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搭讪(shàn) 惫懒(bèi)‎ ‎ 犄角(jī) 玷污(zhān)‎ B.榫头(shǔn) 剽悍(piāo)‎ ‎ 筵席(yán) 钟馗(kuí)‎ C.翠幄(wò) 两靥(yàn)‎ ‎ 朱拓(tà) 正月(zhēnɡ)‎ D.瘦削(xuē) 宸翰(chén)‎ ‎ 门槛(kǎn) 龌龊(wò)‎ 答案 D 解析 A.“玷”应读“diàn”;B.“榫”应读“sǔn”;C.“靥”应读“y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忖度 辨证法 入不敷出 循私舞弊 B.寒暄 金刚钻 计日程功 陈抟老祖 C.歆享 烟幕弹 唇枪舌箭 前倨后恭 D.悚然 暴发户 皮开肉淀 举棋不定 答案 B 解析 A.辨证法—辩证法,循私舞弊—徇私舞弊;C.唇枪舌箭—唇枪舌剑;D.皮开肉淀—皮开肉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    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②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    ,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③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    ,战斗的武器那么好,以至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A.顽劣 舒畅 强健 B.顽固 舒畅 强硬 C.顽劣 舒缓 强硬 D.顽固 舒缓 强健 答案 A 解析 ‎ 13‎ 顽劣:顽固无知;顽皮不顺从。顽固: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根据句意,①句中用“顽劣”更恰当。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多形容心情状态。舒缓:缓慢;缓和;坡度小。根据语境,②句用“舒畅”更恰当。强健:强壮健康。强硬:强而有力;形容态度坚定,不肯退让。根据句意,修饰身子,③句用“强健”更恰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②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③听说冬天在东北有时候气温达到-‎40 ℃‎,即使在这样寒冷的温度下,也有人坚持在江中游泳,这情景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④作为一国首相,安倍应做到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而不是成为世界和平的孽根祸胎。‎ ‎⑤比赛还未开始,已有不少女员工提前拿起毽子进行赛前热身,赛场早已是一片沸反盈天,热闹非凡。‎ ‎⑥作为一个弱势者,对雇主或老板心生怨恨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为所欲为,绑架老板的儿子。‎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使用正确。②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语境中强调北京面貌前后变化大,应用“同日而语”。③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是由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形容非常恐惧。此处望文生义。④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使用正确。⑤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含贬义。此处褒贬误用。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多含贬义。使用正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日前在某网站开设微博,言语诙谐、机智幽默,颠覆了不少网友以往的印象。‎ B.千古奇书、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文采飞扬,而且多才多艺,他对于风筝的制作工艺还颇有造诣和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筝高手。‎ C.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完成了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D.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其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答案 A 解析 ‎ 13‎ B项,语序不当。“造诣”和“研究”互换位置。C项,偷换主语。在“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前加主语“这部作品”,或将“完成了”改为“完成的”。D项,搭配不当。“范围和人数”应为“人数和范围”,这样才能与后文的“更多更广泛”对应。‎ ‎6.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天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 D 解析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盛鱼饵的匣子被藏在小船的船艄下面,    ,    ,    ,‎ ‎    ,    ,    。‎ ‎①因为露水对这些东西不利 ‎②但他认为,把一把鱼钩和一支鱼叉留在船上实在是不必要的引诱 ‎③那儿还有那根在大鱼被拖到船边时用来收服它们的棍子 ‎④再说,尽管老人深信当地不会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⑤不过还是把桅杆和那些粗钓索带回家去的好 ‎⑥谁也不会来偷老人的东西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②①⑤⑥④‎ C.②⑥③⑤①④ D.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 A 解析 ‎ 13‎ 答题时要注意所给句子中的关联词,如“因为”“再说”“尽管”“不过”等,借此把握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小片断是围绕老人收东西回家的原因展开的。首先,段首句子重点介绍了匣子,与此并列重点介绍工具的是③句中的棍子,且句中还有关联词“还”,所以将③排在段首句后;接下来应该陈述老人将这些东西带回家去,⑤就说了这一行为,但该句句首出现了转折词“不过”,可以推测在此之前应该有不能造成⑤句中行为的原因,通观所有句子,⑥最合适,最后介绍老人将这些东西带回家的原因,剩下①②是解释原因的,但②句句首出现了转折词“但”,可知在此之前内容应与此构成转折,④句中“尽管”正好与“但”构成转折。所以此段排列顺序为③⑥⑤①④②,选A。‎ ‎8.选出与“寄言纨袴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3分)(  )‎ A.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答案 B 解析 “纨袴”与“膏粱”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富贵子弟。B项中的“孤帆”代指船只。‎ 二、阅读拓展训练(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5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3‎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9.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黛玉初见宝玉时觉得“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见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就说明了他们曾经见过面,产生了久别重逢之后的喜悦感。‎ B.黛玉和宝玉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心灵感应,是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否定封建正统的表现。‎ D.《西江月》二词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就是作者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批判。‎ 答案 B 解析 A项,“曾经见过面”不合文意,文中宝玉说:“虽然未曾见过他”可知他们并没见过;C项,“所有文章他都厌恶”不合文意,《西厢记》与《牡丹亭》等是宝玉喜读之书,他厌恶的是科举中必考之书,即《四书》之类;D项,对宝玉批判错,实际上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作者似贬实褒,由前面对宝玉的穿着、外貌极力铺陈可以看出。‎ ‎10.文中画横线处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                                   ‎ 答案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对比。‎ 作用:细致地描绘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表现了黛玉弱不禁风、美貌多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她超凡脱俗、多愁善感的内在性格。‎ 解析 ‎ 13‎ 作者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林黛玉,抓住了黛玉的眼神、姿容等方面进行工笔细描,对偶手法贯穿始终,在描写黛玉的闲静和行动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又将她与比干、西子对比,突出她的聪颖和美丽,也不难看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病态美。‎ ‎11.作者写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是为了表明什么?(6分)‎ 答:                              ‎ ‎                                   ‎ 答案 宝玉认为儒家经典杜撰的太多,表明他对儒家经典极为不恭,也表现了他对仕途极其厌弃,从而表现了宝玉蔑视权威、不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 解析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从这一强烈的反问语气中,可以体会到宝玉对儒家经典极为不恭的态度。在封建时代有这种思想,足见其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13‎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着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13‎ B.小说十分讲究情节构思,开头以平常的生活场景起笔,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回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答案 B 解析 B项,整个选项表述错误,本文并未十分讲究情节构思,特别是“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表述也不准确。‎ ‎13.小说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发现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③烘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解析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片段逐一分析即可。‎ ‎1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探究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6分)‎ 答:                              ‎ ‎                                   ‎ 答案 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②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及作用的能力。可结合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探究。“穷人”,顾名思义,指的是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经济上的穷人;从下文可知,主人公伟大的形象与经济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强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善良、美好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 雪地开花 刘国星 13‎ 坡上坡下、岭岭洼洼的小兽们全知道,我爷爷不好惹!我爷爷精神矍铄,银须飘飘,在草原放牧生活了大半辈子。他眼睛毒、耳朵灵、鼻子尖。大灰狼借夜色叼走了小羊,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我爷爷硬是循着蹄印,找到狼窝,打断了它的腿……狼有狼道,蛇有蛇踪。爷爷心明眼亮。所以呢,爷爷从蒙古包里一出来,咳嗽一声,狼呀,兔呀,獾呀,百灵子呀,齐齐竖起耳朵,提拎着心,否则是会丢掉小命的。‎ 这当然要提到我爸。我爸刚生下来,奶奶就没了。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爷爷到处给我爸找吃的,养活我爸。爷爷让我爸向母羊认了“干妈”,羊奶性温,营养丰富。爷爷像个细心婆娘,挤奶,烧沸,再晾成温凉,灌进奶瓶,平抱起孩子,喂奶。我爸吃得可欢了,嘴角都嘟噜出雪白的奶浆子——多年以后,我爸给我讲述时,满脸喜色,我想当时他要是长条小羊尾巴,也肯定会晃个不停——后来,给我爸找吃的成了头等大事,他的食谱庞杂而又出人意料。“鸟蛋拿回来,太阳会告诉你咋吃!孵化的,要烧熟。没孵化的,生喝煮熟都行。”那次夹住个獾,肉香啊!一吃满嘴流油。可我爸终因好久没吃过肉,吃坏了肚子。‎ 那年眼看过年了,爷爷神秘地附在我爸耳边,说:“年夜饭吃兔子肉。”我爸不解。爷爷拿被蒙住头,压低嗓音说:“南山坡有兔子窝,我盯好久了。那只老兔子,精哩!只要我一出门,它就坐在山头,盯住我看。我该做啥做啥,假装没看见它。一年都没惹它,现在是时候啦!”‎ 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他偷偷向南山坡一瞥,果真有只兔子,一竖一竖地向这边瞭望,见是我爸,才放下身子,啃草去了。爷爷把捕兽夹放进开水煮,又用雪反复搓,说是去锈味。后来,爷爷让我爸出去耍闹,吸引住那只老兔子。我爸穿上奶奶的蒙古袍,还扎上头巾,一瘸一拐地出了门,喊叫、蹦高、敲铁盆子,惊得那兔子不知所措……转着跑出好远,又跑回来。我爸一刻不停,直到爷爷转回包里喊他,他才瘫软在地。爷爷却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好似一位凯旋的将军。‎ 13‎ 那晚,下了一层雪,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头顶还盖块冻牛粪。当然,他的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夜是小兽们的。月亮升起,草原像蘸在牛乳里。兔子窝里一股脑地涌出五只兔子,一大四小。你撞我挤,嬉闹着向坡顶的草丛蹿动。兔子有道,小兔子们早已走熟。即使有雪,也会按照老路走的。老兔子耸立起耳朵,走、看、听、嗅,像个侦察兵,它渐渐走近积雪下面的捕兽夹了,爷爷又喜又忧。他以前尚未发现这窝崽!谁知,走在前面的老兔子,突然停住脚,嗅嗅,又退回来。爷爷心凉了,知道捕兽夹已然暴露。可幸运的是小兔子们却没在乎,还在你拥我挤地往前冲。老兔子挡这个,那个就从它的身边溜过去,堵来堵去,眼见堵不住了……老兔子急得嘶叫一声,立起身子,小兔子们终于停步。老兔子一下子成了整个草原的中心,月光照着它,雪光衬着它,我爷爷和小兔子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它。天地大静。远远地,有长调百转千回地从风里折过来……爷爷就在那刻惊呆了——在长调声中,只见那兔子上肢直立,踮起后肢,像白天鹅般优雅地翩翩起舞……月光下,雪光中,舞蹈的兔子通体发光,像个精灵,晶莹剔透,忧伤而又深情。它像是陷在寒冷刺骨的冰河,倒卧无助,每一次蹬跳是那样痛苦不堪,令人心碎。它又像是在用力地发光发热,想变成一颗太阳,融冰化雪,幻想让小兔们能在春日的绿草地上哆嗦地进食,身边是热气腾腾的土地和潺潺喧闹的河水。它似热恋缠绵又似毅然决绝,它开始了和四只小兔子的碰撞与亲吻……突然,在长调的高音里,它高高跃起,撞向雪花掩盖的捕兽夹……“啪”的一声钝响,雪地盛开一朵黑色的花。小兔们四散逃窜。‎ 年三十晚上,爷爷给我爸炖好兔肉,却一筷未动。爷爷叹了一口气:“唉!小兔子没了妈妈,在冰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可怎么活啊!”我爸每次讲到这儿,眼里就会泛层雾。‎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着眼于人和动物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塑造了老兔子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 B.小说第二段回忆爷爷艰难养育“我爸”,看似与下文捕兔的内容无关,实则起到交代爷爷打兔子过年的缘由的作用。‎ C.爷爷长期耐心观察兔子的习性,为捕猎兔子做精心准备,这些情节刻画了爷爷办事老练、精明狡诈的形象特点。‎ D.老兔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神奇情节,采用细节描写,融入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有诗意,充满悲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狡诈”语义过重。爷爷选择捕猎兔子是为了养育“我爸”,而捕猎前精心准备的情节体现了爷爷为捕获猎物心思缜密、善用计谋的形象特点。‎ ‎16.请梳理从“我爸按照吩咐,出包拖回捕兽夹”到文末“我爸每次讲到这儿,眼里就会泛层雾”爷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 ‎                                   ‎ 答案 从成功放置捕兽夹的欣喜,到即将捕到猎物的期待,到发现猎物的喜忧参半,到看到老兔子停步的失望,再到看到老兔子起舞的震惊,最后到心忧幼兔的自责。(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题时,可以结合情节的发展和对爷爷的描写来梳理爷爷的心理变化。如最初成功放置捕兽夹之后,爷爷“挥挥拳头,欣喜得很”,可看出爷爷此时很欣喜;到了晚上,爷爷“装扮好,猫在下风头的土坑里……鼻孔里弥漫着的是肉香”,表明爷爷此时对捕获猎物的期待;当老兔子领着小兔子们出现时,爷爷“又喜又忧”;当老兔子停下脚步,爷爷“心凉了”,可见其失望;当老兔子雪中起舞时,爷爷“在那刻惊呆了”,可见其震惊;从最后一段年三十做好了兔子肉,爷爷“一筷未动”,“叹了一口气”后说的话,可见爷爷对小兔子们的担忧和自责。‎ ‎17.从这篇小说里,有人读出了温暖,有人读出了残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3‎ 答:                              ‎ ‎                                   ‎ 答案 (示例一)我读出了温暖。小说一方面写了爷爷在生活艰难、食物匮乏的时期,想尽办法养育“我爸”的感人父爱;另一方面写了老兔子在危难之际舍身保护幼兔的伟大母爱。这里的人和动物皆体现了亲情之爱,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示例二)我读出了残酷。小说既写了爷爷和“我爸”的生活艰难、食物匮乏,体现了生存环境的残酷;也写出了人为了生存捕杀动物,让幼兔失去妈妈而面临生存困境的残酷。这里的人和动物都面临着生存的残酷。‎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探究题,回答读出了“温暖”或是“残酷”均可。①如读出了温暖,可分析小说写爷爷在生活艰难、食物匮乏的时期为了养育“我爸”,想尽办法;老兔子为了保护幼兔,不惜主动冲向捕兽夹,牺牲自我。一人一兽,人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兽也展示了母爱的崇高。这种亲情让人感到温暖。②如读出了残酷,可以强调社会背景,因为生活艰难,食物匮乏,爷爷被迫猎取兔子来为“我爸”改善生活,从而导致老兔子舍身保护幼兔。人在困境中不得不捕杀还带着幼崽的动物,小说虽然写出了人和动物皆有的亲情,但更展现出人、兽残酷的生存环境。‎ 三、写作能力训练(31分)‎ ‎18.请你结合示例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副对联,要求能概括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5分)‎ 示例:《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 上联:聪明伶俐处处留心 下联: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祝福》 《老人与海》‎ 答:                              ‎ ‎                                   ‎ 答案 (示例一)《祝福》祥林嫂 上联:勤比牛马苦似黄连有心问灵魂 下联:生如草芥死若浮尘无人怜生死 ‎(示例二)《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上联:孤独无助躯体可许打倒 下联:坚毅不屈灵魂难被毁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基本能力。考生要掌握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此外考生还要熟悉教材的内容。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命运,再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形象进行具体描写,注意要把握对联的主要特点和结构特征,如写祥林嫂则要突出其悲惨命运,写桑地亚哥则要把握他的硬汉形象。‎ 13‎ ‎19.某校文学社邀请徐凡教授作报告,下面是主持人的口头介绍语段,其中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5分)‎ 今天,正值我校文学社办公室乔迁之际,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徐凡教授,他是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特别是在考证曹雪芹身世方面有专长。他的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下面请徐教授作报告,大家欢迎。‎ 答:                              ‎ ‎                                   ‎ 答案 ①“正值……之际”改为“在……的时候”;②“乔迁”改为“搬迁”;③“系”改为“是”;④“后起之秀”改为“著名专家”;⑤“(获优秀教育图书奖)”移到“较大影响”后,改为“,其中《〈红楼梦〉导读》一书获优秀教育图书奖”。‎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正值……之际”“系”属于书面语,应改为口语;“乔迁”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后起之秀”指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用词不当;口语中不能出现括号,需要将括号内的内容转换为正常语句。‎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话题写一组排比句。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希望是沙漠中那一泓清泉,能孕育生命的绿洲;希望是暗夜中那一盏灯火,能温暖迷途者的心房;希望是大海里那一座灯塔,能指引前行的方向。‎ 答:                              ‎ ‎                                   ‎ 答案 时光是秋风中抖落的果实,能期待新生;时光是春雨里萌动的幼芽,能孕育希望;时光是阳光下盛开的花朵,能弥漫芬芳。‎ 解析 注意确定仿写围绕的主题,选用喻体要得体,并能合理地阐述喻体。“句式与示例相同”可以选用“希望是……中那一……,能……”这一句式,也可以选用“希望是……,能……”这一句式,只是前者的限制更多,作答时难度较大。所以作答仿写题,要灵活把握,既要在题意范围内作答,又不人为增加难度。‎ ‎21.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5分)‎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必需的物质资源,还涤荡了人的心灵,净化了人的思想,引发人们无比深沉的感悟!苏轼在清风明月之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柳宗元在宴游西山之时,获得了精神的涵养;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面对绚烂多姿、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你一定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自定立意。‎ ‎(1)写出自己的立意分析。(5分)‎ 13‎ 答:                              ‎ ‎                                   ‎ ‎(2)拟出两个题目。(4分)‎ 答:                              ‎ ‎                                   ‎ ‎ (3)写出你的文题及构思提纲。(6分)‎ 答:                               ‎ ‎                                   ‎ 答案 (1)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题中的“心灵”主要是指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感受”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思考,用心感悟,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感悟深刻精辟、新颖脱俗。‎ ‎(2)感悟自然 在自然中生活 ‎(3)(示例)题目:感悟自然 开头:连用几个反问句,指出“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只有用心灵才能观察到真正的大自然,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主体:用心灵可以感受到别样的风景:初春结伴去郊外踏青;盛夏在嘉峪关遥看黄沙;秋日在校园的落叶上独自漫步;寒冬之时在雪域高原上领略盛景。‎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在我们的生命中,正是因为有感受自然的心灵”,才使得我们了解了“美妙”“奇迹”“珍惜”的含义。‎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