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二十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邵良红 审题人:黄晓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全卷共19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切磋 通霄达旦 殒身不恤 B.遐想 萍水相逢 粗制烂造 C.膨胀 明辨是非 饱经苍桑 D.缔造 良辰美景 焕然一新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中央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中部六省的崛起应该指日可待了。‎ B.面对困境中等待救援的群众,公安干警再三表示警方一定会鼎力相助。‎ C.窗外传来美妙的歌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全心全意地倾听着。‎ D.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就能亦步亦趋地向着目标一路前行。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逐步健全和建立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B.问题奶粉全面曝光以后,食品安全问题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C.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了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②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③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④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⑤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纸黑字的春联。‎ A.③②⑤①④ B.③④①②⑤‎ C.④③②⑤① D.④②①⑤③‎ 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子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 模仿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 ‎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 ‎ ‎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则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略有改动)‎ ‎5.对上文讨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话题,概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谈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B.谈模仿对创造的制约。‎ C.谈模仿对创造的促进。 D.谈模仿与创造的区别。‎ ‎6.对文中引用《日知录》中一段话的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说明完全模仿前人决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B.为了说明不注意模仿前人也不能创作出好作品。‎ C.为了说明模仿和创造在文学创作中都是必需的。‎ D.为了说明模仿和创造在文学创作中是有矛盾的。‎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掌握创作的各种专门学问和技巧离不开模仿。‎ B.真正的艺术家与匠人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 C.艺术家学习和模仿前人的目的正是为了创造。‎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的模仿。 ‎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茂林修竹 修:长,高。 B. 世殊事异 殊:不同。‎ C. 向之所欣 向:方向。 D. 其致一也 一:一样。‎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不能喻之于怀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②当其欣于所遇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B.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的文采产生感慨。 ‎ C.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我的这篇文章产生感慨。‎ D.后来的游览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产生感慨。‎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文章写山水抒豪情,情景交融。 B. 三、四两段主要是抒情、议论。‎ C. 文中情感复杂多变,波澜起伏。 D. 一、二两段主要是叙事、写景。 ‎ 四、 ‎(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 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时间、环境。 B.第二句写了作者与友人临别之时的心情。 C.第四句写了友人所在的贬谪之地的景物。 D.第三句写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分手的原因。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 ‎“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此诗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巧妙,耐人寻味。 C.此诗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五、 ‎(5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必修在【甲】中任选一题,在【乙】中任选三题)(5分)‎ ‎【甲】(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开篇即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乙】⑴ 青,_________,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⑵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⑶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⑷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⑸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 六、(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不知是否还笑得出来?不知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 ‎ ‎③‎ 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那时她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实习生。如今依旧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特别宽厚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忘我的笑,灿烂又从容的笑。 ‎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史铁生的微笑诚挚而灿烂,朴实而憨厚,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史铁生在《病隙随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极强的生命力。 ‎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困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活着的我们应当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是在用笑容温暖别人,也是在用笑容给自己取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使母亲开心并为自己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其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的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正因为把握住人生、思想与文学的真谛,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才变得强大、不可战胜,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 ‎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1年度佳作》,2011年12月)‎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写史铁生的时候为什么专门写他的微笑?(4分) ‎ ‎16.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4分)‎ ‎(1)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 ‎(2)他是在用笑容温暖别人,也是在用笑容给自己取暧。‎ ‎17.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史铁生别具个性魅力的微笑?(3分)‎ ‎18.作者为什么说史铁生“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变得强大、不可战胜”? (4分)‎ 七、(40分)‎ ‎19.以“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二十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12分)‎ ‎1. 解析:答案,D。每个错误项中,都有两个错别字。依次是:霄——宵,苍——沧,烂——滥。‎ ‎2. 解析:答案,A。鼎力相助:鼎力,是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词;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多表示很忠心。‎ ‎3. 解析:答案,B。A项,是逻辑错误造成的词序不当,应为“建立和健全”;C项,主客颠倒,应为“大家对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D项,搭配不当,应为“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 ‎4. 解析:答案,C。按照“语意连贯”的一般要求,依据“总——分——总”的原则,可以顺利判断出答案。‎ 二、(9分) ‎ ‎5. 解析:答案,A。阅读文本,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就局部内容进行判断。从整个语段来看,是谈“关系”的。文中,也谈到“区别、制约、促进”等,但都是局部观点。‎ ‎6. 解析:答案,C。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离不开具体语境,也离不开上下文。A、B两项只说“模仿”,理解就出现了偏颇。D项,是离开文本,生造出来的错误项。‎ ‎7. 解析:答案,B。选文中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由此,可以推断,艺术家和匠人是有共同之处的。‎ 三、(13分)‎ ‎8. 解析:答案,C。向,当解释为“以往,过去”。‎ ‎9.解析:答案,D。①为介词,在;②为介词,对;③定语后置的标志;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解析:答案,A。要理解重点词语,如:览者,指“读者”;斯文,指“这次集会的诗文”。‎ ‎11. 解析:答案,A。文章主要是叙事、议论。写山水,与“抒豪情”没有关联。说“情景交融”也十分勉强。‎ 四、 ‎(6分)‎ 12. C  13.D 五、 ‎(5分)‎ ‎14、解析:【甲】 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乙】取之于蓝 周公吐哺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同是天涯沦落人 孤舟一系故园心 六、 ‎(15分) ‎ 参考答案: ‎ ‎15.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写活人物。史铁生的特征性的标志便是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微笑,作者专门写他的微笑正是抓住了史铁生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始终“微笑”这一表情特征,然后带领读者走近史铁生,进而走进这位作家的内心世界。 ‎ ‎16.(1)作者不仅喜欢史铁生的作品,更喜欢史铁生作品中文字传达出的乐观、自信和坚强的精神。 (2)史铁生用笑容让别人温暖,让别人感动,也用笑容鼓励自己克服人生的种种困难,从而更加坚强和勇敢。 ‎ ‎17.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史铁生的微笑:一是史铁生亮相于电视镜头中的可视的微笑;二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中透出的可感的微笑;三是史铁生对自己坎坷人生绽放出的从容的微笑。 ‎ ‎18.因为史铁生始终用乐观和坚强面对人生,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疾病折磨,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生、思想与文学的真谛,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精神遗产,鼓舞人们坚强地面对人生,给读者以振奋人心的力量,因而变得强大和不可战胜。‎ ‎ ‎ 七、 ‎(40分)19. 作文略。‎ ‎ ‎ ‎ ‎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