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B.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D.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2. 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B. 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C.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D.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3.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B.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C.‎ ‎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D.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选项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有误。第二段开头说:陶渊明所说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正确,原文“这样做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C项,“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不正确,“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D项,“他鄙视出仕”错误,原文“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B. 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 C. 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D. 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5. 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要坚持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沈从文为坚持自己付出哪些代价。‎ ‎【答案】4. C 5. ①文章借虎尾草把沈从文先生和其作品《边城》自然联系起来,并贯串全文,使沈先生的品格与他作品中的理想追求相互印证,交相映衬。②虎尾草是沈从文先生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理想的象征,多次出现以强化沈先生的人格(或丰富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 ‎6. ①面对生活的困苦。‎ ‎②不被精英认可,很难融入作家群。‎ ‎③“文革”时期受迫害。‎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语句的含义及作用,CD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以议论、描写为主”说法有误,应以记叙、描写为主。B项,“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太绝对。D项,“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说法有误,结尾一段强调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追求。‎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某种物象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上看,文章借虎尾草把沈从文先生和其作品《边城》自然联系起来,并贯串全文,使沈先生的品格与他作品中的理想追求相互印证,交相映衬;从内容上看,虎尾草是沈从文先生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理想的象征,多次出现以强化沈先生的人格。‎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内容,重点是情节的概括,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断尾的句子。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概括第一点;根据“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概括第二点;根据“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概括第三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 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B. 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事事依靠政府。‎ C. 精准扶贫还要发现“扶贫”地的优势,利用优势,抓住扶贫关键,提高扶贫者的知识素养。‎ D. 精准扶贫不能“输血”,要让当地学会“造血”,要“授人以渔”,教给百姓脱贫的方法,激励他们脱贫的心志。‎ E.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扶贫区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都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9. 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答案】7. C 8. AC ‎ ‎9. ①精准扶贫要用心扶志,教给贫困户致富的方法。要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培养他们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②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走过场,要对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不能为了凸显政绩,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足起来,要授人以渔,培育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解析】‎ ‎7. 试题分析:材料三中的"懒"指的是扶贫对象,即他们只想得到好政策和更多的援助而没有自己努力奋斗的斗志与行动。选项张冠李戴。‎ ‎8. 试题分析:B项,原文“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D项,原文“不能只是简单输血”;E 项,原文“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9. 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材料三、四强调的重点问题。比如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的,由扶贫干部的感受,指出应用心"扶志";材料四讨论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一些地方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一些贫困地区为凸显政绩抢摘帽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淳厚。③谯周: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B. 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D. 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 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答案】10. A 11. D 12. D ‎ ‎13.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 “为温令”是“出”后的职务,不要断开;“从事”指“官吏”,作“憎疾”的宾语,不要断开; “清慎”是“在县”即做官的方式,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除”任命,授官,“左除”是降级授职。‎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表明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暇:空闲的时间;师:动词,拜……为师;方:比作;言:说话;无己敌: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宾语前置句,碎:琐碎:是以:因此。‎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给皇帝上了奏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古代诗歌鉴赏(共2小题,11分)‎ 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 ④砧:捣衣石。‎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 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D 15. 描写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5.‎ ‎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第三联描写的图景,也就是画面。回答时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仔细阅读第三联,本联写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江上的船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打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就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 》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用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答案】 (1). (1)戍卒叫 (2). (2)风之积也不厚, (3).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 (3)舟遥遥以轻飏, (5). 风飘飘而吹衣。‎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戍”“飏”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别三十年,今天同学们萍水相逢,欢聚一堂,互相讲述着个人的经历,一张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激动,是啊,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呢?‎ B. 所谓的“苏醒的秦代军团”的兵马俑展的800多件展品全是粗糙的仿制品,兵马俑尺寸严重失调,而翻拍的107幅画册更是质量低劣,令人不忍卒读。‎ C.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抱残守缺,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D. 要知道,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你毕竟才三十岁,当初没努力,现在努力还来得及,“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嘛。‎ ‎【答案】D ‎.....................‎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B. 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暖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 我们对于“文学审美”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或许能帮助你走出陌生的领地。‎ D.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认为,中央安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民众高度关注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应改为“学会了享受安逸,造成了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C项,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该为“对于我们来说,文学审美是陌生的概念”。D项,成分残缺,应成为高度关切的“事项”“话题”,缺宾语。‎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C项不合逻辑。‎ ‎19. 呼吁道德无可厚非, ① 别道德绑架, ②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道德审 判。这种挟持了“道德优越感”的行为, ③ 涉嫌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④ ‎ 是以善之名的作恶。在这个点上,公众应该勇敢智慧地对道德绑架说“不”,并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 ⑤ 不是单纯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判断对错。这样以来, ⑥ 能营造良好的行善氛围。( )‎ ‎①‎ ‎②‎ ‎③‎ ‎④ ‎ ‎⑤‎ ‎ ⑥‎ A 而 甚至 既 也 只要 就 B 而 或者 不仅 而且 只要 就 C 但 或者 不仅 而且 而 才 D 但 甚至 既 也 而 才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运用。本①处有明显的转折,“而”“但”都有转折的意思,这里用“而”与前文不连贯,故排除A、B,“或者”表并列或选择关系,②处是递进关系,应该用“甚至”,故排除C。答案选D。‎ ‎20.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①____________,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②_____________,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 (2).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 (3). ③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添加语句的题目,最近几年新课标卷出的较多,该题型确实能好考核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答题是注意上下文的文意的衔接,①前面列举种种现象,后面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加入的这句应该是“社会”和“流行语”的关系,及“流行语是这回心理状态的反应”之类的文字;②的后面“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由此可以加入“随 着社会的发展”等词语;③前面是“但”引导的句子,应和前面的语意构成转折,前面的语意是“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相对“一部分”后面应是“整体”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我介意”以个人不适体验来引起吸烟者的自觉行为克制,委婉易被接受;“不可以”则从受众客观感受出发,明确禁止吸烟者的行为,警示效果明显。‎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题干要求“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暗示“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我介意”以个人不适体验来引起吸烟者的自觉行为克制,委婉易被接受;“不可以”则从受众客观感受出发,明确禁止吸烟者的行为,警示效果明显。‎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视频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生活,有人觉得既简单又复杂,有人觉得既沉重又轻松,有人觉得既充满希望又前途渺茫,有人觉得既平凡又伟大……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正源于这些,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 除了这些看法,你对生活还有哪些独特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自主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人生本该丰富多彩 是谁,在南山之下悠然采菊,领悟着生活的真意?是谁,在骤风疏雨的夜后细声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品味着生活的闲适?是谁,在陇亩之间高歌《梁父吟》,欣然自比于管仲;乐毅,在田园中自得其乐?问之:何以能如此?”答曰:为生活中留一道缝隙,在缝隙里见精彩人生!‎ 思及先贤,历史滚滚的浪潮终究淹不过理性的光芒,在生活中为自己留一道缝隙,足以丰盛整个人生。我们生活在忙碌的社会种,在停下喘息的那一刻,为什么不学学古人,为生活留一道缝隙,悠然地栖息?我们不是大诗人大文豪,但我们能够为自己留一道缝隙,淡然而过。‎ 留一道缝隙,陶潜于自然中得到了精彩的人生,当他目睹官场的黑暗,不愿与那些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慨然而道:“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丢弃那顶在他眼中一文不值的乌纱帽,心入自然。于是,他能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能够在南山下悠然采菊,心无外物。陶潜”大隐隐于市”,心远而无车马喧,淡泊名利。他放弃乐对功名利碌的追求,在生活中留一道缝隙,充实快乐的生活,完美了他的人生。‎ 留一道缝隙,诸葛孔明得到了精彩的人生。午睡后口云一绝:大梦谁先觉?贫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足以见其心境之淡然。在明智的将领未出现潜前,他为生活留一道缝隙,而没有去追求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宁愿在山野之地躬耕陇亩。在功名利碌得诱惑面前,他淡然处之,在缝隙中充实着自己终于等到乐刘备得三顾茅庐。卧龙现而天下变,遂“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其功绩震古烁今。诸葛孔明退了一步,在人生的缝隙中伺机而动,最终他名垂青史。‎ 为生活留一道缝隙,不是在逃避,而是为了赢取更多,留一道缝隙,不是打破人生,而是热闹感人生更丰富多采。生活不是每天挤在一堆的计划中,留一道缝隙,能让人生更精彩。‎ 又见悠然采菊的老人,又见委婉评花的女子,又见快乐高歌的军师,他们在为自己留的一道缝隙中,精彩了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注意抓住材料的重点句子“生活就是这样,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正源于这些,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要求“除了这些看法,你对生活还有哪些独特感受”,由此所选取立意明确表现对立统一,可直接提取生活层面中的对立统一,如痛并快乐着,取舍有得的,闲逸忙碌的,福祸相依的……;也可以把生活比作某一事物,如生活是一首歌,则提取对立统一,有低沉有高亢;也可从生活的内涵角度,发掘精神和物质层面,提取对立统一即可,如生活不只需要面包,还需要水仙花。行文时注意抓住“生活”的多彩,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正反对照的方式组织材料。‎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辩证的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