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2017-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2017-12)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高二12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本次考试有“机阅”专用答题卷,请不要在试卷上答题。‎ ‎3、答题前,请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直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C.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D.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B.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C.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D.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C.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有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敌方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 ‎(有删节) ‎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B.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力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5.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6.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继愈在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当时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基本上冯友兰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的是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stuff),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 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大清华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改成了《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昕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确立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指他抗战期间“贞元之际”(冬春之际的意思)所著的六本书。‎ 任继愈在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 哲人长住,哲理长存。‎ 日来月往,悠悠此心。‎ ‎(选自《一代大师任继愈》,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任继愈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自然与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贺麟是分不开的。 B.冯友兰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所以讲课特别有条理,学生跟着他记的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出版了。 C.冯友兰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并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足见其幽默。 D.作者引述和冯友兰同住一室的郑昕的话:“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意在说明冯友兰像写书机器。 E.“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概括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奠基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地位。‎ ‎8.任继愈为什么列举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这些事例?(2分)‎ ‎9.作为一代哲人,冯友兰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 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臣是以不敢进          逡巡而不敢进 B.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嬴粮而景从 C.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厘去宿弊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2.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鸡豚狗彘之畜 蚓无爪牙之利 B.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C.青,取之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铸以为金人十二 ‎13.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D.“传”是替经书做注的著作,《春秋左氏传》相传就是左丘明注解《春秋》的一部史书。‎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5分)‎ ‎①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3分)‎ ‎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3分)‎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分)‎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滴滴金·梅 ‎ 孙道绚① ‎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②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 注:①孙道绚,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飘零遂与流人伍”,流徒江南,只身寄居一室。‎ ‎②夷门,夷门是战国魏都城的东门,也是大梁(开封)的别称,后泛指城门。‎ ‎ ‎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上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作者身处的环境,借景抒情,间接表现作者的心情;下片直接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B.“飞”字从视觉方面着笔,词人透过窗棂,只见月光飞过林梢,穿入小屋,从不眠者眼中反映出月光的动态,形象生动、深沉在情。 C.“策策”,拟声词,写风穿越竹林的声音,与击柝声、栖鸟动寒梢的声音一起,以动衬静,表现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D. 此词上片以“栖鸟惊躁”结束,下片以“好梦惊回”收尾,虚实结合,前后照应,有力突出了离乱中词人的形象。‎ ‎17.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写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 ‎ 。‎ ‎(2)在《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 。‎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 ‎(4)在《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直接对梅花的姿态和香气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 , 。‎ ‎(5)苏轼在《海棠》中由花及人,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的感情的诗句:‎ ‎ , 。‎ ‎(6)《咏田家》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阶级差距的诗句:‎ ‎ , 。‎ ‎(7)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写马的双耳直竖,四蹄生风,俊健敏捷,骁腾无比的诗句是: , 。‎ ‎(8)欧阳修在《画眉鸟》中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的诗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7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走进阳江文化大讲堂,他一身布衣,娓娓而谈,为现场数百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文学我的梦》的精彩讲座。‎ ‎②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上,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③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④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他们每每独出心裁,制作各样花灯,招揽顾客。‎ ‎⑤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人员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人员。但是,如果监管机构不“开绿灯”和“保航护驾”,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而混迹市场?‎ ‎⑥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航母梦的追梦人们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⑥‎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而且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 B. 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我们比较陌生,如果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使自己走出陌生的境地。 C. 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针对近期哈尔滨被雾霭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     。     ,     ,     ,‎ ‎     ,     。世界各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都出现过这种趋势。 ①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 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适应不可改变 ③犹如滚雪球一样 ④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 ⑤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 ⑥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 A.②③⑥④⑤① B.⑤①②⑥③④ C.②④⑥③①⑤ D.⑤②③⑥④①‎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叫“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推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 ‎ 五、作文 ‎23.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美国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1997年凭借《泰坦尼克号》蜚声全球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追求奥斯卡的道路上陪跑了22年,终于拿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小金人。‎ 他在获奖感言中如此说道:“……我们不要把我们得到的一切都看做天经地义,就如我不会把今晚的荣誉看做理所当然。”‎ 请根据获奖感言,结合生活阅历,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 成外12月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 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C.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D.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 ‎,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B.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C.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D.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C.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有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答案: 1.D; “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错,“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不是目的。 2.C; “唯一标准”错,原文是“基本依据”;同时“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秦汉时期就提出的。‎ ‎3.B D 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第二种失败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 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敌方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 ‎(有删节) ‎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B.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力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5.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6.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4.A;‎ ‎5.①突出战事惨烈。与前文中宁静美丽的画面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战事的惨烈。②推动情节发展。日薄西山的画面描写,突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下文即将开始的第十次冲锋。③以一天结束时的“黄昏落日”暗示主人公最终失败的结局。 6.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枪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枪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文章结构来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④从表达效果上看,本应是胜利者的“他”竟然在还没有看清山顶的景象时就选择了开枪自杀,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解析: 4.B应该是表现他的悲愤、恐怖、暴怒等情感以及拼到底的决心;C“为下面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错,应该是为他的“第二种失败”埋下伏笔;D“败局已定”是他的感受,而不是事实,“第二种失败”不是指全军覆没,而是指他惧怕失败以及失败后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打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BD考核内容,选项AC考核手法。 5.景物描写注意其渲染气氛的作用,然后从暗示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暗示主题的角度作答。此题主要是渲染、推动情节和暗示结局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6.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注意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同时注意回答哪些出人意料,哪些在情理之中。‎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任继愈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当时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基本上冯友兰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的是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stuff),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 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手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大清华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改成《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昕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确立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指他抗日战争期间“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任继愈在他的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 哲人长住,哲理长存。‎ 日来月往,悠悠此心。‎ ‎(选自《一代大师任继愈》,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任继愈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自然与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贺麟是分不开的。 B.冯友兰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所以讲课特别有条理,学生跟着他记的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出版了。 C.冯友兰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并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足见其幽默。 D.作者引述和冯友兰同住一室的郑昕的话:“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意在说明冯友兰像写书机器。 E.“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概括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奠基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地位。‎ ‎8.任继愈为什么列举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这些事例?(2分)‎ ‎9.作为一代哲人,冯友兰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4分) ‎ 答案: 7.C E; A项,听老师上课,和跟从老师学习是不一样的,所以“师从冯友兰”于文无据; B项,“不用整理就出版了”错,原文是假设,以此突出冯友兰讲课的条理性和无废话; D项,这样表述带有贬义,此比喻表现了冯友兰的勤奋。‎ ‎8.任继愈用这些出口成章的典型事例来衬托冯友兰晚年“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可“传世”‎ 的书,突出了先生的不同寻常;表达了任继愈对老师冯友兰先生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9.示例:①思维非常清晰,有条理;②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③理论形象化,非常有幽默感;④勤于思考,深思慎取;⑤写作勤奋,能坚持不懈。 ‎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臣是以不敢进          逡巡而不敢进 B.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嬴粮而景从 C.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厘去宿弊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2.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鸡豚狗彘之畜 蚓无爪牙之利 B.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C.青,取之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铸以为金人十二 ‎13.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D.“传”是替经书做注的著作,《春秋左氏传》相传就是左丘明注解《春秋》的一部史书。‎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5分)‎ ‎①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3分)‎ ‎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3分)‎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分)‎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分)‎ 答案: 10.B; ‎ ‎11.D A.臣是以不敢进 (进言) 逡巡而不敢进(进犯,进攻) B.太宗以其忠,多从之(听从)嬴粮而景从(跟随跟从) C.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收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D.厘去宿弊(弊病缺点毛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毛病)‎ ‎12.A A.鸡豚狗彘之畜 (宾前)蚓无爪牙之利(定后) B.树之以桑 (状后)申之以孝悌之义(状后) C.青,取之于蓝(状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后)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后) 铸以为金人十二(定后)‎ ‎13.A; “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14.D; 陈恕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亊是在他荐寇准之后 ‎15.①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 ‎②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 翻译:陈恕,字仲言,是洪州南昌人。小时候做过县吏,改变旧习,发愤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洪州通判,陈恕以自已家在洪州辞官(各朝几乎都有规定不得在家乡为官)。改任澧州通判。澧州自唐末起就是节度使兼管,官吏多凭借登记财物的账簿侵吞财物。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做官有才闻名于世。正好赶上契丹撤军,召入朝廷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升为右谏议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圣旨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罝使。宋太宗问他农业和作战的关系,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太宗说:“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完善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不久做了代州知州,可以参与吏部举士考选,选拔职官,授予盐铁使。陈恕有心計,整治清理积久的弊病毛病,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題词“真盐铁陈恕”‎ ‎。陈恕每次在偏殿奏亊,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常提出责问。他就收回手板恭敬不安地不断后退,一直退到大殿墙边站立,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谨地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像这样有时会有三四次。太宗因为他的忠心,大多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升至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郎中,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很赞许他。咸平二年,真宗北巡,让陈恕担任行在转运使。不久陈恕以母亲老了为曲请求解任,真宗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咸平五年,负责科举考试。陈恕因为自已是洪州人避嫌,凡是江南的贡士都被清退。又援引“贡举非其人”(就是“推举的人不优秀”)的律条,所以取士很少,而所取的举人以王曾为首,等到廷试糊名考试,王曾又考了第一等,当时人们都称赞陈恕所举得人。陈恕对母亲很孝顺,母亲亡故,过度哀伤思慕,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服丧期没满而起用,升为尚书左丞、代理开封府知府。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凡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真宗说:“你找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就听任你离开。”当时寇准被罢枢密使一职,陈恕就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寇准就收检搜寻陈恕前后改革兴立的事务,分类成册,加上陈恕出的榜文,重新刻印,亲自到陈恕家请陈恕决断签署。陈恕也不谦让,一一进行签署,从此担任三司主管的官员都遵循他的旧制。‎ ‎(二)诗歌鉴赏(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滴滴金·梅 ‎ 孙道绚① ‎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②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 注:①孙道绚,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飘零遂与流人伍”,流徒江南,只身寄居一室。‎ ‎②夷门,夷门是战国魏都城的东门,也是大梁(开封)的别称,后泛指城门。‎ ‎ ‎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作上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作者身处的环境,借景抒情,间接表现作者的心情;下片直接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B.“飞”字从视觉方面着笔,词人透过窗棂,只见月光飞过林梢,穿入小屋,从不眠者眼中反映出月光的动态,形象生动、深沉在情。 C.“策策”,拟声词,写风穿越竹林的声音,与击柝声、栖鸟动寒梢的声音一起,以动衬静,表现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D. 此词上片以“栖鸟惊躁”结束,下片以“好梦惊回”收尾,虚实结合,前后照应,有力突出了离乱中词人的形象。‎ ‎17.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6.C; C“以动衬静,表现静谧安详的氛围”错,应为“表现一个流离失所者内心的不安与难受、惶惧”‎ ‎17.①人生短促的感慨。“等闲老去年华促”,诗人感慨时光轻易地溜走,年华逝去,时间紧迫。②零落静寂的孤独。诗人辗转江南,零落江城,老年守寡,唯有幽独的江梅与之相伴。③怀念故都、旧梦难续的悲哀。词人梦中回到夷门,又被惊醒,想重续旧梦已不可能,于是她陷入深深的悲哀。‎ ‎ ‎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写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 ‎ 。‎ ‎(2)在《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 。‎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 ‎(4)在《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直接对梅花的姿态和香气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 , 。‎ ‎(5)苏轼在《海棠》中由花及人,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的感情的诗句:‎ ‎ , 。‎ ‎(6)《咏田家》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阶级差距的诗句:‎ ‎ , 。‎ ‎(7)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中写马的双耳直竖,四蹄生风,俊健敏捷,骁腾无比的诗句是: , 。‎ ‎(8)欧阳修在《画眉鸟》中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的诗句是:‎ ‎ , 。‎ 答案:(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5)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6)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7)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8)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第Ⅱ卷 表达题(7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9.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走进阳江文化大讲堂,他一身布衣,娓娓而谈,为现场数百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文学我的梦》的精彩讲座。‎ ‎②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上,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③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④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他们每每独出心裁,制作各样花灯,招揽顾客。‎ ‎⑤已公布的山东疫苗案涉案人员名单中无任何监管机构人员。但是,如果监管机构不“开绿灯”和“保航护驾”,这些问题疫苗如何能够登堂入室而混迹市场?‎ ‎⑥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航母梦的追梦人们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⑥‎ 答案: C “娓娓而谈”指很动听地不知疲倦地连续说话。用在此处符合语境。“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用在此处合乎语境。“登堂入室”比喻在技艺、文学艺术和其他学问方面有了高深的造诣。用在此处有误。“甘之如饴”指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 ‎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而且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 B. 对“比较文学”这个概念我们比较陌生,如果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使自己走出陌生的境地。 C. 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针对近期哈尔滨被雾霭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广大驾乘人员,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答案: B 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该移到“社会用证单位”后面。 C项搭配不当,“改善”的宾语为“偏见”搭配不当。 D项成分残缺,“针对”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后面加上“的问题”或“的情况”。‎ ‎2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     。     ,     ,     ,‎ ‎     ,     。世界各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都出现过这种趋势。 ①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 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适应不可改变 ③犹如滚雪球一样 ④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 ⑤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 ⑥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 A.②③⑥④⑤① B.⑤①②⑥③④ C.②④⑥③①⑤ D.⑤②③⑥④①‎ ‎ ‎ 答案: C 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答题时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语排序即可。语段开始说“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分析六个句子,对应“客观规律”的,只有②,因此第一空为②;这样可排除B、D两项。再分析其它五个句子,发现①③⑤三个句子内容与“滚雪球”有关,应联接在一起,并且③在前面,据此可知答案为C。‎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叫“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推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 ‎ 答案:① 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 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①横线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前后内容形成对称关系,①处应填入“自己才能生存”。从②处前后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之间有递进关系,中间句应该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处后面强调了底线的重要性,说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东西,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可推断出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 五、作文 ‎23.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美国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1997年凭借《泰坦尼克号》蜚声全球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追求奥斯卡的道路上陪跑了22年,终于拿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小金人。‎ 他在获奖感言中如此说道:“……我们不要把我们得到的一切都看做天经地义,就如我不会把今晚的荣誉看做理所当然。”‎ 请根据获奖感言,结合生活阅历,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 ‎23、思路点拨:‎ 1、 在分析感言时,句中的关键词“不要”“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很是明确的告知,做任何事别人都不会因你的付出而给予重视和仰视,而自己有幸获奖,也不能骄傲狂妄,理当懂得低调做人。为此,从前一小句可想到“付出与给予”“人生没有天经地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从第二句,则考虑“淡看荣誉”“生活没有理所当然”“正视自己”等角度。‎ 2、 还可从获奥斯卡奖这个“荣誉”出发,面对荣耀时, 获奖演员角度考虑“高调与低调”“懂得淡定”。‎ 3、 在审题立意时,还可以结合背景材料中言及成功来之不易,可以从“坚持不懈”“敢于追梦”“奋 ‎ 斗的人生”等角度去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