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浙江省9月联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巴黎圣母院尖顶在橙红色的火舌中渐渐坍(tān)塌、坠落,人们跪地祈(qǐ)祷,痛哭流涕,却无力阻止。‎ B. 从鸿荒时代起。自诩(xǔ)为宇宙之子的人类就开始眺望神秘的星空,但直到今天才找到“黑洞”存在的证据,尽管照片仍带着一股迷幻的 “混(hán)沌”色彩。‎ C. 归根结((jié)底在于“乌合之众”式的遴(líng)选方式,很难为足够重要的职位选出足够优秀的人才,并产生具备足够能量的正向激励。‎ D. 西方式民主以狭隘(ài)的政党及个人利益为至上原则,会导致史无前例的政府停摆、民粹至上、损人利己、霸权横(héng)行的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读音。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题的根本办法。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音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项,“祈(qǐ)”读音错误,应祈( qí)祷。‎ B项,“鸿荒”中的“鸿”错误,应该为“洪”;“混(hán)沌”读音错误,应为混(hùn)沌。‎ C项,“遴(líng)选”读音错误,应为“遴(lín)选”。‎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写作教学让学生读的范文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较高的,一种是比较低的。高的一种是指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是真正典范的文章。这种文章对学生写作上的借鉴意义,主要在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学到的。【乙】这种范文虽然不能作为学生写作直接模仿的对象,但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古人强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易经 》)”,是很有道理的。高的标准是真正的典范.虽然一时学不到,从长远看是必不可少的。【丙】肚子里装几十篇上百篇一流的范文,读得烂熟,渐渐地时其中的妙处了然于心,下笔时就自然得到一些要领了。俗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慎《关于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蹴而就 B. 虽然 C. 烂熟 D. 了然于心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与“就可以学到的”句意重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B项,乙处后引号应该放在“仅得其中”之后,前括号之前。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现在围棋培训的火爆,似乎与过去全民学奥数并驾齐驱甚至赶超的态势——无论中心城区还是市郊,几乎每一个商圈都入驻了儿家青少年围棋培训机构。‎ B. 科学家把由世界八个天文台组成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拍出来的信息统筹整合成一张完整的黑洞照片,使我们对黑洞这种拥有巨大引力场的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 我们将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速金融业开放力度。更好地吸引聚集各类金融机构,使金融业真正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D. 区委办公室表示,下发关于取消公务员4月份所有周末休假的通知,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旅游旺季,更好地服务好游客和市民,保障游客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成分残缺。在“似乎”后加上“有”之类的动词。‎ C.搭配不当。“加速”与“力度”不搭配,应将“加速”改为“加大”。‎ D.句式杂糅。可删去“目的”或“为了”。‎ 故选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阮籍嗜酒如命,说明内心的痛苦程度和个性色彩的强烈。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没从正面回答,却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新语·任诞》)所谓 “垒块”,①________。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做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栽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捐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②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答案】 (1). 是因个性不得充分实现而否定世界,但为保全生命又不能和盘托出,以此在内心产生的郁结之气 (2). 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第①处考查对语境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可联系上下文中的“痛苦”“个性”“代价”“忍耐”等词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是名词解释。第②处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联系上文中“真性情”“真血性”“真意义”“真道德”等短语,再仿照下文的句式组织答案即可。‎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观点。所谓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其实就是一分到底: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要让垃圾真正减量化、资源化,真正的关键在前端分类,即要从各个街道、各个小区、各户居民的家中做起。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请结合上述文字,针对垃圾分类提出两条合理措施,并拟写一则宣传标语。(标语不超过15字)‎ ‎(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奖励性措施,如开展“废品换礼品”活动,将废品合理分类投递后产生积分,再用积分换取礼品。惩戒性措施,如小区内设“桶长制”,开展现场督导,上门纠错,责任登记,拒绝收运等工作。 (2). 倡导低碳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本题紧扣社会热点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考生具有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1)针对垃圾分类提出两条合理措施,需要读清楚文段中出现的问题。“真正的关键在前端分类”,对此可以考虑对居民投放垃圾采取奖惩措施。(2)标语书写注意运用适当修辞方法,语言浅显,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宜言》)‎ 材料二 ‎《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时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1月22日)‎ 材料三 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 材料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 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的道路上,中国正承载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敢要》,《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 ‎7. 下列关于“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B. 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是不可或缺的。‎ C.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 D. 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是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B. “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 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D. 专家指出,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语言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9.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两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7. C 8. C ‎ ‎9. ①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②扶植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出版、发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图书馆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③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C项,“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理解错误。由原文“语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可知,语言是“主要”载体,还有其他的“载体”,并不是“载体”就是语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C项,“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理解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可知,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是“否则”,如果不这样做,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如果这样做了,就不会成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解答时注意认清中国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材料作答即可。由材料三的“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和“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可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由原文“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可知,扶植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出版、发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图书馆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由材料四中的“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可知,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由原文“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可知,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俄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10.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11. 结合选文,概括雯雯的形象特点。‎ ‎12. 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13. 标题“钓梦人”有什么含义?它有什么作用?‎ ‎【答案】10. ①描写多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写出了荷塘生机勃勃的景象。②描写荷叶注重细节描写,多用特写。③多用短句,语言自然流畅。④结尾部分运用说明性语言,内容上与前文形成对照,体现了对白水塘终将消逝的忧思。 ‎ ‎11. ①善于绘画,具有绘画天赋,并善于观察生活,具有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②沉迷读书,笃信知识,天真单纯。③努力寻求解救陷于困境的鱼儿,正直善良。④坚信能找到解救鱼儿的方法,热情执着。 ‎ ‎12. ①运用第一人称,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通过一个父亲的视角,呈现成人和孩子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同反应,丰富了文章的意蕴。③以白水塘鱼儿生存境遇的变化为线索,使得整个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④场景描写虚实结合,增添了文章的童话色彩。 ‎ ‎13. 含义:①指的是在白水塘边的垂钓者,表现了现代人欲望物化带来的生存困境与迷思。②指的是雯雯这样的对生活葆有童心和理想色彩的孩子,代表了现代人的成长与努力方向,拓展了文章意蕴。‎ 作用:①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②具有象征意味,反思在都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进退取舍,“梦”既是人与自然遭遇的困境,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之境,因而“钓梦人”既是困境的制造者,也是困境的超越者,寓意深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需要注意语句使用的艺术手法及词、句式的特点,适当联系具体内容,体味其中表达的情感。语段中的水鸟得意、荷叶的裙边、荷叶沉睡等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荷塘的生机,而这些情节也多是一些细节描写,句式不长,比较简朴自然。此外,结尾也有平铺直叙的说明,与上文的生动描述形成对照,暗暗流露出叙述者对白水塘终将消逝的忧思。‎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根据雯雯的笔下既有花草虫鱼还有垂钓者,且那些垂钓者的状态在雯雯的画里表现得比较贴切,可得出第①点;根据第⑩段,可得出第②点;从雯雯与“我”商讨如何救那些鱼儿,且坚信一定有办法,可得出第③④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从本文来看,“我”是叙述者、参与者,使文章读起来真实、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从叙述角度来看,从“我”这个父亲的视角,呈现成人与孩子的不同,意蕴丰厚;再从情节和场景来看,略有波折、虚实结合,如梦似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标题,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抓住关键词分析技巧或体会其深层含义。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会对小说各要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凸显作品主题等。本题目“钓梦人”,含义就要从“人”的角度考虑,即小说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可指垂钓者,也指观察垂钓者的雯雯这样的孩子。“梦”是困惑,是理想。二个人身上都有这两个特质。本标题的作用,一是线索,二是制造悬念,三可从主题的角度考虑。本文主题为人类如何突破自身造成的困境,找到理想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钓梦人”在文中就是负责解决这一问题的。‎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明]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而为一。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塘外复有一小山,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也。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轩,皮书其内。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绝可爱。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由双洞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焉。‎ 或谓予曰:“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吾子学先王之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予告之曰:“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今天下用兵.南北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 可以枉道而构人?则吾终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后世,何不可哉?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一山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王忠文公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 去:离开 B. 其趋不同也 趋:追求 C. 以俟后世 俟:等待 D. 特吾寄意于斯焉耳 寄意:寄托情感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岿然特起 苍然幕色,自远而起 B. 傅氏有以才学显闻 以其无礼于晋 C. 缘涧而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 吾其可以枉道而徇人 其皆出于此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叙述青岩山的地理位置,山水层次错落有致,叙述条理清晰,青岩山如在目前。‎ B. 文章介绍了青岩山环境清幽,隐居读书观景可为至乐,又通过主客问答,表露出自己不得已而隐居的原因。‎ C. 青岩山环境清幽,景致优雅,因傅光龙才名显著,所以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以读书为乐。‎ D. 作者深得孔子“用行舍藏”之旨,从文中不难感受到他有经世济民之心,对建功立业存在热切的希望。‎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雅宜为隐者之居。‎ ‎(2)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 ‎【答案】14. A 15. A 16. C ‎ ‎17.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 ‎18. (1)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2)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A项,“去:离开”错误。去:距离。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对应相关虚词的用法准确辨析。‎ A.两个“然”都是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意义用法一样。‎ B.介词,“凭借”的意思,“以才学”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显闻”/连词,因为,连接前后分句。‎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副词,表反洁,难道/副词,表揣测,大概。‎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在全面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和傅光龙一起隐居。故选C。‎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则行”“则止”表示前面条件产生的结果,其后均应断开;“……者……也”表示判断,“者”“也”后应分别断开;“勇功智名”修饰“徒”,“勇”前应断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大抵”, 大致; “夷旷”,平坦开阔;“雅”, 助词 用于句首,无实义。(2)“南”、“北”都是名词做状语,在南边、在北边;“而惟利禄之是干”是宾语前置,为“而惟干利禄”,干,追求;“是岂……乎”这难道是……吗?‎ ‎【点睛】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一是多朗诵,形成语感;二是多阅读,开阔视野,在大量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三是多做题,就是要通过做题落实各项文言知识。三者综合起来,效果更显著。‎ 参考译文:青岩山距离义乌县南部有十里之遥,这座山是由临县东阳县的两座山峰延伸过来的.(这两座山峰)往西三十里就到了龙门山,山势越发高峻,从龙门山再往西二十里,就是青岩山。到了这,山就分为两支,南青岩山峰连绵,北青岩陡峭险峻,(南北两山)都向西方曲折连绵,延伸过去。正当两山分开之处,有一座山从分支处出现,山峰圆圆地聚在一起,堆积的样子看上去好像是把珠子串起来,(这座山)叫作齐山。但齐山地势较低,南青岩和北青岩看起来是在环绕着这座齐山,左边高,右边低,齐山前面南北两山好像呈现出龙虎的形状。齐山整齐地在两山之间,齐山的南面有一块平地,方圆大约有一里,在此聚居的百姓都姓傅。齐山外围有两条山涧环绕,这两条山涧源头就是南北青岩分开的地方,从南北两边伴着齐山向西流去,到了这块平坦的地方就合为一条水流。又往西流淌了二三里路,与许多水流汇聚成一个大池塘,叫作新塘,新塘正对着西山起伏相交之处。塘外又有一座小山,高峻挺立,好像要挡住水流。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当初,傅氏有一位因为才学出名,出仕做了侯官县的主簿,名叫傅光龙的人,和我的外婆是同母所生,所以傅氏就是我的母舅家。至正十五年春,我才来到这里,喜欢两条山涧在两山之间流淌,南北青岩朝外环绕,清和秀美之气好像聚居在这里,(我)就到了傅氏居住的地方,在那买了几亩空地,盖了房子住在里面。总共造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屋,屋子外面种上了凤竹草木,右边另外隔了一间小屋,作为藏书的地方。(我)在读书的闲暇时光,出门沿着两条山涧行走。南边山涧的流水稍深,涧石上长着菖蒲,(菖蒲)和奇花异草长在一起,青翠相杂,十分好看。北面山涧的水比较浅,下点小雨,流水冲在石头上,涧水潺潺,流个不停。有几株老梅树,枝干曲折横斜,生在岸边。这里是双涧的交汇处,正对着两山之间向西看去,金华的芙蓉峰近在眼前,好像可以揽入怀中。我在这住着很适意,似乎有终老于此的意思。‎ 有人对我说:“出仕和隐居,这二者追求不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想出来做官的,只不过是厌恶当朝不用自己的主张罢了!您学习先王圣言,况且即将被当朝任用,为什么突然说要隐居呢?”我对他说:“出仕和隐居这两条不同的路,我是不会固执拘泥的。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如今天下大乱,使用武力,大江南北战乱不断,我学的知识不适合当世,难道我一定要追求什么来做官吗?假如我始终不被当朝任用,我难道可以违背正道而曲从他人吗?那么我就在这里住到老,更要仔细研究诸子百家的著作,探究先贤的宗旨,然后通过文辞,写成自成一家的著作,把它藏在名山之中,来等后人发现它的价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君子的进退,要看时局是否行得通,以此来作为检验理想能否实现的标准。所以,(对我来说,)遇到好的时机就要出来做事,长期隐居在深山密林之中而不肯出山,是不对的。生不逢时就停止,急切地来干谒世俗,博取时誉,建功立业,有智谋喜欢积极入世而不懂得及时抽身退步,也是不对的。在一座山的角落里,一条山涧的边上,我特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里。我的进退出处怎么会固执拘泥呢?”‎ 那人没有办法再追问我,我就整理了上面话,张贴在我居处的墙壁之间,作为青岩山居记。‎ ‎(二)‎ 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 张惠言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②冲融:从容。‎ ‎19. 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_之情。“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19. (1). 孤寂 (2). 体验或领会 ‎ ‎20. 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读全诗,结合语境分析解答。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点睛】分析情感,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鉴赏:此词上阕从大处落墨,浮想联翩,由梦中写到梦醒,其间虚实相间,情景相生。奔腾澎湃的海涛声,首先引发的是梦魂飞越的海天之旅。神游宇宙,让梦想驾着天风,自由飞翔,扶摇直上,飞往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仙山。“快趁天风”不只说明风的疾速,而且突出人的快意。涛声随即又幻化咸鱼龙吟啸之音。“何人唤起”三句,按此词谱式的节奏,一般分成三个短句,而从语意讽诵,则可读为“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其中,“一泓杯”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写梦魂飞翔天外,俯眺大海,只似杯水一汪而已。接下去,词人笔触略略点染氛围,清虚寂寞中呈现一片高寒之境。这里,词人翻用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意,而出以问句“高寒谁省”,实含有内心深藏的孤寂。“省”是体验、领会,此境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也非词人所能久驻的。因此,词人笔触一转.用“浮槎”熟典,再叙写寻觅归程,回到人间。“倩浮槎万里”以下,求浮槎,寻归路,意味着壮游奇境的结束。幻梦醒了,美好的空中楼阁消逝了,伴随自己的只有盈耳的涛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有如李白梦游天姥时留下的失落感。‎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海涛声又幻作琴曲遐思,设想成连故事。千载涛声依旧,而时移物换,人间何世,即便有成连那样的高手,对沧海云涛,抚瑶琴弦柱,寻绎清冷的佳趣,今夜却不堪重听了。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接着再由漫漫长夜孤枕听涛拟想明朝“雪昏云醒”光景。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有“昏昏雪意云垂野”之句,这里说“雪昏云醒”,着一“醒”字,厚积的云层似也通宵不倦地在酿着雪意,选字可谓新警,与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看足柳昏花暝”的名句正堪并传。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词人笔下的“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造语新奇,涵盖时空,扫尽阴霾,更新物象,隐寓的是“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超旷胸襟,高咏的是从容立马看风帆的非凡气概。此种胸襟气概,此等朗吟健笔,本身即具美感,即饶具魅力。全词回旋跌宕,气势雄浑,工稳严整,幻笔幽怀,情思缥缈,幽幽折折又若断若续,将闻海涛声的所思所感细腻传出,余意难穷。‎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子曰: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雍也》)‎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依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赖:通”懒”。‎ ‎21. 上述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习”相当于孟子所说的“ ”。‎ ‎22. 孔子、孟子对青少年品性教育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1. 所陷溺其心者 ‎ ‎22. 孔子与孟子都认为环境对青少年品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孔子强调青少年成长以家庭人伦为出发点,和睦家庭人伦关系,而后推己及人,逐渐成长为博学博爱的君子仁人,体现了修身过程中由内而外的个体自主力量。孟子侧重阐述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品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强调由外而内的塑造力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读文段,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和文意。“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所陷溺其心者”,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二者都是说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出二者的共同观点:环境对青少年品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再分别论述孔子和孟子看法的不同。可以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储备进行作答。孔子的“入则……,出则……”说明青少年品性养成是由内而外的。孟子的“富岁”“凶岁”的不同境况下子弟不同状况的对比说明由外而内: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内在品性产生的深刻影响。‎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仁以为己任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 茕茕独立 (7). 竟无语凝噎 (8). 暮霭沉沉楚天阔 (9). 镜中衰鬓已先斑 (10). 出师一表真名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弘、作、僮、茕、凝噎、霭、鬓。‎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扬州文化馆在开馆之初就确立了“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办馆理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其零门槛的做法让文化“进入寻常百胜家”,获得了广泛好评。‎ 材料二 国学大师陈寅俗立下遗嘱,其作品出版必须繁体,而且必须竖排;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因为作者不同意简体字出版而只有繁体字版。这些书籍为阅读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现代社会,常常以零门槛、低门槛来吸引大众,而一些学者却自设门槛,有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文化无门槛 ‎《水浒》一书,堪称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的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  精英嘛,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惟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不然。‎ ‎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其中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传之后人,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乡村普通百姓口中的民歌民谣。倘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诗经》中的305篇作品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 ‎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濡染,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吁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不要将“孩子和污水”等量齐观。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挺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著,哪一部当初不是“俗文学”?‎ ‎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白居易的诗作清新朴实,据传白居易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绝难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  当年曾有不少文化人蔑视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历千万祀,最终化作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两段叙事性材料,两段材料的的内容看似相互是矛盾的,一无门槛,一高门槛。孰是孰非,那就要围绕“门槛”,进行辩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两则对比性的材料中同时出现了“门槛”这一关键词。因而在作文前须对这一形象化用词进行概念界定,即“门槛”在不同的语境中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门槛”可以解读为不利于普通民众进入文化场所开展文化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各式规定等。材料二中的“门槛”可以认为是读懂严肃的学术著作所需具备的学识、能力等条件。本道作文题的写作提示中共有两点,前一点可以对应关键词的概念界定,后一点就需要写作者摆明立场,亮出观点。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前者实施“零门槛”,后者设置“高门槛”,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统一的。只因场合、受众、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做法的差异。‎ 参考立意:‎ ‎①“零门槛”让大众亲近文化,“高门槛”体现学术尊严与价值,降低“门槛”与抬高“门槛”因时因事而需。‎ ‎②亲民文化方可春风化雨。‎ ‎③学术殿堂岂可擅入?‎ ‎④“登堂入室”难矣乎!‎ 最佳立意应是第一种。‎ 例文分析:本文开篇以《水浒》为例,反面论证“门槛”的荒谬。接下来层层深入,分析文化文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无需立“门槛”。结尾卒章显志,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 参考素材 ‎1、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流浪汉被赞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离开。”拾荒者和乞丐进馆阅读遭到市民投诉,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回应。“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的鸿沟的重要机构。”近日,褚树青的这番话再次在网络引发热议。“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连续10年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对于拾荒者和乞丐入馆阅读,杭州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人民日报评论:“暂时的人生境遇,并不能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如若洗净了准备翻书的手,又怎有理由拒绝人汲取知识!知识的殿堂,应向所有求知的人敞开,无论贫富贵贱!”不少网友对杭州图书馆的做法表示赞赏,称知识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向社会传播一股正能量。网友摘星手010说:“图书馆中,乞丐和社会精英平权。”网友山庭顾客表示:“社会缺失的就是这些。本来这些公益可以看作很是理所当然的公平,但是放到当下却显得十分宝贵。”“为每个人提供阅读机会,这才是图书馆的意义所在”。不少网友为褚树青竖起大拇指,称其是“中国好馆长”,认为褚树青的做法是真正的人道和民主。同时,有部分网友也提出,这种模式肯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而这确实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2、屯溪区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满足市民最渴望的文化需求,让市民“文起来”。据区文化馆负责人张晓荣介绍,2012年,老文化馆迎来了转折契机——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新文化馆选址原区交通局大楼。改造后的文化馆面积达2500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培训教室、舞蹈排练房、艺术展厅、录音室等。2015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近年来,区文化馆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形式,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每年积极参与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广场文艺演出,认真组织下基层演出,圆满完成各级重大演出任务。近年来,该馆举办文化下乡和进社区慰问演出等文艺活动多达90余场,观看群众近8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积极创作文艺作品95部,反映未成年人作品6部,反映屯溪区干部群众的作品9部,反映新安山水的书画作品近40幅。‎ ‎3、揭阳市文化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打造了‘零门槛’的群众文化阵地。除了来文化馆参加各种活动,很多市民还通过活动还走上舞台,参加了很多市里、区里举行的大型活动。馆里每天人声鼎沸,到目前,进馆人数达1.5万人次;公益性辅导舞蹈、声乐等课程达到117课次;面向全区中小学开展的“非遗”戏曲进校园共计10场次,受益观众达到3000多人次。‎ ‎4、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