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 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北宋的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应只是梦,而应是正在践行的现实。‎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 12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安仰韶文化遗址里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证明早在六千年前家就是该部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B.治国与治家在方法上具有内通性,将用于治家的家庭伦理推广应用到治国的层面,则能衍生出政治原则。‎ C.《山海经》是一部有着神话色彩的著作,里面所记载的关于炎帝黄帝是苗族的祖先一说,在作者看来可能是不科学的。‎ D.“国”与“国土”本是两个概念,但在我们国家,人们谈到“中国”,就会联想到“中国的国土”,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证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的特殊性,文章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展开议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八段对《逸周书》里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解读,很好地诠释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国家与国民、国土的统一性。‎ C.最后一段引用张载和范仲淹的名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而是为了和当今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D.文章大量运用引证法,引用典籍资料、名人语录等,既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也使文章更富有典雅的文化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可见民族之间不只可能有血缘性关系,也可能存在社会性的文化关系。‎ B.当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就有了与血缘关系相近的意义,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 C.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是家国情怀区别于其他哲学意识的特点,可见当哲学意识富有了情感性即可被视为美学对象。‎ D.家国、天下情怀,在张载与范仲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只是梦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的。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令节庆、合令节俗:‎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中华年都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的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天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发,春意盎然,在春播春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 - 12 -‎ 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和婚姻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秋收:秋季农作物要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对自己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宛如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以下表格:‎ 选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中国人爱过节,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从古至今,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赶回家过年。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含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的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 - 12 -‎ 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6.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谭木匠 ‎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 12 -‎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跳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角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 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作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 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 - 12 -‎ 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 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8.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弱冠,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又称未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 12 -‎ D.京师,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权的都城都称“京”。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同时,“京”与“师”常并称“京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 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颔联写久别重逢之欢,又写乍逢又别之愁,还猜想再相聚之地,慨叹人事难料。‎ C.诗的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其中第三、四句颠倒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这样的逆挽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 D.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 ‎15.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12 -‎ 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看啊,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是相思的芦苇。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张掖的芦苇不是这样的。张掖的芦苇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每一株芦苇都是丰腴的,妖妖的勾人,盛大的张狂,(),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这样的芦苇,像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 ‎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收敛。‎ 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弯地穿过,也很诗意。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的黄色,古色古香。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从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踩在栈道上,是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让人禁不住惊喜一下。栈道两边,芦苇就地挤过来,密不透风。 ‎ ‎17.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浩浩汤汤沾沾自喜十室九空推波助澜 B.浩浩荡荡喜气洋洋空空荡荡推推搡搡 C.浩浩荡荡沾沾自喜空空荡荡推波助澜 D.浩浩汤汤喜气洋洋十室九空推推搡搡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B.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 C.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D.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B.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C.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D.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20. 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的,①。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②,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③,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 ‎21.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请对会徽中主体图形的设计思想进行解说,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 12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无论是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等等,都会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由衷地赞美。‎ 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是美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智慧,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有人说,勤劳的环卫工人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给人们带来清洁和美丽…… 究竟什么才是美,你对美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限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D[解析]“意味着这两个概念可等同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国”与“国土”具有统一性,“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可见这两个概念各有内涵。‎ ‎2.C[解析]“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论证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错误,引用二人的话就是为了证明“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3.A[解析] B项中“但不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错误,民族精神与血缘关系一样,也能对中国社会结构起精神纽带的作用。C项中“当哲学意识富有了情感性即可被视为美学对象”一说无依据。D项中“如果二人有现在这样好的历史机遇,他们的梦想就不会只是梦想”一说太绝对,并且原文也说“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说明他们的愿望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现。‎ ‎4.B解析 B项,“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错,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教师节寓含对教师的感恩。‎ ‎5.D解析 D项,“材料三还阐述了……形成原因”无中生有,材料三没有阐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6.参考答案 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③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④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 ‎7.A 题干问“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魔幻小说”错误,这篇小说属于传奇类小说。C项,“圆滑”错误,“伸出手”‎ - 12 -‎ 这个动作主要是表现老谭对自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自信。D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错误,无中生有。‎ ‎8.①有男儿气概。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 ‎9.①第一次,谭家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生意也特别好,但当别人让老谭给自己的铺子重起个名字时,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微笑”的背后,是老谭对自己做法的坚守。②第二次,当白知府问老谭的梳子能不能治疗失眠、奇痒时,他要求白知府交定金,“微笑”的背后,足见老谭对自家梳子充满信心。③第三次,是一伙响马在老谭家梳子的治疗下放下屠刀,别人因此赞美老谭时,“微笑”的背后,体现了老谭的淡定和心满意足。‎ ‎10.B ‎11.B“未冠”是尚未加冠。古礼百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度满二十岁为"未冠"。男子20岁称弱答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版还比较年少,故称"弱"。权冠,帽子,指代成年。‎ ‎12.D“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从文中来看,如第一段“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第二段“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由此可知,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13.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或诗文)。‎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况,吴人”,判断句,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恃”,依靠,凭借;“所推可”,所字短语,推荐认可的人(或诗文)。第二句中,句首省略主语“白居易”;“既”,已经,……之后;“既复用”,被动句,被重新任用后;“仕情”,做官的心情;“顿尔”,突然;“索寞”,消沉,颓丧。)‎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 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 12 -‎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 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 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4.B B项“慨叹人事难料”错,应是慨叹人生苦短,再度相聚难有期,极度表现离别之痛。‎ ‎15.①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2分)②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绚丽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表示反感;(2分)③强化了作者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之情。(2分)‎ ‎[原作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四十年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又重新相会?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我嫌恶桃花秀丽得如锦缎一般,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16.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7.B[解析]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只能形容水,用在这里不恰当。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句子中强调的是“没有忧伤”“满足”“幸福”,没有强调“自喜”,应该使用“喜气洋洋”。空空荡荡:形容冷冷清清,指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推波助澜:比喻助长或促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18.B[解析] 结合横线前的“盛大的张狂”和括号后比喻句“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这两处可知,“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应作为括号处句子的表意中心,应放在开头,排除A、C两项。“生命力的凶猛”搭配不当,应为“生命力的旺盛”,排除D项,因此选择B项。‎ ‎19.D[解析] “有好几种组成”句式杂糅,应该是“有好几种”,或者是“由好几种组成”;“霸道了大片地盘”搭配不当,应该是“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 12 -‎ 语序不当,应该是“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20. ①即“得利”和“得道”‎ ‎②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③“得利”容易,“得道”难 21. 答案:这是一个由飘带组成的“冬”字,点明了冬奥会的主题;飘带舞动着,增添了冬奥会节日的气氛;图形像一个运动员在赛道上滑行的姿态,点明了冬奥会的部分比赛项目。‎ 22.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写作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材料中提到,“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可见,话题的中心是“美”,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只要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围绕其中一个来谈,或综合几点来谈,如“山川自然”与“文化艺术”相联系,产生保护山川自然也是保护文艺创作源泉的新观点;“劳动创造”与“心灵”“道德”等相联系,阐发对社会有益即为美的观点等;再结合第二段的材料,谈到什么样的人最美,钟南山的“美”体现在他的责任与担当精神,环卫工人的美体现在他们的甘于平凡与默默奉献。总而言之,话题范围极广,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范畴内就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发挥。如能推陈出新,结合时事更好。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