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4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考点4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探究题中比较难的一种,对考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有比较高 的要求,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其命题的基本形式 是命题人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提出问题,给出几种不同的理解,问你同意哪一种,并说 明理由。或直接提供一种见解,问你这种见解是否合理。还有的是问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 理或者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请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干会给出相对明确的答题方向,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思考,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进行探究。预计 2019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会考 查这一考点,考生要做好复习备考。 考向一 探究文本启发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盲犬的眼睛 毛丹青 ①去东京的那天早上气温很低,穿大衣还觉得冷,可能是海风太大的缘故,我的脸上有点儿像被细沙 撒了一把一样,十分痒。 ②去车站的途中,看见几位遛狗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都穿得很厚,棉帽子也戴得很严实,唯 独那活蹦乱跳的狗狗显得非常洒脱,它们不顾主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个劲儿往前跑,狗狗是主人,而人 是奴仆!而且,有位女人的嘴里一直唠叨,大致意思是:“狗狗别着急哦,一大早都是你的呀!”这是挺 动漫的一个情景! ③从神户到大阪坐车的时间不过 30 分钟,到了新大阪车站以后再换乘新干线开往东京。距离上很远, 但交通方便,我要办个什么急事儿,从家里到东京当天去当天回也是来得及的,只不过坐在新干线上的时 间很长,往返路程加到一起需要 5 个多小时。 ④坐列车坐得时间一长,遇见的事情就多。除了看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也会遇上令人难忘的情景。这 回我遇上的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导盲犬。 ⑤当时他坐在我的边上,一直到他牵着的狗趴在他脚下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他是盲人:看上去,他 是一位长者,衣冠楚楚,很有绅士风度。他戴了一副眼镜,黑边儿的,但不是墨镜。一双眼睛也不是闭上 的,而是睁开的。每次他挪动身子的时候,总会向我示意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有点儿像鞠躬的样子。不 2 经意间,我发现他的眼珠是配上去的,人工制作的,挺大的,但视线是笔直的。 ⑥显然,他的狗是导盲专用犬,对主人的体贴无微不至。比如,它的主人脱大衣的时候,随手把票往 前一放,导盲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一口把车票咬在嘴里,等主人把大衣放到衣架上以后再把嘴放到主人 的手上。它把票还给他,舌头伸了出来,眼神十分温柔,尽管他看不见它,但他抚摸它的头,它的尾巴则 高兴地摇摆起来。 ⑦在整个旅途中,导盲犬一直趴在主人的脚边,而且眼睛始终跟主人保持一致。长者坐在座位上一点 儿也不显得疲劳,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目光”似乎老是望着前方,也许是车厢的前方有一块电子新闻显示 屏的缘故,长者就像看到了每一条流动新闻,尽管他没有表情,但总是一副领悟到了什么的样子。导盲犬 跟主人完全一样,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 ⑧人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但导盲犬因为主人的“看不见”却在死死地往上看。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 的,可当我看到导盲犬带主人下车的时候,那些隐隐约约的可怜则完全被打消了。 ⑨车到了东京站,导盲犬从地上站起来,与其说它是站起来的,不如说它是缓缓地从地上升起来的。 因为这时我才看清楚,它是一条很大的狗,金黄色的毛儿,油光油光的,非常威风,也许它往上看的时间 太长了,眼眶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⑩导盲犬的动作是敏捷的,它抬起前爪,为主人开道,一边慢慢地往前走,一边把尾巴摇到主人的大 衣上,几乎要把主人跟它衔接成一体。车厢门打开了,当长者走到跟前儿的时候,导盲犬忽然横着趴到了 地上,一动也不动。仔细看去,原来车厢与站台之间有一块挺大的空隙,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连视力很好 的人都会摔倒的。 ⑪导盲犬用它的身体为主人垫平了这条通道!它在他的面前就像一张厚厚的金毯一样,光彩夺目。 ⑫东京是繁忙的,车站上似乎没有任何人留意到这一瞬间,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 分开的。于是,我想,如果下次再来东京,从一出家门开始,只要遇上狗狗,我都要多看它们几眼! (选自《读者》,有删改) “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其实,“人与自然”是一 个永恒的话题,请就这一话题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导盲犬与它的主人之间显得十分默契,这不仅说明了人与狗之间的和谐,也进一步暗示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对于大自然,我们不仅仅要保护,更应该尊重。只有我们尊重自然,自然才 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正如本文所讲述的那样,主人对狗是尊重的,而狗也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主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构成美丽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联系全文,同时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组织答案。对于本题而言,考生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解题:首先概括文中导盲犬与 3 主人的故事,然后由此故事引发出“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进一步阐述观点看 法。从题干中的“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可以看出,作者倾向于“人与自然” 的和谐,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可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展开内容。 名师点睛 1.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散文往往涉及作品主题、艺术特 色、材料组织、审美价值等的深层思考,小说则往往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艺术价值的多 维解读。对于这些题型,考生必须调动相应的知识储备,并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2.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探究性试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 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文本是考生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任何一个探究性试题都源自文本,所以考 生应结合全文来阐释。如上题,试题考查的是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探究,但事实上考生在答题时不 是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依据文本内容去探究。 3.掌握解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考生要牢记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模式: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 点。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议论和抒情中总有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因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句子来明确文 本材料的观点。小说类文本往往在文章结尾或者行文中透露出来一定的观点或者哲理,而考生只要认真揣 摩便不难体会出其观点或者哲理。此外,在分析了文本材料中的观点以后,考生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 度,且要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藤 鲍尔吉·原野【注】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树似根。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想去一切地方。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 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 一步。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 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 了森林里的蛛网。 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接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卧,成了桌椅板凳 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 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4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 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 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 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因此,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 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做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 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 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 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 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 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 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 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而自纠结。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 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 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 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原文有删改) 【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 作者借藤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答案】示例一 我们要像藤一样保持一种好奇心,拥有一种探索和冒险精神。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 失去了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探索,如果我们想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 域,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学#@ 示例二 我们要像藤一样善于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自我。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发 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借助阅读,丰富我们的阅历,提 高我们的能力,增强我们的修养;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我;还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我们 的工作。 5 考向二 探究多方观点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 近山廓,美丽多姿。树、竹、茶垄,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里,一元一斤;芽茶装在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 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 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 “破除迷信”运动,她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 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 “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 吧!” 工作组组长了解到这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 6 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表面是爱民的典范, 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无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 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无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 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百多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 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无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 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 古代奔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7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 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原文有删改)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 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示例一 认为自然合理。(1)从内容来看,徐阿婆一生对清名的追求,就如同朝圣者的虔诚与忠 实的心情;(2)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显得很“另类”,颇有独行侠“独行” 的意味;(3)从作者的心理感受来看,这种联想很自然巧妙,很好地塑造了徐阿婆这个人物形象。 示例二 认为矫情做作。(1)从人物身份来看,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只是性格使然,作者的引 申联想过分拔高了人物;(2)从文章内容来看,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而且与朝圣者、独行侠 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3)从社会环境来看,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发散的、辩证的思维 理解文本。本文以“我”的视角,写了一位一世坚持守住自己清名的徐阿婆的故事,重点写了其因丈夫进 学习班而还米、因自己的认养人贪污受贿而还钱、拒绝“我”的帮助三件事。面对徐阿婆,“我”的心理经 历了“钦佩—同情感慨—惊愕无语—愀然怆然—羞愧至极”的过程。考生在分析时,要从文章内容、人物 形象、“我”的心理、别人的反应、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 欢儿,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串串肥大的榆钱儿。可到了傍晚,鸡子该续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 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 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 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喔喔喔”,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 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8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 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 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 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 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 10 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 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 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 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儿,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便“路过”王五的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 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 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家房门。王 五出来了,他问小麦,出了啥事?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 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 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我去村卫生所拿 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 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钱,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 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 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 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 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 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的一个洼地里找到了 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 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 9 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儿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 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谊还要紧? (原文有删改)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是败笔。请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观点一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安排很精彩。(1)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一家人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后来王五又 送来了红公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 客”进一步表现小麦一家朴实善良,重视乡情。(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更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小麦优 秀品质的赞美。 观点二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是一处拙劣的败笔。(1)从情节发 展角度看,丢鸡—找鸡—得鸡,故事已经圆满,费尽周折,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让人难 以理解,因此,“杀鸡”这个结尾画蛇添足,是一处败笔。(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 把鸡子放在重要位置,前面有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在小麦两口子心中的地位,现在鸡子找到了,理应珍 惜才对,“杀鸡”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由于这个情节与小麦的性格、心理 相矛盾,反而冲淡了作者寄托在小麦身上的思想倾向。 都要说明阐述角度并进行具体分析。 名师点睛 解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试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观点的选取。“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上述题的题干中已经设计了两个观点,“精彩”或“败笔”,考生必须先在二者之中选取一种。 二是观点的探究。“探究多角度”,角度的选择要与问题的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如对某个情节作用的探 究,可以从情节自身发展需要、对相关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表达等角度展开探究。 10 三是答案层次分明。按“观点+理由①+理由②+理由③”的形式组织答案。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抓住论 据,服务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萤火虫去 罗文发 小翔念三年级,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在乡下的树丛里它们就像一朵朵闪闪发亮的蓝绒花。 于是他提出暑假要到乡下叔公那里去看看,因为他爸爸说过,夏夜那里有数不清的萤火虫。 七月的那天,我和小翔来到了牛石村,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 深而渐浅,山后可见一条小溪,叮当而流。 叔公讲,前几夜老天爷也助兴,月下枝影吊吊,村里的人就如看夜戏。 我就冲小翔讲,那我们就等着今晚的这场好戏开锣吧。 “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给我们补了这么一句。 小翔站在夜天里神思恍惚:“月亮呢?萤火虫在哪儿?” 我说莫慌,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把一身风尘抖得干干净净,心里别无他念,待夜深一点,萤 火虫就会出来的。 “走,小翔,向着那条溪流前进。” 没有月亮,幸亏我带了手电筒,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的倒影。不想路旁树下 坐着一个举着长竿网兜的人,电筒照去,那网兜上的眼儿还没有芝麻大,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篾片笼, 他像打鱼人,在那里用心候着,“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他瓮声瓮气冲我们这么 叫起。 溪边长满了灌木丛,突见那树冠上升起一点点的蓝色火苗,飘浮起来,我说,萤火虫出来了,小翔你 快看。我真的看到了,它们聚拢来又飞开去,划出几根蓝色的抛物线。“小翔,你看到了吧!”我喊着。 然而刹那间抛物线消失了,前面的高处竟是一团黑,小翔喊着:“黑乎乎的,哪儿有萤火虫啊?” 萤火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难道刚才是我的幻觉,我知道你们的生命周期短,发光发亮的 阶段只有两个星期,莫非我们来晚了,错过了你们绽放极致灿烂的瞬间?我问坐在石上的打鱼人,他说我 本来得就晚,你们凑热闹来得更晚了。谁要你们来啰,我一个人不吱声还行。前几夜一帮子人在这里捕萤 火虫,大部分被他们“捞”跑了,你们今夜又是电筒又是大声,剩下的虫不也吓跑了。 小翔赶忙发问:“叔叔,怎么捞呀?” 他指了指长网兜,拿起它左一捞、右一捞、上一捞、下一捞地做起动作。 难怪小翔叔公说,这个戏好不好看,全靠你们自己掂。 11 我们只好回城了,没想到乡里没有的城里倒有。 花了一百元买了两张萤火虫展的票,这票贵不贵呢?小翔可顾不上想这些。 踏进场子,里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入口处,有几盏灯照着,中间几条走道层层绕绕,草皮和盆栽在 一边组成了萤火虫的展览之地,那是一个蓝色的洞府,无数只宽口的玻璃瓶由低向高成行排放,水晶宫似 的瓶子里萤光荡漾,一个瓶子大概装有十几只飞虫儿,它们不时地朝瓶口飞去,那瓶口的蓝细布上有团团 纱眼,挡住了萤火虫飞出的自由之路,因此它们就循环不止。无数只萤火虫在瓶里共舞,单个看去像一只 蓝荧荧的灯泡,钨丝振荡不已。合起看似一片海,蓝色的海水随风飘荡。 小翔心头一紧,瓶子从手中滑落,好在是草地,瓶子没破,萤火虫只觉天地摇晃,一只接一只地飞到 外面天地,画出一道道光迹。 观众们、孩子们鼓起了掌,他们惊奇于萤火虫画的圈儿。它们绕过小翔的身体,投下丝丝缕缕的蓝纱, 小翔站在那里就像披上了一条蓝围巾。 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学星星眨 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 (摘编自《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从读三年级的小翔的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写起,这样既扣住了小说的标题,又 引出了小说后面的故事情节,匠心独运。 B.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由深而入浅的山色、月下婆娑的枝影、清澈见底的溪流等,这些对牛石村的 描写无一不体现了“我”对它的喜爱。 C.小说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情感,如“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溪边打鱼人 的叫声表达了他对“我”亮电筒惊吓走鱼儿的不满。 D.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中心谋篇布局,分别以“乡下看萤火虫”和“城里看萤火虫”来组织故事 情节,通过“看萤火虫”表现小说的主题。 2.“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的这句话实际上为后面的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文中有 哪几处的情节与此相照应? 3.小说结尾写道:“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 几只,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有人说看到了美,有人说看到了悲凉,你是如何认为的?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美】欧·亨利 一天入夜时分,有个青年男子穿梭在林立的红色楼房间,挨家挨户按铃。在第十二家门前,他把空荡 荡的行李包放在台阶上,然后揩去帽檐和额头上的灰尘。 这是他按响的第十二个门铃。女房东出现在门口。青年问是否有空房出租。 “三楼后头有间屋子,空了快一星期了,看一眼?” 青年跟她上楼。两人不言不语地走在铺着地毯的楼梯上,那地毯已经破烂不堪。 “就是这儿,房间很不错,带家具,难得空出来。自来水在过道尽头。煤气开关在这儿,瞧这壁橱也 很宽敞。过去三个月住在这里的是斯普劳斯和穆尼,他们演过轻松喜剧。” “您这儿住过很多演戏的?” “大部分房客都跟戏剧圈有关系。这儿可是剧院区。” 他租下房间,预付了一周的租金。房东走开时,他终于问出了那个已经问过一千次并且早就挂在舌尖 上的问题。“有个姑娘——名叫瓦什娜——爱洛伊斯·瓦什娜小姐——你记得房客中有过这人吗?她皮肤 白嫩,中等个子,身材苗条,金红色头发,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 “不。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不。总是不。五个月不间断地打听询问,千篇一律的否定回答。他对她独怀真情,一心要找到她。他 确信,她离家之后,一定是受到了这个水边大城市的诱惑,流落在某处。 这个所谓家具齐全的房间迎来了它的新房客,破旧的家具、破烂绸套的沙发……所有这一切折射出一 种似是而非的舒适之感。 房客半躺在一把椅子上,他的呼吸中全都是这个房间的味道——准确地说应该是潮气——那是一股阴 冷的霉味。 突然,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是那么清晰、浓郁而强烈,沁人心脾。 “她住过这个房间!”他确信自己能辨认出属于她的或是她触摸过的任何微小的东西。她曾经喜爱且 专有的这种气味——究竟来自何处? 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狗般,将这间屋子的每个方位都搜了个遍,可丝毫痕迹也未发现。 他想起了房东。他跑下楼。 “请告诉我,我来之前谁住过那个房间?” “就是斯普劳斯和穆尼嘛,我之前说过的。” “斯普劳斯小姐,她长什么样?” 13 “黑头发,矮小,肥胖,脸蛋儿笑嘻嘻的。” “他们之前呢?” “有个单身男人,搞运输的。在他之前是克劳德太太和她的两个孩子;再往前就是老道尔先生,他住 了六个月。再往前我就记不得了。” 他谢了她,慢腾腾地爬回房间。房中一片死寂。木樨草香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破家具陈腐的霉臭, 让人仿佛置身于仓库。 希望破灭,他顿觉信心消失殆尽。他坐在那里,盯着那盏昏黄跳跃的煤气灯。稍许,他走向床边,把 被单撕成长条,然后用刀刃把布条塞进门窗周围的每一条缝隙。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他关上灯,把煤气开 到满档,欣然躺上床。 …… 今晚轮到麦库尔太太做东请喝啤酒了。她取酒回来,和珀迪太太在一个地下幽会场所坐了下来。 “今晚我把三楼后间租了出去,”珀迪太太说,“房客是个年轻人。两个钟头以前他就上床了。” “真有你的,”麦库尔太太羡慕不已,“连那间房都能推销出去!那您告诉他了吗?”最后一句是神 秘兮兮地低声说出来的悄悄话。 “配上家具就是为了出租的。我没告诉他,麦库尔太太。” “咱们就是靠租房过活的。要是知道这房里有人自杀,死在床上,恐怕没人愿意租呢。” “咱们可也得挣钱过日子呀。”珀迪太太说。 “一个星期前我才帮你把三楼后间收拾规矩。那姑娘用煤气就把自己给弄死了——她那小脸蛋儿多甜啊。” “都说她长得俏,”珀迪太太说,“可惜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再来一杯,麦库尔太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男青年夜里挨门挨户按铃的情形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后文情节解答了疑问:他在寻找 一个姑娘。 B.房东太太介绍“房间很不错,带家具”,事实上房间很破旧,小说中对房间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压抑、 沉闷的氛围。 C.男青年寻找的姑娘没有出场,但从文中两处对其外形的简短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漂亮的 女孩儿。 D.小说结尾才揭示了真相,房东太太虽然对自杀的姑娘表示同情,但为了将房子租出去她还是对男青 年说了谎。 2.小说中的男青年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4 3.你认为小说中的“木樨草香”是否真的存在?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峨眉道上 玛拉沁夫 游四川峨眉山,头一天歇脚于山下幽静的报国寺,翌日乘车至净水,再往前就没有公路了。你若想一 览峨眉风采,就得由此徒步爬山。我们同行数十人,大多是青年,起初说笑歌吟,好不热闹。前面是欹路 峻峡,不能并行,大家自然排成一列,缓步前进。随着山路愈加艰险,人们都只顾自己的脚底下,因而起 初那股谈笑风生的劲头,逐渐消失了。最使我们这些来自塞外草原的游客不习惯的,是南方山区那种雨不 像雨,雾不是雾的绵绵水丝,一直打在脸上,全身湿乎乎的,这正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我们这些上年纪的,无心嬉闹,两眼只顾盯着走在自己前头那位的脚后跟,看久了,眼睛有点发花, 赶紧歇住脚,抬起头向四周环视,借以消除昏晕。这时才发觉我们原来走在一片苍楠翠柏之间,附近几户 竹楼式农舍,掩隐在盛开的茶花、玉兰和紫杜鹃的云霞中,农舍旁还有一条山泉淙淙作响,秀气盎然,像 一幅绝妙的水彩画。我有些后悔了。在前边一段路程中,过分注意脚底,老是低头盯着前面那位的脚后跟, 脑海里只留下前面那位带泥的脚后跟的记忆,岂不是太傻气了吗! 我们来到清音阁,稍作歇息。这里的殿宇亭阁,雄峙精雅,别具一格,特别是左右两条飞瀑,奔腾回 旋,由深邃的山洞里发出雄浑的怒吼,的确是个令人流连的处所。但是,我没有久留,因为我的心早就被 另外一个地方吸引,那就是由此向右沿溪上行二华里即可到达的著名的一线天栈道。 栈道,使人想到古代的往事。我们的祖先以何等难以想象的勇敢、毅力和巧技,在那巍巍悬崖、森森 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修成狭窄的桥——栈道。李白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 相钩连”,就是描写当时凿建栈道时艰难而壮烈的情景的。这种栈道使秦蜀相通,后来古代多次大战前的军 事调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 我们来到了“一线天”,仰头望去,在那如同用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两段的险崖绝壁之间,透过茂密的 树丛,露出一线天色。这里崖壁升耸,峡壑险邃,深涧中惊浪雷奔,确有一种“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以 飗飗”的森严气氛 。然而我想象中的那个古代栈道却早已不见踪迹,现在“一线天”曲折险窄的峡谷上, 新建了钢筋水泥的桥梁,红栏绿柱,煞是好看。人们依然称此桥为“栈道”,这也很好,让人们走在坚固的 桥梁上,莫忘古代攀越栈道之艰险。书上介绍说,过去的一线天栈道“险窄简陋,游人时有坠落”,但同时 又说:“峨眉山,峨形容其高,眉形容其秀”。你若身临其境,看一看桥旁岩石上那古代栈道凿眼的痕迹, 再望一眼桥下深涧中黑色激流碎玉崩裂、呼啸而过的景象,你就会从“游人时有坠落”那句话里,体味出 一股“险”劲儿来。 过了一线天栈道,离我们今晚将要投宿的洪椿坪,大约还有十里路。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 15 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正在歇息。走到近处,才发现他们每个人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我怀着好奇心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干什么。他们当中一位长者,指了一下 脚下石阶,操着浓重的川音幽默地说: “干这个!” “铺路?” 他点了点头,并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一段路,被山水冲毁,他们是从十多里以外,开山取石,凿成 石板,背上山去铺修那段被冲毁的路。 他们是峨眉铺路人啊! 峨眉山只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该有多少块石板?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块?全是这样一块块 背上山来的吗?……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 是的,世界上的每条道路,都有它的铺路人;每片田地,都有它的开拓者;每个伟大业绩,都有它的 创建家。我们是后来者,应当永远铭记那些铺路人、开拓者、创建家们的历史功勋,永远向他们倾注诚挚 的敬重之情。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没有他们的辛劳与牺牲,便没有我们的欢乐与幸福。啊,铺路人, 你们都是无名英雄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1.“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作者为什么愧疚? 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峨眉山的特点。 3.本文除了以作者的行踪来记游以外,情感脉络也十分清楚,请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不把文章标题定为“游峨眉山记”,而定为“峨眉道上”?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一、【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 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 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 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16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 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 总算顺当。 @#网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 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 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 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 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 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 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 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 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 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 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 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 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 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 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 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 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 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 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 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 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17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 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 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 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 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 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 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 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 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 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 18 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 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 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 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 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 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 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 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 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 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 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 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 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 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 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 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 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19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 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 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 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 业和狩猎业。 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2016 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4 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 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 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 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 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 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 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20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 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 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 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 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 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 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21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 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 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 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 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 “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闯关检测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个“打鱼人”其实是在捕捉萤火 虫,他的叫声表达的是对“我”亮电筒惊吓走萤火虫的不满。 2.①晚上路旁有个举着长竿网兜的人在捕捉萤火虫,他说前几夜也有一帮子人捕萤火虫。②回到城里,在 萤火虫展上看到了被装在宽口玻璃瓶里的萤火虫。 22 3.示例一:我看到了悲凉。①萤火虫本应该生活在风景优美的乡村,那里才是它们生长和栖息的地方,现 在却被人们为了利益捕捉送进城市。②被送进城市的萤火虫被关在众多的由低向高成行排放的宽口玻璃 瓶中,失去了自由,飞出来的几只更反衬了其他萤火虫的凄惨的命运。③小说通过萤火虫的遭遇意在告 诉我们,再弱小的生命也应被尊重,人类的快乐不能建立在牺牲弱小的生命的基础上。 示例二:我看到了美。①这段描写非常细腻生动,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萤火虫的飞舞写成在跳踢踏舞,并 且将萤火虫与星星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②“我”最终实现了小翔的愿望,小翔和我看 到萤火虫是非常高兴的,所以这段描写也是在表现萤火虫的美。③这样美好的画面衬托了捕捉萤火虫的 人的残忍,正是这样的美好,才更能唤起人们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答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答出这样认为的原因。单看结尾的描写,“跳踢踏舞”“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的确极 具美感;并且与小翔想看萤火虫的前情相联系,也可以认为这是在展现两人看到的萤火虫的美;再与主 题相联系,也可认为美起到了反衬作用,突出了主题。但如果联系整篇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来看,这里更 加突出了萤火虫命运的悲惨。在具体回答时,理由要分条陈述,有理有据。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房东太太虽然对 自杀的姑娘表示同情”错误,小说末尾房东太太和麦库尔太太谈到自杀的姑娘时说“都说她长得俏”“可 惜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流露出的是冷酷无情、麻木残忍。 2.①痴情。他不辞劳苦,辗转各地千方百计地寻找意中人,感到绝望后为她殉情。②敏感。在充斥着阴冷 霉味的出租房里,他竟能闻到木樨草香的味道。③脆弱。希望破灭后,不能坚强地面对生活,而采取极 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3.示例一:真的存在。①男青年清晰地闻到了这股气味,浓郁而强烈,沁人心脾。②男青年深爱女孩,对 23 女孩曾经喜爱且专有的气味记忆深刻,并确认这是女孩曾经喜爱且专有的气味。③小说末尾从房东口中 证实女孩确实在这个房间住过,且间隔的时间才一星期左右。 示例二:不存在。①这仅仅是男青年在心中想象的木樨草香味,男青年久寻意中人而不得产生了幻觉, 以为自己闻到了姑娘喜爱且专有的气味。②肮脏不堪的房间里,散发着霉味,香味不可能存在一星期左 右。③男青年在房间里没有找到香味的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此题,应注意分析“木樨草香” 出现的具体位置,即“木樨草香”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之前“他的呼吸中全都是这个房间的味道 ——准确地说应该是潮气——那是一股阴冷的霉味”,“突然,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是 那么清晰、浓郁而强烈,沁人心脾”,之后“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狗般,将这间屋子的每个方位都搜 了个遍,可丝毫痕迹也未发现”。而更大的背景是,男青年久寻意中人不得,却恰巧住在了她曾经住过 的房子里,在这里他闻到了姑娘喜爱且专有的木樨草香。如果认为真的存在,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心理 等角度寻找香味出现的理由;如果认为不存在,也可从这几个角度寻找香味不可能出现的理由。言之有 理即可。 三 1.自己走在别人铺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辛劳地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与他 们对比,作者感到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词是“愧疚”,解题时要结合前面写自 己爬山的吃力与后面对铺路人的艰辛的感叹来加以分析。 学@# 2.高峻险要;风景秀美。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文中对峨眉山的描写主 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秀美的自然风光,如“附近几户竹楼式农舍,掩隐在盛开的茶花、玉兰和紫 杜鹃的云霞中……”,二是描写山势高峻,道路险要,如“体味出一股‘险’劲儿来”。 3.爬山之初,兴致很高;山路变险,兴致降低;歇息时看到美景,后悔沿途没有赏景;到达一线天栈道, 思接古今,感叹栈道之险;路遇背石人,赞美铺路人。 24 4.①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作者并没有把游览峨眉山的整个过程记录完整,用“游峨眉山记”不合适;② 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描绘峨眉山的风光,而是通过峨眉山路上的所见赞美峨眉山上的铺路人;③用“峨 眉道上”不仅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标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 内容、写作目的两方面来分析。从文章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完整的游记,它没有完整记录作 者的游览经过;从写作目的来看,这篇文章没有重点描写峨眉山风光的美丽,而用很多笔墨写山路的险、 栈道的变化、铺路人,结尾处也抒发了赞叹,由此来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峨眉道上”铺路人 的赞美,用“峨眉道上”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高考链接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 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 案。C 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 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做出的评价。 2.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 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 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做出“共识”评价, 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3.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 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 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 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 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 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 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25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 效果。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 语言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 二 1.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 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 和好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 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 身世,具有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看,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另外,还可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去分析。 2.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 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 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 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3.①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②刚猛傲然,斗志高昂。③沉稳而有智慧。④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 时时保护弱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准文中描写公鹿的语句,从“是一头健壮的 公鹿……很有气势”可以概括出公鹿“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的外形特征。“我”猎杀公鹿、公 鹿与狼的搏斗以及特吉对公鹿的评价等体现了公鹿的“刚猛傲然,斗志高昂”。公鹿在事先负伤的情况下, 从容面对狼的进攻,“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等体现了公鹿的“沉稳”“有智慧”。“鹿 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等体现了公鹿的“头 领气质和牺牲精神”。 学@# 26 4.看法一 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 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 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 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 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 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 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猎的大好时机。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探究题,回答“开 枪”和“不开枪”都可以,在分析时可以从“我”的心理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 题等角度入手,切记不要围绕一点重复论述,要分点分条,理由简明完备。 三 1.C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A 项,根据文本,“我” 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 项,文本中并无“我” “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D 项,“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于文无据。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 “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 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 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 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 发财。 4.示例一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 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 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示例二 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 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 无益。 27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 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 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 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