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承智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承智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定州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 3 次月考 语文试卷 选择题 1.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 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 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 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 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目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A 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句中游客说 自己还会“光临”,错误。B 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 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C 项,“承让”,是比赛获 胜方所说的谦辞,句中比赛还没有开始,应改为“手下留情”。D 项的“杏林”是医学界或 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 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 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因泛指授徒讲学的场所。句中使用正确。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________。 ②勘探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________不定,为祖国的勘探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③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________的轨迹。 A. 释怀 形迹 嬗变 B. 释怀 行迹 蜕变 C. 忘怀 形迹 蜕变 D. 忘怀 行迹 嬗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 考查词语的辨析。忘怀:忘记。释怀:动词,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常 用于否定)。第一句中,是说那壮观的景色让他难以忘记,应使用“忘怀”。形迹:举动和神 色,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第二句中,是说勘探队员的行踪不定,应使用“行 迹”。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嬗变:演变。第三句中,是说诗歌演变的轨迹,应使用“嬗 变”。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 再作区别。比如,“形迹”和“行迹”,不同的语素是“形”和“行”,“形”意思是“神 色”“举动”;“行”,意思是“行动”。(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 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蜕变”是指发生质变,“嬗变”是指演 变,而句中是说诗歌的演变,不存在质变,故应使用“嬗变”。(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 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听了大家的发言,他一时间莫衷一是,不知采纳谁的建议好。 ②有的人觉得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但他表现得安之若素。 ③是你们给我新的生命,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罄竹难书。 ④这篇作文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差强人意。 ⑤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子,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⑥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辨析正误。“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句中说“他莫衷一是”,故错误。“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 毫不在意。句中使用正确。“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难以写尽,多含贬义。句中说自己 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感情色彩不当。“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句中使用正确。“师 心自用”,师心,以已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一般为贬义词,只用于人。此处情感 色彩不当。“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 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罄竹难书”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形容 自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情感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 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 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 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①《离骚》抒写理想 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 ③富于写实精神 ④抒写爱国激情 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⑥富于浪漫气息 A. ①⑥④⑤③② B. ⑤③②①⑥④ C. ①④⑥⑤②③ D. ⑤②③①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 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先《诗经》,后《离骚》。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析,②③⑤ 主要写《诗经》的现实注意;①④⑥主要写《离骚》的浪漫主义。《诗经》应该作为语句的 主语,通过写什么,反应特点,综合前三句顺序为⑤②③。以此类推即可,D 项正确。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 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 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 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 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 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 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 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 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王同学向心理学家张教授请教:“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 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 九寨沟地震以后,学校倡议同学们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C. 学生会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改进学校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领导尽快落实。 D. 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 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 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 A 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 用在此处不合适;C 项,“责成”指上级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做好某些事,用在此处不合适;D 项,“家严”指自己的父亲,不合语境,应改为“令尊”。 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寺庙 余秋雨 还记得吗,离尼姑庵一箭之遥的西北边,是吴山庙。同是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 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都到了吴山庙。等到尼姑庵变成了小学 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 牌坊般的校门下,在一半嫩黄、一半浅紫的花丛边,今天轮值的何老师笑眯眯地站着。 她在检查每个孩子的衣着,叫他们把纽扣扣起来,把裤腿放下来,把鞋子穿上,再进教室。 课的铃声响了,很巧,吴山庙那边也敲起了钟,还传来了清脆的木鱼声。紧接着,是吴山庙 的醒禅和尚领着诵经,老太太们跟着一起诵。虽然听不清语句,但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 稳稳罩住。 何老师已经在上课,今天的课目是“常识——地球”。听到了诵经声,何老师皱了皱眉, 便走下讲台,来到教室的西窗前,伸手把那扇新装的玻璃窗关上了。女老师们都从不同的他 乡来,但都有共同的立场,那就不喜欢传统。 庙里的和尚和学校里的女教师,一直回避着互不见面。有一次,两个和尚在路边看到一 头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到河里。他们惜生护生,立即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拴在路旁的一棵 小树上。当时,大路旁已种下两排小树,伸向远方。两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开,从校门里 急急地奔出何老师,气喘吁吁地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子,对男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 快把羊送还给主人!”两位和尚在几步之外,呆呆呆站着。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的心中,却藏着一个绿 色的天地。 不久,何老师教学生唱了一首歌。学生放学后就到了庙里,想开一个不小的玩笑,用歌 声与正在念经的和尚们比赛。学生们唱的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 残,阳山外山……学生们唱完,听到木鱼边上传出一个声音:“等一等!”随着声音站起来 的,是醒禅和尚。他问:“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以为要受训诫了,嗫嚅地背诵了 一遍歌词。 醒禅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让孩子们一句句再念一遍,他跟着写。写完,他自个儿咿 唔了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 第二天上学时转告何老师,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何老师一听就笑了,说:“我怎么 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人家可是有名的音乐家。” 几天之后,孩子们又来到庙里,醒禅和尚知道了写歌人的名字,便用毛笔写下了那三个 字:李叔同。写完,醒禅和尚嘀咕了一句:“这倒是与五磊寺的弘一法师重名。”他仰头想 了一会又笑了,“法师持戒森严,对于这种歌舞娱乐,他一听就会掉头离去。” 何老师听了孩子们的转述立即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说:“咳,李叔同就是弘一法师!怎 么,他到了五磊寺?” 趁暑假,何老师约着其他两位女教师,由村里一位大婶陪着,来到了五磊寺,只想拜见 弘一法师。但是,法师已经持杖远行。 回来的路上,三位老师越想越惊奇,越说越热闹。“果然是他!我们的学生唱着他的歌 去与和尚比赛,没想到他自己做了和尚!”“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 了佛教?”“这是倒退,还是提升?”“肯定是提升,只是我们还太浅薄,悟不了。”…… 毕业时,路边的小树确实已经长大,但是还说不上林荫道。有四个学生要到县城考中学, 到小学里来向老师们告别。今天一早,几位祖母已经领着他们到庙里拜佛,和尚还为他们的 远行诵了三通经。 “读了中学,我们一定会回来。”学生向老师保证。“不要这样保证。”何老师阻止, 她笑着扬了扬手,说,“你看这村,这乡,原来土匪横行,幸亏有一批批外来人。和尚是外 来的,尼姑是外来的,弘一法师是外来的,我们也是外来的。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 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正说着,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起了,悠扬而婉转,低沉又绵长。 何老师听了一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表现了何老师超越中国传统的安土重迁观 念的情怀,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的广阔胸襟。 B.小说的标题为“寺庙”,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寺庙里的和尚。 C.弘一法师曾积极出世,后又隐遁入空门,反映出自古中国文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精神。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何老师这一个性鲜明、立体 丰满的人物形象。 E.两个和尚只知道救助小羊,而何老师还懂得保护小树,这体现出和尚们的思想境界没有 老师的高。 (2)文章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余秋雨在另一篇文章《庙宇》中写道: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他逃避着 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地闯到了庙门前。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本主体的理 解。 【答案】(1)AC (2)环境描写,通过对比,为上文情节作铺垫,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3)关爱学生、善良慈悲、有修养有文化。(文本分析略) (4)主题:学校老师与寺庙和尚先相互排斥,后理解,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矛盾又 殊途同归。联系文本(略)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 境。B 项,“小说的标题为‘寺庙’,因为文本的主人公是寺庙里的和尚”不正确;主人公 应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寺庙里的和尚,他们分别代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D 项,“小说运 用……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有误,文中在塑造何老师形象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E 项, “这体现出和尚们的思想境界没有老师的高”错误,文中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惜生 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的心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这只是因为两人对“生” 的理解不同。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 的作用。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还记得吗,离尼姑庵一 箭之遥的西北边,是吴山庙。同是晨钟暮鼓,却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明显。 尼姑庵废弃时,风光全都到了吴山庙。等到尼姑庵变成了小学校,一切又都变了。衰的,静 的,冷的,是吴山庙;荣的,动的,热的,是学校”,这一部分环境描写主要突出“尼姑庵” 和“吴山庙”的不同,“一衰一荣,一静一动,一冷一热”“衰的,静的,冷的,是吴山 庙”“动的,热的,是学校”,二者对比鲜明,暗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所写 的情节做了铺垫。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 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 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 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题干 明确提示“开头”“环境描写”,这就暗示考生要先明确所写的对象,一是尼姑庵(学校), 一是吴山庙(寺庙),然后抓住各自的特点,一是衰、静、冷,一是荣、动、热,二者对比 鲜明,这就为下文所写的学校老师与寺庙和尚先相互排斥后理解做了铺垫。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 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何老师”是一位教师形象,她代表了现代文化;然后找出描写“何 老师”的言行举止的内容,如第二段“今天轮值的何老师笑眯眯地站着。她在检查每个孩子 的衣着,叫他们把纽扣扣起来,把裤腿放下来,把鞋子穿上,再进教室”,这表现出她对学 生的关爱;第四段“从校门里急急地奔出何老师,气喘吁吁地解开拴在树上的绳子,对男孩 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人’”,这表现出她的善良慈悲;从她教授 学生唱李叔同的歌以及对李叔同的了解,可以知道她知识渊博,有文化。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般包括两种,一是直接描写,即 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描述,比如本文中,第二段“笑眯眯地站着”,叫学生“把纽扣扣起 来,把裤腿放下来,把鞋子穿上”,第四段“急急奔出”“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 给主人”,这些动作、神态以及语言描写都是直接描写;二是间接烘托,即借助环境和他人 进行侧面衬托,如第二段,“在一半嫩黄、一半浅紫的花丛边”,这一环境描写对何老师起 到衬托作用。借助这些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首先抓住题干的引文,“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他逃避 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地闯到了庙门前”,考生要抓住“新文化”“现代”这些词语, 然后到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女老师们都从不同的他乡来,但都有共同的立场,那 就不喜欢传统”“那么精通现代的文化教育,怎么回过头去投向了佛教”“肯定是提升”, 可见文中所写的女教师们代表的是现代文化,寺庙里的和尚们代表的是传统文化,他们互不 相融,相互排斥,有矛盾又殊途同归。解答本题,应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入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 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 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 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 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 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 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 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 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 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 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 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 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 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 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 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 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 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 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 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 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 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 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 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 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 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 思。 (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 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 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 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 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不在眼前的,乃是回忆,此为虚;如 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 “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 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8. 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 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答案】7. B 8. (1)说明本文要写的主体是苏州。 (2)“想起”意味着本文可以自由驱遣文字,既可以写景状物,又可以写人叙事或抒情议 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用“想起”使虚实结合成为了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9. 作用:(1)承上启下;(2)突出苏州的特点。 理解:(1)景的恢弘大气为锋利,梦幻迷离风姿绰约,月满西楼,景色赋予的点点愁为柔 软;(2)唐伯虎的潇洒为锋利,哀怜为柔软;(3)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为锋利,冰肌玉 骨、寿年不终为柔软;(4)秋香与唐伯虎爱情的“情动千年”为锋利,“深情一顾”为柔 软;(5)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南征北战,成就了《孙子 兵法》,此为锋利,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与他的爱人一起静静的长眠,此为柔 软。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 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 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 项,“……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有误; 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且文章的主体是写苏州,写唐伯虎的两面性是为了体现苏州的特点。A 项,侧重考查开头的作用;C 项,侧重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D 项,侧重考查文 章语言的内涵。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 要说明”。“想起苏州”是文章的标题,故本题的设题指向标题。标题的作用一般包括如下 几个方面:交代写作对象和指向写作内容,“想起苏州”,“苏州”是本文的写作主体,标 题交代了写作的主体;奠定情感基调,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想起”流露出作者对苏州的 怀念;串连情节结构,预示情感发展变化;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揭示文章的主旨或 哲理;使用的技巧,“想起苏州”,“想”说明文中有虚的部分,故本文的主要技巧是虚实 结合。本题难度较大,如能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方向,即可明确答题的思路。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和句子的含义。对于第一个问题,一 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结构上,要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 置,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本题的题干已经给出了暗示,“单独成段”,文中单独成 段的句子在结构上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故可以从这个方面答题。对于第二个问题, 考生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柔软”“锋利”,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词语的内涵; 如上文第二段“唐伯虎的潇洒”“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她的冰肌玉骨。 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 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 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 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 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无论是唐伯虎、 林黛玉、孙武,还是唐伯虎与秋香、孙武与爱人,他们的身上既有“锋利”的成分,也有“柔 软”的表现。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 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 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 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 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 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单 独成段”是一个暗示,因为单独成段的句子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也不例外,“柔 软”和“锋利”是苏州的两个特点,而为了体现这两个特点,文中举出了唐伯虎、林黛玉、 孙武等例子,他们的身上既有锋利的特点,也有柔软的痕迹,结合文本的内容来答题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 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 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 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 注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 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 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 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 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 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 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 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 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 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 【注】鞫,音 jū,审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 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 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 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 理户部员外郎。 D. 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 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鼎忠君爱国。他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 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 赵鼎正直敢言。他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 其抓捕和审讯。 C. 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把他从谏官破格提拔为 侍御史。 D. 赵鼎晚景凄凉。他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 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擅自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还有什么不能做 呢(或:还有谁不敢做呢)? (2)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如今)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 【解析】 10.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 键词判断。这句话中金帛是朝廷赏赐的,故不能与“所赍”断开,“除命甫下”是指对荐举 的人的任命刚刚公布,也应与“荐举之人”连在一起。故选 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了天文、科举官职等。A“策 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错,应改为“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 试两个部分。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如此题 B“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错,原文是“命鼎鞫德”, 省略了主语“上”,他是在皇上命令下审讯王德的。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总兵:统领军队,而:如果、假如,孰:谁。(2)相信: 互相信任,物议:别人非议,而:却、可是,窜逐:被放逐。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比如本题“相信”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意思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 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总兵”“物议”“孰”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 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樊氏教育他,(他)通晓儒家 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淳误国。多次升迁后出 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准备议和并割让三镇地给金人。赵鼎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 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 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 高宗即位,任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不久又提拔为右司谏。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 世忠的将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下夺取建康府衙。赵鼎说:“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 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什么不能做呢?”皇上命令赵鼎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皇 上下令严词斥责韩世忠,而且下令抓捕韩世忠的将领并交给有关部门治罪,各位将领都肃然 无声。皇上说:“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 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中丞范宗尹说,旧例没有从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的,高宗说:“赵 鼎在担任谏官时非常尽职,他提出的四十件事,已经施行了三十六件。”不久迁为侍御史。 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来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 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 “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 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 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情景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在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 乎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 夏之景。 【答案】 (1). 蜀道之难 (2). 难于上青天 (3). 侧身西望长咨嗟 (4). 野芳发而幽香 (5).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 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 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幽”会写成“悠” 或“优”,“佳”会写成“嘉”。此外还要注意“蜀”“咨嗟”“繁阴”等字易错,要理解字 义去记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 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5. 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 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 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 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 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6.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5. BC 16.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 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 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 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 AB 两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 项考核诗歌的艺 术手法,其中 B 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错误,和诗歌的主旨不符;C 项,没有心理 描写。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 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首先 围绕“水”“塘”“蒲”“鸳鸯”“鸂鶒”“桑柘”描绘景物,然会概括意境,在分析作用, 作用注是景物描写,其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处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 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 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话题作文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大学进行了一场与“心灵鸡汤”有关的辩论赛。正方“鸡汤”与反方“反鸡汤”围绕 着“如何面对自身的失败”这一话题展开舌战,争论激烈。 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认为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 你休想做白日梦。 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说“先掂量掂量自己 吧”…… “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 要你认清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态度与认识?请以“心灵鸡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答案】 心灵鸡汤 很多年了,我从未敢提起勇气来面对自己。 就好象那个戏台上的小丑,抹了厚厚的颜料,在每一双目光下,搔首弄姿,张牙舞爪的 卖弄,收获一个个廉价的欢笑。直到曲终了,场空了,灯灭了,才敢偷偷的在心里叹气。 我以为别人习惯了带着面具的生活的我,也以为自己习惯了这样带着面具的生活。可是 有一天,我收到远方一个相处多年的好友来信,在信上,她很和善的这样写到,“其实,我 知道,表面上外向的你,内心却是极其内向的。” 我很震惊,原来好友一直在默默的细心包容着这样的一个我,而不去轻易破坏我选择的 生活方式,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此刻却击溃了我费劲心血伪装的,自以为完美无缺的面具。 于是我也在一瞬间溃不成军,觉得自己象极了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穿着所谓最华丽的心意, 洋洋自得,招摇过市,却被一个无邪孩子一语道破,而无地自容的皇帝。 于是,我很害怕,怕别人是不是都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伪装的我,怕别人因此奚落我,更 怕有一天,会有人指着我的鼻子跟我说,快看,居然没穿衣服。 我想回去,可是那个低贱自己的小丑已经吞噬了我的灵魂。我又惧怕那些会指着我拍手 欢笑的人,于是,我在黑暗里抓狂了。 我怀念那个趴在奶奶怀里撒娇,被奶奶呵护着的,会有天使一样笑容的小孩。 我怀念那个因为数学拿了一百分,心里怀着被老师夸奖的喜悦,飞奔回家,象一只小鸟 一样快乐的小孩。 我怀念那个因为参加辩论赛,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找资料,又因为失利,被别班击败后, 和同伴一起哭了,又一起真诚的互相鼓励,振作起来的坚强勇敢的小孩。 可是,我为什么要变呢?也许是因为发现自己越来越不适应这个世界。也许是因为那么 真诚的对待别人,却被别人嗤之以鼻的态度刺伤了。于是,我逃避,也沉默了。我知道我应 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为我还不至于是一个不识事务,不当俊杰的笨蛋。可是我依旧幻 想如果水可以再清澈一点该多好,如果天空可以再纯粹一点该多好。我累了,也许逃出这种 心情,我依旧会忐忑的带着面具继续做人,因为我还要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可是,我应该回封信给那个远方的好朋友,我要谢谢她,给了我面对自己的勇气,也让 我更加珍贵的保存起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会很怀念那个小孩的,你们会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话题作文。以“心灵鸡汤”为话题,该题考查考生理性思 维和批判质疑思维。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常常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而这时,人们最需 要的其实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正是“心灵鸡汤”大有市场 的原因。对于不少人来说,“心灵鸡汤”并不陌生。年少时,谁不曾被类似饱含知识、智慧 和温暖的“鸡汤”触动过、激励过?虽说那些励志成功学并未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什么实质性 作用,但有时候它能给你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你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时候像一剂兴奋 剂让你暂拾信心,热血沸腾。立意时,可以肯定“鸡汤文”的积极作用。“反鸡汤”段子是 另一种形式的黑色幽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是因为它们揭示了“鸡汤”中试图粉饰的 现实无奈,虽然有些残酷,但胜在真实,反而能让人接受。可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反鸡汤” 充满了反讽、自嘲,传递给人们的是满满的负能量,比“鸡汤文”差了一万倍。也可以从“鸡 汤文”对人们的麻醉作用入手,支持“反鸡汤”。也可以将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呼吁人们 喝“心灵鸡汤”时,也认清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 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 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 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 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如本题立意时,可 以肯定“鸡汤文”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从“鸡汤文”对人们的麻醉作用入手,支持“反鸡 汤”;也可以将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呼吁人们喝“心灵鸡汤”时,也认清现实,找到解决 问题的方法。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 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