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4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②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 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几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 规:谋划 B.手刃六人以徇 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道肃州,病卒 道:道路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 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为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②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几无以为敛。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和思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 。 (2)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 (4) , ,国恒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riben,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riben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寅恪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 B.陈寅恪在国文考试加试时还是采用科举时代的“对对子”的方式,说明他思想陈旧,与当时新文化、新思想格格不入。 C.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铭时,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亦是他自己一生人治学的写照。 D.“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表明陈寅恪教学认真,治学严谨。 E.季羡林经大师陈寅恪推荐,便可顺利当北大教授,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重实力,重名气。 (2)陈寅恪作为教授,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介绍陈寅恪时,为什么要写到曹云祥与梁启超的对话、王国维之死和季羡林给他写信?请分析其用意。 (4)“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高度评价了陈寅恪的个性成就和人格魅力,请结合原文探究陈寅恪的人格魅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D.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 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 A.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B.前功尽弃 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 C.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毁于一旦 D.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 毁于一旦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爷爷地讲起了当年打鬼子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了迷。 ②她擅长京剧,模拟各派唱腔,无不 。 ③这些画里的虾之所以,是因为齐白石仔细观察过真正的虾。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C.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 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C.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不断成熟、主动推广并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可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有的成果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仍可持续可能衍生商业价值 D.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 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B.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C.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我国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懂得舞台技术、精通演出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变形金刚4》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首日票房超2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12.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唯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A.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B.推其原因,是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C.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D.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4.仿照以下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四、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年轻人说:“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文阅读(4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 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 D.玺御却之 却:后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②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 ,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查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D 应是“使…退却,击退”.句子译为:王玺抵御并击退了他们. (2)B 根据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玺有复哈密功”肯定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C、D,选B.此句译为: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 (3)C 关于“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的说法错,应该是王玺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原文为“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 (4)①关键词:湮废:被埋没废弃;阑入:擅自进入;交通:暗中与之来往.译为:(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②关键词:间:离间;羁掠:抓捕;具悉:全部上报.译为: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 答案: (1)D (2)B (3)C (4)①(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得分点:“湮废”“阑入”“交通”各1分,大意2分) ②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得分点:“间”“羁掠”“具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玺是太原左卫指挥同知.成化初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黄河七墅.巡抚李侃向朝廷推荐他.阿鲁出侵犯延绥,王玺奉命充任游击将军赶去支援.与敌寇战于孤山堡,击败了敌寇.敌寇再次入侵,王玺与之战于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都有功劳.他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充任副总兵,镇守宁夏.成化九年,王玺凭借将帅之才与周玉一同被举荐.成化十二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从庄浪到肃州南山,是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的居住地.洪武年间,立石划界.相约砍樵放牧不能越过疆界.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王玺(向朝廷)请求道:“重新划定疆界,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因为界石已废弃,担心官军欺凌诸部,现在重新立石,任凭他们在界外驻留放牧,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这样,番人必然听从命令,便可悄悄消除他日之忧患.”皇上觉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成化十七年,王玺任代理都督同知.当时王玺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担任参将,王玺唯恐难以调度管束,请求解除兵权,因此才有以上的任命. 当初,哈密被吐鲁番侵扰,吐鲁番命其将牙兰驻守.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挨近赤斤、罕东,双方多次互相攻击,罕慎势穷力尽,孤立无援.朝廷商议后命令王玺在苦峪筑城,另设哈密卫来驻守.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成化十七年,王玺召集赤斤、罕东的将士,用牛肉、酒食犒劳他们,命他们协助罕慎.罕慎聚集两边的守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于是收复其地,仍命罕慎驻守.朝廷听到捷报,给予(王玺)褒奖慰劳,并赏赐金币.不久,罕东人入侵,王玺抵御并击退了他们,向朝廷请求兴师征讨他们.皇上顾念罕东人时常协助罕慎,只派遣使臣对他们予以 责备.第二年,北寇杀死哨兵,王玺率领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在狼心山、黑河以西攻击他们,多有斩获. 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 王玺熟悉韬略,深谙文辞,勇敢而有谋略.朝廷大臣大都赞许他.王玺在边疆二十多年,番人十分害怕他.弘治元年,王玺去世.皇上赐其祭葬,赐予王玺家属厚重的财物,并对他们加以抚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几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 规:谋划 B.手刃六人以徇 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道肃州,病卒 道:道路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为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②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几无以为敛。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查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D 项,“道”在这里是名词作到此,译为“行路”,句子译为:(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 (2)B项,“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说法错误,“同治”“光绪”是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比如 贞观、开元、康熙、乾隆,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以年号代称皇帝,比如说康熙皇帝,实际康熙是年号.庙号是顾名思义就是宗庙里供奉而起的称呼 一般是XX宗,XX祖,唐太宗,宋高祖,清圣祖(康熙皇帝). (3)D项,“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军苦”的. (4)①关键词:将:率领;中坚: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当:阻挡;辄靡:纷纷倒下.译为: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②关键词:道:行路;不名一钱:一文钱也没有;无以:没有用来;敛:收敛.译为:(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 答案: (1)D (2)B (3)D (4)①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将”、“中坚”、“当”、“辄靡” 等各给1分) ②(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道”、“不名一钱”、“无以”、“敛”各一分,句意一分) 参考译文: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盒顺)跟从(部队)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军队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军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军队协助攻击.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军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军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军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射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城被夺取.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城,谋划乌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军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军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军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 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 军队按照次序行军.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军苦的.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军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军都统.第二年,(金顺的军队)到达古城,与景廉的军队会师.一天,演习炮击,汉军、回军观看的有几千人.景廉的军队用塌墙烟囱为靶子,两次炮击它,烟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邓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炮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空中剪开彩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观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军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新疆军务. 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乌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军.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军队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城,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军.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 【分析】(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1)本诗颈联写景,时间为秋天,地点为边界,描绘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戍边的旌旗毫无生气地挂在旗杆上,显得特别的凄凉,惨,营造出了一种破败荒凉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的作用有:衬托形象,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上承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启作者的内在感受. (2)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说的是早年陆游被皇帝重视,后来为秦桧所黜,不得不入蜀从军的事,由意气风发变为郁郁不得志;颔联:“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青衫”指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鵷行”指朝官的行列,该联说的是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人已从原来的少年变成了老人.总的来说,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是一个深受皇帝所重的满腹经纶的翩翩少年,现在的形象则是郁郁不得志的白发新生的中老年形象. 答案: (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2)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参考译文: 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己经剑阁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赏析: 本诗写于孝宗乾道九年通判,约两个月后又改为代理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知州.几个月来频繁的奔波,使他心疲力竭,加之心中悲苦,故情绪抑郁.但诗人竭力鼓励自己,未许消尽任何一点报国之心. 陆游曾在《史馆书事》一诗中的自注中说:“绍兴辛巳,尝蒙恩赐对.”辛巳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形象真切,自成对偶,两句饱含着对久沉下僚的感叹,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透过这一感慨,不仅可以看到诗人被伤害的心灵,也可以感受到那个郁闷的时代气息. 前四句从叙事中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 秋天,古堡上的旌旗在秋风中飘拂,笼罩着一种阴郁惨淡的气氛;夜深了,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 这显然是一个战士眼中所见之景,心中所念之情.“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古戍旌旗,高城刁斗,无不唤起他对南郑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上联虽是写景,却是诗中承上启下的枢纽,所以接着便说这两句.诗人壮心虽在,欲试无由,唯有寄托于歌酒之中,但又在酒中竭力鼓励自己:你可千万不要堕了往日的凌云之志啊,因为恢复中原的大业还有待你去完成呢!故醉里听歌,可千万别听那些靡靡之音,要听那些永葆战斗豪情的激越之音啊! 本诗主要抒发自己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堕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颇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情.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的悲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诗人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又寓意深蕴,凸现诗人对七律的深厚造诣.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和思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入 ,乞人不屑也。” (4) 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罔、殆) (2)士不可以不弘毅 (重点字:弘、毅 ) (3)蹴尔而与之入(重点字:蹴) (4)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riben,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 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riben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 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A.陈寅恪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 B.陈寅恪在国文考试加试时还是采用科举时代的“对对子”的方式,说明他思想陈旧,与当时新文化、新思想格格不入。 C.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铭时,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亦是他自己一生人治学的写照。 D.“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表明陈寅恪教学认真,治学严谨。 E.季羡林经大师陈寅恪推荐,便可顺利当北大教授,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重实力,重名气。 (2)陈寅恪作为教授,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介绍陈寅恪时,为什么要写到曹云祥与梁启超的对话、王国维之死和季羡林给他写信?请分析其用意。 (4)“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高度评价了陈寅恪的个性成就和人格魅力,请结合原文探究陈寅恪的人格魅力。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 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梁启超的推荐只是外因,关键是他学问广博精深;B项,“思想陈旧”错,目的是“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E项,“不重实力,重名气 ”错,还是季羡林的才学打动了陈寅恪,原文表述为“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应是他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故选CD. (2)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陈寅恪的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崇尚创新、坚守民族气节、重视友情等方面. (3)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题目,答题时先交代文段的内容,然后答作用,此段的内容是:突出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作用当然是为传主服务,引用是一种手法,效果是真实可信,引用别人的话目的是侧面烘托传主的性格特征,关键是突出什么性格特征要答出,再从结构上答出作用即可.分析某一段的作用,这一段本身的内容表现了什么,还要看跟上下文的关系,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引用这些内容,来凸显学仕文化的修养,表达陈寅恪先生的自由人生态度. (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只有一个陈寅恪”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做题时,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出陈寅恪一生中“独一无二的”事情来,再进行分类概括.对我们的启示,抓住一点即可. 答案: (1)CD (2)①崇尚创新.有“三不讲”原则,内容新;不点名、不小考,做法新;倡导学生提问有创新,开风气之先,提示并指导学生走新路,理念新. ②治学严谨.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讲课投入. ③重视传统. 加试时以“对对子”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功底. (每点2分,共6分) (3)①曹、梁对话从侧面表现陈寅恪不重学位,而“以求知识为职志”的求学宗旨以及他深厚的学养; ②借为祭奠王国维而撰写的“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的碑铭,来突出陈寅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生态度; ③以季羡林给他写信,表明陈寅恪在当时影响力之大和他对年轻人的赏识与提携(每点2分,共6分) (4)①求真务实、学识广博:陈寅恪不求虚名,而以求知识为职志,在多个领域皆有建树;学贯中西,是“活字典”、“ 教授中的教授”;享誉海内外. ②坚守气节:国难当头,不食嗟来之食;不追新潮学马列,崇尚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 ③重视友情:与王国维私交深厚,王国维去世后行三跪九叩大礼,送挽联、赋诗、撰写碑铭等以示纪念. ④提携后进:把季羡林推荐给胡适,使他顺利做了北大教授;推荐季羡林的论文,使他“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奖掖新人不遗余力. (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如“富有诗人气质,是纯正学者”、“善开风气之先,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等也可酌情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D.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所给的成语的各自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然后再结合语境义进行判断.可以使用排除法. 【解答】①“别具一格”是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①强调的是“梅园”拥有独特的风格,所以选“别具一格”; ②“独树一帜”是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②强调的是苏轼能够自成一家,所以选“独树一帜”; ③“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③根据“构思新颖”,便知强调的是小说有独创风格,所以选“不落窠臼”; ④“匠心独运”是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④强调是电影很用心思,所以选“匠心独运”; 故选:C.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 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 A.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B.前功尽弃 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 C.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 毁于一旦 D.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 毁于一旦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 【解答】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①强调的是努力白费,所以选“前功尽弃”; 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②强调“全场的努力”全被毁掉,所以选“毁于一旦”; 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③强调努力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所以选“功亏一篑”; 故选:B.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爷爷地讲起了当年打鬼子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了迷。 ②她擅长京剧,模拟各派唱腔,无不 。 ③这些画里的虾之所以,是因为齐白石仔细观察过真正的虾。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C.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考点】成语. 【分析】此题考查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了解成语的意思,熟悉近义成语辨析的常见角度,比如词义重点、使用对象、语法搭配、感情色彩等,分析相近成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如何使用. 【解答】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①修饰的是“讲”,根据“我们都听得入了迷”,可见爷爷讲得很生动,所以选“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②形容的是她“模拟各派唱腔”,所以选“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③用来形容的是“画里的虾”,强调其逼真,所以选“栩栩如生”; 故选:C.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东京国际书展、首尔国际图书展等平台,使中国出版机构与相关国家的文学版权交易不仅越来越活跃,而且逐步走向规范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 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苏州面临着养老服务的严峻挑战 C.一个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需要经历不断成熟、主动推广并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可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有的成果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仍可持续可能衍生商业价值 D.环保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区市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是一道病句修改题,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压缩主干法,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修饰成分之间有没有顺序排列的问题,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看整个句子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是否符合我们说话的习惯,否则就需要我们修改. 【解答】A.成分残缺,介词“通过”“使”淹没了主语,可删去“通过”让“平台”,或删去“使”让“文学版权”作句子的主语; B.句式杂糅,“根据﹣﹣﹣”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显示”也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把这两种句式放在一起,构成了句式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 C.语序不当,把“可能”移到“在几十年”前面,表示对“有的成果”的推测; D.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没有语病; 故选D.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B.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C.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我国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懂得舞台技术、精通演出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变形金刚4》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首日票房超2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此题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解答】A.正确; B.句式杂糅,“围绕着…主题”和“以…为主题”杂糅,将“为”改为“的”; C.缺主语,句首“由于”让句子缺少主语,可去掉“使得”; D.语序不当,应该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 所以选A.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 【解答】A.结构混乱,“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杂糅,将“为”改为“的”; B.正确; C.成分残缺,“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前缺少介词,前加“对”; D.搭配不当,“实现”和“效果”不搭配,将“实现”改为“达到”; 故选:B. 12.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唯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A.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B.推其原因,是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C.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D.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分析上文,注意语境对空格处内容、句式、陈述对象及陈述语气的限定.分析选项,判断最连贯的选项. 【解答】从上文“唯独”“至今依然生气如故” 等表述的肯定语气来看,宜保持语气的一致性,也用肯定语气的表述,A、C两项中“似乎”“恐怕”不妥当.“如故”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已成为精神食粮”而不是“在民间流传”,而且分析“已成为精神食粮”与“在民间流传”的关系,应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故选:B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回望历史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 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 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考点】补充句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可知整段话话题为“名由实美”.根据①前面的“古往今来”和①后面的“李冰”“韩愈”等可知该空应填“回望历史”;根据②前面的“或许”后面的“然而”可知此处应填“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③处可根据前面的“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得知该处应填“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解答】答案: 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4.仿照以下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考点】仿写. 【分析】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解答】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和示例的特点.题干要求另选话题写一段话,解答时要把握原句的基本特点,我们需要用“…有了…,好比…,是…”的句子结构,修辞上用比喻. 注意所写的句子要完整,符合题目的基本要求. 答案: 参考示例一:窗上有了剪纸,好比浩渺无际的沙漠出现一片绿洲,清澈见底的池塘游来一条小鱼,是柔滑的锦缎上一朵美丽的鲜花,是农家小院中的一点惊喜,一点情趣. 参考示例二:荒原有了火车,好比广袤无垠的沙漠响起一串驼铃,深邃神秘的夜空划过一道流星,是宁静的大地上一点飘逸的风景,是神奇自然中的一点生机,一点雅韵.(字数大体一致,结构和修辞相同,句子通畅即给) 四、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 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 年轻人说:“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可抓住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 先学游泳”“专心致志”“不会游泳”“心怀忧虑”“更认真”等重要信息,先学游泳再学划船,可理解为有备无患;“专心致志”可理解为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怀顾虑;“更认真”可理解为如临深渊,才能做事谨慎,少犯错误. 可以从船工和年轻人角度分别立意: 有备方能无患; 要有忧患意识; 专心致志做事; 心怀顾虑,难以专心; 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 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论据的选取和观点真正的吻合,能够真正的说明观点.没有牵强的痕迹. 【解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幼鹰在学习飞翔时是临着万丈深渊的,战战兢兢的心态促使求生的信念化作震动双翅的力量,坠崖的幼鹰终于在一瞬开始了它天空王者的征程,排种成行的嫩柏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间,磕磕绊绊的处境让他选择深深扎根,绝壁的嫩柏才能成就它的郁郁葱葱.无忧患无以启新生,有安乐鲜有登顶峰. 摆脱绝境,减少忧患是人的本能,我们总希望人生路一帆风顺,然而绝境和忧患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存在更能激发出人的潜能与专注.志之学者以绝境为勉,存忧谨慎定成优学.因而即使我们成功之后,我们依然要保持忧患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倘若学船者先会水,又何以督己致学于船,不惧失船入水,又何以从船技为首学.唯有有了拙学则失船,失船则命忧的顾虑,才能加快年轻人学船的速度,扎实年轻人学船的功底. 存忧患,才能激发潜力.正所谓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古之惊世出奇之战多成于此.官渡一役,曹者甚稀,然绍之众兵狼狈而归,何以?背水一战,全心尽力,置绝境境身后,留生路在向前.正是绝境激发出了寡兵小众的潜 力,才爆发出了以一挡十的勇气,和以一敌十的力量.如果没有曹操对背水的刻意渲染,在只用冷兵器刀剑相交的时代,又有什么可以促成以少胜多的奇迹?将士奋发发于绝境之精神,唯是而已. 处绝境,才能绝地反击.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是瀕临绝境的人发出的冲锋的号角.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是什么给了一群大字不识的农民以力量去反抗这久埋于心中的精神大树?是绝境,是忧患.反者死,从者亦死.何不拼死一博以求生?王候将相宁有种?绝境草民在面临绝境之时选择反击,反而成就了辉煌! 去偏僻的深山中探游攀险峻崎岖的小路,领路的向导往往不会让你轻装上阵,而会让你在背上背上自家烧火的柴火,并叮嘱你不要弄掉柴木.背上无柴木者,纵使老而经验丰富也不保全自身稳越山林,而背上背了柴木的人即便只是山外的游客,也定能穿过险象叠生的小径.这这是当地的规矩.只因人的背上有了忧患,脚下便有了重量,有重量的脚自然踏实稳健.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于忧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 2017年2月28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