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2018-0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2018-03)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 语文试卷 出题人 : 付荣 审题人:冯雪 ‎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 息条形码粘贴区。‎ ‎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 ‎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过分强调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保守性,也可找到不少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一个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不仅对社会有变革的要求,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有如此要求,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求新。同是孕育于黄河文明的典籍《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三代文明的发展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夏代的核心观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观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观念是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变革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 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候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强烈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历史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也是不容观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4日15版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 B.平原流域文明的保守性,确实有不少历史例证,但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公允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最终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求新求变的思想,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变革精神,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流域文明的典籍《大学》教诲人们要去创造,甚至要求人们每天求新。‎ B.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 C.过去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快躺下,都给我躺下!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没戏唱了。八是发,四是死。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大马来了劲。他说:“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我要向‘眼镜’挑战, 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钱,钱算什么?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早知这样,吵什么吵。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离婚!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不久,四人康复出院。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阿胡子班长年龄大,工龄长,经验足,大家都听他的。在危难中,他镇定自若,带 ‎ 领大家保存体力,关闭矿灯,终于等来了成功救援。‎ ‎ B.小说中写到“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这是塌方后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也 ‎ 是四人谈心里话的背景,巧妙地将人的将死的感受跟思想的变化连接起来,深化了 ‎ 主题。‎ ‎ C.小说叙述的故事十分简短,情节也不曲折,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阿胡子班长、 ‎ ‎ 大马、阿三头、阿温等四人虽都是平凡普通的矿工,但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 D.在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说心里话”场景中,小说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大马想追 ‎ 阿菊、阿三头想当美食家、阿温想离婚,但他们获救后,又都恢复了原样。‎ ‎5.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5分)‎ ‎6.“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庶几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有,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读本;二是将中华文明礼仪列入学校必修课,用必修的方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年轻一代的心灵。‎ 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了课本,依然还不够,让学生们真正将传统文化吸收,使其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是关键。面对皎洁的月光,能感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面对离别,会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面对爱情,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情调。当这些诗词代表的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我们便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继承和诠释。‎ ‎(摘编自王学永《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脑入心”是根本》)‎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就可能选择表演性强、热闹、花哨的传统文化形式进入 ‎ 校园。‎ ‎ B.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透彻,师资不足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之一。‎ ‎ C.在通过阅读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方面,阅读推广中心率先进行了尝试,预计将取 ‎ 得显著成果。‎ ‎ D.传统文化真正内化进每个学生的人格当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才称得上是对传统 ‎ 文化的完美继承和诠释。‎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戏曲、武术、书法等属于“术”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 ‎ 素质。对这些做法,材料一的作者持反对态度。‎ ‎ B.虽然“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 ‎ 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 C.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支撑点,任何偏离 ‎ 了这些支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徒劳无效的。‎ ‎ D.少儿阅读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是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项目,‎ ‎ 其有助于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E.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有同有异;关于传统文化进校 ‎ 园的内容,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礼仪教育是最重要的。‎ ‎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后更赦,复官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B.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C.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D.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本为官名,是中国古代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的官员。寺人、内官、内侍、内臣、中官也指太监。‎ ‎ B.“起故官”,指被启用任原官职。在明清时多指服父母丧满期后重新启用,任原官职。‎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古代的“丁忧”,是遭逢居丧之意。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工部侍郎”是明清两朝六部之一工部的最高长官。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将盐投入水中后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 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由于柯维熊认为开凿河道不适宜,皇帝命令停工。‎ ‎1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5分)‎ ‎(2)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 题。‎ 点绛唇  春闺 ‎[明] 陈子龙①‎ 满眼韶华,东风惯②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③。‎ ‎【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照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愉悦舒畅的情绪。‎ B.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 C.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E.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15. 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 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兴汉室、还旧都的决心,又通过“ ”表达出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尽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范儿就是理性消费,克勤克俭,真正地去展示一个理想的中国人所应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②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③络用户类型繁杂,囊括社会各阶级、各身份的人,这导致互联上的言论也鱼龙混杂,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凌乱无序,给人泥沙俱下的印象。‎ ‎④有些人自称是文艺评论家,但你若问他文艺评论学的核心、外延、主要成果、经典著作等,他却语焉不详,可见他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文艺评论的专业知识。‎ ‎⑤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⑥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A.②④⑥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虽然普遍认为澳门著名的蛋挞是葡萄牙人引进的,但它实际上来源于英国,是英国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甜品师安德鲁·斯托在1989年发明的。‎ B.配送员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三高”工作。如何为配送员创造体面又尊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是京东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C.政府应与共享单车公司“牵手”,通过共享用户数据、建立单车使用诚信系统等方式共同引导共享单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D.进入12月,冷空气非常活跃,我国南方地区在频频杀到的强冷空气的影响下,江西、安徽和湖南的中东部地区都将陆续出现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各位同仁,以上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B.昨日我曾到府上拜访,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谈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更是滔 滔不绝。‎ C.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D.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厚厚的冰块上搭上一根两端挂有重物的铁丝,① ______ ,所以对接触铁丝的冰面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个部分冰的熔点就会降低,②______ ,于是挂着重物的铁丝就会嵌进冰块内部。融化的水在铁丝上方恢复了原有的压力,又会重新凝结成冰,最后,③______,而冰块还是那个冰块。‎ ‎21.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5分)‎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①    ②    ③    ④    ⑤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从最有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曝光之后,辞职的理由也不断翻新。近日,一位“90后”女孩的辞职信又在络上走红,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悉,这位1998年出生的女孩在公司做客服,入职不到两个月,因挨批辞职,离职员工申请表上的离职原因只有一句话:“我要像风一样自由。”对此,有友点赞,也有友批评。‎ 对于女孩辞职一事,你怎么看?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1. B.(A.“完全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表述绝对。C张冠李戴,“‎ 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是各诸候国,而是“强烈的变革思想”D主客颠倒,“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催生了“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 1. A.(文章并未完全否定黑格尔观点。原文表述是“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这是没有异议的”) ‎ 2. A(B“三代不同的治国原则,决定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错。C.“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表述绝对。D.“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无中生有。)‎ ‎4.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C “坚强勇敢,无所畏惧”表述有误。‎ ‎5.考点说明: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 参考答案:①“空气,越来越稀薄“突出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增加了现场真实感和紧张气氛。②以“空气,越来越稀薄”为行文线索(把文中的故事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③险境设置为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了阿胡子班长、大马等四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凸显的思想变化。(5 分。一点2分,两点4 分。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6.考点说明:考查结合重要语句探究作品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答案:①阿胡子班长形象上:他在困境中反思自己,觉得与兄弟打官司犯不着,出井后去法院撤了诉。这是他正确认识人生的正能量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本性善良、言行一致、敢说敢做的工人。②主旨上:对比前后看出,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身处险境与出井后的表现大不一样,而阿胡子班长言行一致,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与人言行和精神境界有别(思想和行为相悖)的道理,而且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主题:只有像阿胡子班长一样的人充满正能量,善于反思自己、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才能真正领悟人生价值。(6 分。形象上和主旨上每点各3 分,意思对即可)‎ ‎7. C“率先”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信息。‎ ‎8. B、D(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A项,“持反对态度”错,原文是说“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C项,“任何……都是徒劳无效的”过于绝对;E项,“最重要”错,材料一提及“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是支撑点,但并没有说哪一个最重要。‎ 9. ‎ ①重“道”轻“术”,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 ‎②提供合理的课程设置、足够的活动资金及专业师资。‎ ‎③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④采取具体的做法,加以落实,做到“入脑入心”。‎ ‎(每点1分;意思相近或其他出自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紧扣文本的探究题,要求从文本中找答案。材料一阐述当今传统文化进校园“重术轻道”的误区,从中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二、材料三提及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难,从中可概括出第二点、第三点答案;材料四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阐释,从中可概括出第四点答案。‎ ‎10. C(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 ‎11.D(“工部侍郎”是工部副长官) ‎ ‎12.D(皇帝命令停工的原因是“言者多谓开河非计”。)‎ ‎13(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策”“秩”“寝”各1分)‎ ‎ (2)皇帝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罢役”“竟”“不听”各1分)‎ 译文: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弘治六年考取进士。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中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正德初年,担任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侵占的财物。(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正逢泉江僰蛮人普法恶暴乱,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回家。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将要赴任时,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后来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刘召,又被赏赐银币。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 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凿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中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职。后来又赦免了,恢复了官职,(直到)退休,(后)去世。‎ ‎14、A C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抒情主人公愉悦舒畅的情绪”错,“满眼韶华”是先抑后扬,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美好的被摧残,更能表达凄凉惆怅的情感。C项,“‘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表面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本意则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15、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情绪。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鹃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饱含亡国之痛。‎ 诗词赏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词上阕,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 16、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7、 B(①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使用正确。②移樽就教: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符合语境。③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使用错误④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符语境,因为“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文艺评论的专业知识”⑤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此处将其误用为“通过放大去解决问题”,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⑥如蚁附膻: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形容许多人纷纷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或依附有钱有势的人。使用正确。)‎ 18、 C(A“虽然”和“人们”语序不当。B项搭配不当,“配送员”不能是“工作”D“江西、安徽和湖南的中东部地区”表达歧义)‎ ‎19.B(A“斧正”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此处用“指正”更合适C“鼎力”多用于请托或感谢对方的大力支持,不能用于老师自己来说,故使用错误;D“敝帚自珍”不能用来说别人送的礼物;)‎ ‎20.①由于铁丝上挂有重物 ②导致铁丝接触的冰先融化 ③铁丝就会从冰块中间穿出(每处2分,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语法、语境、逻辑、连贯等方面进行思考。第①处,根据后面的“所以”可知此处讲原因,根据连贯原则,此处陈述的对象应为“铁丝",再看后一句的“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此处应填“由于铁丝上挂有重物”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横线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事件逻辑应是“熔点降低一一冰融化一一铁丝嵌进冰块”,所以此处可填“导致铁丝接触的冰先融化”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最后”可知这里说的是实验的结果,再结合“冰块还是那个冰块”可知,此处应填“铁丝就会从冰块中间穿出”之类的内容。‎ ‎21. B C A D E ‎ 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谓女子已离女家,当敬夫君,不可轻起争违,以之为戒。)‎ ‎22、【写作提示】‎ 材料的主体事件是“90后”女孩辞职,理由是“我要像风一样自由”,另外由材料中“入职不到两个月,因挨批辞职”的内容可以看出女孩辞职的客观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女孩”角度分析。从“我要像风一样自由”的辞职理由,我们可以看出女孩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从“个性”“自我”“勇气”等角度立意,同时综合“入职不到两个月,因挨批辞职”这一辞职的客观原因,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对女孩的“张扬个性”的赞扬;也可以结合当下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对其加以客观评价,阐述社会中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