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8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600分冲刺始终提分练18含解析

‎ 始终练十八 一、古代诗歌鉴赏 ‎(2019·高考押题试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崇义里滞雨 李 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 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B.“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不正确,诗中说的是“梦泣生白头”,意思是诗人梦见自己满头白发,不禁暗自悲泣,并不是诗人真的已经满头白发了。故此题答案为B。‎ ‎2.该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客居他乡,心中满怀忧愤,枕着剑匣入眠,在梦中驰骋沙场,实现了封侯之愿。②寄托着诗人投笔从戎、立功封侯的渴望和对远离家乡、遭遇人生坎坷的忧愤。‎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结合诗人身世、追求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来分析。首先解说句子含意,“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意思是诗人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梦中实现了封侯的愿望。然后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忧”,表明诗人内心充满忧愤之情;“客”,表明诗人此时客居他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枕剑匣”“封侯”则表明诗人有投笔从戎的愿望,并且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梦”却表明,诗人的愿望只能在梦里实现,再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愤懑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19·高考押题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 6 -‎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就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解析】 ①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变。语境强调的是“气质”,不存在是否绝灭,故第一空选“亘古不变”。②朴素无华: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此句想表达石头的特点,故第二空选“质朴无华”最为恰切。 ③“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区别在于,“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文中强调的是摩崖的内容与形式同环境的关系,应选“息息相关”。④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句想表达石头和纸张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故应该填写“扬长避短”。‎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组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解析】 A.话题不一致,上句主语是“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下句主语变成了“中国人”;B.被字句的使用使上下句句式不一致;C.根据文意,本文是在讲“石头上的书法”,“石头”与“书法”是结合为一的,而不是机械的组合,所以,应该是“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而不是“组合”。‎ - 6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抗衡纸张上的文字的唯一书写形式。‎ ‎【解析】 A.中途易辙,“青铜文明”缺少谓语陈述,下句却又开始了新话题。“青铜文明”前要加上“在”。C.搭配不当,“抵抗”修改为“抗衡”。D.语序不当,将“唯一”放置在“可以”前面。‎ ‎6.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给老师的书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先生:‎ 您好!音问久疏,垂念已久,上周得先生所寄大作,拜读之余,唯叹文笔清丽、管见非凡。又闻先生家兄近日来沪参加学术会议,若他有空闲,学生愿拨冗拜访,邀其游沪,以尽地主之谊。学生近日习字有得,去信附上墨宝一副,烦请先生雅正。‎ 学生:××‎ ‎×年×月×日 ‎【答案】 ①“垂念”改“思念”;②“管见”改“见解”;③“家兄”改“尊兄”;④“拨冗”改“登门”;⑤“墨宝”改“拙作”。意思对即可。‎ ‎7.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示例,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6分)‎ 例句: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 ‎②如果谁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④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逻辑推理的题目。考生应首先分析例句①、例句②的推理方式,要特别关注“只有……才”“如果……就”“所以”等词语。参照例句的格式,写出两个仿句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押题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 6 -‎ 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 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 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 人口(万人)‎ 贫困 发生率(%)‎ ‎2012‎ ‎2 673‎ ‎2 339‎ ‎9 899‎ ‎10.20‎ ‎2013‎ ‎2 736‎ ‎1 650‎ ‎8 249‎ ‎8.50‎ ‎2014‎ ‎2 800‎ ‎1 232‎ ‎7 017‎ ‎7.20‎ ‎2015‎ ‎2 866‎ ‎1 442‎ ‎5 572‎ ‎5.70‎ ‎2016‎ ‎3 000‎ ‎1 240‎ ‎4 332‎ ‎4.50‎ 材料三: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到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四: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 6 -‎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摘自《大众日报》)‎ ‎8.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B.“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二表格中,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C.“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不当,由材料四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D.“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原文材料四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是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 ‎1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答案】‎ - 6 -‎ ‎ 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 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