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水一中高一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种。它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除了要在文博场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极为重要。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论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难以避免地会被破坏或者遗失。但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安全和长久地保存__________的文化遗产。‎ 可见,( )。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分享过让故宫成为“网红”的秘笈:对于文物保护和复原,故宫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让原有技术__________。与此同时, 故宫拥有200名修复医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仪器设备分析检测,碎了几千片的绘画、碎了200多片的先秦铭文青铜器、25层堆绣32种材料的珍贵唐卡都__________。‎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化遗产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也拓宽了其交流和影响范围,可以让古老的文化变得更“酷”,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为虎添翼 重见天日 历久弥新 B.弥足珍贵 如虎添翼 重获新生 历久弥新 C.美轮美奂 如虎添翼 重见天日 经久不息 D.弥足珍贵 为虎添翼 重获新生 经久不息 ‎2.文中划模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理论上说,不论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B.从理论上说,尽管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C.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论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D.从理论上说,尽管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据留存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是实现物保护和水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B.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就能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 C.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被先进技术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D.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的“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短歌行》中的“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D.《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5.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死生亦大矣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⑧客有吹洞箫者 ‎⑨以其无礼于晋 ⑩引以为流觞曲水 A.②③⑥ B.②④⑨ C.①⑧⑩ D.⑤⑦⑧‎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而今安在哉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凌万顷之茫然 D.固一世之雄也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侣鱼虾而友糜鹿 B.群臣怪之 C.足以荣汝身 D.粪土当年万户侯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全部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沛公居山东时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9.下列各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④张良出,要项伯 ‎⑤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⑥何方圜之能周兮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⑧不能喻之于怀 A.①②⑤⑥ B.③④⑧ C.①②⑦⑧ D.③④⑤⑥‎ ‎10.下列交际用语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B.认真阅读完你的文稿,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非常感谢贵校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 D.拙作奉上,甚感惶恐,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⑤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   B.⑥③①②⑤④‎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⑥④①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12题2分,13题6分)‎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 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是直接议论这个问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缈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的。‎ 苏词则更为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哩,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有一篇散文《方山子传》,其中说:“方山子……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1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 ‎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4—16题每题2分,17题6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之后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 ‎ ‎(二)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18题4分,19题4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19. 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四、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20.《诗经·氓》中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 ‎ , 。‎ ‎2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他淫荡的两句诗是:‎ ‎ , 。‎ ‎2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 ‎2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 ‎2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五、作文(共4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要求: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语文答案 ‎1.B ‎【解析】第一组:弥足珍贵是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美轮美奂是用来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由前文语境可知,此处是强调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珍贵的文物越来越需要保护,而不仅仅是建筑类的文物。此次应选“弥足珍贵”。第二组:为虎添翼的意思是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是贬义。如虎添翼的意思是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含有褒义。从感情色彩可知用“如虎添翼”要准确些。第三组:重获新生指开始新的生活;重见天日是指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由语境可知,经过修复后,故宫的文物被挽救,重新焕发光彩,所以应用“重获新生”。第四组:历久弥新是指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息是指长时间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2.A ‎【解析】“不论……都”是条件关系,“尽管”是表示转折关系,且不与“都”搭配,所以可排除BD两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我们”应在“不论”的前面,这样排除C。分析可知,A项病句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3.D ‎【解析】A项,表达不完整,“数据留存”的方式是通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 B项,“就能”表述绝对。‎ C项,表述不连贯;“数据留存”的方式是通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 D项,此处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强调了下文利用技术手段来保护文物的必要性。‎ 故选D。‎ ‎4.D ‎【解析】D项,“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错误,应为“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故选D项。‎ ‎5.A ‎【解析】②③⑥被动句,其中“于”“件”“为”是被动的标志;①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是“夫晋,有何厌”;④判断句;⑤⑧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侍殿上(的)群臣”“有吹洞箫(的)客”;②⑦⑨状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此非孟德于周郎困者乎”“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以其于晋无礼”;⑩省略句,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故选A。‎ ‎6.C ‎【解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知其事”修饰宾客,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A项,“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B项,“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译为: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C项,“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译为: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D项,“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译为:本来就是一世枭雄。‎ 故选C。‎ ‎7.C ‎【解析】A项,侣,意动用法,以……为侣;侣鱼虾而友糜鹿,译为: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B项,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群臣怪之,译为:群臣认为他非常奇怪。‎ C项,荣,使动用法,使……荣耀;足以荣汝身,译为:足够使你荣耀的了。‎ D项,粪土,意动用法,把……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译为: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故选C。‎ ‎8.D ‎【解析】A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所带的衣箱、铺盖等;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困;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今义,表示程度,很。‎ C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多谢:古义,多多告诉,多多劝告/今义,表示感谢。‎ D项,不如,古今均有“比不上”之意;无尽古今均有“无穷无尽”之意。‎ 故选D。‎ ‎9.D ‎【解析】①知通“智”,③卒通“猝”,④要通“邀”,⑤说通“脱”,⑥圜通“圆”,⑦冯通“凭”; ②⑧不含通假字。‎ 故选D。‎ ‎10. B ‎【解析】“斧正”为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此处用错对象。‎ ‎11. D ‎【解析】③紧承“牛顿晚年的一段话”,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12.C ‎ ‎【解析】A项,“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理解有误。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隐欲望;B项,“不是对政治的退避”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项,“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故选C。‎ ‎13.①苏轼最早在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③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 ‎ ‎【解析】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如第一段“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第二段“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第四段的“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第五段的“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然后加以概括。‎ ‎14.C ‎【解析】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 ‎15.A ‎ ‎【解析】“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故选A。‎ ‎16.C ‎【解析】“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7.(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 ‎ ‎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18. DE ‎ ‎【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19.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2.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5.【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中对过往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应重点关注的是“忘记”的修饰语,那就是“永远也不会”,具体怎么理解它,题前的材料中可以去借鉴,就是对有些人,有些事,“不思量,自难忘”“刻骨铭心”“烙在骨子里”的记忆。构思时,要注意难以忘记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的构思布局及详略安排等。还要注意在叙述这些事情时,运用的描写、修辞等表现手法。作文题目“永远也不会忘记”已经给出,不能更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范文】 永远也不会忘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大街上。像是被什么神秘的力量所指引,我抬头,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间来到一座熟悉的老屋前。‎ 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啊,一点没变。木质的大门,泥灰的墙面,瓦片的屋顶。我走上前,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门上被时光印染得深深浅浅的划痕。那是我成长的见证呵!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缕澄黄的阳光从门缝中倾泻而出,亮得能看见空气中浮动的尘埃。思绪的闸门被忽地拉开,回忆如潮水一般奔涌而来。‎ 记得在我五六岁时,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看我。于是,爷爷就担负起照顾我的职责。那时,每天下午幼儿园放学,校门口便会准时出现一个瘦削的身影。校门一开,我和伙伴们蜂拥而出,在第一时间,那身影准确无误地找到我,拉着我的手走出人山人海。然而,一旦走出人群,我就快速地挣脱那只手,因为爷爷的手布满了细小的裂纹,非常粗糙,有时甚至在指甲里还嵌着一些脏物。爷爷见此从不生气,伸出手想摸摸我的头,我却闪电般的躲开了。他站在原地,尴尬地搓着手,无奈地笑了,然后朝我招招手,向前走去。我如释重负,一蹦一跳地赶上爷爷,走在他的身旁。夕阳的余晖将一老一少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回到家中,不等换上鞋子,我便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前,脚跟紧贴门框,身子站得笔直。“爷爷,爷爷,快来量一量,看看我是不是长高了?”爷爷一边答应着,一边笑呵呵地走来,拿起一枚细小的钉子,眯着眼,认真地在门板上划下一道痕迹。我转过身,惊喜地发现这印痕比上回的高出一点,“爷爷快看!我又长高了呢!”爷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将我拉到怀里,摸着我的脑袋,低头对我说:“长高好,长得高好哇!”望着一脸慈祥的爷爷,不知为何,这次我没有躲开。爷爷的话语回响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没有散去……‎ 如今,我屏息凝神,静静地侧耳倾听,似乎有声音从远处传来,清晰可闻。我伸出手,阳光洒满掌心,手中紧紧握住的不是虚无,而是满满的温暖。就像几年前那个傍晚一样,虽淡,却永远不会忘记。‎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门,还是那扇门,那些划痕犹在,却少了划痕的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