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 29 -‎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即作者的思想情感,“非我”即客观现实。‎ B. 文艺作品既要反映社会现实,又要表现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所以决不可无“我”。‎ C. 只有先走进艺术世界,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D.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总分的结构,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不可无我”。‎ B. 文章第⑤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证明了创作的辩证法。‎ - 29 -‎ C. 文章第⑥段通过形象的动作辨析,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 D. 文章从“非我”与“我”的辩证关系及体验的过程两个层次来展开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卜算子·咏梅》中,陆游对人生的感慨、高洁的追求,全都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这是创作者把“我”化为了“非我”。‎ B. 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但由于欣赏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会带来对作品的误读。‎ C. 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书就是我阅读、我体会、我理解;吸收什么、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 D.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曲解文意,“‘我’即作者的思想情感”错误。依据“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可知,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也包含欣赏者。该项错误。‎ B项,因果错误,“文艺作品既要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决不可无‘我’”错误。依据“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可知,“文艺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并不是“决不可无‘我’”的原因,“要表现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才是其原因。该项错误。‎ C项,正确。‎ - 29 -‎ D项,说法绝对,“创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错误。依据“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可知,“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只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B项,“采用喻证法证明了创作的辩证法”错误,“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第五段中没有比喻论证,所以不是“喻证法”,这是引证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项,曲解原文,“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错误。依据“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可知,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在“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 ‎ 故选D。‎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 29 -‎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这一政策使这些企业从棚户区改造中受益,从而鼓励它们更积极地参与棚户区改造,造福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摘编自2017年8月1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 29 -‎ ‎(图表要改一下,1、删掉原表2017年1—4月,增加2017、2018年;2、标题改为:2012年—201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数量)‎ ‎(资料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近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直接和间接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商品住宅配套建设,使棚户区居民可以通过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服务来实现就业及再就业。‎ 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摘编自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惠民生 促增长——我国棚户区改造成果述》)‎ 材料四:‎ ‎2017年5月26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陆克华指出,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方式。过去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 由于能带动有效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能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也被视为带动投资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民生工程。‎ ‎(摘编自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9 -‎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财税[2010]42号文件和财税[2012]12号文件对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所有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B. 棚户区居住条件差,还占用大量土地,予以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腾出土地兴建企业和市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C. 几则材料来源不一,但都围绕我国棚户区改造进行陈述,让读者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棚户区改造的规模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 D. 材料三从民生角度论述棚户区居民与周边居民所获得的福祉,材料四从政府角度来说明棚户区改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工程。‎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政府出台了哪些方面的措施来实施棚户区的改造工程。‎ ‎【答案】4. B 5. A ‎ ‎6. ①税收:国家出台税前扣除政策使相关企业受益。②政策: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从国有到地方全面覆盖。③资金:支付工费及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④安置方式: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促进商品房去库存工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项,“持续高速增长”错误,从图表看,每年都增长,但有的年份增长速度并不快。‎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 29 -‎ A项,“对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所有企业实行的免税政策”错误,依据“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可知,财税【2010】42号文件中只对“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实行免税政策,并不是对所有“参与棚户改造的企业”实行免税政策;此外,把财税【2012】12号文件中的税前扣除政策说成免税政策,也不够科学。‎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依据“财税[2012]12号),明确指出,国有工矿企业、国有林区企业和国有垦区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的,改造部分的收益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财税[2010]42号文件规定,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和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可知,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使相关企业受益,从而促进棚户区的改造。‎ 材料三,依据“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可知,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棚户区的改造。‎ 依据“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0多万个,支付用工费用100多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可知,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促进棚户区的改造。‎ - 29 -‎ 材料四,“2017年5月26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8—2020年将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再建保障性住房1500万套。中央将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不仅能体现政府在政策上促进对棚户区的改造,还能体现其在经济上的投入。‎ 依据“棚户区改造是改善困难民众住房条件重要方式。过去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累计开工安置性住房3287万套。棚户区改造使8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此外,通过城中村改造,约950万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区……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在解决棚改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可知,政府还出通过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促进商品房去库存工作来实施棚户区的改造。‎ 最后将要点归纳整理,分点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节选)‎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①)‎ ‎“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 29 -‎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他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 29 -‎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有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注】①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为下文“我”拿着父亲的枪打猎作铺垫,同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B. 小说中“我”是孤儿,性格倔强好强,而特吉喜欢喝酒,总是用粗暴的方式教训“我”,“我”与继父之间存在情感隔阂。‎ C. 公鹿虽然受伤,但坚持保护鹿群,因此我打伤它后感到很愧疚,从“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可以看出。‎ D. 本文构思十分巧妙,结尾写伤痕累累的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眼前,“我”下意识地摸枪栓,留下的悬念引起读者深思。‎ ‎8. 文中两次提到“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 小说以“七岔犄角的公鹿”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分析。‎ ‎【答案】7. C 8. ①第一次是特吉用这句话来教训“我”,他认为“我”碰一下就哭,不够坚强,比不上公鹿,表现了特吉对“我”的鄙视和不满,也为后文写公鹿与狼的搏斗做了铺垫;②第二次是我在看见公鹿战胜狼以后想起特吉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对公鹿为了保卫鹿群而勇敢与狼搏斗的赞美;③两次提到这句话,相互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从侧面表现公鹿的勇敢形象,小说主旨更加突出。 ‎ ‎9.‎ - 29 -‎ ‎ ①以“七岔犄角的公鹿”为标题,点明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联想;②“七岔犄角的公鹿”是智慧、勇敢的象征,以“七岔犄角的公鹿”为标题,寄托作者对“七岔犄角的公鹿”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③在结构上“七岔犄角的公鹿”的故事作为文章线索,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从‘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可以看出”错误,依据前文“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后文“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可知,“不安的火苗”是“我”担心特吉对“我”不能打到猎物的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及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从语段的内容出发,结合文章语境和主旨理解句子含意;从情节结构、内容主旨、人物塑造、手法效果等方面分析句子作用。‎ 依据“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可知,这次是特吉将“我”和“公鹿”进行对比,体现特吉对我爱哭,不坚强的鄙视与不满,对“公鹿”坚强、不屈、勇敢的赞美。这就为后文写公鹿即使受伤了,也勇敢地与狼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做了铺垫。‎ 依据“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可知,这次是“我”看完“公鹿”与狼搏斗后情不自禁地想起特吉赞美“公鹿”的话,表现了“我”对公鹿为了保卫鹿群而勇敢与狼搏斗的赞美。同时与第一次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同时通过我及特吉的赞美,侧面突出了表现公鹿的勇敢形象 ‎【9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标题的常见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内容方面,小说主要描写的对象就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先写“公鹿”被我打伤,紧接着写第二天,我看见带伤的“公鹿”为了保护鹿群引开“狼”,并与狼进行殊死搏斗,从中我被“公鹿”智慧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震撼。所以标题指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主题方面,小说是借对“七岔犄角的公鹿”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智慧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七岔犄角的公鹿”就是智慧、勇敢的象征,所以标题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结构方面,小说写了猎鹿、追鹿、看鹿与狼搏斗等内容,“七岔犄角的公鹿”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效果方面,以“七岔犄角的公鹿”为题,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9 -‎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也。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三人经术皆明,衡为后进,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学不仕,好律历阴阳之占。元帝初即位,诸儒荐之,征待诏宦者署,数言事宴见,天子敬焉。时,平昌侯王临以宣帝外属侍中,称诏欲从奉学其术。奉不肯与言,而上封事曰:“臣闻之于师,治道要务,在知下之邪正。人诚乡正,虽愚为用;若乃怀邪,知益为害。愚臣诚不敢以语邪人。”是岁,关东大水,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太仆、少府减食谷马,水衡省食肉兽。明年二月戊午,地震。其夏,齐地人相食。七月己酉,地复震。上曰:“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焉。已诏吏虚仓廪,开府臧,振救贫民,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因赦天下,举直言极谏之士。奉奏封事曰:“诸侯王园,与其后宫,宜为设员,出其过制者,此损阴气应天救邪之道也。今异至不应,灾将随之。唯陛下财察。”上复延问以得失。奉以为祭天地于云阳汾阴,及诸寝庙不以亲疏迭毁①,皆烦费,违古制。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所繇来久,不改其本,难以末正,乃上疏迁都正本。书奏,天子异其意,答曰:“问奉:今园庙有七,云东徙,状何如?”奉对曰“昔成王徙洛,般庚迁殷,其所避就,皆陛下所明知也。非有圣明,不能一变天下之道。臣奉愚戆狂惑,唯陛下裁赦。”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年老以寿终。‎ ‎(选自《汉书·翼奉传》有删改)‎ ‎【注】①迭毁,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余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牌位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B.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C.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D. 郡国十一饥/疫尤甚/上乃下诏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诸宫馆稀御幸者勿缮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了防止泄漏,用皂囊封缄。‎ B. 关东:秦汉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指其西地区。‎ C. 己酉:己酉属天干地支纪年法,除此以外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 29 -‎ D. 般庚迁殷:般庚,商朝君主,继位后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般庚迁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翼奉精通经术。他希望能把经术运用于政事,勤奋学习却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元帝即位后,经儒生推荐,被征召到了宦者署。‎ B. 翼奉为人正直。平昌侯凭借外戚的身份想向翼奉学习经术,翼奉不愿意,他认为平昌侯怀有奸邪之心,知识越多,危害越大。‎ C. 翼奉直言不讳。因为连年发生灾祸,皇帝忧惧不安,广开言路,翼奉上奏指出,要对诸侯王的园林和后宫加以缩减裁汰,以此来应天救邪。‎ D. 翼奉忧国忧民。认为长安寝庙不行迭毁礼,花费很多,豪华的宫室苑囿又致民困国虚,他引述历史建议迁都,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 ‎(2)又宫室苑囿,奢泰难供,以故民困国虚,亡累年之畜。‎ ‎【答案】10. D 11. B 12. D ‎ ‎13. (1)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 ‎(2)而且宫室园囿,奢侈过度难以供给,以致百姓穷困国库空虚,失去了这么多年的积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郡国十一饥”是完整的主谓结构,中间不能分开,所以排除A、C两项;“勿租税”“损大官膳”“减乐府员”“省苑马”句子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句,排除B。译文: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 故选D。‎ ‎【11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B项,“山海关以东地区”,错,秦汉时,“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错误,原文是“其后,贡禹亦言当定迭毁礼,上遂从之”,皇上采纳的是“定迭毁礼”,并没有采纳迁都的建议。‎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比年”,连年;“登”,丰收;“元元”,百姓;“胜”,禁得住;“刑辟”,刑法。‎ ‎(2)“又”,而且;“奢泰”,奢侈过度;“以故”,因为这个原因,以致;“亡”,失去;‎ ‎“畜”,积蓄。‎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 ‎ - 29 -‎ ‎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研究《齐诗》,和萧望之、匡衡师从同一个老师。三个人对经术都很精通,匡衡是后辈,望之把经术运用到政事上,而翼奉勤奋学习不愿做官,喜欢历法阴阳占卜之术。元帝即位不久,许多儒者就推荐他,他被征召在诏宦者署中,多次上书言事并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天子很尊敬他。当时,平昌侯王临凭着是宣帝外戚担任侍中,称诏要跟随翼奉学习经术。翼奉不肯和他说,就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治道最要紧的在于知道人的正邪。人如果追求品行端正(正道),即使愚笨也是有用的;如果他怀着奸邪之心,那么知识越多,危害越大。我实在不敢将它告诉邪恶之人。”这一年,关东发生大水灾,十分之一的郡国发生了饥荒,瘟疫更加盛行。元帝于是下诏那些属于少府的江海湖泊园林池塘用来资助贫穷的老百姓,不收赋税;减损太官(“大”通“太”)负责供应的御膳,裁减乐府中的成员,减少苑中马匹的数量,皇帝很少临幸的各个宫殿馆阁不再修缮;太仆少府减少喂马的谷物,水衡(掌管的上林苑中喂养的鹰犬)少吃肉类食物。第二年二月戊午那天发生了地震。夏天,齐地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七月己酉那天,又发生地震。皇上说:“连年没有丰收(好的收成),百姓饥困贫乏,受不了饥饿寒冷,以致于触犯刑法(刑律),我很怜悯他们。已经下令让官吏打开仓库,救济贫穷的老百姓。各位官员也要好好想想天地的告诫,有可以免除、减少、节省而方便老百姓的,可以上奏给我。尽心指出我的过失,不要有所顾忌。”于是大赦天下,选拔直言敢谏的人。翼奉上奏了一封密封的奏章说:“诸侯王的园林和他们的后宫,最好设定限额,遣出那些超过制度的人,这是消损阴气回应上天救治邪祟的办法。如今怪异的事发生而不回应改正,灾难就会随之而来。愿陛下裁夺。”元帝又向翼奉请教得失之事。翼奉认为在云阳汾阴祭祀天地,以及各个寝庙不因为亲疏而毁掉一部分,都要花费很多,这是违背古代制度的。而且宫室园囿,过度奢华难以供给,以致百姓穷困国库空虚,失去了这么多年的积蓄。这些由来已久,如果不改变根本,很难使末正常,于是上书建议迁都以正根本。奏章呈上之后,皇帝认为翼奉的意见与众不同,就批复说:“问奉:如今皇帝墓地所在的宗庙有七个,你说要向东迁徙,怎么办?”翼奉回答说:“以前成王迁到洛,般庚迁到殷,(他们)回避什么追求什么,都是陛下清楚知道的,不是有圣明之德,不能改变天下,我刚直愚昧狂妄昏惑,全凭陛下裁断。”其后,贡禹也说应当定下迭毁之礼,元帝于是听从的他的意见。翼奉年老而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兴①‎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 29 -‎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1183年8月。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闲居山阴后所做。②迮:狭窄。‎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写自己头上长满白发,中年以后疾病缠身,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感伤。‎ B. 诗人想起以前历经沙场难以入眠,五更时起床吹响画角,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C. 尾联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在烟雨中把小船系在桐江岸边的“枫树”上去垂钓。‎ D. 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爱国热忱可窥一斑。‎ ‎15. 1167年,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写了《游山西村》。请比较《游山西村》与《秋兴》的不同之处,从诗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形象上,在《游山西村》中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秋兴》中却是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②情感上,诗人在《游山西村》并不心灰意冷,而是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在《秋兴》中却生出岁月将尽、壮志未酬的无穷的愁怨。③意境上,《游山西村》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意境优美;《秋兴》中诗人眼中所见秋山、狭窄天地,耳中所听五更画角让人感到悲凉压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五更时起床吹响画角”错误,“五更画角只生愁”是借用杜甫《阁夜》的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意思是: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 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画角声是诗人听见的,而不是起床吹响画角。‎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认真审题,明确比较鉴赏的角度。如本题要求从诗人形象、思想情感、意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 29 -‎ 这首诗的首联写诗人头发稀少且已变白,点明自己年老;而“归来三见故山秋”是说自己辞官归乡,转眼已是三年时间。颔联写诗人凭栏高阁之上,感叹山河破碎、自己遭小人陷害,加之身体老病,所以空怀满腔愤恨,只能解酒消愁。颈联一个“空”字点明了陆游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感慨;“五更画角只生愁”则点明了山河破碎、战争不息的现状。尾联写诗人面对山河破碎、年老多病、宦海险恶、报国无门的种种无奈而只能寄情山水的感慨。‎ 所以本诗整体沉郁顿挫、悲凉压抑;诗中的作者是一个年老多病,遭人排挤,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痛心之情,以及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苦闷。‎ ‎ 而《游山西村》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这首诗虽也是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但相较于虚伪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面对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环境,在发出忧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__________”,收兵后,呈现在眼前的是“____________ ”的悲壮场面。‎ - 29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当时有些士大夫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的老师的职分只是“_______”,而不是他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 角声满天秋色里 (4). 塞上燕脂凝夜紫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6).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在发出忧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是提示,同时注意“溘”的书写;(2)“战斗中只听得”“呈现在眼前的”是提示,同时注意“脂”的书写;(3)“韩愈认为当时有些士大夫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的老师的职分只是……而不是……”是提示,同时注意“惑”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日前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这十条入选。由《咬文嚼字》杂志引发的流行语互动已经有几年了,不但是观察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更堪为一种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积累起来,也是一部 的民间口述实录。比如,今天回看2013年度流行语: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土豪、女汉子、点赞、奇葩……就颇有感触。字里行间,胶着了公平与正义、希望与 、喜悦共忧患。一个现象很有趣:当年这些中选词语,而今仍在“流行”,( )。比如,“中国梦”作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 - 29 -‎ 着对每一个平凡梦想、每一个微小成功、每一个人恳切呼声的尊重,已进入草根话语序列。再如当年的“光盘”行动,随着八项规定成为铁律而同时流行,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也席卷全国,甚至写入各级政府的文件。流行语反映的往往是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流行语的被关注,是一种良性的代际沟通渠道,甚至可以看作成年人向小孩子的俯首倾听。相隔五六年,入选的流行语越来越草根,越来越让中老年人“听不懂”,也折射出主流话语的 。官民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瘼,凝聚共识,值得“点赞”。话语千万条,相互倾听、互相尊重是第一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妙趣横生 焦虑 包含 胸有丘壑 B. 相映成趣 焦躁 包含 胸有丘壑 C. 相映成趣 焦躁 蕴含 大度宽容 D. 妙趣横生 焦虑 蕴含 大度宽容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并且出现了双向流动的倾向,有的从“庙堂”向“江湖”流动,有的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 B. 有的出现了双向流动的倾向,有的从“庙堂”向“江湖”流动,有的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 C. 并且出现了双向流动的倾向,有的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有的从“庙堂”向“江湖”流动。‎ D. 并且出现了双向流动的倾向,“庙堂”、官方语汇与“江湖”、民间语汇相互靠拢。‎ ‎19.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流行语互动不但是社会学,更堪为历史学、语言学乃至观看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 B. 流行语互动不但是语言学,更堪为历史学、社会学乃至观察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 C. 不但流行语互动是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更堪为观察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 D. 不但流行语互动是语言学,更堪为历史学、社会学乃至观看百姓心态流变的一扇窗口。‎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 - 29 -‎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妙趣横生”指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品。此语境没有互相衬托的语境,又修饰“民间口述实录”,应选“妙趣横生”。‎ ‎“焦虑”形容忧虑,“焦躁”形容着急而烦躁。这里表示对未来的担心,应选“焦虑”。‎ ‎“包含”一般指事物在数量、大小、类别等的归属,而且一般都可见;“蕴含”则多指深层意义上的理解,或一种储备,一般都不可见。依据后文“平凡梦想、每一个微小成功、每一个人恳切呼声”,应选用“蕴含”。‎ ‎“胸有丘壑”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大度宽容”指气量宽宏能容人。依据后文“话语千万条,相互倾听、互相尊重”,应选用“大度宽容”。‎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A项,正确。‎ B项,“出现了双向流动的倾向”“从‘庙堂’向‘江湖’流动”“从民间语汇向官方语汇靠拢”三句中,第一句与后两句是总分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不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该项错误。‎ C项,根据后文“‘中国梦’作为主流政治话语之一……已进入草根话语序列。再如当年的‘光盘’行动,……甚至写入各级政府的文件”可知,应该先从“庙堂”向“江湖”流动,该项错误。‎ D项,依据陈述主语一致的原则,主语应该是“这些中选词语”,而不能改为“‘庙堂’、官方语汇与‘江湖’、民间语”,该项错误。‎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观看”与“流变”搭配不当,应为“观察流变”,据此排除A、D两项;C项中,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应为“流行语互动不但……”。‎ 故选B。‎ - 29 -‎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果说现代社会的核心是“法”,①____________。“礼”的实质是什么呢?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情状来看,中国人一出生,就被认定是作为角色而不是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诸多角色的混合物,②_________。比如说,一个人,是男人,儿子,父亲,丈夫,朋友,官员,上司,下属,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特定的关系场里边,一个人就只能是适合于这个关系场的角色,他必须遵循这个角色的规范,不可稍有僭越,否则的话,就如孔子所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对于许多不同的角色的规范和遵守这些规范的要求,③_______。‎ ‎【答案】 (1). ①那么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就是“礼”。 (2). ②而每一个角色都相应的有一套规范。 (3). ③就构成了“礼”的内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的能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①空,依据前文的“如果”可知,该句应该以“那么”开头;依据后文“礼的实质是什么呢”可知,此句应引出“礼”的话题;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即为传统社会。所以可填:那么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就是“礼”。‎ 第②空,根据语境可知,“每个人都是诸多角色的混合物”与“比如说,一个人,是男人,儿子,父亲,丈夫,朋友,官员,上司,下属,等等”照应;所填内容应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特定的关系场里边,一个人就只能是适合于这个关系场的角色,他必须遵循这个角色的规范”相照应。所以可填:而每一个角色都相应的有一套规范。‎ 第③空,根据语境,此空应该直接回答“礼的实质是什么呢?”,而且是总结句,所以可填:就是“礼”的实质。‎ - 29 -‎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文段脉络,理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21.下面为《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校外部分的相关数据,阅读后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概括出2019国内家庭子女校外教育投入的特点。‎ ‎(2)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答案】(1)校外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大;校外教育低龄化。‎ ‎(2)这种现象源自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 需各方合力共同纾解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心,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成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直方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此外表达对图表反应现象的意见和建议时,一定要结合社会现实,从目的、原因、危害、作用等角度选择作答。‎ 本题图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校外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其中38%的家庭校外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20-30%,甚至有的家庭校外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可见校外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是非常大的;二是子女校外教育起始年龄段,子女校外教育起始年龄集中在2-7岁,非常明显地反映了校外教育低龄化的特点。 ‎ - 29 -‎ 表达对图表反应现象的意见和建议时,可结合教育本心,从目的、原因、危害、作用等角度选择作答,并给出合理化建议。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子柒,90后四川姑娘,是一个以中国人古朴传统生活为题材,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的短视频博主,微博粉丝超两千万。‎ 视频中的李子柒,三月看桃花,四月摘枇杷,五月酿蜂蜜,六月把桑麻,大自然四时流转,休养生息,她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季而食,把人们平日里琐碎的生活日常,过出了唯美的田园诗意。‎ 作为中国青年,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赏子柒视频,品中国文化 红纱遮面,眉心红印。 一身古风妆扮的李子柒,带着从容的美好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 ‎ 人们迷恋镜头中的她,迷恋她精心打造的美食,更迷恋她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我常常会想,是什么原因让李子柒“红遍全球”?难道只是因为李子柒的“仙气飘飘”?绝不是。在我看来,李子柒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身上、她的生活中自然流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 静下心来看李子柒的视频你会发现,她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选择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在视频中你会看到田园真实宁静的氛围、种植收获的喜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悠闲度日不急不躁的恬静、还有对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 - 29 -‎ 她在视频里自己干各种农活,传承制造酱油、胭脂技术这样的文化遗产,做出类似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各色美食,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弘扬,做到了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给公众,而地道中国美食蕴含的文化、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美妙、传统技艺包含的中国智慧、以及子柒看奶奶的温情眼眸中流露的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这些独特的中国魅力为国内外的网友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亦是一种极好的文化交流。 ‎ 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岂是仅靠一个李子柒就能完成传播重任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从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李子柒,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没有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没有对事业的从容与专注,是不绝不会成功的。李子柒的成功在于她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在于身世可谓坎坷,却选择了坚强生活,用心、用力、用爱;在于她愿意用跨越三季的素材,剪辑出十分钟视频的专注与从容。‎ 身为当代青年,我们不必也不应该都如李子柒般回归田园,但是我们却都应如她那般热爱中国的文化;如她那般无论遇到怎样的苦难与挫折,哪怕是不幸,都能乐观地面对;如她那般无论面对怎样的喧嚣,内心都能保有一份宁静与从容;如她那般用爱、用心、用力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中国的故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类作文,要求写出材料触发的思考,而且是触发了“中国青年”的什么思考。所以作文首先要从“中国青年”的角度来写,展现“中国青年”的思想特点;其次要分析材料中的要点,比如“是一个以中国人古朴传统生活为题材,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的短视频博主”“把人们平日里琐碎的生活日常,过出了唯美的田园诗意”等;写作时既要写出对李子柒行为的客观评价,又要体现自己的理想:李子柒闻名的原因是什么,精神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是否每个青年都要活成“李子柒”,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样面对生活等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内容。‎ 立意:‎ ‎(1)讲好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无数个李子柒。‎ ‎(2)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坚强生活,用心、用力、用爱活出诗意人生。‎ ‎(4)摆脱浮躁、静心专注,生活是这样,奋斗亦如此。‎ 素材:‎ ‎(1)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 29 -‎ ‎(2)李子柒的身世可谓坎坷。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4岁时父亲去世,她跟着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没过多久爷爷去世,世间只剩奶奶一个亲人。14岁时,她辍学打工, ‎ 之所以走上短视频博主这条道路,也正是因为奶奶生了重病,外出打工她立刻抛下所有,连夜赶回家。 ‎ ‎(3)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都营造出一种文静祥和的意境。这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可以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4)镜头里的李子柒,干什么都十分专注,一板一眼,看上去是那么沉稳扎实,这对于社会上的一种浮躁之气,颇有静气凝神之效。 ‎ ‎(5)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想当然也非常之多,但是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大家开始逐渐遗忘或者不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将圣诞节过得比春节还热闹,苹果也不只是水果的代称,情人节比七夕更受重视,因此李子柒的出现,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震撼人心。‎ ‎(6)李子柒是无害的,但同时也可能是无益的。她以一种温柔的方式提出了现代人内心对于都市的“认同-抗拒”结构。既愿意认同,又不得不充满抵触。可以说,她并不是一个疗愈者,而是现代性的症状自身。时代就是这样,总会四处寻找适合表达自身的对象,并从中来展示自我内在的冲突。李子柒是用来“展示”的,却甚少有人会选择成为她。这是一个都市里的自然盆景,之后会是怎样的命运?李子柒之后,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又将落到谁的头顶呢?‎ 结构层次:作文以“赏子柒视频,品中国文化”为标题,既照应材料,又揭示主题。开篇点出李子柒的爆红,接着反思其成功的原因,并用设问的形式亮明观点“李子柒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身上、她的生活中自然流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然后用其视频素材对此加以论证,并特别指出“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李子柒,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没有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没有对事业的从容与专注,是不绝不会成功的”的观点,指出李子柒的成功有其个人的原因:李子柒的成功在于她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在于身世可谓坎坷,却选择了坚强生活,用心、用力、用爱;在于她愿意用跨越三季的素材,剪辑出十分钟视频的专注与从容。最后点明中国青年应该从李子柒身上得到的启示,再次点题。‎ - 29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余闻曾说过,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我们平时要养成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的习惯。‎ ‎ ‎ - 29 -‎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