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 100 年是血腥的世纪。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 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 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 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 千万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 5 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 30 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 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 3500 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 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 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 400 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 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20 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 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 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 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 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 个学生写 3—5 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 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 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 论。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 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 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 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 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 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 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 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 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 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 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 400 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 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 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 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 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 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七教学设想: 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