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活性炭 惬意(qiè) 愧怍(zuò) 估名钓誉 B. 谐奏曲 苋菜(xiàn) 睥睨(nì) 独辟蹊径 C. 笑咪咪 戏谑(xuè) 箱箧(qiè) 见微知著 D. 威慑力 静谧(mì) 巉岩(chán) 分庭抗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析。改正:A项愧怍(kuì zuò) 估名钓誉(沽) B项 谐奏曲(协) C项笑咪咪(眯)‎ ‎2. 对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补充,最恰当的一组是 守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贤”了。贤, ①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 ②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 ③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 ④离“贤”更近一步。 ⑤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 ⑥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A. ①不仅 ②也 ③只要 ④就 ⑤无论 ⑥/‎ B. ①不但 ②还 ③只要 ④/ ⑤如果 ⑥也 C. ①不仅 ②而且 ③只有 ④才能 ⑤/ ⑥都 D. ①/ ②也 ③如果 ④就能 ⑤如果 ⑥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根据全段文意,是在肯定“德”的同时,要突出“才”,因此①与②应是递进关系;并且“不仅……也……”不能搭配;另外③④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故可排除A、B两项。“无论……都……”可搭配,“无论……就……”不能搭配,故可排除D。答案选C项。‎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备受瞩目的“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于近日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师大附小教育集团的李老师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最美教师”。‎ B. ‎ 新型播种机实现了灭茬、旋耕与深松、施肥、精播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单独作业,大大降低了成本,秸秆还田的难题迎刃而解。‎ C. 宋代才女李清照,才情横溢,词动京华,收藏的文物可谓汗牛充栋,但身为女人,生在乱世,情无所托,学无所用,令人感慨。‎ D. 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不仅无助于维护国家自身安全,还要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风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 A项“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 B项“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D项“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C项“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使用对象不当。所以选C项。‎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成语题误点设置: 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⑤搭配不当,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便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B. 日前,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C. 雄安新区三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批违法企业负责人受到查封整顿、行政处分、刑事拘留等惩罚。‎ D.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代际固化的僵局,更有助于物质脱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暗换主语。前句的主语是“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句的主语是“这笔捐款”,应补出。C项,搭配不当,不能说“企业负责人受到查封整顿”。D 项,逻辑不当,“不仅……更……”关联的内容应互换。‎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5. 下列诗句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的一句是 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水墨画追求意境,一般不用太艳的颜色来表现。而这几首诗表现的景色意境基调:A项落霞秋水长天,应该是夕阳美景;B项林深的幽静,但是有青苔,虽然水墨可以表现意境,但是不够准确;D项是西湖六月莲叶绿荷花红的眼里景色,色彩不对,肯定不是。C项独钓寒江雪最适合了,就是画这个题材的。所以选C 项。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戋。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泰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的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 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 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C. 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D. 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 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 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D. 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能直接表达当时统治者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 B. 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C. 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D. 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阚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答案】6. D 7. C 8. D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错误,原文没有表明是一种“对线条大量运用”的“追求”。‎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项“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错误,原文是“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项“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分析不当。‎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9.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父爵,除山阴令。 任命 B. 服阕,为司徒左长史。 期满 C. 下车,辟孔文举。 征召 D. 领国子博士。 统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B.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C.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D.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B. 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C. 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 D. 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 ‎(2)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答案】9. D 10. D 11. B ‎ ‎12. (1)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把江统等人都抓获交付到河南和洛阳的监狱。‎ ‎(2)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 参考译文:‎ 江统,字应元,是陈留国圉镇人。江统性情沉静寡言,志向远大。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是“高峻少言的江应元。”与同乡蔡克一样闻名。成年后继承他父亲江祚的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当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大将军孟观率军西征,亲自擒拿氐族统帅齐万年。江统深入思考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扰乱中原的现象,认为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杜绝,于是作《徙戎论》上奏:“这些人都可以发令派遣,让他们回到本土,以安慰他们羁旅在外怀念故里的情思,解除我们华夏民族的小小忧患。惠及中国,安抚四方,德泽延及永世,这才是长久之计。”但皇帝没能采用。不超过十年,夷狄这些蛮族侵扰中原,当时的人敬服江统的远见卓识。他改任太子洗马。在东宫多年,很受太子亲近礼遇。等到太子被废除,迁徙到许昌,贾皇后暗示有关官员不要听任太子的属官追去送别。江统和太子的属官冒着禁令到伊水,在路旁拜别,悲泣不已。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把江统等人都抓获交付到河南和洛阳的监狱。交付到河南郡的,河南官员乐广把抓获的官员都遣散了,拘系在洛阳的官员还没有获释。都官从事孙琰劝说贾谧说:“废除并迁徙太子的原因,是认为他作恶的缘故罢了。东宫原来的属臣冒着罪名拜别,在路上哭泣,不顾重罪,反而更彰显太子的美德,不如放了他们。”贾谧告诉洛阳县令曹摅,因此被抓获的官员都免除牢狱之灾。等到太子去世,改葬的时候,江统作诔文悼念,叙述悲哀之情,被世人敬重。后来担任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再后任大司马齐王司马冏参军。司马冏骄奢荒淫,(在讨伐他的战争中)将要失败,江统恳切劝谏,文章大多没有记载。调任廷尉正,每每遇到州郡里有疑点的案件,都从轻判断处理。成都王司马颖请江统担任记室(掌管章表书记文檄的官职),江统对司马颖多有劝谏。上疏评论陆云兄弟,语言很切要精到。因为母亲病故,他去职奔丧。服丧期满后任司徒左长史。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长官,让江统担任别驾,把兖州的事务交付给江统,给江统的信说:“过去王子师到豫州当官,还未到任,就征召了荀慈明;到任之后,就征召了孔融。你们兖州有没有像和荀慈明孔融一样贤达的人没有?”江统推荐高平的郗鉴为贤良,陈留的阮修为直言,济北的程收为方正。当时的人认为江统有知人之能。不久他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乱逃到成皋,不久病逝。‎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领国子博士”中的“领”是“担任官职”。‎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此等”;“德”名词作宾语“中国”“四方”。动词作谓语“还”“慰”“释”“惠”。虚词“之”“以”。‎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B项文中没有说江统被收在哪里。另外,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也不对,太子是被贬到了许昌。‎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收”:“抓获”;“付”:“交付”;“狱”:“监狱”。第二句关键点:“贵州”:“你们兖州”;“有……不”:“有没有”。‎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如第(2)题的对倒装句的考查。‎ 名句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③臣无祖母,无以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④潦水尽而寒潭秋,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⑤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答案】 (1). 审容膝之易安 (2). 不坠青云之志 (3). 祖母无臣 (4). 无以终余年 (5). 烟光凝而暮山紫 (6). 舟遥遥以轻飏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审”“坠”“暮”“飏”理解字义去记忆。‎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 “伏波故道风烟在”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在追忆前贤开创的丰功的时候,古今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情感表达。分析一句诗的情感表达,应把该句诗放在这一联中分析。本句诗处在颔联的位置。结合注释,颔联的意思是: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副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有删改)‎ ‎16.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是作者刻画旗人金辨芝这一人物形象的精髓。‎ B. 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 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智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有性命之虞。‎ D. 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17. 文中画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 ‎18. 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运用题 ‎19. 按照语法书规定,副词常修辞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近年来在语言文字发展中却出现了如“太中国”“很淑女”等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且多用于口语中;但又没有“十分桌子”“忒板凳”这种现象。并且“很淑女”这种现象逐渐被语言学者所接受。请你试着分析这一语法现象出现并能够成立的原因。‎ ‎【答案】16. A 17. 第一处:表现出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 ‎ ‎18. [示例一]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应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必然选择后者。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扬。 ‎ ‎19. ‎ ‎[示例二]不合理。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无补。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慧和民族血性。①程度副词在修饰名词的时候,强调的并不是名词本身,而是该名词所表达的意思上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而且这种特征要具有一定的描述义,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用副词来修饰的。②名词有一定的引申义,比如阳光,就具有温暖,舒适的意思:淑女,就具有文静,美好的特征等。其他一般意义的不具有描写义的形容词,依然不可以用于这样的搭配中,比如我们不能很日历,十分桌子。‎ ‎③带有一定的口语化色彩,想象生动。‎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充分”不确切,金辨芝的风采神韵主要通过两次“掌眼”情节表现出来。‎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细节描写的重要语句的内涵。三处都是外貌(肖像)的细节描写,通过陈四仙的呼吸变化表现了他的内在情绪变化对掌眼对象的细致辨别过程,高超有见识是真正的文物鉴定专家,显得人物真实形象。第一处“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是在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细节描写,说明他此时内心一下子放松了。第二处“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是在十六年后“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后的细节描写,表现他对古画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本题在谈谈小说结尾金辨芝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可以认为合理,也可以认为不合理。但是谷关是呢中看法,分析理由时都应该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即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情感表达的角度、手法运用的角度和主旨的表达的等角度来分析。‎ 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词性搭配,需要结合实际分析原因。解答该题,应该结合副词的使用方法来考虑,将副词与名词搭配的相关情况分析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即为本题答案,应该明确,程度副词在修饰名词的时候,强调的并不是名词本身;名词所表达的意思上需具有的某种特征,而且这种特征要具有一定的描述义等即可。‎ 点睛:此类题目一定要仔细研究题干,题干可以给出很多提示。如本题“副词常修是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分别分析出现和成立的原因。‎ 作文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勇于担当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学术流派众多,但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儒家、墨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勇于担当社会、文化、道德重任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主张积极进取,担当社会责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史不绝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王阳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先贤们对社会和人生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所表现出的奋斗意志和献身精神,凸显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勇于担当的崇高人格,对于那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不良风气无疑具有匡正作用。事实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历经千年薪火相传,勇于担当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保障。 ‎ 儒家学派以积极‚入世闻名,强调自觉地担负起对社会、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责任。在勇于担当的问题上,孔子的表现很突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引用了司马迁在 ‎ ‎《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评价:《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成了后世文人心中永远仰望的丰碑。 ‎ 儒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表现出从容镇定,即便是在面临死亡威胁时。孔子周游列国时,被陈、蔡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吃的。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他依旧镇定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孔子在涉险时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来源于对自身传承的文化价值的自信。他觉得自己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不相信自己会轻易死掉。孔子早年创办私学,晚年研究整理六经,以传承文化为己任,一生孜孜不倦。 ‎ 与孔子相比,墨子的担当更有传奇色彩。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故事直至今天仍然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墨子的传奇一生告诉人们,担当不是赌一时之气,逞匹夫之勇,担当需要可敬的勇气,更需要高效的行动和高超的智慧。在古代典籍的描述中,出身社会底层的墨子大力倡导‚兼爱、‚非攻,终生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不懈努力,体现了崇高的社会担当精神。‎ 墨家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艰苦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的大禹。河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萧鲁阳说,墨家极其推崇大禹以天下人的平安幸福为己任的精神,从而扶弱抑强,损己济世。墨子脸色黝黑,总是风尘仆仆地为天下人的利益奔走忙碌。头顶秃了,脚跟磨破了,但他却以自己的意志、智慧和高超的行动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主张。 ‎ 墨子一生基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和正义的信念,以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果敢行事,践行了自己 兼爱、非攻的一贯主张,他勇于担当的侠义之举令后人景仰。中国古代流传民间的侠义故事中,就体现了墨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墨子言必信、行必果、诺必成的特点非常突出,以致于康有为给出了侠即墨也的评价。‎ 担当情怀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历经磨难绵延至今的重要保证。先秦儒家看重个体对群体和历史的贡献,把个人放在群体和历史中去看,群体本位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群体本位思想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这种价值取向在后世得到了大力弘扬。汉代之后独尊儒术,但汉代之后的儒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学派的营养,担当意识也在不断强化。‎ ‎【解析】试题分析:这个作文题与1996年的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 》相似,典型的评论,可以或者应该抓的评论点有二:1、思想内涵,这是最重要的,2、艺术上(对联的角度)。当然就材料的叙述来看,只要写了思想内涵的评论就算扣住了题,如果以思想内涵为主,兼顾到艺术上的,算是很好的。评论中必须做比较,一副对联,三次变化成为四副对联,这比较有点复杂,会让学生难受,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点睛:这道作文题目,首先要写第一步:明确你的选择。‎ 再做第二步: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我们看看这四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 这里必然要用到概念阐释法了。四组对联有一组相同的概念:道义、文章。‎ 考生首先要明白何为“道义”。概念如果内涵丰富的话,就要看语境。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写的对联,自然道义倾向于“道德正义”,严嵩是奸臣,迫害忠良,祸乱朝纲,自然是失去了为臣之道、为官之道与为人之道,是没有道德正义的。而杨继盛就是要匡扶道德正义,攘除奸凶,因此说“铁肩担道义”,正气凛然。‎ 那么文章呢?自然倾向于能够“载道”“明道”的文章,也就是说仍然是伸张正义、抨击时弊之类的文章,即“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章。“文章千古事”,与道义统一起来,就是社会责任感与良知。‎ 如果考生不能理解到这一层次,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 接下来是几组不同的概念:铁与辣、铁与妙、平与庸、双与只。‎ 学生更喜欢哪一组呢?要阐释理由。阐释理由之前要阐释概念。‎ ‎1.铁,就是态度很坚决地去做一件事;辣,就是辛辣地,嫉恶如仇地。其实这一组就是塑造了路见不平一声吼、舍得一身剐也要把贱人或者奸人拉下马的斗士形象。对黑丑恶势力决不妥协与姑息,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的猛士也在此列。‎ ‎2.铁肩与妙手这一对组合多了一份文武双全的味道。在社会上也会勇担社会重任,成为民族脊梁;而文章又写的高妙,影响深远。这多了一份委婉与智慧,也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能力的自信,没有问题,有本事,行。‎ ‎3.平与庸统一起来了,平就是平凡,庸就是普通,平庸就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自己喝着稀饭就着咸菜也要关注一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国难当头也要振臂高呼不能做亡国奴,在国家强盛时也要为祖国喝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在国家大事面前有热情,不麻木。‎ ‎4.‎ 双肩担道义与只手著文章又不一样。双肩,人只有两个肩膀,都去担道义了,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只手著文章,人当然是用一只手写文章,意味着写文章、担道义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以轻易地做到,同时又可以全力以赴,没有必要高歌猛进,像李逵一样杀红了眼,或者标榜自己,其实是一个“华威先生”,净搞破坏和玩虚的。‎ 这篇作文要写好,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呀!‎ 对概念阐释之后,考生就可以自信满满、头脑清晰地选择了;选择完之后,可以用到其他议论文三大法宝:创设语境、追溯原因和分析利弊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