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师大附中、莱芜一中等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9月)联考(2017-09)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 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 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C.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D.“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1.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A.“从而”强加因果逻辑。B.“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无中生有。D.原文“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混淆必然与或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D.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2.【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析】直接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是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长久以来,高中阅读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的这种最基础的能力——梳理概括能力,由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眉目不清、条理不明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2017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回归了对这一能力的直接考查,充分强调了“梳理概括”能力在阅读中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需要在把握每一段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然后对内容相类的段落进行归并、整合,对文章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内容分别是:首先,由抵制韩流现象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其次,将“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相比,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的两方面特点(两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①“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②它着眼的不是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最后,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 的出现是建立在两种逻辑的基础上。 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第二、三段为第二层,第二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 的区别,第三段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和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的区别;第四、五、六段为第三层,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最后一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各选项分析如下:A.文章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随后分析其特点和作为基础的两种逻辑。 B.C.第二段将“消费型民族主义”与抵制日货作比,指出它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第三段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韩国硬性规定电影院播放韩国影片的做法说明“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韩国的这种做法着眼于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与“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着眼点形成对比,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论述过程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D.“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错误。第四、五、六段为一个论述层次,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第六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B.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C.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D.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3.【答案】A【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解析】A.原文“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只是抵制日货的人搬出的推理,抵制日货的人不等于“消费型民族主义者”,据第二段可知。 B.原文“它(民族主义)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它的内涵是空的”是民族主义“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必要条件,B项是其否命题,故成立。 C.原文“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 D.原文“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黑 白 ■张春荣 彭祖已八百二十四岁。【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但他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走起路来,快速敏捷,步伐又大。尤其他那双眼眸炯炯有神,恍如光洁明镜,并没有因阅读人间的浮幻沧桑而昏耗暗淡。当然,人们更不会注意他眼角的细细鱼尾纹。 那天,郊林清晨飘浮一层薄雾。雾中传来雄鸡唱晓。彭祖穿过湿凉竹林,在声声清脆鸟鸣的陪伴下,走向溪边。溪旁一名白衣汉子正蹲在水边洗东西。几个农人挨近观看,而后纷纷摇头:“疯子!”荷着锄头走开。彭祖走了过去,只见白衣汉子手拿一束稻草拼命在水里洗刷木炭。 “干什么?” “将黑木炭洗白!”白衣汉子冷冷地白了彭祖一眼。 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彭祖不以为意,笑了笑。活了这一大把年岁,什么大风大浪、稀奇古怪没遇过。 “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像平常大家梳头发,不都把乌黑发丝梳成雪白?” 彭祖无奈苦笑,“刷黑炭和梳头发是两件事,不能混在一块类比。” “谁说不可以?你想,黑木炭燃烧后全都化为灰烬。灰烬就是灰白色,”汉子语气坚定,“那表示黑炭可以变成灰白,用水刷久了,一定可以刷白。” “你的话似乎言之成理。可是你手中的木炭仍然漆黑。”彭祖低头,注意水中鹅卵白石间,点点蝌蚪正曳尾游动。 “迟早会刷白,你看好了。” “老兄,要吹牛、骗小孩也不是这样。不要再瞎讲!”彭祖觉得这家伙大概精神有问题。 “你不信,是不是?”汉子瞪他一眼,“好!告诉你,这是有根据的。八百多年前,就有人将黑炭刷白。” 有人?八百多年前?彭祖心想,这家伙真会杜撰,我活了这一把年纪,眼见耳闻,就没听说这等事?明明睁眼说瞎话。 “谁?” “你一定不知道。” “说说看。”彭祖意味深长地注视着对方。 “彭祖!” “彭祖?” 彭祖怔忡一下,迅即朗朗大笑起来。意念急转,他瞬时明白眼前这家伙的身份。自二十四岁在云雾山巅,八位神仙每人送他百年时光以来,阴间阎王便派鬼卒捉他回去,以便销案。可是没有一个鬼卒认得出他。 “有什么好笑?” “怎么不好笑,要臭美也不要这么离谱!彭祖怎么会——” “怎么不会!你怎么知道他不会。” “我当然知道。”彭祖忍住笑意。 “你是谁?”白衣汉子脸上疑云重重。 “我,就是,你所说的彭祖。”彭祖不疾不徐道。 “好啊!你不打自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汉子两眼发亮,磔磔怪笑。 “这次你跑不掉啦!”白衣汉子丢下手中稻草,露出狰狞鬼脸一步一步地逼近彭祖,“看你往哪里跑?” “我为什么要跑?”彭祖笑立原地。 “你,不怕死?”白衣汉子愣住了。 彭祖坦然大笑:“怕死也不会留在这里和你聊这么久。” “该来的,怎么也躲不掉!”彭祖气定神闲地遥望天际在雾中若隐若现的青青山脉,面带微笑。 微笑里,彭祖走近松树下的巨大岩石。一阵飕飕凉风如白衣般飘了过来,石隙草丛间探出的金黄小野菊轻轻摇曳。彭祖安详地阖上眼,在困盹中,头枕灰白岩石,静静入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对话为主要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集中展示了彭祖与白衣汉子争论的细节,使彭祖与白衣汉子两个形象具体可感。 B.小说中白衣汉子实为阎王的鬼卒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之外,其实前文已有暗示,如“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 C.小说中白衣汉子用稻草洗黑炭,并举“青丝能梳成白发”的例子与彭祖争论,体现出他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很好地映衬了彭祖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和凛然的风度。 4.【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解析】 “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不恰当,小说中白衣汉子把黑炭洗白作为引诱彭祖透露身份的手段,并不能直接证明他相信自己的这个说法。在彭祖暴露身份后,他便停止清洗,带走了彭祖。 5.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新颖的传说人物彭祖的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本文中彭祖的形象特点。(5分) 答: 5.【参考答案】①年龄很大,但外表年轻,精神焕发。彭祖已经有八百二十四岁,但他的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且走路快速敏捷,双眼炯炯有神。(1分) ②坚持自我,固守真理。彭祖坚持认为黑木炭不能洗白,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曲意迎合白衣汉子的说法。(2分) ③淡然超脱,看透生死。彭祖既已知道眼前洗炭的白衣汉子是阎王派来捉他的鬼卒,也丝毫不畏惧躲避,面带微笑从容赴死。(2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我们一般从外在特点、内外特点和人物的典型性(身份、类型、归属)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第三个方面可不作分析。小说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彭祖的外在特征,即“外表年轻,但实际年龄很大”,这是他比较突出的也是不同于常人的特征,故需要概括。彭祖明知道白衣汉子的身份,也不肯苟同他的看法,可见他“坚持自我,固守真理”。彭祖在临死前的气定神闲 ,可见他“淡然超脱,看透生死”。 6.这篇作品写的是彭祖,却不以“彭祖”为题,偏以“黑白”命之。请你谈谈小说以“黑白”为题的用意。(6分) 答: 6. 【参考答案】①“黑白”概括了小说中彭祖与白衣汉子关于“黑炭是否能洗白”的争论的主要情节,小说主要围绕着“黑炭洗白”的故事展开。(2分) ②黑与白之间的转换象征着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以黑白为题,体现了坚持说真话,坚持真理的主题,引人深思。(或:黑与白可象征着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表现了小说的主旨立意的方向。)(2分) ③以“黑白”为题,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悬念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考点】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作用的理解。往往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考虑。题目“黑白”让人直接反应是小说中彭祖与白衣汉子对黑炭是否能洗白的争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颠倒黑白”,这里赋予了“黑白”真理与谬误的含义,本小说也是如此。黑炭不能洗白是人人皆知的真理,彭祖的坚持体现了对真理的坚持。最后,“黑白”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玄妙的词语,能营造一种神秘感,让人产生疑惑和阅读兴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这种升温一方面在于在线教育类产品是面向家长市场,但体验者却是孩子的这样的一种用户错位的产品,因此它需要准确切中家长的心理需求,当前,中产阶层家庭队伍逐步壮大,对子女教育投入见涨,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下血本。而中产阶层对于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往往会压在下一代身上,导致在线教育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也逐步庞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处于基础教育的人口接近1.8亿,预计到了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0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指出,相较于传统线下教育,在线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提升了学习效率。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由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之前被紧紧封锁在学校围墙之内的知识信息,正在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被广泛传播出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一对一直播、一对多直播及录播相结合等多种在线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年盛行的在线教育直播课程,更是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不再是老师们自说自话的单方面授课形式,而是有了交流、分享的过程,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在线教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房租等成本,使得在线教育体现出价格优势。”熊丙奇认为。 ——搜狐网2017年08月18日 材料二: 近段时间,“小猿搜题”涉不雅内容,指控“作业帮”蓄意抹黑陷害,两大在线教育平台激烈开打,再次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这个已经被业内冷落许久的行业,隐藏在其背后的乱象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程方平认为,健全行业自律不失为一剂良方。 “我国可以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它们的主要责任是,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进行追踪认定,不管是颁发的相关证书,还是作出的效果评价,都是真实而有效的。“该认证机构作为第三方,与在线教育机构和学员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瓜葛,作出的评判可信度较高,但若该认证机构有失公允,则要负一定责任。”程方平解释说。 对于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姚建龙认为可以借鉴,他建议我国建立完善有序的行业规则,帮助行业内部自查自纠,提高行业积极性。储朝晖指出,建立公正客观的行业标准,就要明确奖惩规则,对有良知的在线教育机构应积极鼓励,对粗制滥造、剽窃盗版甚至冒用他人名声宣传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采取零容忍态度。 “除此之外,我国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也成为制约在线教育发展的因素。”储朝晖建议,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优秀教师和优秀内容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保证,才会有市场。 熊丙奇认为,在线教育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内部需要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鼓励行业协会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丰富在线课程的种类及内容,让整个行业受益。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材料三: 如果要从源头抓起,准入资质是第一道环节。程方平认为:“教育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类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线教育机构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育机构不能以纯商业模式运作,工商注册管理和教育部门的双重认定方能取得办学资格,不仅不能放松,还需要严管才行。” 姚建龙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在线教育培训法,在立法上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共同治理。完善在线教育的资质审核,规范相关手续流程,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审查,不仅要依法依规有序发展,还应将其子公司、分公司、加盟店等纳入审查范围,争取将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程方平也建议,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都要经过互联网和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授课。 “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要求,因此立法上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姚建龙建议,应当将教育法第六十六条加以细化,增强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更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环境,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投入,对发展优良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质量优、口碑好的在线教育品牌。 ——新华网2017年08月15日 7.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线教育市场需求升温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及中产阶层队伍对知识、阶层与未来的焦虑密切相关。 B.与传统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效率、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C.在线教育依托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普及率,广泛地传播知识信息,有利于扩大教育影响面,促进社会进步。 D.在线教育直播课程作为近年盛行的一种在线教育形式,将用户纳入交流分享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解析】B项“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说法不正确,原文说“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因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这里的“跨越” 意味着突破限制,与过去的线下教育、线下课堂相比,在线教育由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带来的后果,但不意味着它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是一个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复杂问题,且“教育资源”包括的方面有许多。A项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C项根据材料一第2、3段提炼,D项根据材料一第4段概括。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从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在线教育自身的优势两个角度,探讨了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 B.材料二和材料三具体分析了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并从行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C.依法依规对在线教育的规范管理,主要体现在机构资质审核和教师资格认证,以及鼓励性政策等方面。 D.多种在线教育形式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兼顾课程种类及内容。 E.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政府不仅要打造有利的环境,还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 8.【答案】AC 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5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概括可知;C项根据材料三梳理概括。B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并未“具体分析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仅在材料二开头提及在线教育行业隐藏乱象,并未具体分析。D项,“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恰当,根据材料二第4段“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及第5段内容可知,重点是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内容。E项,政府“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不恰当,建设良好品牌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只能在政策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亲自操刀。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线教育行业自我完善发展的具体可行措施。 答: 9.【答案】1、健全行业自律:①建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1分);② 建立完善行业标准,明确奖惩规则(1分)。 2、加强知识内容体系建构,丰富课程种类及内容(1分),培育优秀教师团队(1分)。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本题答题信息区间在材料二。注意题干中“自我完善发展”的限制。材料二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二、三两段主要谈健全行业自律的问题,具体又分为两个措施:第二段中,程方平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建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第三段,姚建龙和储朝晖又提出建立完善客观的行业标准的问题。第四、五两段,谈另一方面的措施,即从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面着手,对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师提出具体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山人传 【清】方苞 荐青山人李锴,辽东铁岭人。曾大父如梓,明宁远伯成梁兄子也,万历己未,铁岭城陷,死其官。入国朝,三世皆盛贵,伯叔父兄弟或嗣封爵,都统禁军;或开府建钺,布列中外。 康熙四十一年,父少司寇蒲阳公卒。时西事方起,议绝漠屯极边。山人既练,自请兴屯黑河,逾年归,母卒。再使南河,赐七品冠带。乃尽以先世产业属二昆,移家潞河,潜心经史,凡六七年,邻里未得一识其面。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其声远闻,邦工每采山石,过荐峰,独无扰焉。暇时行游四山,必挈炉炭瓶罂,樵苏者遥望而知所在,曰:“此李山人茶烟也。”白山石东村闻其风而慕之。 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祖都图为圣祖亲臣,每议公事,不挠于权贵。山人少豪举,好声色狗马,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会家事屯邅,时伯兄既殁,而诸弟皆幼,独出身当之。家既落,奉母居郭东,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遇无食者即罄之。久之,里中有奇邪,咸惧其闻。母、兄殁,移家盘山,与荐青游,每严冬大雪,携手步西潭,以杖叩冰,相视愉怡,见者咸诧而不知其何以然。会功令:禁内府人出居近畿。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诣有司力言弱足难为仪,众莫能夺也。荐青举博学宏词,及试亦被绌。 荐青之诗,不丐于古,而必求与之并。东村则即事抒指,翛然有真意。或刻其山居五言律二十首,遂誓不为诗,尽焚旧稿,曰:“吾幼学难补,虽殚心力,所进适至是而止耳。吾幸以悲忧穷戚,悔曩者之冥行;今老矣,可更以詹詹者扰吾心曲乎?” 荐青中年后,以急兄之急,益窭艰;老而无子,自为生圹(kuàng,墓穴);日典衣节食,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含中集》、《尚史》稿未定,矻矻不自休,而东村长子及弟之子,同登甲科,其僚友为营室庐。少司马德济斋延东村教其兄子辅国公。众皆谓东村自是可安居。东村曰:“吾终不以妻子故,使荐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B.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C.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D.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10.【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买田荐峰下”,是一个状语后置结构,“买田”后省略“于”。这句话也就表明了荐青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其尤贫者”,指的是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者”字后面的内容的主语是“荐青山人”,“者”字处要稍加停顿。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委屈自己内心,意思近于“折腰”“屈节”,如折节礼士,折节为俭。 C.“近畿”指国都周边的地方,在汉字文化圈中,多国历史上曾有“京畿”或者“近畿” 的说法。 D.“戚属”是并列式合成词。戚,因婚姻联成的关系;属,同一家族的亲眷。这里泛指内外亲属。 1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B项“折节”此处的意思是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改变志向,非“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档次” 或“委屈自己内心”之意。“折节为俭”中的“折节”也不同于“折节礼士”之“折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荐青山人李锴,是明代李如梓的后人,李锴的曾祖父李如梓在明朝万历年间一次战乱中死在官任上。 B.李锴的品格风度让石永宁十分仰慕,石永宁与之结交,为便于交游,并在后来特意将家搬到了盘山。 C.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他贪恋于享乐生活,到老年时终于悔悟,乃焚烧诗稿,以求内心安宁。 D.石永宁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又是一个孝顺儿子,家道衰落后,亲自开垦耕种坟地来供养母亲。 1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C项前面“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他贪恋于享乐生活”表述正确,见原文第三段“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山人少豪举,好声色狗马”之表述。但后半部分“到老年时终于悔悟”“并焚烧诗稿,以求内心安宁”不正确:第一,“悔悟”并非是到老年时,原文中有“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的表述;第二,“焚烧诗稿”并非因为对早年“好声色狗马”的悔悟,而是有人刻印了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之后,他为了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挈妻子入城,僦屋授经自活。(4分) 译文: (2)吾终不以妻子故,使荐青茕茕,行当独身留盘山,俾有所资以待老也。(6分) 译文: 13.【答案】(1)(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关键词:挈,僦,自活) (2)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在盘山,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关键词:妻子,茕茕,俾,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1)中的 关键词“挈”“僦”“自活”;(2)中的关键词“妻子”“茕茕”“俾”“资”。 【参考译文】 荐青山人李锴,是辽东铁岭人。他的曾祖父李如梓是明朝宁远伯李成梁的兄长的儿子,明朝万历年间的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铁岭城(被后金)攻陷,李如梓在官任上为之而死。进入本朝以来,家族三世都显贵,伯父叔父兄弟之类的,有的继承封赐的爵位,统领禁卫军;有的开府设署,掌握军权,势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 康熙四十一年,李锴父亲少司寇蒲阳公去世。当时西边正发生战事,朝廷决议在边境的沙漠地带屯兵。山人李锴组织操练军队后,自行请求到黑河一代屯兵驻守,过了一年后回来,母亲已去世。又出使南河一带,朝廷赐予他七品的冠服和绶带。于是,李锴把祖上的产业全部托付给两位哥哥,自己移家到潞河居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和史书。共六七年,连邻居都没见过他一面。他曾经游历盘山,喜欢那里的风景地貌,就在荐青山下买了田地,并且建造草房,和山民杂居在一起耕种。那些特别贫困的山民,他就送给他们田地而丝毫不索取什么,蔬菜果实之类的东西,也与众人分享。他声名远播,县里的工人每次来开采山石,经过荐青山,独独就不烦扰他。闲暇时候他出游四方的山野,就一定拿着炉子火炭和瓶瓶罐罐,打柴割草的人远远望见了就知道是他在那里,就会说:“这是李山人煮茶的烟。”白山人士石永宁(字东村)听说了他的风度,而十分仰慕他。 石永宁家世代资财富裕。他的祖父都图是清圣祖康熙帝的亲近大臣,每次讨论大事,都不向权贵屈服。山人石永宁少有豪壮之举,喜欢声色狗马之类的享乐生活,到三十岁时,才改变志向开始发奋读书。恰逢家中事务艰难,当时长兄已经去世,而各弟弟又都年幼,他以一身之力担当重任。家道衰落以后,迁居到了城东侍奉母亲,开垦坟地来种植维持生活。自己的米罐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碰到没有饭吃的人就全部给他。时间长了,村里的奇邪之人,都害怕他的名声。母亲、兄长去世之后,他迁居到盘山,与荐青山人(李锴)一起交游。常常在严冬大雪天气,用手杖敲击冰面,相互对视,内心欢愉,看见的人都感到诧异,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恰逢朝廷发布法令:禁止内务府的人员离开都城居住到京郊各地。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乾隆元年,石永宁被举荐为“孝廉方正”。他到有关部门极力陈述自己腿脚不灵便(跛足),难以有良好的仪表,众人没有谁能改变他的想法。荐青山人李锴也被推举为“博学宏词”,到面试的时候也被刷掉了。 李锴的诗,不从古人学习,而必定追求与古人并肩。而石永宁随时随事就可以抒发胸中意旨,无拘无束,很有真性情。有人把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刻版印行,于是他发誓再也不写诗了,把以前的诗稿全部焚毁,说:“我幼年的学业(荒废不足),难以弥补;虽然费尽心力,所获得的进步才到这个程度罢了。我有幸因为悲伤忧愁困顿(的人生)来为当年的糊涂行为盲目之举而悔悟;现在已经老了,难道可以因为这些烦琐的事情而扰乱我的心绪吗?” 李锴中年以后,因为救济兄长的急困而变得更加贫穷艰难;年老无子,自己为自己挖好了墓穴。每日典卖衣服,节省粮食,来供养亲戚之中的孤苦困难的人。又因为他所著的《含中集》《尚史》书稿未完成定稿,所以十分勤勉,不肯懈怠,而石永宁的长子和弟弟的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他们一同做官的朋友为他们建造了房屋。少司马德沛(德沛,字济斋)延请石永宁教他的兄长之子辅国公读书。众人都说石永宁可以安定下来了。石永宁却说:“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在盘山,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百字令·芜城①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② 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③。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1287~1368) ,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③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开篇“碧天向晚”二句照应诗题,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象形成对照。 B.第三、四句(渺渺)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开阔豪放的心胸。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的叹惋。 D.“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E.“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外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怛怛失意。 14.【答案】BC 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5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析】B.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C.表达了对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昏君的委婉讥讽。 15.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辛弃疾援引“神鸦社鼓”意在影射国人不思进取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2分) ②张翥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升平假象都不再,只有荠麦青青,暗示了景象的破败荒凉(2分),并借此流露作者的黍离之悲(对国家破败,今不如昔的哀叹)(2分)。 【诗歌赏析】 张翥(1287—1368),字仲举,世称蛻庵先生,晋宁(今属山西)人。 早岁居杭州,受业于理学家李存,又从仇远学诗。至正初,以隐逸荐为国子助教,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有《蜕庵集》。又能询,有《蜆岩詞》。前人评其詞“取法石帚,屏去浮艳。不独炼字炼句,且能炼气炼 骨”。(陈廷焯《词坛丛话》) 百字令 芜城晚望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 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 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 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 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这是一首即景感兴之作。“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鲍照曾作《芜城赋》讽之,因名芜城。其沿革详见《读史方舆记要》、《嘉庆一统志》等。唯其历史悠久,且几经兴废,过往的骚人雅士往往凭吊古迹,油然生感,慨然兴叹。本篇作者亦是如此。据《元史》本传,作者“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及壮,始“闭门读书”。当他“以诗文知名一时”后,曾“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本篇或即作于其时。 词以“芜城晚望”为题,开篇 “碧天向晚”三句即着力展现“晚望”时跃入作者眼帘的景色:余霞散绮,长天一碧,迤逦于远空的彩云不断开合变幻,恰与“江南山色”相似。如果说这三句写景还不失清丽的话,那么,紧接着,“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这两句则由清丽一变而为衰飒。“孤鸿”而兼“残照”,景象已是伤心惨目之极,而“孤鸿”前又以“渺渺” 二字相叠,就更增加了一种迷离、冥茫之感。在这种氛围中,作者“独上高城望极”,该怀着怎样一份孤寂、苍凉的心境自不难想见。“望极”,是说他极目四望,试图将芜城的历史遗迹尽收眼底。这正是他当此薄暮时分“独上高城”的目的。城外是孤鸿奋力单飞的翼影,城上则是作者独立不移的身影。很难说前者不是对后者的一.种烘托与写照。“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三句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糅合为一,托出深沉的黍离之思。芜城,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不仅众多的王公贵族视之为“销金窝”和“温柔乡”,就连以荒淫著称的隋炀帝也曾经“欲取芜城作帝家”。他们在此大兴土木,修筑起一座座点缀着酒池肉林的“人间仙苑”,然后便日在仙苑中斗鸡走马,夸豪竞富。就中,隋炀帝除营造“斗鸡台”外,还曾别出心裁地设置“放萤院”,征求萤火数斛,在夜游时放出。这当是这三句的本事。在隋炀帝这类昏君想来,自己贵为“真龙天子”,不仅此生能穷奢极欲,来世也当享尽荣华。然而,时光无多,他们便都身败名裂,为后人笑。今日于芜城登高远望,但见当年的斗鸡台与放萤院已沦为一片废墟,再也无从寻觅昔日的繁华景象,当然,也无从寻觅以“真龙天子”自命的隋炀帝的踪迹——他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化为不齿于人类的一抔粪土。这里,作者既对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无道昏君作了委婉的讥讽,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江山兴废、人事代谢的无限感慨。“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二句由慨叹昏君无道、繁华已歇转而痛惜英雄长逝、功业成空,见出作者凭吊古迹时幽微而又浩茫的思绪。“恨血凝碧”,典出 《庄子•外物篇》:“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代诗文家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作“碧血”,如郑元祐《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即云:“孤臣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在芜城的历史上,固然有昏君佞臣所留下的屈辱的一页,但也有那些矢志报国、九死不悔的英雄们用热血书就的壮烈篇章——他们于此抗击强虏,抵御外侮,气吞日月,光照河山,可惜由于昏君佞臣的百般压制与迫害,他们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最终只能赍志以殁,这就无怪芜城会荒废若此了。每念及此,作者便情难自遏。透过这饱含义愤的词句,其仰天长吁、扼腕长叹之态宛然若见。 下片继续抒写吊古伤今之情,但用笔却更为深曲。“我欲携酒重来” 以下五句隐括辛弃疾《永遇乐》及姜夔《扬州慢》词意。辛词有云:“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姜词则云:“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二词所咏皆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部渡江南犯事。这里,作者以之融化入词,寄意正相仿佛。“佛狸”,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元嘉二十七年 (450),他击溃刘宋大将王玄谟的北伐之师后,曾在距芜城不远的瓜步山凿山开路,设立行宫。此即所谓“佛狸祠”。但辛词及此词却都是以“佛狸”喻指金主完颜亮。“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作者满怀思古幽情来到瓜步山上、佛狸祠下自斟自饮时,尽管当年的石碑犹在,却已爬满苍苔,以致字迹晦暗,难以辨认,一望便知它已久经沧桑。不仅如此,而且“社鼓神鸦浑不见”,唯余 “一片青青荠麦。” “社鼓”,本指社日祭祀时的鼓声;“神鸦”,则是啄食祭品的乌鸦。古人通常以“社鼓神鸦”形容升平热闹的气象。辛弃疾援之入词,意在影射国人不思复仇雪耻,却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而作者这里则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这种升平的假象也无得复见:山上山下,城内城外,除了荠麦青青,便是青青荠麦。这样措笔,不仅进一步暗示了景象的破败与荒凉,而且借这破败、荒凉的景象,进一步披露了作者的黍离之悲。“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三句改作设问之辞。“夜月琼枝”云云,皆有所本:旧传芜城月色独好,唐代诗人徐凝竟认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琼花”,亦乃芜城名产, 相传隋炀帝锦帆南下的目的便是为了观赏“琼花”;“春风”,取意于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水调”,则是隋炀帝开汴河时所制歌曲名,至唐代演为大曲,颇为流行,盛唐王昌龄有《听流人水调子》诗,晚唐罗隐亦有《席上歌水调》诗。宋人又取大曲歌头,另倚新声, 谱为“水调歌头”。因此,这里的 “夜月”、“琼枝”、“春风”、 “水调”,都是染上了地方色彩,并积淀有一定的历史内涵的意象。在作者想来,既然它们深得前代诗人的称颂,大概能给我这久滞芜城的他乡之客以应有的安慰吧!但这终究是一己臆测,不敢自必,故而便以设问出之。这三句不仅发想新奇,情辞恳切,而且在原有黍离之思中又糅入了身世之感——祈求安慰,是因为需要安慰;而需要安慰,正说明他怛怛失意。撇开其他,仅由“淹留客”的自称也不难窥破其中消息。但“夜月琼枝”之类并没有作者所想象的那样多情。失望之余,作者只好作归乡之计:“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舄”(xì细),指凫舄。语本《汉书•王乔传》,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凫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后代因以“凫舄”、“双舄”或“双凫舄”用作县令之故实,如骆宾王《践郑安阳入蜀》:“惟有双凫舄,飞去复飞来。”这里则是作者自指。“梁园虽好,终是他乡之土”,何况自己客居已久的芜城又这般荒凉、破败,远非“梁园”之俦?既然如此,何不乘风翩然归去?显然,作者归心早萌,而此番“晚望”的所见所感,则使他归意更决。词于此结篇,既揭示了“芜城晚望”的必然结果,也提示了作者“晚望”后的情感趋向与行为趋向。【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这是一首怀古词。但作者结撰它,却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重气节、有修养的封建士大夫,作者身当异族统治时期,其心境无疑是孤寂而又苍凉的。他既痛恨当年昏君误国,又自伤不遇。但在当时的高压政治下,所有这一切都难以直接吐露;即便托言于怀古,也必须隐晦其意,闪烁其辞。这便是作者着力融合辛词与姜词、用笔殊为婉曲的原因。唯其用笔婉曲,才能给读者味之愈甘、按之弥深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阿房宫赋》中 ,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树木茂盛山色秀丽的句子是: 。 (3)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 ”。 16.【答案】(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6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③有关专家指出:笔者认为,导致此轮房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扩张速度太快,控制房价必须从收缩货币入手,否则,其他措施只能是扬汤止沸。 ④报道上指张爱玲身无长物,居所非常简单,没有家具、没有床,她睡在活动铺盖上面。发现她的警察说:“不记得她房子有什么家具,只知道到处有很多纸张文件。” ⑤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的亲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⑥物质生活水平的确比过去提高了许多,这一定程度上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愿望予取予求,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7.【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时不我待:“我待”是“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强调要珍惜时间。用在此处语境不合,搭配不当。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指客观状况。可用“每况愈下”。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适用于此处语境。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没有什么财产。此处形容张爱玲的境况恰当。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原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此句出自课文《包身工》,用来形容“拿摩温”的权力很大,使用恰当。予取予求:指从我这里取求,现用来表示任意求取,索取无厌。此处用于对“孩子的愿望”是错误的。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类仅仅根据自己眼前的需要而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命运,在这个主宰和统治的过程中,偶尔除了不知趣的农夫被他的马踢了一脚或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外,人类总是在胜利。 B.五四新文学的发展现实,使本来就向往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朱光潜,在从理智上认识到改文言文为白话之必要的同时,更从事实上看到了推行白话的可能性,以及白话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C.古徽州人重视教育,每次科考,秀才们都携带当地特制的梅干菜、以传统工艺制作的烧饼等干粮,当时的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所以这种烧饼保存时间长,且饼壳金黄香酥,口感独特。 D.资源开发、消耗的全过程均会伴随产生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后,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资源开发、消耗的强度和广度已经发展到有可能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1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结构混乱,应改为“一部分人被细小的病毒击倒在地”删掉;另外,“偶尔除了”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除了偶尔”。C项,不合逻辑,“所以”前后并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发展到”后面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有“……的地步”之类的词语。 19.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某工地发生火灾,当地电视台当天及时发布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该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我市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19.【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析】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项,在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事故家属作为正常人,情绪不可能稳定。“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之类用语十分不人道,无视人之常情,只会增加事故家属的痛苦。D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20个字。(6分)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 ① 。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 ② ,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 ③ 。即使在上述描写性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20.【答案】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 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摹仿生活音响的乐章; 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①:“这就是说”意味下文是对上面引文的阐释,根据引文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可以推知第①空内容。②:“当然”有轻微的转折的意味,表示下文所说的是和上文不同的另一种情况,根据下面所句的例子,以及“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可以推知第②空内容。③:根据“与其……再现……”,并且结合上文“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可以推知第③空大体内容,但第③空要结合《二泉映月》的具体内容。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悬案》的漫画,请阐释画面的内容及漫画的寓意。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5分) 漫画内容(1分): 漫画寓意(4分): 21. 【参考答案】 漫画内容:一支钢笔被鼠标线缠住脖子绞死了。(1分)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用笔书写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面前日渐衰微。(2分)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感慨(伤感)。(2分) 【考点】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本题运用漫画的形式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的题目“悬案”很独特,富有深意,“悬”字应该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悬挂”之意,正扣合画面内容;另一种是“未弄清真相”之意,而引人深思的正是第二种意思。一支钢笔被“吊死”了,而吊死它的正是一只鼠标的导线——这显然是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将形象的画面结合现实进行抽象化的思考,应该不难得出答案。重点注意: 如果把漫画的寓意再往深处思考的话,就可能得出诸如“现代科技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冲击”或者“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等等思想观点。虽然也并没有错,但是,就画面来说,其表现的是文字输入与书写的问题,我们还是应紧扣其内容来思考作答,就事论事;而不宜过度拔高,过远拓展,否则就没有标准,漫无边际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曾被改编成许多类型的影视作品。而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最深入人心的恐怕是六小龄童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演绎的经典形象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就是孙悟空的“真容”。近年来,随着新一代观众的需要,更多的“西游影视”应运而生。统计发现,仅电影作品中,就已有十几位男星演绎过孙悟空角色。然而就目前看,大部分孙悟空形象都收获了大量差评。 如今的文艺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千奇百怪,故事情节任意编造(甚至有孙悟空和白骨精相爱的情节),以至有人说“孙悟空简直被‘逐渐玩坏’了”。对此现象,某艺术家严厉批评“糟蹋经典”,某观众直呼“毁童年”,也有观众说“只要好看就行了”;某演员认为“每个人心中有一个自己的孙悟空”,某导演说“就是要颠覆经典,有颠覆才有创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你在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前提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则材料根据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编写而成。曾几何时,大批的“新生代”孙悟空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再到《西游伏妖篇》,从新版《西游记》连续剧到《悟空传》,从《情癫大圣》到《大闹天竺》,从《三打白骨精》到《大圣归来》,每一次总能给人不同的面貌和感受,让人应接不暇,悟空的形象在作品中一再刷新人们的观感,由此,我们印象中真实的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模样,已经越来越模糊。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或许一方面源于饰演过孙悟空的明星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越来越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源于《西游记》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其内容广为人知,如果不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创造,恐怕难以吸引观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西游记》不涉及版权交易,所以影视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对孙悟空进行再创作,这也让“ 恶搞,山寨,解构”等方式层出不穷。不管怎样,面对各种新的意义,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找回孙悟空更为本质性的一面。 这则材料呈现的就是孙悟空形象大量被颠覆的社会现象——对材料的这个核心内容要把握准确。从命题形式上讲,本题并未采用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普遍的表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本题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题目中“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意在提醒考生,作文的立意要以上述材料为触发点,在内容和主旨上要和材料相关。话说回来,这也是“材料作文”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否“任务驱动”。 那么,就本题来说,应该围绕“孙悟空经典形象被颠覆”(这个“经典形象”,可以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形象,也可以是86版电视剧中的形象)这个问题来展开思考,逐渐深入,逐步拔高,写作角度比较广泛。但不能撇开“孙悟空形象”而直接切换到某个主题,如写对待“经典”的态度,写“恶搞”的底线,写创新思维,写不破不立,写“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等。从材料出发,体现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最终回到材料,是为上策。至于对此现象是支持还是批判,皆为可取。 【参考范文】 我欲疾呼真大圣 ■尤杨 这壁厢,孙悟空深情地对紫霞仙子告白;那壁厢,孙悟空正和白骨精情意绵绵。——不知孙悟空是那大闹天宫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呢,还是混进了《西游记》里的段誉或者韦小宝呢?那个真正的大圣,如今在何方? 篡改经典,为博一笑的观点,其实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了。君不见当今儿童所知的诸多古典人物,许多是从恶搞版、搞笑版里中得来的形象?虽然吴承恩已仙逝数百年,不会跳将出来,然而我们怎能漠视经典作品背后的真意,淡漠经典背后的历史,甚至践踏经典之所成为经典的精神? 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具有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传承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经典的原貌真容;而尊重经典的真容,就是让人透过它看到历史的原貌。师徒四人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漫漫旅途,让人看到为求佛法舍身取义的玄奘是如何的笃定与坚忍;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亡,让人从中看出多少豪门家庭在历史长河里的沉浮与人世变换中的众生世相;范进的喜极而疯,让人从中看到了多少含辛茹苦十载寒窗的学子的辛酸悲苦;雪夜上梁山的林冲的最后抉择,又让人看到了多少逆来顺受的人民在统治者强压下被迫的反抗。经典,确乎创造了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形象,但它所反映的主题,所展示的历史环境,才是其核心所在。而当经典中的这些精髓与灵魂已被架空,徒留下一个为博一笑,吸引眼球的躯壳,那它的面目恐怕真是苍白惨淡而令人生厌的了。 然而人们就是这般执着,那年黛玉裸死的风波还未平息,这边又不时地冒出来一个风情万种的孙猴子。与其说你们是颠覆经典,创造经典,不如说你们借助经典之名炒作牟利。而究其根源,某些文艺创作者,之所以制造出千奇百怪的悟空形象,无非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最大限度获得利润的考量下,一味地为迎合某些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偏嗜口味而进行商业生产而已。所以说那屏幕上搂搂抱抱的虽然名叫孙悟空,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悟空外衣的消费品或者商品而已,与某些口味鲜辣而实则满是调味剂防腐剂的毫无营养的辣条之类的垃圾食品别无二致。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经济利益是大势所趋。但是,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艺术灵魂的坚守。改编经典作品也是如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一切以票房价值为旨归,必然伤害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肆意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嗟叹,人心将会如何皈依?著名编辑、作家蔡益怀曾说他对当今文学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他说“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在这样的心态下,出现千奇百怪风情万种的孙悟空,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片面为迎合低俗趣味而进行无价值无底线的粉饰和涂抹。 更重要的是,改编这些经典作品,不能丧失敬畏之心。敬畏心的缺失,是艺术之祸。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种种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救治21世纪面临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文化良方。一些作品调侃崇高、解构经典、颠覆历史,其实就是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实就是缺乏对审美标准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其实就是缺乏对崇高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其实就是缺乏对创作严肃性的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人肆意颠覆,创造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悟空形象等,实则殃及精神的“民生”,令人忧虑。 遥想当年,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和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自播出至今已有30年,重播3000余次,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艺术经典。假如没有一份对艺术的虔诚的敬畏之心,假如没有坚韧不拔历经磨难的毅力,而是只为迎合低俗口味,只为追求票房价值,又怎么可能在那样一个技术有限的年代创造出如此经典之作,如何让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可磨灭! 所以那些披着经典的外套,糊弄大众的悟空,快快让路吧!虚无历史,虚无经典,虚无一切的作品,都如孙大圣眼前的妖雾,终会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悟空的真身。 我欲疾呼真大圣,只缘“假货”满荧屏!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A.“从而”强加因果逻辑。B.“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无中生有。D.原文“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混淆必然与或然。 2.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析】直接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是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长久以来,高中阅读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的这种最基础的能力——梳理概括能力,由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眉目不清、条理不明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2017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回归了对这一能力的直接考查,充分强调了“梳理概括”能力在阅读中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需要在把握每一段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然后对内容相类的段落进行归并、整合,对文章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内容分别是:首先,由抵制韩流现象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其次,将“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相比,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的两方面特点(两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①“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②它着眼的不是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最后,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 的出现是建立在两种逻辑的基础上。 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第二、三段为第二层,第二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 的区别,第三段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和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的区别;第四、五、六段为第三层,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 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最后一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各选项分析如下:A.文章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随后分析其特点和作为基础的两种逻辑。 B.C.第二段将“消费型民族主义”与抵制日货作比,指出它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第三段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韩国硬性规定电影院播放韩国影片的做法说明“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韩国的这种做法着眼于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与“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着眼点形成对比,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论述过程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D.“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错误。第四、五、六段为一个论述层次,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第六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3.【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解析】A.原文“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只是抵制日货的人搬出的推理,抵制日货的人不等于“消费型民族主义者”,据第二段可知。 B.原文“它(民族主义)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它的内涵是空的”是民族主义“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必要条件,B项是其否命题,故成立。 C.原文“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 D.原文“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 4.【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解析】 “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不恰当,小说中白衣汉子把黑炭洗白作为引诱彭祖透露身份的手段,并不能直接证明他相信自己的这个说法。在彭祖暴露身份后,他便停止清洗,带走了彭祖。 5.【参考答案】① 年龄很大,但外表年轻,精神焕发。彭祖已经有八百二十四岁,但他的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且走路快速敏捷,双眼炯炯有神。(1分) ②坚持自我,固守真理。彭祖坚持认为黑木炭不能洗白,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曲意迎合白衣汉子的说法。(2分) ③淡然超脱,看透生死。彭祖既已知道眼前洗炭的白衣汉子是阎王派来捉他的鬼卒,也丝毫不畏惧躲避,面带微笑从容赴死。(2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我们一般从外在特点、内外特点和人物的典型性(身份、类型、归属)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第三个方面可不作分析。小说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彭祖的外在特征,即“外表年轻,但实际年龄很大”,这是他比较突出的也是不同于常人的特征,故需要概括。彭祖明知道白衣汉子的身份,也不肯苟同他的看法,可见他“坚持自我,固守真理”。彭祖在临死前的气定神闲 ,可见他“淡然超脱,看透生死”。 6. 【参考答案】①“黑白”概括了小说中彭祖与白衣汉子关于“黑炭是否能洗白”的争论的主要情节,小说主要围绕着“黑炭洗白”的故事展开。(2分) ②黑与白之间的转换象征着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以黑白为题,体现了坚持说真话,坚持真理的主题,引人深思。(或:黑与白可象征着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表现了小说的主旨立意的方向。)(2分) ③以“黑白”为题,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悬念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考点】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作用的理解。往往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考虑。题目“黑白”让人直接反应是小说中彭祖与白衣汉子对黑炭是否能洗白的争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颠倒黑白”,这里赋予了“黑白”真理与谬误的含义,本小说也是如此。黑炭不能洗白是人人皆知的真理,彭祖的坚持体现了对真理的坚持。最后,“黑白”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玄妙的词语,能营造一种神秘感,让人产生疑惑和阅读兴趣。 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B项“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说法不正确,原文说“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因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这里的“跨越”意味着突破限制,与过去的线下教育、线下课堂相比,在线教育由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带来的后果,但不意味着它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是一个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复杂问题,且“教育资源” 包括的方面有许多。A项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C项根据材料一第2、3段提炼,D项根据材料一第4段概括。 8.【答案】AC 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5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概括可知;C项根据材料三梳理概括。B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并未“具体分析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仅在材料二开头提及在线教育行业隐藏乱象,并未具体分析。D项,“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恰当,根据材料二第4段“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及第5段内容可知,重点是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内容。E项,政府“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不恰当,建设良好品牌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只能在政策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亲自操刀。【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9.【答案】1、健全行业自律:①建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1分);②建立完善行业标准,明确奖惩规则(1分)。 2、加强知识内容体系建构,丰富课程种类及内容(1分),培育优秀教师团队(1分)。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本题答题信息区间在材料二。注意题干中“自我完善发展”的限制。材料二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二、三两段主要谈健全行业自律的问题,具体又分为两个措施:第二段中,程方平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建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第三段,姚建龙和储朝晖又提出建立完善客观的行业标准的问题。第四、五两段,谈另一方面的措施,即从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面着手,对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师提出具体措施。 10.【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买田荐峰下”,是一个状语后置结构,“买田”后省略“于”。这句话也就表明了荐青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其尤贫者”,指的是那些特别贫困的人,“者”字后面的内容的主语是“荐青山人”,“者”字处要稍加停顿。故选D。 1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B项“折节”此处的意思是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改变志向,非“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档次” 或“委屈自己内心”之意。“折节为俭”中的“折节”也不同于“折节礼士”之“折节”。 1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C项前面“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他贪恋于享乐生活”表述正确,见原文第三段“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山人少豪举,好声色狗马”之表述。但后半部分“到老年时终于悔悟”“并焚烧诗稿,以求内心安宁”不正确:第一,“悔悟”并非是到老年时,原文中有“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的表述;第二,“焚烧诗稿”并非因为对早年“好声色狗马”的悔悟,而是有人刻印了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之后,他为了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 13.【答案】(1)(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关键词:挈,僦,自活) (2)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在盘山,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关键词:妻子,茕茕,俾,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1)中的 关键词“挈”“僦”“自活”;(2)中的关键词“妻子”“茕茕”“俾”“资”。 【参考译文】 荐青山人李锴,是辽东铁岭人。他的曾祖父李如梓是明朝宁远伯李成梁的兄长的儿子,明朝万历年间的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铁岭城(被后金)攻陷,李如梓在官任上为之而死。进入本朝以来,家族三世都显贵,伯父叔父兄弟之类的,有的继承封赐的爵位,统领禁卫军;有的开府设署,掌握军权,势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 康熙四十一年,李锴父亲少司寇蒲阳公去世。当时西边正发生战事,朝廷决议在边境的沙漠地带屯兵。山人李锴组织操练军队后,自行请求到黑河一代屯兵驻守,过了一年后回来,母亲已去世。又出使南河一带,朝廷赐予他七品的冠服和绶带。于是,李锴把祖上的产业全部托付给两位哥哥,自己移家到潞河居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和史书。共六七年,连邻居都没见过他一面。他曾经游历盘山,喜欢那里的风景地貌,就在荐青山下买了田地,并且建造草房,和山民杂居在一起耕种。那些特别贫困的山民,他就送给他们田地而丝毫不索取什么,蔬菜果实之类的东西,也与众人分享。他声名远播,县里的工人每次来开采山石,经过荐青山,独独就不烦扰他。闲暇时候他出游四方的山野,就一定拿着炉子火炭和瓶瓶罐罐,打柴割草的人远远望见了就知道是他在那里,就会说:“这是李山人煮茶的烟。”白山人士石永宁(字东村)听说了他的风度,而十分仰慕他。 石永宁家世代资财富裕。他的祖父都图是清圣祖康熙帝的亲近大臣,每次讨论大事,都不向权贵屈服。山人石永宁少有豪壮之举,喜欢声色狗马之类的享乐生活,到三十岁时,才改变志向开始发奋读书。恰逢家中事务艰难,当时长兄已经去世,而各弟弟又都年幼,他以一身之力担当重任。家道衰落以后,迁居到了城东侍奉母亲,开垦坟地来种植维持生活。自己的米罐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碰到没有饭吃的人就全部给他。时间长了,村里的奇邪之人,都害怕他的名声。母亲、兄长去世之后,他迁居到盘山,与荐青山人(李锴)一起交游。常常在严冬大雪天气,用手杖敲击冰面,相互对视,内心欢愉,看见的人都感到诧异,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恰逢朝廷发布法令:禁止内务府的人员离开都城居住到京郊各地。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乾隆元年,石永宁被举荐为“孝廉方正”。他到有关部门极力陈述自己腿脚不灵便(跛足),难以有良好的仪表,众人没有谁能改变他的想法。荐青山人李锴也被推举为“博学宏词”,到面试的时候也被刷掉了。 李锴的诗,不从古人学习,而必定追求与古人并肩。而石永宁随时随事就可以抒发胸中意旨,无拘无束,很有真性情。有人把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刻版印行,于是他发誓再也不写诗了,把以前的诗稿全部焚毁,说:“我幼年的学业(荒废不足),难以弥补;虽然费尽心力,所获得的进步才到这个程度罢了。我有幸因为悲伤忧愁困顿(的人生)来为当年的糊涂行为盲目之举而悔悟;现在已经老了,难道可以因为这些烦琐的事情而扰乱我的心绪吗?” 李锴中年以后,因为救济兄长的急困而变得更加贫穷艰难;年老无子,自己为自己挖好了墓穴。每日典卖衣服,节省粮食,来供养亲戚之中的孤苦困难的人。又因为他所著的《含中集》《尚史》书稿未完成定稿,所以十分勤勉,不肯懈怠,而石永宁的长子和弟弟的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他们一同做官的朋友为他们建造了房屋。少司马德沛(德沛,字济斋)延请石永宁教他的兄长之子辅国公读书。众人都说石永宁可以安定下来了。石永宁却说:“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我将一人留在盘山,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 14.【答案】BC 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5分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析】B.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C.表达了对历史上纵欲于芜城的昏君的委婉讥讽。 15.【考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辛弃疾援引“神鸦社鼓”意在影射国人不思进取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2分) ②张翥反用其意,感叹时下连升平假象都不再,只有荠麦青青,暗示了景象的破败荒凉(2分),并借此流露作者的黍离之悲(对国家破败,今不如昔的哀叹)(2分)。 16.【答案】(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7.【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时不我待:“我待”是“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强调要珍惜时间。用在此处语境不合,搭配不当。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指客观状况。可用“每况愈下”。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适用于此处语境。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没有什么财产。此处形容张爱玲的境况恰当。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原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此句出自课文《包身工》,用来形容“拿摩温”的权力很大,使用恰当。予取予求:指从我这里取求,现用来表示任意求取,索取无厌。此处用于对“孩子的愿望”是错误的。 18.【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被细小的病毒把一部分人击倒在地”结构混乱,应改为“一部分人被细小的病毒击倒在地”删掉;另外,“偶尔除了”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除了偶尔”。C项,不合逻辑,“所以”前后并不构成因果关系。D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发展到”后面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有“……的地步”之类的词语。 19.【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解析】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项,在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事故家属作为正常人,情绪不可能稳定。“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之类用语十分不人道,无视人之常情,只会增加事故家属的痛苦。D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 20.【答案】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 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摹仿生活音响的乐章; 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①:“这就是说”意味下文是对上面引文的阐释,根据引文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可以推知第①空内容。②:“当然”有轻微的转折的意味,表示下文所说的是和上文不同的另一种情况,根据下面所句的例子,以及“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可以推知第②空内容。③:根据“与其……再现……”,并且结合上文“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可以推知第③空大体内容,但第③空要结合《二泉映月》的具体内容。 21. 【参考答案】 漫画内容:一支钢笔被鼠标线缠住脖子绞死了。(1分)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用笔书写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面前日渐衰微。(2分)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感慨(伤感)。(2分) 【考点】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解析】本题运用漫画的形式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的题目“悬案”很独特,富有深意,“悬”字应该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悬挂”之意,正扣合画面内容;另一种是“未弄清真相”之意,而引人深思的正是第二种意思。一支钢笔被“吊死”了,而吊死它的正是一只鼠标的导线——这显然是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将形象的画面结合现实进行抽象化的思考,应该不难得出答案。重点注意:如果把漫画的寓意再往深处思考的话,就可能得出诸如“现代科技对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冲击”或者“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等等思想观点。虽然也并没有错,但是,就画面来说,其表现的是文字输入与书写的问题,我们还是应紧扣其内容来思考作答,就事论事;而不宜过度拔高,过远拓展,否则就没有标准,漫无边际了。 22、作文 【解析】这则材料根据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编写而成。曾几何时,大批的“新生代”孙悟空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再到《西游伏妖篇》,从新版《西游记》连续剧到《悟空传》,从《情癫大圣》到《大闹天竺》,从《三打白骨精》到《大圣归来》,每一次总能给人不同的面貌和感受,让人应接不暇,悟空的形象在作品中一再刷新人们的观感,由此,我们印象中真实的孙悟空到底是什么模样,已经越来越模糊。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或许一方面源于饰演过孙悟空的明星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越来越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源于《西游记》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其内容广为人知,如果不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创造,恐怕难以吸引观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西游记》不涉及版权交易,所以影视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对孙悟空进行再创作,这也让“恶搞,山寨,解构”等方式层出不穷。不管怎样,面对各种新的意义,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找回孙悟空更为本质性的一面。 这则材料呈现的就是孙悟空形象大量被颠覆的社会现象——对材料的这个核心内容要把握准确。从命题形式上讲,本题并未采用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普遍的表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本题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题目中“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意在提醒考生,作文的立意要以上述材料为触发点,在内容和主旨上要和材料相关。话说回来,这也是“材料作文”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否“任务驱动”。 那么,就本题来说,应该围绕“孙悟空经典形象被颠覆”(这个“经典形象”,可以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形象,也可以是86版电视剧中的形象)这个问题来展开思考,逐渐深入,逐步拔高,写作角度比较广泛。但不能撇开“孙悟空形象”而直接切换到某个主题,如写对待“经典”的态度,写“恶搞”的底线,写创新思维,写不破不立,写“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等。从材料出发,体现一个思维渐进的过程,最终回到材料,是为上策。至于对此现象是支持还是批判,皆为可取。 附: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参考范文】 我欲疾呼真大圣 ■尤杨 这壁厢,孙悟空深情地对紫霞仙子告白;那壁厢,孙悟空正和白骨精情意绵绵。——不知孙悟空是那大闹天宫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呢,还是混进了《西游记》里的段誉或者韦小宝呢?那个真正的大圣,如今在何方? 篡改经典,为博一笑的观点,其实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了。君不见当今儿童所知的诸多古典人物,许多是从恶搞版、搞笑版里中得来的形象?虽然吴承恩已仙逝数百年,不会跳将出来,然而我们怎能漠视经典作品背后的真意,淡漠经典背后的历史,甚至践踏经典之所成为经典的精神? 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具有典范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传承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经典的原貌真容;而尊重经典的真容,就是让人透过它看到历史的原貌。师徒四人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漫漫旅途,让人看到为求佛法舍身取义的玄奘是如何的笃定与坚忍;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亡,让人从中看出多少豪门家庭在历史长河里的沉浮与人世变换中的众生世相;范进的喜极而疯,让人从中看到了多少含辛茹苦十载寒窗的学子的辛酸悲苦;雪夜上梁山的林冲的最后抉择,又让人看到了多少逆来顺受的人民在统治者强压下被迫的反抗。经典,确乎创造了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形象,但它所反映的主题,所展示的历史环境,才是其核心所在。而当经典中的这些精髓与灵魂已被架空,徒留下一个为博一笑,吸引眼球的躯壳,那它的面目恐怕真是苍白惨淡而令人生厌的了。 然而人们就是这般执着,那年黛玉裸死的风波还未平息,这边又不时地冒出来一个风情万种的孙猴子。与其说你们是颠覆经典,创造经典,不如说你们借助经典之名炒作牟利。而究其根源,某些文艺创作者,之所以制造出千奇百怪的悟空形象,无非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最大限度获得利润的考量下,一味地为迎合某些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偏嗜口味而进行商业生产而已。所以说那屏幕上搂搂抱抱的虽然名叫孙悟空,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悟空外衣的消费品或者商品而已,与某些口味鲜辣而实则满是调味剂防腐剂的毫无营养的辣条之类的垃圾食品别无二致。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经济利益是大势所趋。但是,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艺术灵魂的坚守。改编经典作品也是如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一切以票房价值为旨归,必然伤害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肆意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嗟叹,人心将会如何皈依?著名编辑、作家蔡益怀曾说他对当今文学最感到痛心的是“虚假与浮躁”,他说“从上而下的虚假和浮躁,已经令我们的写作人沉不住气,既没有勇气去审视我们的灵魂,又没有耐性去进行一种纯粹的心灵写作。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大家都迷失了方向,将“票房”价值看成理所当然的追求,将炒作当作成名成家的必然手段;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作家“富豪榜”,而没有多少人关心作品的‘含金量’”。在这样的心态下,出现千奇百怪风情万种的孙悟空,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片面为迎合低俗趣味而进行无价值无底线的粉饰和涂抹。 更重要的是,改编这些经典作品,不能丧失敬畏之心。敬畏心的缺失,是艺术之祸。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种种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救治21世纪面临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文化良方。一些作品调侃崇高、解构经典、颠覆历史,其实就是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实就是缺乏对审美标准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其实就是缺乏对崇高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其实就是缺乏对创作严肃性的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讲,某些人肆意颠覆,创造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悟空形象等,实则殃及精神的“民生”,令人忧虑。 遥想当年,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和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自播出至今已有30年,重播3000余次,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艺术经典。假如没有一份对艺术的虔诚的敬畏之心,假如没有坚韧不拔历经磨难的毅力,而是只为迎合低俗口味,只为追求票房价值,又怎么可能在那样一个技术有限的年代创造出如此经典之作,如何让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可磨灭! 所以那些披着经典的外套,糊弄大众的悟空,快快让路吧!虚无历史,虚无经典,虚无一切的作品,都如孙大圣眼前的妖雾,终会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悟空的真身。 我欲疾呼真大圣,只缘“假货”满荧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