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呈现提点判定过程)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B项,“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一条线,一片白水波光闪烁。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之情;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②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贼退示官吏①(节选)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注] ①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 B.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无意洗劫。 C.“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态。 D.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抗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本题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直抒胸臆”错,该句指陈实事,描写了官府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景。 4.这首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三例加以赏析。(6分) 答: 答案 ①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②“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③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④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乱对比,突出时局的动乱;⑤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比如,①昔日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对比中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②县城太小又贫困蛮夷无意洗劫与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的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第六句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是烛光纵横飞溅。可结合全诗来理解。 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于是饮酒庆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酒”是诗歌中的重要物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③归来未? [注] 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 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 A.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心灰意冷”错,应是壮心不已。 8.这首词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 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激烈。开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凝练、含蓄。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的家国之爱及无处诉说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多次运用反诘句式,频频扣击读者心弦。主旨表达含蕴深曲,耐人寻味。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dī)陌:代指襄阳。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该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对时间的理解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并非对过去赏雪景的回忆,原文应译为“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鼓励,相互怀念”。 10.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并非感叹人生的短暂,应是用苏轼的旷达来共勉;C项,应是表达对路途艰辛的担忧,并未望其早归;D项,是对友人的激励和劝勉,并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怀有一种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所以选项中“宠辱皆忘的态度”的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对于“闲适的情趣”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 1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答: 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根据对题干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对自己未能使百姓康乐的惭愧,而白诗则是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百姓的哀悯,对统治阶级的指责,对百姓饱受疾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愧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