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1题型对点指导(作文)-2018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
高考作文题材丰富,并敢于创新突破,凸显了生活化、思辨性、时代性、发散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更加多元化、更具开放性的考核要求。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三贴近”将更为突出。未来作文题目将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主流思想,更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具有人性内涵的立意。 传统文化将更受重视。2017年全国2卷,2016年的“老腔”,以及近几年的“老规矩”“忧与爱”等题材,其实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比重在高考作文中的不断提升。 综合能力趋向更为明显。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高考作文话题将更具发散性,强化联想和想象,从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未来的学生应从“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想象力、思辨能力,才能在各种话题中游刃有余。 高考作文分低的原因:立意不准;文体不明;事例老套;思维不严。 作文复习要点:论点要准确,字迹要工整,结构要简洁,语言要优美。 典例一:(2017新课标全国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欣赏】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何谓穿林打叶声?外物扰也。 何解竹杖芒鞋者,予我臂助者也。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知外物扰而不为所动,任世事沉浮,路途颠簸依然缓步慢行,仿佛行山踏水,左右皆一派旖旎风光。这就是苏轼所爱之境。 易安也不让须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亦为忘物也。 一个“何须浅碧深红色”,便注定了她不囿于外物。曾见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唯叹风尘恶。她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物,仅凭自己生存;她更明白,即使拥有世上所有的物,也难以让一个人生活得满足。物是生存的条件,而非生活的全部内容和归宿。 于是便需要忘物。哪怕被人讥为“孤芳自赏”,也要保持心中那一湾清流。恰如梓庆削木为璩,技艺高超皆因忘物忘己,舍弃一切欲望,顺其自然,使人工之物宛若天成,然而于我看来,忘物自然可嘉,忘己却未必可取,人之在世所求者,不过生尽欢,死无憾耳。 《周易》点明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世事无常,是人力之所不及,无法控制,不如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君子以自强求得旷然达观,外物扰我,不妨我内心淡然欢愉,此仍为忘物。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不是求世人对其“诗仙”的赞誉,而是写其所想,绘其所感,因而笔触如思绪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究其根本,是为了让自己的情感得以抒发。因而外物只是成全他的潇洒,是为忘物而非忘己,求的是生尽欢。杜甫为民写诗,固然有世道艰难令他感伤的缘故,根本却是缘于他自身的责任感,是为了他不被良心谴责,不遭受道德被践踏的苦痛,是为了让自己没有遗憾。因此他忘却世事艰难,只追求本身价值的实现。外物是成全他的责任,亦为忘物而非忘己,求的是死无憾。 谁能忘却自己?谁又能彻底抛弃自己?恐怕没有人吧。即使是庄子,坚持淡泊寻求逍遥不也是对自己人生观念的坚守,是为了不让自己为外物所困,成就一个最本真的自我。 忘物,正是为了最终的坚守自我。正是因为忘物,才能超越于身世的坎坷沉浮,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然;正是因为忘物,才能不顾世道艰险,坚守内心的责任与信念。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于是才能行山踏水,歌尽诗三百;才能以笔作刃,刺透险恶人心;才能横刀立马,烽火狼烟一醉休,于是生尽欢死无憾。 每个人都是自己,忘记了自己,那人的意义还存在吗?是为忘物而非忘己。 【点评】本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含意深远。本文紧扣“忘物”展开,作者借材料中李清照的诗句和《周易》中的警句,讲明了“忘物”的两重境界,最终升华为“忘物而非忘己” ,这一中心是非常切合题意的,而且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可从内容项计19分。 2.论据丰富恰当,论证有力。本文起手不凡,以苏轼诗文导入,与结尾升华相呼应。行文中,李清照、李白、杜甫、庄子的例子交错出现,有力论证观点。梓庆一例更是妙笔生花,有行文用典的古朴隽永之风。发展等级计19分。 3.文采斐然,自由随心。文章不但展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而且看似随意的行文,却含有值得品味的文脉。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表达分给满分。 今年的题目,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六句话意旨,建立逻辑联系 材料所给出的六句名言是这道题的核心素材。所有的任务都是建立在理解匈意的基础之上的。简单来说:第一句是自强,第二句是乡愁。第三句是自信,第四句是开放,第五句是担当,第六句是责任。写作时,从中选择的两至三个句子一定要有逻辑联系。比如,第一、兰、六句就可以总结为自强、自信、自立——自强是人生的初始态度和基本动力,自信是人生不懈追求的保障,自立是人生勇猛奋斗的目标,三点正好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以此为例,建立起六句话之间的联系,是成功作文的基础。 2.明确任务要求,不容一丝马虎 试题任务要求非常具体: 任务①要求考生从六句话里生发“感触与思考”; 任务②必须“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这次作文的主题立意,应该是来自于六句话中的某两三句话,不能只是引用句子,而立意另起炉灶; 任务③要求“合理引用”,这一点有一些争议, “引用”是否仅指“直接引用”, “化用”可不可以?在考场上,为稳妥起见,建议考生一定要直接引用。 备考的建议 搞好审题训练,避免主旨偏离材料的现象。 材料讲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原因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这个启示就是中心论点。 写文章主旨明确了,选择材料谋篇布局才有了依据。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就是三个字,即情、志、理。写一篇文章,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一定要明确。 情:以情动人的高考满分作文,归纳起来大概有六个方面。 第一类:写父母亲情的。 第二类:由父母亲情延伸拓展而来的爱老师、爱朋友。 第三类:热爱自然,情动于衷才能有感而发。 第四类:热爱生活,由热爱自然引申到热爱生活。 第五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第六类: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志:所谓志,就是指志向和志趣。志向高远,志趣高雅,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情趣高雅的文章。 言志的文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叫做志向,第二叫做志趣。核心就是:我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事。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修身立德之志,第二是报国强国之志,第三是造福人类之志,第四是立业、立名之志。 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读书,就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作文,就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理的文章主要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是品德修养,讲透“为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求学、治学的道理,再次是社会生活的哲理,最后还有宇宙自然之理。 学作文教作文都要围绕“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个中心来进行。做一个有情的人,做一个有志的人,做一个有明理的人。这样的人写起文章来他才会抒情,才会言志,才会说理。 学作文,首先是学做人;教作文,首先是教做人。既然文章的主旨一般就是三个字:情、志、理,那么,我们就要在情、志、理上下功夫,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多情的人,成为有志的人,成为明理的人。 写文章的秘诀,就是两句话,叫做:万事万物通情,万事万物通理。同学们要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 典例二:(2016·高考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欣赏】 (一)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江西一考生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的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孩子的成长中,不只有学习,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但在唯分数论的大语境下,孩子被要求拼命追求分数的提升,不能有丝毫退步,甚至被苛求次次满分。这和饲养速成鸡有何区别呢?让鸡不会生病,只在激素、饲料的作用下疯长速成,这是违背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幸福,更需要经受困难挫折,他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付出汗水,也要懂得不是每一次努力之后都能立刻进步,懂得进步未必能立刻体现在成绩上,懂得成绩起伏本就是正常现象,只有持续努力,不断积蓄力量,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开出人生之花,结出人生之果。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能如此随意地唯分数而无视对孩子全面的评判?孩子似树,成绩如叶,家长勿因一叶而障目。 与此相似,在中国,拥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学校,很多时候也会因成绩这一叶而障目。比如在评价教师上较为片面,常只看教师所带班某学期某学段末尾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教师,往往看不到教师平时的努力付出与血泪辛酸,更难以理解绝大多数挣扎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之苦。同样的,教师的教学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理解与赏识,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教师似树,成绩如叶,学校勿因一叶而障目。 再有,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若眼中只有所要得的利益的这张成绩单,会因这如一叶的成绩单而障目,看不到理应有的诚信,看不到理应有的良知,看不到商人逐利活动之上理应高悬的“义”,才有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再如,过分注重GDP数值的成绩单,而忽视国民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道德素养的丰富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太看重利益成绩单而导致的容易一叶障目的结果。成绩、利益如叶,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当然,人不免受局限为外物蒙蔽,任何事物也都需要有一定的量化的衡量标准,但不能光看到数值而看不到全面与整体,而可以有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判方式,方能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立意,有思想深度,具有思辨性,中心论点“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让人眼前一亮,比喻贴切生动,说理形象而透彻。作者具有大视野,表达上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思路严密;文章从论点出发,从分数论谈起,却又不仅局于分数论,到片面看待教师的教学分数,再到片面看待利益成绩单、GDP的成绩单,可谓层层递进。语言准确有文采。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参差错落;作者善用修辞,对偶、排比、比喻、化用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摇曳生姿;使人读后不仅体会到理趣,还能感受到文学性的美感。 【解析】 从整体上看,今年作文的漫画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问题,再进一步思考,是教育评价的问题。 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可非议, 但更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 如“莫以分数论英雄”“莫以爱的名义施害”“教育孩子有爱心更要有耐心”“惩戒鼓励要讲求方法”“关注成绩, 更要关注成绩背后的汗水”等。 分解漫画的构成要素,也可以有不同的立意。 从第一个孩子看,100分和98分有本质的区别吗?第二个孩子,61分虽然及格了,但孩子的成绩真的有质的提升吗?从“唇痕”和“掌印”看,可以探讨“鼓励教育”和“惩戒教育”的问题。 选择文章的立意切口,可以从教育“唯分数论”的宏观角度谈,可以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角度谈,可以从学生角度阐发对教育评价问题的看法。 还有一点,我们能不能不谈教育问题, 而是写其他社会现象呢?我认为,不谈教育也是符合命题要求的。 作文要求中有这样一句话———“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什么是“寓意”,寓意就是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那么,谈其他社会现象,是要符合“寓意”,是合乎作文要求的。 整体看,这个作文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按照“切合题意”的要求,可考虑以下因素: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中的评价标准不同,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成长结果;孩子的成绩包含家长期待,这份期待要多一份理性;教育评价的对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提供模板文,教会学生设置分论点。 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思路问题,写文章,必须要理清思路。文章思路,对内在而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维流程;对外而言,体现为结构章法。 我们人类在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时候,要依据一定的思维规律,按照现在模型思维的思想,思维有思维的模式,那么由此既然章法是由思维决定的,那么思维有了思维模型,章法就有章法模型。模型不是模式,人的思维是活的,那么章法也是活的。一定不能理解它就是一个思维公式,人的思维是有规律的,章法也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章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章法的训练其实质就是思维的训练。要想提高构思谋篇的能力,就要致力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所以写作文不仅仅是个语言技巧的问题,不是字词句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思维的问题。人们的思维的宽度、深度、敏捷度、灵活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章法结构能力的造型,那么不同的思维模型就决定了不同的章法结构。 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有横列式、对照式、纵贯式等。 第一种,横向思维。横向思维写成文章就叫横列式章法,也叫横列式结构。横列式有基本式也有变式,它有简单的又有复杂的,横列式里面还可以套横列式,再套横列式。 典例三:(2017新课标全国3卷)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例文欣赏】 迈向明天 ——我的高考 俞敏洪说:“人生这场戏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而如今,我正站在高考的拐点上,做出男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过去驻足不去,未来不来。”回望 过去所做的选择,我的高考,是过去所做选择的累积。 我的高考,用忍耐打磨一块寒铁,铸成利剑,指向展曦。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高考后的恣意,也曾幻想过大学生活的畅快,我也曾无数次想过放弃,随时间的洪流漂泊到不知何处的岸上。而抬头看向窗外,或寒风凛冽,或春暖花开。讲台上老师依旧不厌其烦地讲解,台下同窗或困倦、或疲惫却仍旧奋笔疾书。我按下心中烦闷的不快,按下对于未来的无限幻想,重新投入到题海中去。厚积薄发,忍耐为不二法门,而通往明天的路上,多少个日复一日,都将成为我迈向未来的坚实步伐。 我的高考,是生命中不可缺席的盛宴,浪里淘沙,雕刻灵魂。 余秋雨说:“我们不赞美苦难,但我们不惧怕苦难。”苦涩,是高考这场盛宴中最值得品匝的真味。求学十载,阅尽无限风光;春风十里,畅饮人间美酒。高三之前,我的人生快意恣肆,毫无悬念。我想追寻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八月的摸底考给我的当头棒喝,让我彻底从云霄跌入谷底。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我,不得不认真看向自己:我,到底有几分成色? 无数个中夜挑灯,我重拾“清风半夜鸣蝉”的悠扬;无数次大起大落、悲欢之余,我顿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我须感谢高考,是它打磨了粗糙的我,用这强风疾雨告诫我,用这起起落落特意雕刻我,砍去我身上那些无来由的自负,让我学会收敛我不可一世的眼光,审读脆弱的内心。 我的高考,用关爱凝聚成盾,为我遮蔽风雨,迎我勇往直前。 老师的教诲犹在耳畔,父母的叮嘱还在回响,同窗的祝福未曾退却。此刻我在高考考场上,这无硝烟的战场上,望着窗外阳光明媚,或许这些祝福和叮咛都化为此刻的光灿,聚作盾矛助我攻坚克难,凝为动力推我奋起向上。那些失声痛哭里的安慰,迷糊做梦时的敲打,得意忘形时的警告,疑惑不解时的醍醐,都如同沙漠绿洲,雪中热炭。而我也因这样的爱与关怀,迈入新的旅程入口,带着无畏与勇敢,迎战未来不知何处的挑战。不论风雨,都有何妨吟啸的魄力和底气,有搏击风浪的信心和信念。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而周梦蝶有诗云:“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此刻,我的高考,是我把握的现在,也是迈向未来的咽喉。它终将成为飞鸿雪泥上的指爪,留为现在选择的印记。而成长过后,我的高考,会化为血肉,成就那个专属于我的明天。 【点评】 1.文章标题与首尾段呼应勾连,结构浑然一体。文章内容表达有感染力,裁剪适度,既有横向的片段截取,又有纵向的典例点缀。叙写“我的成长”笔力集中,抒发“我的感悟” 情感充沛。从内容的选材与组织来看,内容项可给1 8分。 2.散文化的笔调,作者将优美灵动的语言把玩得非常娴熟,文章体现了考生优秀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的文章,容易平铺直叙,缺少亮点。本文的语言表达是较有表现力的。表达项可给1 9分。 3.借助一定的结构形式,巧妙统筹丰富的文章内容,大气而不显杂乱。评价性的句子,既能使文章结构分明,又能升华文章的主题,记叙文中适当运用可锦上添花。 【解析】 今年高考全国卷III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写议论文,要先确定论点:你对高考的看法是什么或你和高考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然后再选择论据和确立论证方法;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须确定文章所反映的观点或中心思想,然后或记叙几件事,或编拟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或抒发你对高考的复杂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写何种文体,最好都应该先根据作文题中所提供的 立意角度: 1.高考一直影响着我的中学生活。 2.从我几年来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泪水的角度写。 3.从高考为国选材,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 4.从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角度进行分析。 5.分析高考的利与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种思维叫纵向思维。纵向思维的规律和横向思维是不同的,它不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观察、去思考,而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甚至由繁到简也可以。由表面表象到本质,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纵向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就体现为纵贯式章法。 典例四(2017·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的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例文欣赏】 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山东考生 迪金森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这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行善举,暖人心”,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24小时书店”里,是爱、善、尊重、包容……的栖息地。店员一句句“欢迎来临”的问候,亲切的目光,瞬间将爱的世界点亮。柔和的灯光下,拾荒者得到了尊重,流浪者得到了包容。店员在用小小的善举,温暖了他人的人生,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的善事可以低到尘埃里,但我们可以从中窥到行善者海纳百川般广阔的胸襟和兼爱的情怀。你可知弘一法师圆寂时曾再三叮嘱弟子要在自己身旁放上一碗清水,只怕焚烧尸体时蝼蚁闻味而上葬身火海。他的心会为一只蝼蚁而颤动,因为在他眼中,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该被尊重。在他那如一泓清泉般澄明清澈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他”与“我”之分,他用小小的善举去温暖每一个生灵。 当行善成为习惯,我们的世界会更加温暖;当善举不再是偶然,我们的灵魂将会更伟岸。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就会让行驶了五千年的中国之舟更坚固,因为,大爱无言存希望,善举无痕爱意长。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这就是墨家。与儒、道并称“显学”,从儒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仁、义、礼、智、信。若将墨家的“兼爱”用实际行动来体现,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体现出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永不凋谢的春色,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24小时”书店的店员们从小小的善举中传递了温暖,同时也践行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等理念则尤为突出。 其实,很多事情的失败,就如《红尘客栈》中所唱的那样:“无非是名和利放不下。”很多人担心“24小时”书店的经营无法很长时间的经营下去。但是,哪怕只有一晚,传递了爱与善,体现了尊重与包容,将生命的价值实现,那也是成功了! 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解析】 今年是山东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山东卷的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明显改变了风格。2014年至2016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虽也是材料作文,但都是给出一则有寓意或哲理的材料,尽量避免直接关照社会新闻热点,今年却是选择了一则有时效性的新闻材料,体现了向全国卷平稳回归的思想。2017年作文从所选材料来看,作文材料很好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友善。关注底层、弱势群体,很好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体现了山东卷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特点,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考查出学生写作水平。近几年山东卷作文淡化审题,其中2014年的“窗子就是一个画框”,2015年的“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2016年的“行囊已经备好”,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立意,今年的“某书店24小时营业”的材料也可以多角度立意。 从文体上来看,近几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一直有一个要求,这就是“文体特征鲜明”,这就是告诫考生,写的作文,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 第三,辩证思维。什么叫辩证思维呢?任何思维都有它的对立面,万事皆分阴阳,这是我们古人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它就是辩证思维:有正就有反,有对就有错,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有是就有非。用这种思维写出的文章叫做对照式,对照式章法。 示例五:(2016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欣赏】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考生 东坡居士曾在《和董传留别》中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欲有“气自华”,必先“腹有诗书”。课堂有效学习保证了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则建立在广博阅读培养的独立人格之上,我以为:课堂有效学习是大量阅读的基础,大量阅读能有助于参与社会实践,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往今来,儒士孜孜求学,却只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渴望以学为径,一朝腾达,终成富贵。而如此功利名誉驱使之下,被动受之,化为己用,浮躁于句读斟酌,自然无益于语文素养。《大学》中有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外阅读是对新天地的开拓,格物致知,笃学思辨,提高语文素养,就在此潜移默化之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学府求学,嗜读若命,五年中,合衣而睡,废寝忘食。苦读中彻悟经学,启蒙思索现世,立志兼济天下,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由此观之:孜孜嗜读,提升素质,腹有诗书,胸有大志。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打发时间来求得内心自我认可。荀子《劝学》有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外阅读正是一种学习,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效果,面对受启发的文字观点,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将课外阅读大大“有用化”。老子《道德经》尝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大事作于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广泛阅读。即使是片段时间的阅读,也要端正态度,虔诚谨慎。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合一”。大量阅读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想,方可指导行为,知行合一。而社会中的实践又可以引导你发现知识所缺,引领你开拓更广袤的知识世界,阅读研究未曾涉猎的领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民国时期教育学家陈寅恪博闻强记,留洋十三年勤勉学习饱览经纶,二十六岁便立志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此后笃行其志,未曾废止,即使日后年事已高,双目失明,依旧挥汗三尺讲台数十载。故曰:若无“博学之”,何谈“笃行之”?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沉迷盲目的社会体验只会忘却初心,迷失自我。由此,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孜孜嗜读,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之提升终水到渠成。 【点评】 亮点一;借苏轼名言,引出文章中心: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不仅切合题旨,更收先声夺人之效。 亮点二: 紧扣课外阅读,铺展事例,既贴近考生,又能论证观点。一例一引,收放自如。 亮点三: 运用两例,展开剖析,一正一反,论辩有力。 亮点四: 例析结合,评议结合,尤其是陈寅恪之例,既与《中庸》相应,又与主旨相契,显豁恰切,富有感染力。 教学生牢记议论文的四大基本内容——引议联结 ①摘述原材料以引出中心论点; ②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③联系实际,指出中心论点在当 今社会的必要性; 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典例六:(2017·新课标1卷)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欣赏】 中国:在共享中筑共赢之梦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诚哉斯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近年来,我国也在各个方面体现了共享的观念,鉴于共享之重要,我想围绕共享来展现我所认识的中国。 便捷百姓,造福人民:共享单车,国内的共享,走上街头,不难看到众多小黄车,小橙车摆放在路旁,用手机一扫,便可告别汽车的烦闷,体验骑行的美好,北大高材生所创的共享单车“ofo”和浙大高材生所创的共享单车“摩拜”,已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便捷工具。曾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只过的舒适便捷的生活,而且活的应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共享单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是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此共享之举所带来的共赢,可见一斑。 习总书记曾说过:“我国不只要建造属于自己的中国,而且要众花齐放的百花国”,一带一路正是建造百花国的重要工具。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的共享,古有张骞出使西域,一带一路正是沿袭了古代的丝绸之路,与延边的国家共同合作,共同受益,我国秉承了从古到今的合作之路,建造了国际上的共享共赢,实乃十全十美之举,不禁令人击节赞叹! 古人有言:“孤单者难举,众行者易趋。”一个人的力量毕竟不如聚集而成的“共赢之力”,有了共享,才能实现共赢之梦。 不过,在筑梦过程中的探索和尝试往往会有不足之处,就共享单车来说,也存在考虑不周之处,如有些人故意损坏共享单车,更有甚者利用用高科技修改二维码,使扫描者无故质疑……种种现象屡屡发生,体现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偏差,不过据数据调查显示,近日破坏共享单车的现象明显减少,厂家后续措施更加严密,众人观念更加端正。 在共享中筑梦,在筑梦中不断完善,定会成就共赢之梦,使中国共赢之梦。如《诗经·大雅•天保》中所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维克多•E •弗兰克尔有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态度的自由。”我选择用共享共赢来呈现我所认识的中国。 【解析】 2017年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