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命题人:李红梅 审题人:杨程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对应题号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 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是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 ‎。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出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作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作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适逢其时。建国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么?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 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等,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 (摘编自邹德艳《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1.请根据原文表述和所学过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组成,按照文学作品的样式来说,元杂剧属于“戏剧”,散曲属于“诗”。‎ ‎ B.王国维认为散曲同一宫调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但杂剧以代言为事,套数以自叙为事。‎ ‎ C.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剧本有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纪君祥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D.用两分法进行元曲研究,因一些研究材料在区分界限上的模糊,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元刊杂剧虽为元人杂剧,但因错讹、残缺甚多,反而不如明代朱有燉的杂剧因追求“金元风范”,而能真实地反映元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 B.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已经步入一个认识的误区。‎ ‎ C.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 D.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认同这一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收入的元曲,排除了元代以外的元杂剧,后人也多依从这种区分,但这种研究方法有局限性。‎ ‎ B.《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对它的研究较少,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 C.无论是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还是元曲研究的分割包片,都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 ‎ D.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收到高度评价;但至于元曲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却没有形成定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林清玄访谈录 (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相关链接】:‎ ‎①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 《人生最美是清欢》‎ ‎②观照文学哲学中的精神,沉默是重要的,因为“敛于中而发于外”,只有最坚挚的沉默后,才有最伟大的作品。这也便是朱子所说的“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 如果未经深沉默想,所发出来的也一定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了。 ——林清玄 《灵性深处开莲花》‎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这篇访谈包括林清玄作品风格成因、作品热卖原因,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对慢生活的理解、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B. “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是林清玄坚守的人生心态,也是他能写出那么清雅的文字的根本原因。‎ C.林清玄觉得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是两回事,受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欢迎无法预期,但让人读懂比受到欢迎更有意义。‎ D.访谈中记者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以直切主题、直接发问为主,兼有推问、旁问,形式上有是非问、特指问。‎ ‎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 ‎ C.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他认为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缺少对古典的深沉默想,发出来的一点点意见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的。‎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6.从文本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二种失败 ‎ 麦家 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这是悲鸣。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日子的开头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从山尖上流过的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但是,突然的、暴躁的枪声很快粉碎了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山坡上已经充满了浓烈的烧焦味和淡淡的血腥气……‎ 是战争打扰了它!‎ 战争今天在这里打响。他奉命要在天黑前拿下山头。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熊熊烈火在燃烧,浓浓硝烟在腾升。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站在他面前的,不是那支他熟识的、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而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 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 冲!‎ 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 满山坡都是一个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全然不顾四伏的杀机,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裸露的山坡上,顿时如同长出了一片蠕动的树林。‎ 枪声紧密。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他们趴在山坡上,一动不动,很安静的样子,温煦的阳光正在为他们做最后一次沐浴。‎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子弹钻进他大腿了!‎ ‎“我冲不上去了!”‎ 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他们跪倒在地,虎视眈眈,似乎在伺机做最后一次跨越。‎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他站不起来!‎ 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他要收获的是近在眼前的这个山头。他必须抱着这个山头去作交代。他觉得喘不过气来,眼前一片死黑。‎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 那是敌人的旗帜!‎ 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喃喃自语。他渴望出现奇迹。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 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宁死也要爬上山顶去!‎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山因此而动摇,天因此而倾斜。他的双手像两把铁铲,要将山坡铲为平地;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 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 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 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是右边的太阳穴。‎ 此时此刻,他是杀手,也是被杀者。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 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对第十次冲锋时的场景描写,既有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战士群体冲锋的“面”的描绘,点面结合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真实感。‎ B、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他的“第二种失败”埋下伏笔。‎ C、 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D、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 E.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意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8.小说中的“他”这个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9.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 弟子盈天下,世遂有“阳明学”云。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无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初, 京师闻变, 诸大臣震惧。兵部尚书王琼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 果奏捷。当是时,谗邪构煽, 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乱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 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 ‎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弘治”是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谥”为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词还有下车、致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王守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十七岁和上饶人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的大意,后来在阳明洞中苦思潜修,顿悟要义,学业大进。 ‎ B.王守仁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他反对当权太监刘瑾滥捕,上疏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 C.王守仁善于用兵,精于奇谋。巡抚南、 赣,他亲率精锐士兵,出其不意直捣贼巢;计取南昌,纵火烧船,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叛乱。 ‎ D.王守仁文武全才,颇受赞誉。他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多次剿贼平乱,战功赫赫,百姓称赞,廷臣颂功,朝廷追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 ‎(1) 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4分)‎ 答: ▲ 。‎ ‎(2) 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5分)‎ 答: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宋)‎ ‎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 生①,虬髯豪客②,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牛角书生:指李密,他曾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②虬髯豪客:指张仲坚,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行侠仗义,为人豪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 A.开篇气势雄劲,从“阴符”“硬弓”“宝刀”见其武将身份,接连使用“一卷”“二石”“百斤”三个 数量词,有助表达奔放的气势。‎ ‎ B.作者长于用典,“牛角书生”“虬髯豪客”分别运用李密、张仲坚的典故,作者以此二人自喻,表明自 己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为人豪爽。 ‎ C.上片实写军旅生涯,叙写了自己主动请缨出战粤地,草拟檄文征讨辽兵之事。塑造了一个能文能武、满 腔热血、慷慨豪迈的英雄形象。 ‎ D.“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一句运用对比,承上启下,以当年眼界高远总上,接着“今折 腰”三字由昔转今,流畅自然。 ‎ E.“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一句中,“草草”写出匆忙之态,“迢迢”写出距离 之远,叠词运用巧妙,音韵和谐。‎ ‎15.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柳永《雨霖铃》中,推想酒醒之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的句子是: ▲ ,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 ”一句承上概括眼前风景,启下引出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述。‎ ‎(3)《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 ▲ , ▲ 。‎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到机读卡对应题号处。(每题3分,共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 ‎②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完璧归赵于你。‎ ‎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商务的无所不至,偏僻的山乡田野也有了搭乘发展快车的可能,正成为新的创业蓝海。‎ ‎④金融危机爆发后,那些握瑾怀瑜的珠宝商们后悔不迭,因未能及时脱手,导致财富急剧缩水。‎ ‎⑤如今有些人,不能自立自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整天无所事事,要么靠社会支援,拾人牙慧,要么依赖父母,当“啃老”族。‎ ‎⑥目前,移动电子支付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有逐步取代现金支付的趋势,甚至有人断言纸币支付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A.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唯有除贪,才能安民心”——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接受越南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越南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成绩仍不足以完全根除贪污腐败与浪费现象的发生。‎ 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担忧。‎ C.“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石培华说。‎ D.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新高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从寻找分数向寻找自己转变。‎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②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③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④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 A.④⑤③①⑥② B.①⑤⑥④②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②④⑥⑤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航天食品与地面普通食品一样,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的,但空间环境的不同和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特点,_① ▲ 。航天食品都是从地球携带到太空的,为了节省空间和有效载荷,② ▲ ;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食欲容易下降,③ ▲ ,以确保航天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同时还应最大程度地考虑到每名航天员的口味。‎ ‎21.下面是四川博物院的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 个字。(5分)‎ ‎ ▲ ‎ ‎ ‎ 四、22.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赵先生来成都旅游,在去酒店的路上将一个背包遗落在网约车上。两小时后,赵先生发现背包遗落并 拨打司机张师傅的手机,请求立即将背包送回,张师傅表示现在生意太好走不开,自己收工后会送回。赵 先生又打电话沟通,被张师傅多次挂断。三小时后,张师傅才将背包送回,并要求收取六十元“误工费”。 赵先生很不满。张师傅称确实耽误了自己的生意,理应收取补偿。此事报道后,引发了热议。‎ 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2017—2018(下)金堂中学高2019届期中试题 语文答案 ‎1.C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C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倍受青睐,元曲研究适逢其时。建国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 ‎3.B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 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4、C(原文中并没有将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截然分开)‎ ‎5、AD(B项“一旦忽视传统”不准确,原文是“完全放弃传统”; C曲解相关链接内容;E项“各种商业炒作现象”错,仅仅是出版界的商业炒作现象)‎ ‎6、(4分) ①清醒的人生认知。快乐比成功重要,提倡从容的慢生活态度——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这两点。这对其清新淡雅的文字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②阅读名家名著。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 ③新闻工作经历。受新闻从业经历的启发,写文章重点突出,文字浅显易懂。(每点2分,两点即可满分)‎ ‎7.CE(C“败局已定”是他的感受,而不是事实,“第二种失败”不是指全军覆没,而是指他惧怕失败以及失败后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打败;E对敌人的强烈的愤慨不对)‎ ‎8(4分).①勇猛,不畏生死。冲锋时奋不顾身,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②坚韧顽强,有血性。九次冲锋失败后,依然能够不屈不挠地发起第十次冲锋;‎ ‎③内心脆弱,害怕失败。他内心脆弱,害怕失败和失败后的一切,在离胜利一步之遥时自杀。(答出任意两点即给满分)‎ ‎9.(6分)①从主题上看,他死在自己的枪下,败给了自己内心的脆弱,性格上的悲剧能更好地深化“人往往被自己打败(第二种失败)”的主题;‎ ‎②‎ 从人物形象上看,用奄奄一息仍紧抱旗杆的伤兵与害怕面对失败而开枪自杀的他形成对比,反衬了他的脆弱,展现了作为英雄的他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文章情节结构上看,小说悲剧式的结尾与开头的悲剧氛围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C ‎11.D、“下车”是指官员新到任。‎ ‎12.A、“顿悟要义”错,原文是“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13.(1)(4分)我想用计阻挠他们。稍稍使得他们迟十天发动那就不用担心了。(“少、迟、旬、患”各1分)‎ ‎(2)(5分) (如果)没有王守仁,东南一带的国事几于败乱。世宗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才即位就催召王守仁入朝受封。(“微、殆、甫、趣”各1分,大意1分)‎ ‎14.BC(B 项由“谈笑皆堪折简招”可知,此处作者讲的是同自己交往的都是像李密、张仲坚那样 的勤学豪爽之人,而非以此自喻。C 项,上片为回忆往事,是虚写而非实写。) ‎ ‎15.(6分)①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从“依稀记”“当年”二句可见作者对往昔慷慨激昂戎马生涯的回忆与怀念。‎ ‎②对如今生活的感伤。从“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可见,当年的英雄气概已经消失,如今受生计所迫,不得不屈居人 下,因而十分伤感。‎ ‎③对当年没能建立军功而感到遗憾与怨悔。“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对自己匆匆离开军旅而感到后悔与羞愧,以 致一直以来无法释怀。‎ ‎④英雄年老,壮志未酬的无奈。从“北望迢迢”可见作者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但如今“帽边鬓改,镜里颜凋”,已 经年老,无力去收复北方土地,因而有英雄年老,壮志未酬之感。(一点 2 分,答对任何三点得满分) ‎ ‎16.(8分)(1)杨柳岸,晓风残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7.B、①‎ ‎ 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②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后面 “于你”重复。 ‎ ‎③无所不至: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也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这里用到了第一种义项,指没有什么没做到,指极其周到、完备。符合语境。‎ ‎④握瑾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 ‎⑤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现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⑥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后逐渐萎谢的花,后多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使用正确。 ‎ 18. D。A项杂糅,将“的发生”删除,或将“根除”改为“杜绝”;B、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去掉“面对”。C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将“不仅仅是”和“更是”后的内容对调。‎ 19. C ‎20. 答案示例:①决定了航天食品的特殊性 ;②航天食品应该体积小、重量轻;③航天食品应有较多的种类和花样。(每处一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5分)示例:四川博物院标志设计由“四”和“川”字上下组合形成一个鼎的造型,下方有“四川博物院”的中英文。(2 分)四川二字点明地域,(1 分)鼎被赋予“尊贵”“盛大”等意义,彰显博物馆典藏历史、沉淀文化的特点。(2 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访问客人,放眼观览山川壮美。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理的主要意思。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几年都没有什么收获。二十岁乡试考中,学业大有长进。‎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草木丛生,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开导百姓,当地的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十分欢喜,接连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龙场处于边远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当世学者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他的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就有了“阳明学”的称法。刘瑾被诛杀,王守仁被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王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朱宸濠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就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稍稍使得他们迟十天发动那就不用担心了。”于是他派出很多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又写了封在蜡丸中的密信送交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刘养正,内中说到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农历壬辰初一,(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兵出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出兵援助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相持,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必胜。朱宸濠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仓卒间换船逃跑,被(王守仁部下的士兵)追上活捉。总共三十五天朱宸濠的叛乱就被平定了。‎ 当初, 京城听到叛乱消息, 大臣们都很震惊恐惧。兵部尚书王琼说:“‎ ‎ 王守仁在南昌上游, 一定能擒住叛贼。”到这时, 王守仁果然传来捷报。当时谗言四起,奸邪勾结,祸乱、变化之机深不可测,没有守仁,东南一带的国事几于败乱。世宗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才即位就催召守仁入朝受封。‎ 动乱平息,守仁这时已经病得很厉害,上书请求告老回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身着白衣,哭泣相送。隆庆初年,朝廷大臣很赞扬他的功绩,穆宗于是下诏追赠他为新建侯,谥文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