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12)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中国诗歌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一大转变为“从重情到重声色”。 ‎ C.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郑海麟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B.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C.在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黄遵宪改善侨胞待遇,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并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功绩卓著。‎ D.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5.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除“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外,还有娜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6.请概括,在当时的形势下黄遵宪主张外交谈判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其坚持的目的又是什么?(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英雄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以十年为一个叙事单元,叙事清晰,详略有序,叙述人物生活的变迁,借此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B.小说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多用巧合安排人物的相见,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塑造英雄的形象。‎ C.“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女主人公在听到英雄事迹汇报时,记住了英雄的右手和容貌,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D.小说结尾写到“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既照应了第一部分中的“她的眼里噙满泪水”,也突出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 E.小说中写到女儿看到英雄的手时哭了,又写到女主人公当年的不害怕,对比出了当下连孩子也缺乏英雄崇拜的意识,这凸显了作品的写作意图。‎ ‎8.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一一13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状,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注】文帝:和下面的武帝分别指司马昭和其子司马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B.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C.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D.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为官署属员的通称,表官署属员的词语还有“曹”“属”等。‎ B.九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文中“让九赐”是司马昭辞让帝位的委婉说法。‎ C.文中“口不臧否人物”中“臧否”与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的坐姿,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刺秦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又喜好饮洒,善于弹琴,高兴时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也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不过后来被授予了官职,不久又得以提升。‎ C.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几次恸哭吐血,因过于哀痛而瘦骨如柴,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D.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而对于朋友则用青眼相看,尽管因此遭到嫉恨,可文帝总是保护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5分)‎ ‎(2)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说,乃见青眼。‎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一15题。‎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南方。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窗前谁种芭蕉树”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C.词人借写芭蕉来抒发愁情,整首词写芭蕉,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一步步将愁引向深处。‎ D.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E.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转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15.词人为什么会“不惯听”“点滴霖霪”声?从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相思无着落。‎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两句是: , 。‎ ‎(3)李煜在《虞美人》中借怀念南唐宫殿的一栏一阶抒发故国之思的一句是__ _.‎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过去,那些享受锦衣玉食,钟鼓馔玉待遇的贵族当然不知道普通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②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于络游戏,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今人痛惜不已。‎ ‎③李白在《将进酒》中喊出了石破天惊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此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说出了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信。‎ ‎④一些作者很喜欢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弄得很煽情,但是内容却又空洞无奇,即使内有其物,又故意夸大一些细节,令人不堪卒读。‎ ‎⑤《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一位痴情女于却最终遭弃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⑥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于足球队.主教练。里皮这次的临危受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今年3月,广电国向工信部提交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申请材料,并最终获得在全国范困内经营互联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和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 B.拉布拉多犬是一种温和、活泼的中大型犬,它嗅觉灵敏,没有攻击性而且智商较高,适合做猎犬、工作犬、导育犬和缉毒犬。‎ C.杜特尔特10月18日开始访华行程,中菲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双方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D.人才培养的质最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①离不开酒。②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③唐代文人之醉酒,④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⑤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⑥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中国人之所以喜爱中国结,     ①     。中国结是绳线的编织物,“绳”与“神”是谐音的,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便是佐证;     ②     ,因此人们也将“绳”视为龙的象征。对于“结”字,中国人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无论是结义、结拜、结社、结盟,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    ③     ;“结”还与“吉”谐音,所以人们也认为“结”是吉祥、好运的象征。‎ ‎21.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3分)‎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 ‎,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答案】A【解析】“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 ‎3.【答案】C【解析】应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4.【答案】B【解析】B项中“以挽回自主的权利”错。‎ ‎5.参考答案: ①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 ‎②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每点2分)‎ ‎6.参考答案:①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或:诚恳、坚贞、含忍)(3分)‎ ‎②最终要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2分)‎ ‎8.参考答案:【】‎ ‎ ① 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痛惜;‎ ‎ ②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9.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是英雄生活变迁的见证人,通过“我”与英雄的几次巧合相见,串连起了英雄的一生,叙事清晰,结构紧凑,主次分明。② 从人物塑造上,衬托出了英雄形象。通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真切感受衬托了英雄的伟大以及一度的卑微地位和弱势境遇。 ③从主题上,通过“我”的感受突出当年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之热烈,并反衬当下英雄被漠视的遭遇,在强烈的对比中,启人深思,深化主题。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答案】B【解析】原文断句为: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11.【答案】C【解析】两句中“臧否”的含义不同。‎ ‎12.【答案】B【解析】“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 ‎13.(1)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得分点:从兄、多、以为、由是、异各1分)‎ ‎(2)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 (得分点:吊、赍、造、说、见各1分)‎ ‎14.【答案】AC【解析】A项,“窗前谁种芭蕉树”实际上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诗句意思被曲解了。C项,应是“由视觉形象进而转化到听觉形象”(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参考答案:山河沦丧,词人从北方被迫流落江南,“不惯听”“点滴霖霪”声,既是因为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而不惯,更是因为飘零异乡凄苦孤独而不惯;(4分)从中抒发了作者的飘零沦丧之感和深沉浓重的思国怀乡之情。(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6.(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 ‎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3)雕栏玉砌应犹在 ‎17.【答案】C【解析】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石破天惊:原形容音乐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临危授命:意为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18.【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B项,不合逻辑并列不当;C项,语序不当。‎ ‎19.【答案】B ‎20.参考答案:‎ ‎①是因为中国结(它)体现着中国文化元素。(或者“是因为中国结(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2分)‎ ‎②又因“绳”像盘曲的龙。(2分)‎ ‎③“结”都象征着团结、美好。(2分)‎ ‎21.参考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判断句1分,隐士、忠臣各1分,最近人情2分)‎ ‎22.【写作提示】‎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中针对当下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广西开设“刻字林”以应对的事件,引出人们对此做法的三个不同观点,题目要求考生作出判断,更认可哪个观点,然后在作文中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参考立意如下:‎ 立意一: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 立意二:开设“刻字林”,只会进一步诱导和纵容游客胡乱涂鸦,助长不良风气。【】‎ 立意三:开设“刻字林”,纯属商家牟利的炒作。‎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名叫阮瑀 ‎,是魏国丞相的属官,在社会上很有名望。阮籍的相貌杰出不凡,气度豁达豪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和《庄子》。嗜好喝酒,常常放歌长啸,善于弹琴。每当弹到尽兴得意时,就无拘无束,忘乎所以。当时的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的志向,东汉归魏以后,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成为经常的事。当初,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迎娶他的女儿,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想趁他回答是或不是找出差错来使他招来罪过。都因为阮籍喝的大醉而避免。等到文帝登位从政,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生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当即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乘车来到郡所上任,拆毁了府宅原来的隔离屏障,以便使整个府宅内外都能看见。清除繁复的法律使之轻平简约,上任十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的官职。‎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准备上劝进书劝武帝登上帝位,让阮籍写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在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写在几案上,让人抄写,没有改动调整,词句非常清新有力,被当时的人们推重。‎ 阮籍虽然不被礼教(礼法)拘束,但是讲话奥妙深远,口中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执意)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一决胜负。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等到母亲要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一直到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因哀痛过度而严重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地上,醉眼直直的瞪着裴楷(不予理睬),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开了。阮籍又能用青眼和白眼(分别看待客人),看见讲究礼义的庸俗的士人,就用白眼珠对着他。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着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因此讲究礼义道德的人士像仇人一样嫉恨他,可是皇帝却常常保护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