君莫笑,倾城何止是平阳。 D. 竹笠乌沙裹秀妍,龙泉三尺掌中悬。追风逐影独行客,冷目红唇索命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亦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 (2)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魏今与许何异,顾请留此,勿相疑也。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以后每到夜晚隐娘就不见了,天亮才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因为这个也不太怜爱隐娘。 (2)不能这样说,各自亲近自己的主人,这是人之常情,魏帅如今和我没什么不一样的,我只是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怀疑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题“及明”是时间状语,应与后面内容断开,排除AB项。“居人”是一个词语,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本题C项,“此处应指刘入朝觐见君主”错。“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此句意思是“元和八年,刘昌裔从陈许调到京师。隐娘不愿跟随去京”此处“入觐”是“调动到京城任职”的意思。故答案为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及对诗句内容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对文中人物的身份、特点等有准确认识;然后抓住各个选项中诗句的关键词,把握诗句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等,在与文本进行比对。本题A项,是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写是赵国的侠客,与聂隐娘相符。B项,由“三界外”“仙骨”“剑气”“鹤”等词语可以看出写的也是隐居于世外的侠客,与聂隐娘相符。C项,写的是北齐后主穆后从婢冯小怜,北齐欲收复平阳,冯小怜戎装随行。聂隐娘并未参军,因此C项不符合。D项,出自《七绝.侠女》,写的也是像聂隐娘一样的侠女,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即,就;诘,追问,责问;兹,这个。(2)然,这样;顾,表转折,只是;相,偏指一方,我;各亲其主,人之常事,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聂隐娘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才十岁。有一尼姑到聂锋家讨饭,见到了隐娘,特别喜爱。她说:“押衙(指聂锋)能不能将女儿交给我,让我教育她。”聂锋很生气,斥责了尼姑。尼姑说:“押衙就是把女儿锁在铁柜中,我也能偷去呀。”这天晚上,隐娘果然丢失了,聂锋大吃一惊,令人搜寻,没有结果。父母每思念女儿,便相对哭泣。 五年后,尼姑把隐娘送回,并告诉聂锋说:“我已经把她教成了,把她送还给你。” 尼姑须臾不见,一家人悲喜交加,问女儿学些什么。女儿说:“我初被尼姑带走时,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天亮时,到一大石穴中,穴中没人居住,猿猴很多,树林茂密。这里已有两个女孩,也都是十岁,都很聪明美丽,就是不吃东西。能在峭壁上飞走,像猴爬树一样轻捷,没有闪失。尼姑给我一粒药,又给了我一把二尺长的宝剑,剑刃特别锋利,毛发放在刃上,一吹就断。我跟那两个女孩学攀缘,渐渐感觉自己身轻如风。一年后,学刺猿猴,百发百中。后又刺虎豹,都是割掉脑袋拿回来。三年后能飞了,学刺老鹰,没有刺不中的。剑刃渐渐磨减到只剩五寸长,飞禽遇到,有来无回。五年后,尼姑又说:“某个大官有罪,无辜害死很多人,你晚间可到他的房中,把他的头割来。”于是,我就带着匕首到那房中,从门缝中进去,一点障碍没有,我爬到房梁上,直到天亮,这才把那人的头拿回来。尼姑大怒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我说:“我看那个人逗弄一个小孩玩,怪可爱的,我没忍心下手。’”尼姑斥责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先杀了孩子,断其所爱,然后再杀他。 ”我拜谢了尼姑,尼姑说:“我把你的后脑开开,把匕首藏在里面,伤不着你,用时很方便。’又说,你的武艺已经学成,可以回家了。”于是把我送回来了。 聂锋听隐娘说完后,心中很惧怕。以后每到夜晚隐娘就不见了,天亮才回来,聂锋也不敢追问,因此,也不太怜爱隐娘。有一天,一个磨镜少年来到聂家门前,隐娘说:“这个人可以做我的丈夫。”她告诉了父亲,父亲也不敢不应承。隐娘便嫁给了那少年,她丈夫只能制镜,不会干别样,父亲供给他们吃穿费用很丰厚,只是在外居住。 多年后,父亲去世,魏帅知道隐娘的一些情况,便用钱财雇佣他们为左右吏。就这样又过了数年,到了宪宗元和年间,魏帅和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睦。魏帅派隐娘割刘昌裔的头。刘昌裔能神算,隐娘刚辞别魏帅时,他就知道她能来,隐娘夫妻说:“刘仆射果然是神人,不然的话,怎么知道我们要来呢。我们愿见刘公。”刘昌裔来了,隐娘夫妻拜过后说:“我们很对不起你,真是罪该万死。”刘昌裔说:“不能这样说,各亲尽自己的主人,这是人之常情,我和魏帅没什么不一样的,我只是请你们留在这里,不要怀疑我。”隐娘感谢说:“仆射左右无人,我们愿意到你这里来,我很佩服你的神机妙算,魏帅不如你。”刘昌裔又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说,每天只要二百文钱就足够了。便答复了他们的要求。刘昌裔给隐娘夫妇送了厚礼。唐宪宗元和八年,刘昌裔从陈许调到京师。隐娘不愿跟随去京,她说:“从此我要游山逛水,遍访圣贤。只求你给我丈夫一个差使便可以了。”刘昌裔照办。后来,渐渐不知隐娘的去处,刘昌裔死时,隐娘骑驴到了京师,在刘的灵前大哭而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①,荒烟依旧平楚②。招魂楚些③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当年箫鼓: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水边巡祭,箫鼓喧天,热闹异常。②平楚:远树(远望树梢齐平)。楚丛木。③些:语气词。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14. 下列每组诗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B.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D.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15. 某班学生将《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在“自挂东南枝”一幕中,为焦仲卿设计的人物独白就是这首词,你认为这样设计是否恰当?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4. C 15. 我认为这样设计恰当。理由是:①此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上阕写大雁之间的故事,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②而《孔雀东南飞》也是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自挂东南枝”正是描写焦仲卿殉情的情节。③二者无论情感还是情节都很相似,所以我认为让此词充当焦仲卿的独白很恰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判断。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双飞客”“一任群芳妒”,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项,都是想象的手法: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是设想别后的情景。C项,“横汾路”一句是用典,“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运用了互文和借代的手法,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D项,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用莺儿燕子反衬这对大雁殉情的高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颜色来反衬江南春天颜色的美丽。故答案为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表露情感的关键词句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等,综合把握诗歌的情感。答题时主要运用总分总的步骤来答,先亮明观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再回扣观点。本题可以从两者的情感、情节等角度来答。情节,都是殉情;情感,都表达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作者从光阴似水、月有圆缺中感悟人生哲理,他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所以不必羡慕大自然。 (2)《逍遥游》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具体事例说,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岂无山歌与村笛 (6). 呕哑嘲哳难为听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变化”“不变”,注意“瞬”字。(2)中提示语是“然后”“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3)中提示语是“粗俗的乡野音乐”,注意“呕哑嘲哳”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子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刷有新腔“。尚小云,苟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剧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级为表达运用E。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语境中戏曲应该是在复制和模仿过程中自然就结束了,所以应该选择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此处应该选择历史上一直有影响的艺术大家,应选择名垂青史。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兼收并蓄:意思是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语境中艺术大家的选择是采纳各个大家的优秀品质,应用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只是依样画葫芦,实际上并不理解;按图索骥: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通过全文角度来看,语境是跳出模仿,不满足于模仿,应用照猫画虎。故答案为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首先应判定病句是一个复句,重点考查考生对句间关系以及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辨析。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AB项。CD项的区别在于D项多加了“这样”。C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作“探索”的主语,而D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作“探索”的主语的。故答案为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家人用中医刮疗法给丹尼斯治病,________。法庭上,面对控方律师嘲讽似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许大同感到百口莫辩。 19. 填入上面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孩子病好了但许大同被指控。 B. 因为此事许大同被指控虐待了孩子。 C. 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指控。 D. 许大同因为虐待孩子被指控。 20. 下列为控方律师设计的提问,最贴切情境的一项是 A. 许先生,刮痧疗法怎么没能治好中国那些东亚病夫? B. 许先生,难道丹尼斯背上的印痕是你爱孩子的吻印吗? C. 许先生,你说“经脉穴位”能治病,能解释一下吗? D. 许先生,你就是靠这种野蛮治病方法活到今天的吗? 【答案】19. B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级为表达运用E。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一是要抓住前后句子的联系,二是要能够区分选项句子的区别。然后放入文中多读几遍。A项,有两层意思:一是“病好”,二是“被指控”,既然“病好”则证明刮痧疗法有效,“被指控”也就丧失意义了,且没有点明“罪名”。 C项,句子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句子主干是“这是证据被指控”,“证据”怎么能“被指控”呢?D项,放入空缺处太突兀。“许大同因为虐待孩子被指控”和横线前面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衔接。B项,没有强调治疗结果,且点明“虐待孩子”的罪名,而且能够起到过渡前后句的作用。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一是要抓住前后句子的联系,二是要能够区分选项句子的区别。根据“控方律师嘲讽似的提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读’”语意,可知“刮痧留下的丹尼斯背上的印痕”被误认为是虐待孩子的证据。故答案为B。 【点睛】 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1.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 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首先观察漫画的内容,从图上来看,两个人物正向小船走去,船上的人正撑起长篙准备开船,树上一只鸟儿正对着人物离开的方向啼叫。A项,“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从图中看不出“小梅”“白马嘶”等内容;B项,“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图上根本没有“桥”,且“归来”说反了,应是离开;C项,“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偏离了画面的主题。故选D项。 22.下面是一位准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自荐信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我是××学校高三(六)班学生欧阳明。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文章一篇,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答案】 ①“鄙人”改为“本人”;②“八斗之才”改为“功底扎实”;③“大作”改为“作品”;④“你校”改为“贵校” ;⑤“垂怜”改为“垂青”“垂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本题的自荐信有用语不当的地方,“鄙人”,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用于不得体,改为“本人”。“八斗之才”,是形容人的文才高超。不用于称自己。应改为“功底扎实”。“大作”“你校”属于谦敬误用。“大作”,称别人作品,敬词。“你校”,显得疏远。“垂怜”,赐子怜悯,给予同情。用在此处显得太卑微。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想境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某种精神。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同时还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试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篇,体会作品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特点,结合个人在生活中的认识或感受,写一篇作文。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领悟.传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儒家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儒家文化以他的博大精深、以他的睿智哲思深深影响着炎黄子孙。 儒家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之中。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仁、义、礼、智、信,在烛之武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仁一一克 服私欲,设身处地,为国为君王着想。“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我们要克服一己之私,要对对同类生命有基本同情和关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说这句话时的烛之武已经“须发尽白,百病侵身”了,虽三次为官,但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所谓壮士不遇,英雄末路,因此这句话中的悲愤和辛酸不言而喻。但他并没有睚眦必报,以怨报德。即使郑伯不重用自己,但国家处于紧急关头,他理智的遗择了“克己”,克服内心的怨恨,把国家、百姓放在首位,出使强秦,拯国家、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不正是儒家“仁”的思想的体现吗? 义——国家危难,挺身而出。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 人一把,即为义;在国家有难时出手相助谓之义,这是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首先烛之武在“晋侯秦伯围郑”,“郑既知亡矣”的国家存亡之际,不计较“不能早用子”的前嫌,舍小存大,顾全大局,尽显忠义之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义风采。这不正是儒家“义”的思想的体现吗? 智——就是智慧,这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更是一个人能力和认识的体现。人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本,智慧是最大的根本。烛之武单枪匹马说退秦师,重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烛之武善于攻心,先退一步说话,“郑既知亡矣”,设身处地替秦国着想,多言亡郑对秦无益,而存郑益处多多,以解除其戒心;再出贿路招,“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接着再用晋国的历史和未来进行瓦解:一无信,一野心,使用离间计,击中秦伯软肋。最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秦君心悦诚服,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一言其至强过百万师,这不正是儒家“智”的思想的体现吗? 礼与信在烛之武身上同样有所体现,比如态度的不卑不亢,信守诺言,结交秦国。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将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相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为立身的标准,成就了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国家荣辱的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到如今,儒家文化一直以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让我们好好地拥有它,好好的珍惜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则材料围绕“儒家文化”来阐述,分为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部分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材料共分两句话,是写儒家文化对古代、现代作家及作品的影响。阅读时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思想境界”这句话的提示。要求部分则主要是限制:1、写作范围: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篇;2 、写作内容: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儒家文化特点;3、写作延伸:结合个人在生活中的认识或感受,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必须注意这些限制。本题的难点在于“儒家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内涵很广,学生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把握可能不太清晰。另外“儒家文化”范围太大,要学会化大为小,抓住一两点写来,才不至于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1、《烛之武退秦师》体现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 2、《游褒禅山记》体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3、《离骚》体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 可用素材: 1、昔日温润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学精核来唤醒。要知道,儒学文化能绵延上千年,至今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自成一个派别,必然有其活力和时代感。《礼记》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也光明。”做事如此,儒学发扬亦如是。在当下对个人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儒学选择的“与时变,与俗化”,是在申明底线的前提下,给人随和亲切之感,让人自觉感悟。 2、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体现的恰恰是儒家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登高眺远,惟觉恢复中原、重尊此礼义邦国之职责为自己必当履行者;尽管无人会得此意,而且流年忧愁致人老大,自身前途功业尚难测度,却均不足以阻碍我之必当履行此职责。 3、在李白这儿,“威武不能屈”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李白最有亮色的一点,就是威武不能屈。他见了唐玄宗,起码得保持谦虚吧。可是李白不,他认为咱俩都姓李,你只不过生下来是太子的位子,而我不是而已。再说你是世俗世界的领袖,在文学圈里我也是老大啊。所以杜甫才有这样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你叫我去,还要看我高兴不高兴呢!李白的“威武不能屈”不是别人给他多大的压力,而是内心就不打算屈服。对李白来讲,跟王公将相,跟皇帝打交道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心态,才能让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可用结构: 本文适合写成递进式结构。 一、引用孔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提出观点: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二、概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烛之武身上体现出的儒家爱国、担当、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三、展开论述儒家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举例论证,历史人物可写屈原、诸葛亮、鲁迅。当代的可列举感动中国的人物。四、进一步阐述儒家爱国、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呼唤儒家思想的延续、传承。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