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分为3个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8年1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 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法,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笔下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 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 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 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 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 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5.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6分) 6.文中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 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跟河南 "禁炮令"的朝令夕改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 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较为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 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探讨。 D.材料四偏重议论,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 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进行简要说明。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题。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 颂德/ 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 德/ 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 颂德/ 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 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 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 还擅长骑射。 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 被称为"良政"。 C.令狐熙深受百姓爱戴。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 境迎接,欢呼叫喊。 D.令狐熙晚年令人叹息。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 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5分) (2)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5分) (二)古诗词鉴赏(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项是( )(3分)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 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 为,以物衬人。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 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心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春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个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____、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____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学形式。①__________,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回爆竹声声”。②__________。所谓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③__________,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红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 21. 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分为3个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答案:1.C;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扩大范围,“只把……”理解有误,原文是“今人……不少人……”。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根据原文的意思,避免匠气的条件还有“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答案:4.C; 5.①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②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③“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6.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解析:4.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结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等的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对文本进行全盘分析,准确理解选项所涵盖的内容,看它是否依据文章内容进行了准确地分析、概括。A项是对小说结构的分析,B项是对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分析,C项是对表现人物感情的手法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A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B项,“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5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腈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因此,标题是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探究标题作用(妙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文章从养羊、参观羊、宰羊、熬羊到一碗羊肉汤,都是围绕标题展开,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从这碗汤里,读者看到了刘乡长的头脑灵活、缺乏原则和远见,看到了张书记的重形式,不务实等,可见标题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使牧场消失的正是这碗羊肉汤,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斥责了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答案:7.B; 8.B; 解析:7.“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要注意地域特点”原文无依据。 9.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蜒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昧儿”。②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 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共19分) .答案:10.B; 11.B; 12.D; 13.(1)令狐熙一到汴州上任,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 (2)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认为事情确实如此,就派使者把令狐熙押送到京师来。 解析:10.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A项,“甘露/降于庭前柳树”错,C项,“行台/度支尚书”错,D项,“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错。故选B。 11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道德经》不是儒家经典。故选B。 12.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受李佛子贿赂”错,他是被诬告的。故选D。 13.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注意,下车:到任既而:不久;以为:认为;信然:确实如此;锁:押送;诣:到; 【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世代为西州富豪大户。父亲叫令狐整,是北周的官员,官至大将军,始州 、丰州刺史。熙性格严肃庄重,有宽宏的气量,即使在自己家,也整天庄重、严肃。不胡乱交往宾客,凡是交往的宾客,一定是当代的知名人士。他博览群书,尤其通晓《周礼》《仪礼》和《礼记》,擅长骑射,懂得音律。因通晓儒家经典被征召出来授以吏部上士,不久,又被授予都督、辅国将军,改任夏官府都上士,在所任的官职上都表现得很有能力,因此很出名。隋高祖受禅让登基时,令狐熙被授予沧州刺史。任职几年,沧州风俗教化广布,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皇上到了洛阳,令狐熙来朝见(皇帝),属下和百姓都担心他被调任,站在道路上悲伤哭泣。等到令狐熙又回来,百姓出境迎接拜见,欢呼着挤满了道路。在州任职时常获得白乌、白、嘉麦等吉祥物,甘露降到院子里的柳树上。开皇八年,调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怀念他,一起为他立碑颂德。到行台废置时,他被授予并州总管司马。以后又被征召为雍州别驾。不久任长史,升任鸿胪卿。后来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赞聪明能干,皇上很信任他。皇上祭祀泰山还京,半路上住宿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上任,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勒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皇上因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部落首领互相说:“以前的总管,总以兵力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以手教晓喻我们,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他在职几年,上表说:“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衰老了。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皇上听了很怀疑。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押送令狐熙到京师来。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二)古诗词鉴赏(共2题,共9分) 14.答案:B; 15.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分析有误。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故选B项。 15.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要求分析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天际征鸿”,词人是借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来表达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结合词下面的背景理解),“雨恨云愁”中,“恨”“愁”,足见心中堆积的愁之深。 “谁会凭阑意”,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知音难觅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每空1分) 16.(1)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个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答案:17.B; 18.C; 19.D解析:17.①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句子中对应着“中国文化”,强调的应该是“陈旧的”,而没有强调“老规矩”,所以这里应该用“抱残守缺”。 ②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根据文意,“继往开来”符合语境。 ③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正确。万人ー心:指一万人一条心,众人团结一致。不符合语境。 ④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祸福相生:指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根据文意,“相融相生”符合文意。 18.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该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组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选C。 19.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的”或者“借助……”;第二处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0.答案:①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②春联还要有横批;③春联寓意吉祥; 21、答案:(1)“笑纳” 改为“接受”;(2)“爱戴”改为“爱护”; (3)“您的犬子”改为“令郎”;(4)“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5)“惠赠”改为“敬赠”。 四、作文(60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内涵。分析材料,找到关键词,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这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阴暗的角落”与“灿烂的光芒”。 角落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之处的凹角。 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 “明媚”是指景物鲜明可爱、明亮动人,可以引申为内心充满阳光,心灵美好,品质高尚等。 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但题目是一个偏正型短语,应突出修饰限制部分。 行文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灿烂的光芒”,可以表述为:虽然是角落,但有光芒。 从文体来看,材料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通过写人记事,突出角落的“灿烂的光芒”; 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具体立意参考如下: (1)写一个地方。可写某一地方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但有着淳朴的民风、古典的气息、美丽的传说。或是某位名人的故乡,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某个荒凉偏远的地方,因某人的出现,或某件事的发生,或某项政策的实施,从而变得美丽富饶。 (2)写一个人或一类人。可虚实结合,写某人处在角落,不受人重视,但他有着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或写他经过个人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都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一类人,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群,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以称作明媚的角落。 (3)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某人内心世界孤寂消极,因某一个人的出现或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充满阳光,活泼开朗起来,他的内心变成了明媚的角落。 (4)编写历史故事。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官场失意,被贬到偏远的地区,但他们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开朗乐观,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给偏远的地方带来明媚的阳光。可写的角度很多,如同学们可写城中的一角——书店,家中的一角——书桌,它们都可看作是明媚的角落。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参考范文: 明媚的角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坐在西行的马车上,眼中满是迷茫和痛苦。 年纪轻轻便深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年仅不惑便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眼中的皇帝勤政爱民,自以为得遇明君,心中所想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上书言事,大陈鸦片之弊,手捧尚方宝剑开赴广州。虎门销烟,你一举成名,何等的意气风发?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但为何却又一贬到底?伊犁,你这次被贬的目的地,一个除了沙子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难道皇帝不是原来的皇帝了吗?难道天朝大国竟胜不过外夷?你心中的理想、抱负在一瞬间全部成为了空想,有的只是西行路上的漫漫黄沙,有的只是那总也走不到的不毛之地——伊犁。 哦,终于到了西安,再向西行使再也看不到城市的影子了,本应该继续西行,但是你却病倒了。大病之中,你想到了西湖上的苏堤,想到了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想到了“一片江山尽姓韩”,想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韩愈……于是,你疾步西行,去奔赴那原本是苦难现在却成了机遇的贬谪之地。你号召人们开垦荒田,加大生产;供水不足,你便带领人们开渠挖沟……经过你的努力。原本处在荒蛮状态的伊犁人们吃饱了肚子。改善了生存、条件,逐步摆脱了蒙昧,思想得到了教育,社会风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你就像光彩夺目的太阳。在广州,你可以光芒万丈;在伊犁,你仍然光彩四射。虽然远离京师,远离繁华,偏处一隅,但你没有沉默。因为你的到来,一切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的漫天风沙得到了扼制,曾经的落后野蛮得到了开化,曾经的风餐露宿、饿殍遍野、衣不遮体永远成为了历史……原本黑暗落后的角落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明媚温暖起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即使在重病之中,你所想的仍然是苍生百姓。没有往日的喧嚣,没有繁忙的应酬,你的心中只有伊犁,只有伊犁人民,你所想的只是让伊犁人们看到明媚的阳光。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伊犁的明媚,伊犁人民也因为你的到来而心中逐渐明媚起来。相信伊犁人民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让这里更加温暖。也相信我们的雄鸡版图。肯定会成为一片更加明媚的热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