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 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 ,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 B. 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 C. 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 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 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B.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 ‎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D.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答案】‎ ‎1. D ‎ ‎2. B ‎ ‎3. C ‎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通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素,富有节奏或章法。不合语境。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不合语境。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多用于贬义。对象、感情色彩不当。文中横线上的成语依次填写正确的是: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B项,“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C项,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B项,结构混乱,“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D项,结构混乱,“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选C。‎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B.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B.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述。‎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答案】‎ ‎4. A ‎ ‎5. A ‎ ‎6. B ‎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逐项分析 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C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D项,“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故选A。‎ ‎5.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题干是“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中A项“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故选A。‎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B项逻辑关系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文中有“‘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B。‎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扩大范围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豪华的生活 ‎(日)星新一 ‎“可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S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他多少也领到了点奖金。可是,去了还债,再添点生活必需品,就一点也不剩了。不,准确些说,不是一点也不剩,而是只剩一张纸币了。‎ 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这钱实在是不够用。索性买一张彩票吧……忽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惊人的主意。他想起了附近那个神社,传说还很灵验呢,于是他去了,低下头开始了祈祷。这一来,不知从哪里立即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好吧!叫你遂心如愿。”‎ 他四下瞧瞧,连个人影也没有。啊!方才一定是神仙显灵了,怪不得说话的声音是那样庄严矜重。S先生不由得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了香资盒里。他诚惶诚恐地说:‎ ‎“请您开恩,让我也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滋味吧!可是为什么这么快,我的祷告神佛就知道了呢……”‎ ‎“最近,不信神佛的人越来越多,听说香资的收入也减少。所以,神仙有时候必须显示下神仙的威力。”‎ ‎“说起来,我的命运还不坏。香资也已献上了。不过,能不能灵验呢?”‎ ‎“心诚则灵。神仙是不会说谎的,安心地等待吧!”‎ S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了公寓,独自一人仰卧在冷冰冰的屋子里。‎ ‎“真是谢天谢地,太令人感激了。不过,真的会遂心如愿吗?是啊!需要等待,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打听一下就好了。虽说不会撒谎,可若是几十年之后才……”‎ 这时,好像有人来了,那里站着一位陌生的男人。‎ ‎“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 ‎“送货来啦。”‎ 他记不得有这么回事。正在纳闷儿,物品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屋里。有地毯、成套的接持宾客用的家具、坐钟、大型电视机……还有高价的洋酒,也混在一起运了进来。那男人走了以后,S先生轻轻地一一抚摸着送来的物品,心里有些疑虑:这该不是幻觉吧?然而所有的物品分明都是真的,而且是全新的。送东西来的到底是谁呢?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除了方才那位神以外,还会有谁呢。他再一次赞叹起神的威力了。‎ 把送来的物品一一摆好以后,屋里过去那种寒酸气一扫而光,变得豪华极了。S先生坐在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总有些美中不足之感。S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独身汉呢!那么,这不足之处在哪里,他自己很快也就意识到了。‎ ‎“我不应该有什么怨言。可是,如果能够叫我一切都遂心如愿,我多么希望更完满些呀!”‎ 他正在这样嘟嘟囔囔,又一次响起了敲门声。‎ 他开门,吃了一惊,一位年轻、美貌的女郎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 ‎“啊!叫您久等了,不必客气,请进吧!”‎ S先生用极其兴奋的语调表示欢迎。仿佛又一次进入了梦境。他想碰一碰美女的手,但又觉得为时过早,何必那么着急呢!相反,他倒是掐了自己一下,好疼,一切都是在现实之中。他面对着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知从何说起。‎ ‎“唉,何必那样害羞。您做什么工作?”‎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她提到了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那是一个因为店员的教养好而出名的商店。作为婚烟的对象,那里的店员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S先生感到十分惬意。‎ ‎“是呀!那么就请随便些吧,不必拘束,因为您为什么来的,我十分清楚哟……”‎ 听他这么一说,女郎这才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说了。其实,我是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把应该送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什么?”‎ S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已经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那位女郎也一同扬长而去了。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S先生走了出去,跑到神社,大发牢骚:‎ ‎“神哪!你太冷酷无情了。”‎ ‎“少说废话。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听着这庄严的声音,S先生又嘟囔起来:‎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梦幻和现实交织,如神仙显灵、美貌的女郎到来是梦幻,而S先生领到奖金、钱不够花是现实,小说主题在梦幻和现实的交替中得到彰显。‎ B.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挖掘社会中小人物的“人性”与“欲望”。‎ C. 小说中女郎“含羞带笑”,是因为她不好意思开口向S先生解释物品送错的事,而她后来“流露出轻松的表情”,是因为她误认为S先生明白了她的来意。‎ D. 小说中的S先生由享受“豪华的生活”复归贫穷,“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而神提醒他“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就得更加虔诚地向自己祈祷。‎ ‎8.文中的S先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 ‎7.C ‎8.①爱幻想,向往不劳而获。他的钱不够用了,不是想着通过正当途径挣钱,而是想着去买彩票、向神明祷告。②贪婪且急功近利。收到各种家电家具后,他并没有满足,还想要个女朋友,希望更完满一些。③爱抱怨且不思进取。他经常嘟嘟囔囔,抱怨现状,却不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困窘的现状,而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外界。‎ ‎9.①情节出现逆转,引人入胜,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省;②结尾处S先生的嘟囔照应小说开头部分,首尾圆合,使结构更加完整;③以S先生过“豪华的生活”的幻想的破灭结尾,卒章显志:求神不如靠己。‎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美貌的女郎到来”是现实,而不是梦幻。B项,小说中并没用到景物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D项,“就得更加虔诚地向自己祈祷”说法不准确,文中只是说“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这里的“代价”是否包括虔诚祈祷无从得知。故选C。‎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从“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这钱实在是不够用。索性买一张彩票吧”看出,他爱幻想,向往不劳而获。从“S先生坐在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总有些美中不足之感。S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独身汉呢!”看出,他贪婪且急功近利。从“正在这样嘟嘟囔囔”看出,他爱抱怨且不思进取。‎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规范回答: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根据文本内容结尾处S 先生的嘟囔照应小说开头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一点也不顶用”分析,以S先生过“豪华的生活”的幻想的破灭结尾,卒章显志。‎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016年,中国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近日,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这一数字,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奋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10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他说,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此外,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2015年10月16日“新华网”)‎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 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 第一,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将近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3%,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第二,稳就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第三,平稳增长的表现是脱贫攻坚,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样的精准扶贫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国家。‎ 第四,稳中求进的“进”,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了更好的基础。‎ ‎(摘编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 ‎10.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5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 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 C. 2012年底至2016年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左右,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世界影响。‎ B. 材料二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人士的解读,以及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C. 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方面说明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D. 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12.怎样才能使中国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0. B ‎ ‎11. A ‎ ‎12. ①国家确立扶贫攻坚目标,政府要有决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从中央到地方的积极性,出台系列减贫、扶贫政策,逐步推进计划落实。②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和“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保障多种措施共同发力。③扶贫必扶智。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增加就业,精准扶贫。 ‎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根据图表可知,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应是2014年,脱贫人数为1232万,比2016年的脱贫人数1240万少。故选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信息遗漏,应还有“扶贫必扶智”的相关内容;C项,材料三不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经济发展态势,国家发改委主任回答提问时是从四个方面谈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态势的,即经济平稳增长、新增千万就业岗位、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深度进展;D项,“不加任何主观评价”错,新闻里允许有所评价,但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材料中“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贫困家庭摆脱贫穷的实在收获与喜悦”“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等语句就体现了观点态度。故选A。‎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怎样才能使中国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然后分析几则材料,明确设题的区域,认真阅读三则材料,从中分析、概括、筛选答案要点。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材料二中:“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中国政府不仅有坚强的决心,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材料三中“稳中求进的“进”,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稳就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稳增长的表现是脱贫攻坚,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样的精准扶贫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由此可概括出。‎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C.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答案】‎ ‎13. B ‎ ‎14. D ‎ ‎15. B ‎ ‎16. ‎ ‎(1)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3)到近郊去的人,只带足够一天吃的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名词“定川”、“ 潘原”、“关中”“山谷间”(地名)“仲淹”(人名)、“贼”、“民”,动词“败、大掠、震恐、闻”等。“贼大掠”排除AD,“贼已出塞”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故选D。‎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故选B。‎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以,因为;辞,辞谢;听,听取、接受;第二句关键点: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翻译: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第三句关键点:适,到;三餐,一天吃的粮食;果然,吃饱的样子。‎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 ‎ 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①‎ 杜甫 ‎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 《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8.“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答案】‎ ‎17. C ‎ ‎18. ①动词运用极妙。“含”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飘飞,使荷花出落得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 “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②叠词妙用。“冉冉”、“娟娟”,平添音韵之美。③形容词精妙。“翠”与“红”二字相对,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篠与红蕖的柔美之态;“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香”字表现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的清香。 ‎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故选C。‎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题干“‘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此题从炼字的角度来考查,炼字要分析其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从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 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得角度分析,如“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冉冉”、“娟娟”,叠词平添音韵之美。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翠”与“红”二字相对,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篠与红蕖的柔美之态;“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香”字表现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的清香。‎ ‎【点睛】‎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 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解 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了夕阳西下,渔舟归航,江歌四起的美丽晚景。‎ ‎(2)《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本题考查的几句默写都是理解性默写,考察学生对古诗文意义的理解程度。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如:蠡、抟、陨、等词容易写错。‎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答案】(1)“府上”(修改为)“寒舍” (2)“令尊”(修改为)“家父”(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或删掉) (4)“务必”(修改为)删掉 (5)“恭候”(修改为)“等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应注意说话的对象及场合,题干中说“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故说到自己的时候应使用谦辞,说到对方应使用敬辞。“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此处是说自己家,故不能使用“府上”,因为府上是敬辞;“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此处是说自己的父亲,而“令尊”是指对方的父亲;“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抛砖引玉”的意思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不能说对方;“务必”语气太强硬;“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应该用“等候”。 ‎ ‎21.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案】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撰写心得体会;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体首先要分析框架图的内容,然后根据框架图的内容程进行介绍,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语准确、连贯。解答本题需认真阅读题干,然后观察构思框架图,明确构思框架图的内容,该暑假社会实践图包括游览和考察两部分,然后每一部分的内容,最后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注意内容得当,语言连贯,不超过字数限制。本题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该框架图包括考察和游览两部分,本次暑假社会实践主要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和科技馆,考察气象公园和湿地公园要写出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要交流体验写出地震感受;本次社会暑期社会活动主要游览美丽的乡村和名人故居,游览乡村和名人故居要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游览过程,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次,我在玩陀螺时,父亲问我:“知道陀螺的底端为什么是尖的吗?” ‎ ‎“因为只有底端是尖的,陀螺才能旋转起来。”我说。 ‎ ‎“如果把陀螺底端的尖截除,留下一个较大的横切面,陀螺还能旋转起来吗?”父亲问。 ‎ ‎“不能。”我说。 ‎ ‎“知道为什么不能吗?”父亲问。 ‎ ‎“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就不能立足于一点,又怎么可能成功呢?”父亲说,“另外,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与地面接触面也就大,接触面大,陀螺旋转起来所受的摩擦力也就大,摩擦力一大,又怎么旋转得动呢?”“当然,离开鞭子的抽打,陀螺也无法旋转起来。”父亲补充说。 ‎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成功需要借助外力 小时候喜欢玩陀螺。一次,父亲问我:“知道陀螺的底端为什么是尖的吗?”“因为只有底端是尖的,陀螺才能旋转起来。”“如果把陀螺底端的尖截除,留下一个较大的横切面,陀螺还能旋转起来吗?”父亲问。“不能。”‎ ‎“知道为什么不能吗?”父亲说,“之所以不能,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就不能立足一点、专注一点,做事三心二意,贪多求全,又怎么可能成功呢?另外,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与地面接触面也就大,接触面大,陀螺旋转起来所受的摩擦力也就大,摩擦力一大,又怎么旋转得动呢?所以,做事要尽量与你接触的人少发生摩擦,减少阻力,这样做起事来就会顺畅得多。”‎ 父亲从陀螺的结构特点,阐释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目标是你踮起脚来够得着它 假如你能跳过1米的高度,目光却放在那1米高的横杠以下,那是无法跳过去的,只有把目光放在那横杠以上,才有可能跨过那横杠,跳过1米的高度。假如你能跳过1米的高度,而眼睛朝天,目空一切,也是无法跳过那1 米高的横杠的。‎ 一个人的目标,如果低于自己的能力所及,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施展;而一个人的目标,如果远远高于自己的能力所及,也会因眼高手低,而一事无成。 所谓目标,是你踮起脚来够得着它,它的高度,是你踮起脚来够得着的高度。‎ 很多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都是后天学来的 走路、穿衣、用筷子,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与生俱来。其实不然。走路、穿衣、用筷子,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好像天生就会的事情,而在我们婴儿时期,却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可想象的事啊!父母和亲人一次次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教育和辅导,才让我们慢慢地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穿衣,学会了用筷子。‎ 长大后,我们也会遇到艰难的事,遇到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当我们学会了它、掌握了它,就会成为再容易不过的事。‎ 不要惧怕艰难,也没有什么不可能,因为现在很多我们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就如走路、穿衣、用筷子,这些我们认为天生就会的事情,而在我们学会它、掌握它之前,却是再难不过的事。‎ 但只要我们肯学、去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因为很多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都是我们后天学来的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这是一个故事类的新材料作文题,人物对话中隐喻着生活的哲理,需要认真思考和挖掘。审题时先要审清对象,再厘清之间的关系。首先明确材料中的三个对象“我”“父亲”和“陀螺”,其次梳理他们之间交织成的几种关系:思考“陀螺”之所以能够旋转起来的原因,由此联想立意;“父亲”提出把“底端的尖截除”的状况,要思考导致陀螺不能旋转的原因,由此联想立意;“父亲”最后说“鞭子的抽打”,话语中蕴含着什么,由此进行联想立意。可运用由果溯因法、假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联想,从而审题立意。角度一:从分析陀螺能够旋转起来的原因来立意。因为陀螺的“底端是尖的”,如此细的“底端”,让它的摩擦力变得最小,因而实现旋转。由此可见,陀螺的旋转在于它所立足的“点”,基于这个“点”实现了旋转,所以从这个“点”生发,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从这视角立意可提炼出“做事要专注,不可三心二意”的观点。角度二:从“父亲”假设的状况进行立意。分析陀螺“底端的尖”若被截除,在不是尖的状况下,陀螺旋转所受的摩擦力也就大,从而不能转动。从这个角度立意,可提炼出“减少摩擦,精力不浪费在无为的事情上”的观点。角度三:从材料最后部分的对话来立意。“父亲”最后说“离开鞭子的抽打,陀螺也无法旋转起来”的视角看,涉及到必须有外力作用。陀螺要旋转起来,相互之间只有配合起来,才能做成事情。从中可综合提炼出“成功需要借助外力”或“做事需要相互配合”等观点。‎ ‎【点睛】‎ 材料作用作文注意点:(1)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 ‎)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