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科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集《榆树村杂记》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 高中梅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天地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榆树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那时,他隔一两天就从楼上下来,到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一下“欣欣然的生活气息”。汪曾祺说:“现在菜地、菜农和房子都没有了,成了方庄小区,高楼林立。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全书共33篇文章,写他的旧事今况、旅行见闻、乡土民俗、花鸟虫鱼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的事。同时精选多幅彩图,有手稿,有书法,还有罕见书房作画原照等,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汪曾祺的散文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他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从自况“七十书怀”到“天山行色”,再到“故乡的食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如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脉脉温情的打量,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比如用一个大萝卜,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也颇悦目。‎ B. 散文专门谈饮食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 C. 汪曾祺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聂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D. 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汪曾祺在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通过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来安抚疲惫的心灵,特别能打动人心。‎ B. 汪曾祺在创作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经常到榆树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欣欣然的生活气息”。‎ C. 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他将散文集命名为《榆树村杂记》就是为了纪念那段日子。‎ D. 汪曾祺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文33篇,以冲淡、节制的叙述让读者有机会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 B. 汪曾祺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 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C. 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可见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 沈从文先生也欣赏他的生活态度。‎ D. 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让真与美、日常生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D 项答非所问,是针对汪曾祺散文的解说,非题目要求的“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从原文第三、五段可以推断出。A项,从原文第三段段末可看出。BC两项则从第四段可得出。‎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第三、五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汪曾祺的散文,不是题目要求的内容,故选项属于答非所问。‎ ‎2. 试题分析:C“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错,原文第二段是说“榆树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可见他并没有在榆树村生活。‎ ‎3. 试题分析:A“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错,从原文开头段是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然后才“在天地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间先后顺序弄错。‎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传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 ‎ ‎【相关链接】‎ ‎①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 ‎②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 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 “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 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 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 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 E. 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6. 文章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答案】4. C 5. AE ‎ ‎6.‎ ‎ ①成长环境:鲁迅出生在条件优越、赢得市民敬畏、地位很高的周家,在童年时期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②个人素养:鲁迅从小就是个聪明、健康、顽皮、有几分野性的孩子,还具有仁慈、善良、热爱亲人等品质;所受教育良好,饱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在这些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时,还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③文学成就:鲁迅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于是弃医从文。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繁多,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取得的成就巨大。毛主席评价鲁迅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总之,鲁迅的确是从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能屈能伸的性格”表述不正确,应是一种反压迫、反不平的侠士精神。‎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项“有些负面作用”有误;C项是鲁迅让同学回答的;D项对传主的事迹的记叙采用的是顺叙方式。‎ 点睛: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题。探究“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的内涵,主要是分析鲁迅的进步的方面。可以围绕成长环境、个人素养、他的作品繁多等方面分析。总之,鲁迅的确是从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贾玲芳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无助的状态,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茬”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的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 ‎“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你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外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休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 ‎“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酌,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我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没与人共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块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 从此,在贝蒂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会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 ‎“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 ‎“遗嘱?”‎ ‎“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属于您。‎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 ‎(选自2013年《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贝蒂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对侄子不来看自己十分生气。但这样的后果却是使侄子一个月都不来看她,贝蒂陷入孤独无助。‎ B. 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C. 珍妮以借阳光为由陪伴并照顾孤独老人贝蒂,而贝蒂最后用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回报了珍妮的帮助。‎ D. 小说中除了珍妮和贝蒂,还有一个次要人物珍妮的丈夫,文中没有说一句话,在珍妮的影响下,也被迫加入了帮助的行列。‎ E. 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经快油尽灯枯的老人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8. 从珍妮的哪些动作透露出她是在找帮助贝蒂理由,而且想不露痕迹?‎ ‎9. “阳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案】7. CE 8. ①贝蒂同意开窗后,借机“抢在贝蒂前面开口”要求收拾房间;②看到贝蒂只有粥吃,珍妮“鼻子发酸”然后“思忖”提出要借阳光吃饭。 ‎ ‎9. ①“阳光”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使小说波澜起伏;③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它不仅是现实的阳光,更是爱心的象征,珍妮的爱心和善良最终使冷漠绝望的贝蒂内心充满了阳光,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不是因为生气而不去养老院,强加因果;B项,珍妮最初的请求不是无理的,老人也不是不知好歹;D项,“被迫”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点。‎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中的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心理的题目,一般问某动作反应什么心理,此题相反,先给出心理然后分析哪些动作反应这种心理。此题注意是“哪些动作透露出她是在找帮助贝蒂理由”,根据文意注意分析“抢在贝蒂前面开口”“鼻子发酸”“思忖”“会心的笑了”等动作。‎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古代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时齐王冏有匡复之功,而专权自恣,公卿皆为之拜,衍独长揖 焉。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B.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C.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D.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 B. 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C. 长揖,是古代的相见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朝代对三公的具体所指不尽相同。‎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衍神情秀美,仪态风雅。虽然得到了山涛的赞扬,但是山涛认为他也许会误尽天下苍生,事实证明山涛眼光独到。‎ B. 王衍声名显赫,时望所归。朝野之士争相夸赞他,而后辈士子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甚至虚浮妄诞成为时风流俗。‎ C.‎ ‎ 王衍身居要职,却推脱责任。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做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借口推脱。‎ D. 王衍被俘后,因远近闻名,身居晋之重任,不肯参与石勒政事,为其尽力,加上劝其称帝,致使石勒大怒,将其杀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2)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答案】10. A 11. C 12. D ‎ ‎13. (1)不久晋朝全军被石勒部队击破,石勒称呼他王公,并和他相见,向王衍询问西晋的旧事。(“俄而”、“举”、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2)我辈即使比不上古人,如果不效法崇尚浮华虚无,合力来匡救天下,还可以不到今天这个地步。(“曹”“祖尚”“戮力”说明:“虽”解释为“虽然”亦可)‎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这句话是说“王衍憎恶郭氏贪婪鄙俗,因此从不提钱 。郭氏想试试他,让婢女把钱环绕床边放着,让他不能走动。王衍早晨起来看见钱,对婢女说:‘拿这些东西下去!’他对待钱的意思是这样的”;此句注意“故”是“因此”的意思,放在后句的开头,“令婢”不做前句的状语,“却”是“退下”的意思,不放在后句的开头。‎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长揖,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关于王衍被杀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王衍被杀是因为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并非因为远近闻名,身居重任,又不肯参与石勒政事,为其尽力。‎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文章第三段有对王衍被杀情况的介绍,“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从中可以知道,被杀原因的分析有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俄而”,不久;“举”,全部,全;“为……所”,被动句;“晋故”,西晋的旧事;“问衍以晋故”,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曹”,辈;“祖尚”,效法崇尚;“戮力”,合力;“向若”,如果。‎ 参考译文:‎ 王衍字夷甫,神态表情明净秀美,风度姿态安详高雅。童年时曾经拜访山涛,山涛(为之)感叹很长时间。(王衍)离开后,(山涛)目送他说:“是哪个老太婆,生出这么个孩子啊!然而贻误天下百姓,未必不是这个人哪。”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聪明颖悟如神,常常自比子贡,加上声威名望很高,令当世之人钦佩敬慕。善于谈玄,只以谈论《老子》《庄子》为事。经常手持白玉柄拂尘,与手同色。如果所谈道理有不稳妥之处,随口就能更改,世人送他名号为“口中雌黄”。朝廷内外异口同声,说他是“一世龙门”。(王衍)历居显要官职,后来做官的人,无不仰慕仿效他。推选察举士人入朝为官,都把王衍作为样板。骄傲清高、虚浮怪诞,于是成为时风流俗。‎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晋惠帝贾皇后的亲戚,凭借宫廷中的权势,刚愎贪暴,聚敛钱财不知满足。王衍憎恶郭氏贪婪鄙俗,因此从不提钱 。郭氏想试试他,让婢女把钱环绕床边放着,让他不能走动。王衍早晨起来看见钱,对婢女说:“拿这些东西下去!”他对待钱的意思是这样的。‎ 当时齐王司马冏有恢复皇室的功劳,因而专权自任,公卿对他行拜礼,唯独王衍对他行拱手礼。王衍虽然身居宰辅的重要职位,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只考虑保全自身的办法。等到司马越去世,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王衍因为盗匪四处兴起,害怕而不敢担当。推辞说:“我年少时没有做官的欲望,随着选补官吏,到了今天的官位。如今的事,怎么能用不具备才能的人来充任呢。”不久,晋朝全军被石勒部队击破,石勒称呼他王公,并和他见面,向王衍询问西晋旧事。王衍向(他)陈说西晋遭受灾祸与失败的缘由,(并)说所有谋划都与自己无关。石勒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想求得自身免难,于是劝石勒称尊号当皇帝。石勒大怒说:“你远近闻名,身居朝廷要职,年轻时入朝 为官,一直做到满头白发,怎能说从不参与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状。”石勒对他的同党孔苌说:“我走遍天下,从没见过这样的人,该不该留他一命呢?”孔苌说:“他是晋国的三公,必定不会为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可用的呢 ?”石勒说:“但不能对他使用刀杀。”让人夜里推到墙埋杀了他。王衍临死时,回头(对从人)说:“呜呼!我辈即使比不上古人,如果从前不效法崇尚浮华虚无,合力来匡救天下,还可以不到今天这个地步。”(王衍)死时五十六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①‎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②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③。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①赵鼎,解州闻喜人。宋时解州隶属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这首词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②向晚:傍晚。③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 曲。‎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尽日东风吹绿树” 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时令。‎ B. “向晚轻寒”一句,写傍晚时分,空气中伴着轻微的寒意,点名了具体的时间。‎ C. “年少” 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 D. “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以“水流” 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E. 结尾句洗高楼上,凭栏远望,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有着悠悠不尽的意味。‎ ‎15. 后人评价赵鼎这首早年词“情致缠绵”,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 ‎【答案】14. CD 15. ①春尽花落的孤寂落寞的心情。东风吹拂,虽然树已绿,但傍晚还有些轻寒,微雨催落枝头残花,诗人孤独一人,心中不免发出无限的孤寂落寞之情。②无尽的思远怀人之情。青春年少是欢乐时节,但上天却让年少的自己“凄凉”无比,心中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思念与离愁别绪。③人去楼空的凄凉伤感之情。曾经相伴喝酒,倚弦听歌的高楼如今携酒再来却是孤独只身,相依相伴之处却也是离别之处。④思人不见得无奈与悲痛之情。望见楼下不知流向何处的流水,诗人凭栏远眺,望尽天涯,不见思念之人,却只有满眼的日暮苍烟。‎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错,“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D项,以“‘水流’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错,“水流”比喻“人去”,诗意为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 ‎........................‎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从“春思”“怀人”“离情”等方面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的心态,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有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 ‎(3)《陈情表》从“____________”至篇末,叙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作者并非自命清高,表白日后效忠之心。‎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舟遥遥以轻飏 (4). 风飘飘而吹衣 (5).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宠辱不惊的的心态”“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沮”“飏”“惟”的写法。‎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应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A. 出身于农民的齐白石对自然表现出了文人式的关怀,但是又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独善其身,而是保持着普通民众最朴实的价值观。‎ B. 民间木版年画是指我们的传统年画,从起源、发展到繁荣,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至清代中后期,达到春秋鼎盛。‎ C. 司马迁和刘知幾都将史学作为个人终生经营的“名山事业”,而不是急功近利之事,或适合于集体运作的“项目”。‎ D. 近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作了充分的铺垫。‎ E.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栩栩如生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望文生义。名山事业:指著作。艰苦卓绝:卓绝,超出一般的意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对象错误。栩栩如生: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不符。‎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向观众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B. 适度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引导外来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C. 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全国多次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D.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好大学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结构混乱,在“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和“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理智选择”。C项,不合逻辑,否定适当。D项,两面对一面,“质量”有好坏,与“好大学”不搭。‎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C项否定不当。‎ ‎19. 某服装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其中最得体的一副是()‎ A. 锦绣乾坤真事业 经纶山海大文章 B. 春满柜台宾客至 货盈橱架利源开 C. 丹青夺造化之工 粉黛染山川之色 D. 愿将天上云霞色 化作人间锦绣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适合纺织品店;B项,适合百货店;C项,适合书画店。‎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狗不理” 、南宁的“亨得利”……红极一时的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一个个城市的地标。然而,岁月流逝,(1)。截至2015年年底,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发展势头良好的仅占40%。中华老字号,是物质存在,(2)。如何守住沉淀在老字号里的文化基因?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呼吁,要守住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老字号品牌不属于个人,(3)。我们作为经营者只有承担好这个责任,不能随意、任性。要在我们这一代把手中的老字号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争当大国工匠精神的继承者、代言人。‎ ‎【答案】(1)很多老字号已难觅踪迹;(2)更是一种文化记忆;(3)而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发展势头良好的仅占40%”,可知是说现在存在的较少;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文化基因”,再结合前面的“物质存在”可知应填和“文化”相关的内容;第③空注意前文“不属于个人”,相对个人而言应填“国家”“民族”。‎ ‎21. 2016年8月,广东省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最大亮点是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也因此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广东某地方报纸作了相关报道,并配发了下面这幅插图,请仔细观察,根据要求作答。‎ ‎(1)简要说明画面内容。‎ ‎(2)从这幅插图的创意出发,揭示画面的内涵。‎ ‎【答案】(1)画面的主体是一支棱角分明的笔,在笔的不同侧面分别延伸出走向不同的箭头。笔的右侧是一个托着下巴思考的人,头顶上方有一个大大的“?”。‎ ‎(2)笔象征着一个人的个性特长与掌握的知识,由笔体延伸出不同的箭头走向代表着不同的个性选择与发展方向。这幅插图以其巧妙的构思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新高考方案给人带来的新变化、新思考:我该怎样选择呢?‎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类题,要用简明的语言将漫画所有的构成要素描述出来。漫画要素:笔、三个走向不同的箭头、一个托着下巴的人、一个问号。‎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试题分析:分析漫画内涵时,要根据漫画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着题干的提示,联系现实,展开联想,从新高考方案给人在个性特长与发展方向方面的思考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针对中国大陆留学生的调查让人出乎意料。多数受访者表示,虽然中美在教育、媒体、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让这些中国学生对美国青睐有加,但对美国的尊重增加并非意味着对中国开始抵触。超过五成的人认为,在美学习后,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更加正面,同时,他们也对中国政府治理偌大的一个中国心生敬意。‎ 材料二:“大陆和想象中的不同,这次交流活动有大陆同学陪同,透过彼此沟通与交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以及大陆经济、科技、风俗民情等。”来自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梁为翔在北京结束参访行程时,对记者表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爱国不是口号爱国请付诸行动 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这本书,它由几十个小故事组成,这本书如同一片浩瀚的星空,里面的小故事就是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那一个小欣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仅有8岁的小欣月,在排练舞蹈时摔倒在地,医院给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判了“死刑”:髓母细胞瘤,绝症,这个噩耗,给她们全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重了肩上的担子。‎ 病床上的小欣月脑部积水,头部变大,双目失明,可是,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站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仪式。为了让小欣月不留下遗憾,欣月的爸爸和众多热心人一起精心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在长春圆了欣月的北京之梦。‎ ‎119名志愿者模仿了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的操场上,志愿者那整齐的队形和一丝不苟的表演让小欣月激动和振奋,当仪仗队的正步声响起,当雄壮的国歌声奏起时,小欣月的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小欣月作为一个少先队员试图举起右手,可因为手臂无力,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愿,小欣月很多次的举起,可是最终没有能成功,只能举到额头处,欣月的从容让爸爸流下了眼泪,他帮助女儿把手举到了头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抹起了眼泪。‎ 故事并不长,情节却很感人。从病重的小欣月身上,透露出的只有一份最神圣的、最质朴的、最纯真的爱国情,一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爱国情。爱国,人人都应该信守的一份情,可是和我们大多数人相比,一个和死神在作斗争的欣月,一个即将被死神夺取生命的欣月,她的爱国情更热烈更至情,这难道不能让我们觉得汗颜吗?‎ 读了小欣月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少先队员,热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不仅仅是在口头上的,更要在平时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比如唱国歌、敬队礼、佩戴红领巾一定要做的标准规范,一丝不苟。爱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又比如说,爱护国旗的一角——红领巾。每天早晨和下午,戴上红领巾直奔学校,不能用红领巾来做游戏、玩耍,每周要洗一次红领巾,保证红领巾清洁干净。还有,爱惜国家资源,看到没人用水龙头,但水龙头没关,就随手关上;放学大家都走了,你最后一个走,就随手关上电,不要让风扇呼呼地吹,白白地浪费……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看出了你是否真正达到一个少先队员的要求。‎ 少先队员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学学小欣月的精神。爱国,我们不喊震天的口号,而是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把爱国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时评类作文,注意从两则材料的共同特征立意行文,一则是大陆到美国的学生看中国,一则是台湾人看中国,结果都是较好,由此可以立意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旁观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实际情况”“不要妄自菲薄”“要增强民族自信等”。‎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类型,注意抓住“离开中国看中国”这一共同点立意行文。‎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