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兵团八师一四三团一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3岁儿童突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虽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1. 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 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 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 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2. 下列对第二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存有争论,但有关的专家还是坚持认为,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 B. 由于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所以这起试验并未取得成功。‎ C. 虽然还不能确定那位3岁男童的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 D. 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经过处理的病毒载体插入DNA的位置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基因治疗的风险是很高的。‎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尽管其好处远大于其弊端,但近年基因治疗中出现的死亡个案,还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反思。‎ B. 一旦插入DNA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破坏了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就很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导致基因治疗的失败。‎ C. 专家们通过给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植入对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D. 目前的基因治疗全都处于临床试验期,还必须使用一些有待完善的技术,若想取得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仍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画线句的意思是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而A项中说“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因而不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在原文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B项,“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说法不对。原文是说“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 C项,“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录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错误,原文是说“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说的内容只是专家们的设想,还没有试验成功,所以这个说法不正确。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余一句话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狐狸精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以外地年轻小伙子的问话为开端,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 B. ‎ 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让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存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D. “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5. 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 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4. A 5. ①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②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自控力较差。③个人素质不高等。 ‎ ‎6. ①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③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分析不正确,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推向高潮”。故此题答案为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或现实进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出现“多余一句话”的位置,再结合“多余一句话”的具体内容、说话人的身份、说话的场合来分析。从说话人的年龄来看,文中出现的售票员、外地小伙子、大爷、小姐、中年大姐、“我”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同,可总结出原因之一是不同年龄的影响;从说话人的身份来看,有的是北京人,有的是外地人,故可总结出原因之二是不同地域的影响;这些人说出的“多余一句话”内容都是对他人批评否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文中故事最开始是因为售票员歧视外地人的“多余一句话”引起的,故可以总结出原因之三是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小说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说了“多余一句话”,可以看出人们的自控力较差,个人素质不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解答时需要在文中找到这些“多余一句话”,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售票员“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引出了大爷对外地青年的关心,然而大爷“多余一句话”又引出了后面那位小姐的不满,小姐的话本来合情合理,但是“多余一句话”又引出了中年大姐的意见……中年大姐以及外地年轻人也都是因为“多余一句话”引发了后续的系列故事,这样一来,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中不同身份和年龄的人都有“多余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9.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 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 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0.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7. A 8. D 9. C ‎ ‎10.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A项解释错误,“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于:第一句:介词,表示比较;第二句:介词,相当于“向”;‎ B 项,者:第一句: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第二句: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C项,而:第一句:连词,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D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这种倾向。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疾”:“快”;“彰”:“明显、清楚”。第(2)句关键点:“寄托”:“藏身”;“用”:“因为”;“心”:“用心”。‎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老师的职责。‎ ‎(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嵬》‎ ‎(5)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1). 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独留青冢向黄昏 (4). 地崩山摧壮士死 (5).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 不及卢家有莫愁 (7). 养生丧死无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者”“受”“冢”“摧”“钩”“卢”“憾”。‎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锦瑟》,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 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 “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13. 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 ‎14. “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12. A 13. 华年,正如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本诗的主题是追忆华年所感,因此可以理解为“华年”是主题的由头,或是主题的发轫。 ‎ ‎14. 共有海、月、珠、泪四个意象;四个意象有共同的特征,诗人凭借联想将其交融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惝恍迷离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及其作用的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题A项,“迷”是不是痴迷的意思,而是说迷惑,分不清。这个典故是说,庄周在梦里见到了蝴蝶,但是却分不清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也不对,应该是表达了美好梦境破灭后的伤感之情。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分析“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然后要从用词和修辞等语言特色的赏析角度分析,并将要求鉴赏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来鉴赏。首联中的年华是指美好的年华,一般指美好的青春年华。结合诗歌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作者的回忆之作,首联中的“华年”正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的怀念之情,可以理解为抒发主题的由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分析“‘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意象,是指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概括意象的关键是寻找诗句中主要物象。“沧海月明珠有泪”,是说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珍珠。共有海、月、珠、泪四个意象。而意境,是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标准——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诗人凭借联想将意象交融在一起,营造了迷离哀婉的境界。‎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税率为 10%,‎2019 年 1 ‎月 1 日起上升至 25%,“此外,如果中国对我们的农民或其他行业采 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大约 2670 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随 后,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 这是继 ‎7 月 ‎6 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 月 2‎3 日美对华 160 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 双方再度强力交手。‎ 对于中美双方如此快速、如此强硬、如此大规模开打贸易战,一开始超出了国内外媒体 和市场的预期,甚至出现了集体性误判。直到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持久战、放 弃幻想之类的理性观点开始逐步被认可,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 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但被后续形势演化所不断验证的判断: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 ‎“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笔者自 2010 年以来便开始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与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及未 来》。自美国大选开始,我们便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贸易保护主义 和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特朗普新政主张及进展等,推出了 23 期“中美贸易 战”系列研究报告。‎ 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 沉着应对。‎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二:‎ ‎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三:‎ 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 WTO 起诉。在多边场合和机制框架下阐明中国维护多边自由 贸易规则的立场和主张,谴责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对他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阐明 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也对两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第二,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不急于采取反制行动,但要研究反制清单,评估对美 国汽车、飞机、大豆等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评估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美制裁的可行性。准备谈判清单,预估美国的要价,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 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从长计议,研究自由 贸易区的中国模式,为全球贸易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以中 美谈判为契机启动中美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选自 ‎2018 年 3 月 27 日 环球网)‎ ‎15.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逐年加大,在 2014 年达到高峰。‎ B. 美国、日本的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总体趋势上均略有下降。‎ C. 2017 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中国,远超其他国家数倍。‎ D. 从材料中可得到中国的贸易对美国及世界影响很大。‎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将采取措施。‎ B. 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C. 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沉着应对。‎ D. 要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经济 文化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17.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美贸易战问题。‎ ‎【答案】15. B 16. B ‎ ‎17. ①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 WTO 起诉。②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③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中,材料二是图表,所以重点是观察图表,根据题干内容,比对筛选确定答案。B选项“美国、日本的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总体趋势上均略有下降。”表述错误。美国是一直下降趋势,但是日本是有升有降的。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中A项,“中国将采取措施”表述错误,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说 “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C 项 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 沉着应对。”D项中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没有提到,正确的表述在材料三第二段“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 ‎ 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请结合材料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美贸易战问题。然后到材料三中进行查找、概括即可。①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 WTO 起诉。②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③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8.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级政府应该好大喜功,多为百姓谋福利,圆百姓的幸福梦。‎ B. ‎2014年3月26日,浙江瑞安东山一渔民捕获了一条一万多斤的“大鱼”,可惜的是它上岸后已奄奄一息,不一会儿就死了。‎ C. 川流不息的河水来到入海口,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D. 相关地产人士认为,从需求结构上来说,济南市楼市以刚需为主,房价暴涨的可能性微不足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A项,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感情色彩不当,“好大喜功”是贬义词。B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使用正确。C项,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使用对象不当。“川流不息”的适用对象是行人、车马等,用在河流上不正确。D项,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一提。这里仅指可能性非常小。可用“微乎其微”。故选B。‎ ‎1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 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C.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D. 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得”。B项,语序不当,内容没有构成递进关系,应将“而且”前后的句子互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搭配不完整,应为“对于别的鲤鱼而言”。故选D。‎ ‎20.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A. 某同学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不期将书忘在家中,回去取书,便迟到了。”‎ B. 某青年求医生为母亲治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请给我母亲看病!”‎ C. 刘先生在火锅店吃饭,看到自己的锅里没汤了,便招呼服务员:“麻烦你为我们加点汤,谢谢。”‎ D. 妈妈问儿子看到放在窗台上的鞋子没有,儿子回答:“你放的东西我怎么知道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某同学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应使用口语,而“不期”“取”“便”为书面语词汇,口语中不宜使用。不得体。B项,求人做事而先引名言,颇有逼人就范之嫌。不得体。D项,儿子回答妈妈的问话,应有尊重之意。句中儿子的话反问句语气强烈,对妈妈不够尊重。不得体。故选C。‎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以自动化控制为核心的工业4.0技术意味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工厂机器人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人是无法与二十四小时工作、出错率极低、不吃不喝、不要工资的机器人竞争的。机器人将人从一般工作中解放出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答案】 (1). 机器人可以大规模取代人工 (2). 降低生产成本 (3). 人们将获得更多的自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①处,从前文“以自动化控制为核心的工业4.0技术意味着”以及后文介绍的“工厂机器人化”等分析可知,此处应填机器人可以大规模取代人工等相关内容;②处,从前文“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及后文“人是无法与二十四小时工作、出错率极低、不吃不喝、不要工资的机器人竞争的”可以推知,此处应填机器人在成本方面的有优势,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等内容;③处,从前文“机器人将人从一般工作中解放出来”及后文“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可以推知,此处应填人们将获得更多的自由之类的内容。‎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所有人还是喜欢听好话。打开微信,点赞比比皆是。朋友圈、微信运动、公号爆款文章是点赞“高发区”。微信用户除了给家人、好友、同事、领导的个人动态主动点赞,也经常被动“点赞”,比如碍于情面,给朋友孩子的比赛拉票而点赞……其中,被所谓的“好友”求赞最常见。可见在当下社会,微信点赞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也是延续多年人情世故的有效方式。既然这样,那么当别人需要微信点赞时就应点赞。‎ ‎①并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听好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微信点赞不一定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 (2). ‎ ‎③当别人需要微信点赞时不一定就应点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①句,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①句是对文段中“所有人还是喜欢听好话”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微信点赞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当别人需要微信点赞时就应点赞”。当下社会,“微信点赞”确实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人与人交往必须具备的手段,离开了它,人际交往也能进行。语段的推断过于武断。当别人需要点赞时,只要是合法正当的健康的内容,微信点赞是可以的;反之就不能轻易点赞,显然这两句话的推断不够科学。考生按①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2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网络时代,人们纷纷用朋友圈、QQ空间、微博……各种方式刷“存在感”,祈求他人的驻足。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理应得到广泛关注;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自己强大的内心。‎ 关于“存在感”,你有什么思考?‎ ‎【答案】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各类社交软件充斥着生活,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 ‎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诚然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厚非。但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靠“刷屏”或者“哗众取宠”刷出的存在感就像无木之火,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消亡,即使暂时得到的也像表面光鲜而内里布满了虱子腐朽不堪华美貂裘,他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只要心中有了生活,刷不刷都存在。‎ 然而,互联网时代,有人为了刷存在感,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有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面对别人批评也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为了获得虚假的存在感。若是发展下去,社会将会变成虚拟社会,社会将无法发展,人们将走不出网络的牢笼。‎ 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娱乐至死用在这类人身上更为合适,为娱乐自己而死,为娱乐他人而死,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是内心的空虚,是生活的迷茫。曾经的网红一族,大多属于昙花一现,不知了去向,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等,如流星般转瞬而逝。而真正的存在感,从来都是在生活中奋斗出的。比如一些时代楷模,雷锋、黄继光、邱少云;一些励志榜样,史铁生、张海迪、邰丽华、刘伟等;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巴金、吴孟超、袁隆平等等。实际上,生活需要以实际行动为支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踏实肯干,不断付出的人,离不开在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的,真心奉献的人。‎ 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只有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放在心上,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只要心中有生活,心中有他人,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别人心中“山”一样的存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要求学生谈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这一热点现象,学生熟悉,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文体明确要求是议论文。结合材料 “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同时也要看到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有:内心丰盈,自带光环;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莫再狂刷存在感;莫为“存在”丢智商;“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参考素材:‎ 有人在用钱刷存在感,有人在用脸刷存在感,当然也有人在用下限刷着存在感。‎ 活的这10几年来我每天都在怒刷存在感,只因那该死的害怕孤单。可最后换来的结果却只是被人无视被人讨厌。‎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为了刷存在感,真是够受罪的。‎ 对于那些喜欢刷存在感的人,你的无视才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有一种刷存在感人很奇怪,就是一定要别人注意到他,如果你对他表达漠视,没注意他,他就对你反感,这就让人很无奈了。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花时间注意谁。‎ 因为时间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东西,所以存在感就是要刷给那些在乎你的人,你在乎的人。存在感这东西就像爱一样,同样是要给那些值得的人,至于什么算值得,我想在你心里自然会有一套判断的标准,因为谁对你好谁对你不好,你比谁都更清楚明白。还有一点需要明白的就是,在一些人的眼里,你和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你们根本就不可能玩到一块去。所以对于这一类人,你的刷存在感行为在对方眼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还只会招来反感和厌恶。刷存在感不代表就要委曲成全,让自己卑微、让自己难过、让自己不安,但若你真的心甘情愿这样去刷区存在感,我也不好去评价和判断对错。‎ 有一种努力叫:以为自己很努力,原来是在刷存在感 行文结构:首先引材料,提出问题,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接下来,通过分析“刷存在感”的原因,提出自己观点: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再接下来,反驳“刷存在感”错误做法,分析危害“会使你表面风光无限,而内心依旧空虚”。再接下来,揭示“刷存在感”后果,“社会将会变成虚拟社会,社会将无法发展,人们将走不出网络的牢笼”。然后从社会层面揭根源,并指明具体做法,“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做一位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者”。最后归纳全文,重申观点,让文章浑然一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