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郑州市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中二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A项“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于文无据;B项偷换概念,应是“中国古典传统文学”而非“传统经典古文”;D项理解有误,原文是“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说明新文学传统的影响并非随着网络现实主义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加深的。) 2.D (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文学类型和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3.D (“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于文无据。文中并未就二者体现五四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进行比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理解有误。原文是“水库不得不改变运用方式,连带着下游规划的几座大坝也被迫下马。”说明当时下游的水库还是在规划中,并没有建成,所以不能说下游的几座大坝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5.B (“这是黄河所流经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的”于文无据,原文是“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 6.①黄河生态保护方面:国家要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 ②黄河文化旅游方面:发展黄河文化旅游,讲好“黄河故事”,弘扬璀璨的黄河文化; ③黄河治理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推动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黄河流域的安全。 ④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方面:发展沿岸经济,注重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带建设,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6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强调要有概括总述,每一点缺少概括扣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B (“也反衬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理解有误,文章只是感叹人类历史相对于无垠时间很短暂,人类应争分夺秒去爱。) 8.①聆听到河西走廊古老土地上泉水的“耳语”,作者抚今思昔,感叹历史的沧桑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②聆听到苍凉悠远的乐声,作者想到历史上穿过河西走廊的文明使者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赞叹河西走廊的文化纽带作用;③聆听到解甲归田的军马(和李白的诗歌),作者听到共同的暗语“回家”,表达对和平安定环境的期许和赞叹;④聆听到陈年老酒吐出的“耳语”,作者看到酒里凝结着的浓稠历史,感慨、赞美它与江南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⑤聆听到千万里之外母亲的耳语,作者感到心神宁静,并赞叹祖国大地的安宁和人们生活的安定,也期盼着世界的安宁。⑥聆听到河西走廊上悠长的声声驼铃,作者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祥和与安宁。 (6分;每点2分,“聆听”内容1分,“感受”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交织叙述,可以在更开阔的背景、以更丰富的角度来立体展示河西走廊的历史和风貌,体现出河西走廊独特的魅力;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将河西走廊的相关历史资料和作者现实中所见所闻融为一体,既凸显出河西走廊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利于作者在历史时空中思考现实问题;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曲折有致,富有张力;④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想象,唤起读者情感共鸣。 (6分;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套用术语,不解释分析不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 (正确断句是: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11.D(“古人对自己的谦称”理解有误,执事是古人对对方的敬称。) 12.C(“欧阳修广为游说才使他们名闻于世”理解有误,原文是“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游”意为揄扬、称赞。) 13.(1)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关键词第二个“直(认为……有理、正当、正确、对)”、“见逐(被放逐)”、“目(把……视作、看作)”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关键词“其(我的)”、“固(应该、本来)”、“然(这样)”各1分,大意2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比喻”说法有误,应为借代手法。) 15.①结构章法上:都是卒章显志(1分)。《莎衣》前三联集中写莎衣,首联总写,颔联和颈联分述,表现了作者对莎衣的喜爱之情,尾联写不愿以蓑衣换取官服,表明作者的情操;(1分)《梦游天姥吟留别》先写越人谈起了天姥山,接着写绚丽奇特的梦境,然后写世间行乐亦如这梦境倏忽不存,诗的结尾转入抒情,点出这首诗的主旨。(1分)②思想情感上:都表现出对仕途的鄙弃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1分)《莎衣》借莎衣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了它的;表达了诗人视官爵如蔽屣、追求隐逸自由的思想感情;(1分)《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抒发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感。(1分) (6分;每点3分,概括1分,两首诗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2)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3)明星荧荧 雷霆乍惊 (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 (A项“人类……都使人类与动物……”逻辑混乱,B项语序不当、“接触面”与“增长”搭配不当,D项“接触面”与“增长”搭配不当。) 18.C【“湮灭”指埋没消失;“淹没”指(大水)浸没。“挑战”指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威胁”指遭遇的危险。“严格”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严厉”指严肃而厉害。“爆发点”指突然发作或事件突然发生的地方;“导火索”比喻直接引起事变爆发的事件。】 19.A(“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张”“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作为两个条件状语,并整个导致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屏障逐渐消失”这一事件。) 20.答案示例: (1)画面内容:小象向妈妈展示自己新长出的牙齿,一脸兴奋地说:“妈妈,我长牙了!”(2分)象妈妈瞪大眼睛,一脸担忧(愁容满面),她的脑子里自然地想到人类的猎枪——可恶的猎枪,正是为象牙而来。(2分,要求对画面有具体生动的描述,语句通顺,无病句,无错别字。) (2)宣传语:①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②为了那些与人类有着同等生存权利的大象们,请对象牙制品说“不”。 (2分;保护野生动物或保护大象任选一个角度,意思对即可。照搬现成的宣传语只给1分。) 21.①“告诫”语气过重,可改为“劝诫”、“劝告”或“劝说”; ②“休息”不合对象,野生动物应用“栖息”或“生存”; ③“养”是口语,不符合倡议书的书面语体,应改成“饲养”或“喂养”;(或将整句改为“不饲养野生动物”。) ④“尽量”使用不当,应去掉或改为“做到”; ⑤“报告”不符合对象,应改为“举报”。 (5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四、作文(60分) 22. (1)评分原则: 实事求是,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 高二学生的学作水平,应在高一下学期掌握议论文写作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并逐渐掌握议论文“发展等级”的写作要领。高二上学期写作重在考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如横向、纵向展开议论、辩证分析、反驳等,并在写作中着力于“发展等级”的某一方面,如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等。因而学生的文章符合写作要求,观点阐述恰当、科学,论证思路清晰,分析问题辩证,并在“发展等级”某一方面有亮点,即可视为达到本学期写作的基本要求。阅卷老师不必苛求学生论述语言的简洁度和内容的深刻度,但要坚决打击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文艺腔”写作,议论文写作不以辞藻华丽取胜而以“说理”见长。另外,阅卷老师也不应只看作文卷面,而应重视文章内容,触摸学生字里行间的写作思维展开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严格按照作文的分档给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写作的共性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真正做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评分等级: 采用分项与分类结合的打分方式。此次高二作文评卷采取分项(内容项、表达项、特征项各占20分)打分,为了便于操作,采用分项与分类结合的打分形式,一类卷48分以上,二类卷41—47分,三类卷31—40分,四类卷21—30分,五类卷20分以下。建议以二类中43分切入打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3)立意分析: 分析材料可知,钟南山院士的演讲提到的关键词有“个人与国家的联结”“小我和大我”,个人与国家是小我与大我的一个层面,因此审题关键词可归结为“小我与大我”。 考生在写作时,还要注意到钟院士关于“小我与大我”内涵的阐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全世界、人与自然。要注重写出辩证性:有时“小我”和“大我”存在矛盾,有些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惜损害自身之外的其他人和事物,有时为了“大我”的实现需要有一些“小我”的牺牲,但这种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小我”和“大我”的统一是常态,“小我”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大我”的大实现的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了,还是自然生机勃勃了,对于“小我”来说都是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基础。 考生还要注意任务情境:班会课上的发言,要写成发言稿的形式,交流的对象是同龄人,是当代的青年,因此要倡导同班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小我”和“大我”的统一,把“小我”的实现与“大我”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注意:只有文章与材料内容完全无关,属另起炉灶的,或立意与材料内容相反的,才在四类及以下打分。 (4)个案处理: ①缺少标题扣2分。②400字以上800字以下的完篇作文,可根据评分标准正常打分,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的作文,在五类内打分。③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较多的酌情扣分,最高扣2分。④确认抄袭、套作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⑤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等“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0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5)特别提醒:老师应本着为学生每一分负责的态度评改作文,做到评分准确、客观,不要只看作文题目或草草浏览就判分。有的学生虽然作文题目不醒目、不恰当,但在行文过程中是围绕材料展开论述的;有的学生虽然字迹不够美观(特别潦草、字迹难辨的除外),但作文内容还不错。所以,评卷老师一定要认真看完整篇作文,否则容易误判。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年幼的时候敏捷聪悟过人,等到成年的时候,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与梅尧臣交往,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庆历三年,掌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换,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时,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议事者想要舍弃麟州来节省粮饷。欧阳修说:“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河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因此麟州得以保留下来。主持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写新奇怪癖的文章,欧阳修极力排斥贬抑,凡是写这样的文章的读书人就摒弃(不予录取)。科举考试(写新奇怪癖文章)的风气,从此就转变了。欧阳修在枢密院时,和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编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奖励推荐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还是隐蔽于民间的布衣百姓时,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我(苏洵)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夸赞自己,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