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校际联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校际联合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7年高三校际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 ①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 ② ,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1. 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幽辟 沁人心脾 B. 呢喃 油然而生 C. 凋谢 流连嘻戏 D. 凭添 安详慈爱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竟 散发 消逝 B. 竟 焕发 消失 C. 竞 散发 消失 D. 竞 焕发 消逝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 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 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 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A项,幽僻;C项,流连嬉戏;D项,平添。‎ 点睛: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3.结构分析法 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5.语音辨识法 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6. 来源结合法 一些成语有一定出处,要么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寓言故事中来,或从名言名句中来,联系其本源出处,易判断字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最恰当的”题中D、“竞”与“竟”读音相同,在书写上差别甚微,往往容易用混。竞:竞争,竞赛;竟:完毕,终于。这里语境意为争相(开放),故选“竞”。焕发:光彩四射;振作。散发:发出;分发。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多侧重具体事物,强调结果。消逝:消失,多侧重抽象事物,强调过程。‎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的词语,含义相近但不同,要注意区分使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题中选C“散发出”和“绽放出”对应。‎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 王院成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也是人们现代乡愁的有效“消纳地”。近年来,尽管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都积极介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不在场”,外部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基点。保护好传统村落可以让我们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在“国家在场”的语境下,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村落民众的“在场”和“文化自觉”,核心在于发挥新乡贤的“领头羊”和“引阵雁”作用因此,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大力吸引新乡贤回乡,让他们引领和带动村落民众自觉珍惜和保护传统村落,自觉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再生产”,才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因,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内生力量。‎ B.‎ ‎ 新乡贤需要指导村落民众保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不需要拆建和开发。‎ C. 保护传统村落既要修复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又要着眼于传统村落文化,这样传统村落才既有“筋骨肉”,又有“精气神”。‎ D. 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在新乡贤的引领下,我们就能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 ‎5. 下列关于“新乡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乡贤既包括“本土化”群体,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支教志愿者在内的“非本土化”社会群体。‎ B. 新乡贤是修复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的“启蒙者”,可以让民众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 C. 新乡贤是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的“聚合者”,可以让民众重新获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D. 新乡贤是复兴传统村落文化的“燎原者”,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民众复兴传统村落文化。‎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修复和再造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中的主体作用。‎ B.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保护传统村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也给了人们一方有效的乡愁“消纳地”。‎ C.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保护传统村落要彰显文化特色。‎ 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村落可以使人们获得这种自信。‎ ‎【答案】4. C 5. C 6. A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题中A项,原文是重要原因,不是全部原因。B项,原文“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不是不需要拆建和开发。D项,“……就能”,说法绝对化。‎ ‎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题中C项不是“重新获得”,而是“增强”。‎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A项“主体作用”不当,文中为新乡贤“启蒙和引导”“指导”村民,不是主体作用。‎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司马复生,无以过此。”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讽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讽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 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有自当见还 见:见面 B. 假使班、司马复生,无以过此 过:超过,胜过 C.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 善:交好 D. 《海岱志》良未周悉 良:确实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少与侍中江祀款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 D. 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B. 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C. 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D. 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慰祖父亲去世后,他不仅不进食美味佳肴,连盐都不吃了;在母亲的劝告下,不得已才改变了这种做法。‎ B. 崔慰祖把父亲在梁州上千万的财产都分给了同宗的族人,并把父亲生前收存的借据欠条全都烧掉,不再索要。‎ C. 崔慰祖口吃不善言辞,但是宾客好友向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令人折服。...‎ D. 崔慰祖著有《海岱志》,完成了一半后,又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可惜只整理了部分注释就病逝了。‎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2)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答案】7. A 8. C 9. B 10. D ‎ ‎11. (1)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向他来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2)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 ‎【解析】节选自:《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朝代:南朝梁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第一句为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第二句为介词,表比较,译为“比”。B项,第一句为连词,表转折,译为“却”;第二句为连词,表并列。C项,均为介词,跟、和。D项,第一句为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第二句为介词,译为“用”。‎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正确断句为: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只整理了部分注释”错。崔慰祖只是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搜集了部分材料,并未作注释。‎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是犯曲解文意的错误。‎ ‎11.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好事者:定语后置。假:借。日:每天。取与(之):取出来给他们。辞:推托。(2)出:使动用法,让……出去。诣阙:去朝廷。系:(被)囚禁。卒:死。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哀伤却不失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崔慰祖担任始安王萧遥光的抚军刑狱,兼任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 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方圆百里的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信服他。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 他。”崔慰祖年轻 时和侍中江祀是深交,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沨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沨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 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用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第Ⅱ卷(共104分)‎ 四、(14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1)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词人从对方落笔,更加委婉地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2)“打头风浪”阻挡“画船”表现作者归家遇阻的愁苦,“春浦渐生迎棹绿”表现作者接近家乡的喜悦,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答题关键词“虚实的角度”“下片”,答题时,首先找到相关诗句,然后结合虚实手法分析,注意联系表达效果。‎ 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虚实结合手法。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俯仰、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打头风浪” “画船” “春浦渐生迎棹绿”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不久前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引用《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欢迎各国元首和来宾。‎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乐声短暂停歇以后突然激越高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 ”来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早晚阴晴的变化。‎ ‎【答案】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 (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12分)‎ ‎14. 将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把序号填在横线处。‎ ‎①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 ‎②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③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④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⑤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⑥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答案】④⑥③①⑤②‎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点睛: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 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15. 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在当今时代,文学并非遥不可及,一个育儿嫂就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 ① 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 ② 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提供的 ③ 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 ④ 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 ‎【答案】①即使(或“即便”)②也③与其④不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16. 请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主要内容:图左边民工夫妇手拿二胎准生证,面带惊讶;中间博士夫妇手拿三胎准生证,面露喜色;右边工作人员笑对博士夫妇说:“鼓励你们生三胎甚至更多!”‎ 寓意:批判了高学历就会有好基因的谬论,倡导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遇难者和垂死者当中度过的一夜【注】‎ 菲尔·戴维森 ‎【路透社发自哥伦比亚阿梅罗镇】至少有15000人死亡,还有数百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我极力想在哥伦比亚火山爆发灾难中的幸存者中入睡,我恍如置身鬼域甚至感到我自己也是死人。‎ 我蜷缩在当地一座寒冷光秃的山顶上。每当我抬起头来看看那些奄奄一息的人们——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见他们浑身粘满了灰白胶泥,毛发僵直,只是转动的眼珠在夜色下还隐约可见,才知道他们还活着。‎ 烛光,唯一的光源,使这儿的气氛变得更加可怕。在附近的山顶上,闪烁着更多的烛光和几支火炬,那里蜷缩着数千名幸存者,他们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正在等待营救。‎ 星期四(14日)天刚黑之前,我乘坐一架小型直升飞机赶到现场。‎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星期四到阿梅罗镇来的最后一架直升飞机。当夜幕降临时,我便加入了徒步跋涉的受伤者行列,向最高的山峰走去。‎ 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但这次不同。‎ 多数幸存者,不少人几乎都赤裸着身体,满身泥浆,在打着哆嗦。他们被吓坏了。谁也帮不了谁。每个人只顾设法在山顶上活下来。他们有时放声大哭,经常喊着要水喝。但那儿根本没有水。‎ 这时,我发现自己正在帮助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从一个陡峭的山坡运送到小山顶上去。并不是那儿有什么东西,而是因为那儿比阿梅罗镇高出数百英尺,饥寒交迫的灾民们害怕鲁伊斯火山的熔岩再次爆发或再次发生滑坡,他们感到在小山顶上稍稍安全些。‎ 天刚黑时,我发觉在我们所在山顶下边30米处的空旷地上有两个蜷缩的身躯。我在漆黑中匍匐前进,顺着泥浆滑了下去,找到了一个身缠白布单的老人和一个小女孩。这女孩8岁左右,像珍珠一样可爱,但一老一小都已失去了知觉,身上栖满了苍蝇,简直是在等死。‎ 我大声呼救,几个神态麻木的年轻幸存者下来了。小女孩在咕哝着喊“妈咪”,她的一条腿已经断了,右腿上的一处伤口翻露出了肌肉,她的脊梁骨也可能断了。我们把他俩都抬到山顶上,那些吓坏了的幸存伙伴们对他俩的到来漠不关心。‎ 这场大灾难过去已20个小时了,但仍然没有医务人员和官方人员到来。在没有水和药物的情况下,我们努力护理一些重伤者,以便使他们活下来,但刚到黎明时分,大约已有12个人死去了。‎ 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了哀歌大合唱。“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天一亮,军用直升飞机又飞来恢复营救工作,从泥浆堆里救出了一名赤裸的妇女和她的婴儿。‎ 当星期四晚上救灾飞机暂停工作时,幸存者们攀着抢搭最后一批直升飞机,有些人被焦急的机务人员推开了。‎ 有一个人为了营救一位朋友挖了一通宵的土,但当星期五早晨他最后把碎石搬干净后,他发现他的朋友已经死了。躺在血泊中的人尸遍地皆是,偶尔还有伸出来求助的人手。‎ 那个遇救的老人和小女孩仅活到了天明。我用我的皮茄克把她盖住。我叫她的名字。她好像要说什么,但她神志昏迷只剩下一口气。‎ 在风雨交加的山顶上呆了12多个小时后,我说服几个幸存者帮助我把她送到一块平地上,那儿是星期四首批直升飞机着陆的地方。‎ 从阿梅罗到下面的另一个村子,要跋涉泥泞和布满灌木丛的道路。我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否能活着得救!‎ ‎(摘编自1985年11月14日路透社报道)‎ ‎【注】1985年11月13日,位于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两次爆发,大量的岩浆和石块吞没了火山周围的几个城镇,造成2.5万多人死亡。路透社记者菲尔·戴维森在14日傍晚抵达现场,他是第一位到达现场的外国记者。...‎ ‎17. 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18. 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了哀歌大合唱。“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19. 作者说:“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但这次不同。”为什么“这次不同”?请简要回答。‎ ‎20. 作者写这篇报道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7. 导语。用数据和我的感受写出灾情的惨重,意在引起读者对这场灾难的关注(或:阅读兴趣)。 ‎ ‎18.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灾难现场的惨状,烘托了灾民的无助、绝望,增强了感染力。 ‎ ‎19. ①作者参与了救灾活动,其活动属于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应当写入报道 中。②这次灾难的破坏性强,震撼了作者,使我必须将个人感受传达出来。 ‎ ‎20. ①要有揭示真相的职业道德;②要有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③要有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④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导语,用数据和我的感受写出灾情的惨重,意在引起读者对这场灾难的关注 点睛: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本题就属于第二类。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这是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关键词“赏析”,考生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体会情感。‎ ‎19. 试题分析:题干“作者说:‘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但这次不同。’为什么‘这次不同’?请简要回答。”,这是对文本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时结合文本内容联系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境。“这次不同”具体指作者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因为作者参与了救灾活动,其活动属于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应当写入报道 中这次灾难的破坏性强,震撼了作者,使我必须将个人感受传达出来。‎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写这篇报道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于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答题。‎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七、(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逐步普及,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乱停乱走、交通拥堵、恶意破坏,甚至占为己有等现象。“共”享单车,难以“共”享。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共享单车“停好”才算挺好 共享单车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橙、黄等各色共享单车。与公交车、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接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无论是缓解交通拥堵,还是保护环境,共享单车都很有用。然而,在单车数量飙升的同时,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北京一些地铁站周围,共享单车“任性”停放现象明显:有的横亘在人行道上,妨碍行人走路;有的无序摆放,让本来就狭窄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更显紧张;有的直接停在出入口台阶下,挡住进站通道;有人甚至将车塞进绿化带里、锁在栏杆上、靠在大树边。在南京,共享单车进驻才半个月,仅是闹市区新街口一处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在成都等地,共享单车也因“占道”等问题屡被城管部门扣押。‎ 共享单车为什么停不好?这与租车者素质参差不齐有关系,一些租车者只顾骑、不顾停,不愿意花时间认真摆放单车;这也与单车公司跑马圈地、过量投放、管理粗放有关。有的街头地方狭窄,一下子容不下那么多单车,一些故障车长期摆放在街头,而单车公司又顾不上管理,加剧了停车乱象。‎ 除此之外,也要看到,共享单车停车乱,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不合理很有关系——抛开老城区不讲,很多城市的新城区在最初交通规划时,压根儿就没给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统预留足够的通行与停放空间。前期规划缺位,后期管理失位,让停车问题“雪上加霜”:君不见,多少自行车停车棚被摩托车、燃油助力车占据,多少城市主干道两侧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停满了小汽车,城管、物业、保安等各种管理主体,对这些问题已经“习以为常”了。‎ 打造优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共享单车是一个创新。想要共享单车用得好,前提是“停”得好。政府完善配套服务是治本之策。当好“服务员”,政府大有文章可做。‎ 停好车的前提是有地方停,这就要做好加减法。机动车占道,要做“减法”:交通、城管等工作人员加强巡逻频次,加大处罚力度,定时定点“清障”;自行车停放区不够的问题,要做“加法”:规划、城建、交通等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编制车道规划,完善停放导则,从总量上增加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停放区的供给数量。‎ 共享单车流行,主要得益于无桩,随借随还。但自由泛滥成乱停乱放,原先引以为傲的方便,反而成为新的出行梗阻。不妨退回一步,借鉴传统公共自行车“空间划定性”的特点,在一些有条件的枢纽和地铁站周边,政企联手,共建一些自行车推荐停放区。依托运营企业的大数据,推动各物业按需求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 想要停得好,还要管得好。维护好共享单车的停车秩序,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对行业内恶性竞争、暴力破坏行为,对某些人公共意识缺乏、任意折腾单车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做好“善后”服务,追究相关肇事者的法律责任;推动征信机构和单车运营商合力共建租车人信用管理系统,奖罚分明。鼓励用户对违规停车者拍照举报,核实后奖励信用积分;对恶意乱停、滥用、损毁、盗窃单车等行为,将租车人纳入失信黑名单。‎ 共享单车是新事物,政府部门应该以服务思维引领,多呵护,多扶持。配套服务好了,单车停放有序了,人们愉悦、方便出行的生活小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为共享单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乱停乱走、交通拥堵、恶意破坏,甚至占为己有等现象。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让考生就材料确定立意作文。‎ 最佳立意:‎ ‎1.人们在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同时,要文明使用,发挥其有利作用,减少负面作用。‎ ‎2.可就共享单车使用中的乱象进行评论,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可对政府在提供共享单车的活动中,如果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包括让市民提高自己素质,共倡文明之风,加强共享单车管理等,提出看法。‎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来自材料,符合要求即可。‎ 点睛:对于本篇作文在阅卷时,立意(观点)深刻类(即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能阐明二者的辩证关系),内容充实、说理透彻,结构严,语言流畅,书写认真,字迹工整规范,在58分以上评分。立意(观点)符合 题意,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字迹工整规范,在50分以上评分。50分以上作文不得低于12%。‎ 具有下面一项,可在原得分基础上提升4~5分。‎ ‎①材料新颖(熟人生事、生人事例);②事例叙述得当且分析说理深刻;③能够辩证分析说理,表达有分寸;④语言表达有特色,“闪光”“靓丽”(让人一振);⑤书写认真,字迹工整规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