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11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人民论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是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的实践主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B. 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才能将思想观念进行实践,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C.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因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D. 我国在道德教育宣传中,采用的方式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形式化过多,没有产生宣传效果,令人警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2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 B.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C. 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 D. 文章运用“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证明了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促进人们进行价值思考,也能获得一定思想成果。 B. 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个体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 C. 西方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渗透,动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制。 D. 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出现了诚信意识不强、极端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的现象。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逻辑顺序与原文不符,“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不当,应该是“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C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不当,原文中为“尽管……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D项,曲解文意,不是“没有产生宣传效果”,应是“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故选A。 【2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并不是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而是用来说明“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这一观点。故选C。 【3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根据原文“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一句可知,D项中“极端个人主义”系无中生有。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本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 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5. 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 6. 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4. C 5. ①美丽端庄,气度不俗:从徐阿婆年轻时代的回忆以及八十三岁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以及年老后依然保持不俗的气质; 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她还小米、还钱等行为,说明她的自尊独立,对清明的看重; 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她年老坚持干活,可见她的勤劳,命运多舛,经历社会动荡、亲人离去、名誉的“玷污”等种种变故,依然挺直身板生活,可见她的隐忍顽强。 6.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清明时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②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徐阿婆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明作铺垫;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错误,根据文意,文章最后说“我之羞愧,因亦如此”,应该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更合适。B项,“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徐阿婆的语言,都是经过他人转述的。D项,“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错误,选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这一内容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如从“我”的所见和子诚的讲述来看,“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由此可知,徐阿婆长相美丽端庄,即使年老依然气度不俗;如“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这表现出在徐阿婆的心中,非常看重“清名”,自尊自立;如“八十三还采茶”“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这表现出徐阿婆的勤劳隐忍。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的作用,实际就是考查这一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解答这个题目,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茶村”“山廓”“树”“竹”“茶垅”,这些内容为人物的出场提供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采摘春茶的时节,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美仑多姿”“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等描绘写出山村环境的秀美,而下文所写的徐阿婆美丽端庄自尊又自立,这些景象对徐阿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这些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这也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作铺垫。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段是照应上文,呼应标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 (摘编自《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2017 年 4 月 17 日台儿庄新闻网) 材料二: 弘扬践行优秀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以家谱为重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摘编自《以修志编谱传承历史文脉优良家风》,2016 年 12 月 29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 材料四: 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发自眷恋亲朋的心灵感触,也源自注重孝亲、注重家庭的文化自觉。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承不竭,让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千家万户定会更加和美幸福,国家和民族定会更加和谐安定。 (摘编自《“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2018 年 2 月 23 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且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 B. 优秀的家风、宝贵的家训已经重归诸多普通家庭,重视家风将成为现代文明的标配。 C. 延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是根祖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D. 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媒体信息、专业咨询等,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8. 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是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家族经验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也能对家长教育子女产生影响。 B. 优秀的家风并不都强调“精忠报国”“廉洁克制”等大的原则,它们更强调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 C. 媒体信息在充实家长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 D. 家风既能反哺自己,也能黏合家庭,有利于子女和家人,更能影响大众道德水平,带动社会风气向善向美。 9. 怎样才能有效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 9. 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点滴小事,拒绝好大喜功、拒绝单纯的说教。 ②以编修家谱等根祖文化为载体,也可利用家风系列活动,来借鉴、传承优秀家风和宝贵家训。 ③家长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学习并优化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家庭教育活动科学化。 ④吸收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来黏合家庭,并将它们融入到优秀家风的建设过程当中。⑤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倡导、培育家风家训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⑥媒体发挥新闻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力强、受众面广的优势,大力宣传良好家风。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已经重归”错误,材料二表述为“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于文无据,原文论述的“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等讲的是建立优秀家风的一些做法,不能等同于优秀家风的内蕴;C项,“超越”错误,“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和“咨询专业人士”都属于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D项,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的是“好的家风”。故选A。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怎样才能有效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在句子“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以家谱为重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 时天下兵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辟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 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 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B. 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C. 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D. 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 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 C.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D. 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 B. 冯衍厌恶权贵。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 C. 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 D. 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冯衍求见皇上,是为了毁谤你们。”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 (2)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这段话是说“这样做岂不是比全军覆灭在原野,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得多么?圣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军”“中原”“身”“草野”“功”“名”“圣人”“智士”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于中原”是“覆”的地方,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D 两项;“军覆于中原”与“身膏于草野”结构一致,故前后的断句应该一致,这就排除B项,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每个帝王都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不正确,文中说的是“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意思是“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可见冯衍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令狐略当时还没有担任司空长史。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者”,表原因,……的原因;“毁”,毁谤;“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判断句;“之”,代词,他,指冯衍;“即”,就;“排间”,排斥离间;“遂”,于是、就;“入”,句中是指觐见皇帝。第二句中,“夫”,句首发语词,不解释;“睹”,看到;“其”,代词,那;“终”,结果;“原”,动词,考查推究;“始”,起源;“故”,所以;“存”,思念;“其人”,那人,这里指古人;“咏其道”中“其”,代词,他们;“道”,道德。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译文: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冯衍幼年时就有奇才,年仅九岁,就能够背诵《诗经》,到二十岁时就博览通晓群书了。王莽时,许多朝廷大臣荐举他去做官,冯衍推辞不肯出仕。 当时天下各地起兵,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廉丹招冯衍授为掾吏,与他一起到定陶。王莽又再次以诏书追令廉丹说:“将军承担国家的重任,不捐弃生命于荒野,就没什么能报恩尽责。”廉丹很惶恐,连夜召见冯衍,把诏书给他看。冯衍就劝廉丹说:“现在为将军计议,最好是屯兵据守大郡,镇抚吏士,磨练他们的节操,在方圆百里内,每天赏赐酒肉,以结纳英雄豪杰之士,咨询忠智的谋略,争取将来的民心,等待形势的变化,为国家兴利,为百姓除害,那么福禄就会永世传流,功勋就能永载史册。这样做岂不是比全军覆灭在原野,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得多么?圣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廉丹不能听从,和赤眉军作战身亡。 建武六年发生日食,冯衍上书呈请八事。书奏送上后,光武帝准备召见他。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这时令狐略作了司空长史,就向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说冯衍的坏话:“冯衍求见皇上,是为了毁谤你们。”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 后来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凭借外戚的身份而得以富贵尊显,对冯衍深为敬重,冯衍就与他们交结,因此被诸王聘请,不久担任司隶从事。后来皇帝对西京的外戚宾客进行惩处,大都绳之以法,重者抵死迁徙,其余被贬黜。冯衍由此获罪,曾亲自到监狱请罪,皇帝下诏赦免不问。冯衍于是西归故郡,闭门以求自保,不敢再与亲属故旧相交往。 建武末年,冯衍上疏陈述自己的心意。奏书递上后,还是因以前的过失而不得任用。冯衍的心愿无法实现,回家写了一篇赋,又写了自叙说:细看九州山川之体势,追溯上古得失之风气,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超脱世俗的高尚情趣。于是作赋以自励,命名为《显志》 显宗即位,又有许多人指责冯衍文章虚假不真实,于是罢官在家中。年老生活贫困,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拟人:“怕愁贪睡”“自恐”赋予梅花人的情绪,写出梅花晚开的特点。 ②用典:结尾化用前人诗句,点明梅花高洁脱俗的品格; ③对比:把梅花和桃杏对比,写出梅花高洁,不随流俗的孤高姿态; ④比喻:用“玉肌”“酒晕”比喻梅花白里透红的颜色; ⑤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的红梅高洁脱俗,如“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前一句写红梅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后一句写红梅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而诗人在诗中以“红梅”自况,表现诗人的高洁。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考生要先了解咏物诗中常用哪些手法来塑造事物的形象,然后再分析诗句。“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自恐”是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群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把梅花和桃杏进行对比,以“尚余孤瘦雪霜姿”写出梅花的高洁孤高,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酒晕”“玉肌”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白里透红的颜色;“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从诗歌的注释来看,此处化用石曼卿的典故,点明梅花高洁脱俗的品格。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雄阔而又萧条的长江秋景。 (2)世间如无“伯乐”,那么“千里马”也可能难以摆脱“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的悲惨遭遇。(韩愈《杂说》其一)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答案】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萧萧”“祗”“骈”“槽枥”“豪”。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国务院发文,除“借壳上市”须继续严格审核外,上市公司其它并购重组均取消行政审核,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②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③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信里,请你们容我在你们面前介绍我自己。 ④当我研读他的研究文章,理解了其中的创造时,竟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 ⑤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⑥也许,在世间有很多这样的父亲,他们朴实的话语如黄钟大吕敲醒为名利不择手段的人们:踏踏实实做人。 A. ②④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①使用正确,“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这里用来指消息令人吃惊,符合语境。②使用错误,“江河日下”指“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一般用于事物的比喻。句中误将“日下”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属望文生义。③使用正确,“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符合语境。④使用错误,“拍案而起”, 形容十分愤怒,句中毫无表示愤怒的意思,不合语境。⑤使用错误,“耳提面命”是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这个成语只适用于长辈对晚辈、师长对弟子或 上级对下级,不能用在同辈之间。⑥使用正确,“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B. 农村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着健康,还影响了农村原本清洁的生活环境。 C. 2018年后,金牌与冠军已经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以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出现在世界大赛的舞台。 D. 葛洲坝中学学生在艺术节中表现异常精彩的原因是学校平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不仅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着健康,还影响了农村原本清洁的生活环境”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句中递进关系弄反了。C项,“以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出现”成分残缺,在“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后加“的形象”。D项,“表现异常精彩的原因是学校平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的”句式杂糅,选项把“原因是……”和“……造成的”两句杂糅到一起。故选A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B. 本月二十六日,小女举行婚礼,届时请务必光临。 C. 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使用是否得体。主要应该看使用的对象和场合。A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别人接受礼物,而句中是说“自己”,故对象不当;B项,“务必”显得语气过于生硬,因为这是一封请柬,故使用这一词语不太恰当;C项,“拜读”用于读别人的文章,句中是说自己的作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无暇陪客说“失陪” ,陪伴朋友说“奉陪”,问人干吗说“贵干”,问人姓氏说“贵姓”,欢迎购买说“惠顾” 贵宾来到说“莅临”,请人告诉说“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背诵经典也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本功之一,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记诵大量精华语言,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有了坚实的语文根底。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特殊的见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他们博览群书、背诵经典、见多识广,所以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都会很扎实。 【答案】①博览群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 ②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③在写作方面有精彩的构思。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背诵经典也是培养语言素养的基本功之一”“他们博览群书、背诵经典、见多识广”可知应该填写“博览群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可知应该填写“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第③空根据前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特殊的见地”和后文的“所以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都会很扎实”可知应该填写“在写作方面有精彩的构思”。 21.仿写下面划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向相。 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一湾溪流,曲折中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株寒梅,风刀霜剑中却能吐放沁人心脾的幽香 (2). 一波巨澜,腾起跌落时却能激起惊心动魄的雄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写下面划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似”,考生要分析所给语段,把握这个语段的意思,分析所给仿句的句式、修辞、句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话题,模仿仿句的格式进行拟写。从前面几句话可知,“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这段文字是说挫折、失败虽然无情残忍,但能够给人砥砺,能让人顽强,仿句“一湾溪流,曲折中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前一句以“数量词+ 中心词”的方式给出对象,后一句写该事物在挫折中取得的成就。模仿“一湾溪流”可以联系“一株寒梅”“一波巨澜”“一棵小草”等,后面是写挫折失败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就,“曲折中”写挫折失败,“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这是溪流在曲折中取得成就。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进行拟写。 【点睛】仿写句子首先要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用联想,定写作对象。仿句题形式为仿,关键在想,重难点就是要学会运用相关联想,有时也运用类比联想、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说,例句中写“花”,我们可联想到“草”“树”;例句中写琴,我们可联想到“棋”“书”“画”;例句中写“天空”,我们可联想到“高山”“草原”“大地”;例句中写“月亮”,我们可联想到“太阳”“星星”等……有时,还要结合高中课本所学。审修辞,定手法。仔细研读例句有没有使用修辞;如果有,仿句应使用与例句同样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比拟、反复、设问、引用、顶真等。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审语意,合逻辑。所写仿句在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相互照应,连贯自然,合乎逻辑。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百米赛短跑的输赢常在起跑线上,其要诀是起跑要领先,处处要争先,其特点是一着主动全盘主动;马拉松长跑的输赢不在起跑线上,其要诀是不一味争先,不急功近利,其特点是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人生如马拉松,不能错过路边的风景 对于明华家人的争论,我想到了我的人生规划。我想,人生也许便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最不能错过的是沿途的风景。 起跑线不是终点线,无法真正决定人生。明华妈妈的想法不无道理,站在起跑线前端自然是比末端要有优势。富二代、官二代的人生路比穷二代、农二代的人生路要平坦得多、顺畅得多。但是,你看过的这么多场马拉松比赛中,有多少场是有从起跑线一直领先,毫无悬念地到达终点的?如今我的听过的寒门贵子的故事还少吗?起跑线上的优势不是永久的,无数人打破了先天上的劣势,成功地登上人生的顶峰。著名的贝多芬,幼时一只耳朵便因故失聪,但最后的成就,又有几个音乐家能与之比肩?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那也只是想让你上演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罢了。起点不是终点,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比人先到达终点。 全力地投入,可能会使人错过几许美丽的风景。比赛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可人生像是比赛,却又不是比赛。在长跑比赛中,考验的不是一时的爆发力,而是全程的坚持,这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但如果只关注着自己的呼吸和步伐,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沥青路,那么,你可能会错过白浪在沙滩上的舞蹈,会错过麻雀在路旁枝头上鸣响的乐曲,会错过风在你身上吹过,吹凉你被汗水打湿的身体时的酣畅淋漓的感觉。人生不是比赛,过于专注于目标可能会使你身心俱疲,何不放慢脚步,收获几许不一样的风景,可能,这样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吧! 不想输赢不是不在乎输赢,而是只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结果。比赛总有胜负,但总是将比赛的结果看得太过重要,那就有问题了。人生也是这样,人生嘛,总要有目标和规划,成功与否就是看定下的长远目标是否实现,许多人迷失了自我的原因想必就是他们将成功看得太过重要,失了本心,甚至入了歧途。人生就像马拉松,其实最重要的是奔跑的过程,感受一路上的美好,却又不因松懈而停下追逐的脚步,最后的最后到达终点了,将要闭上双眼时,不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后悔、惭愧,便足矣。 总之,人生就像一场最长最长的马拉松,结果不关于起点,只关于脚步的不停歇,途中偶尔放慢脚步,拾取沿途几株美丽的花朵,就算到终点时一无所有,你还拥有一路上拾来的花儿啊,不是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由百米和马拉松赛跑的关键引出“一味争先”和“不急功近利”的看法,由此可从“百米赛”切入,立意为:别输在起跑线上;要做就做最好;永远要坐在最前排;要做“弄潮儿”;一着主动全盘主动;将优秀进行到底等。从“马拉松”切入,可以立意为:胜败不在起跑时;赢在起点不如笑到最后;切勿一味争先;欲速则不达;笑在最后笑得最甜;图虚 荣将有输无赢等。 若综合切入,辩证论析,可以立意为:莫在起跑线上论输赢;要争先但不可一味争先;莫争一城一地得失。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如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可以首先提出“争”,如现代“科技”必须争先,然后再提出不必“急功近利”,如不要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