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2月27日-3月5日)
www.ks5u.com 2017年2月27日 山水田园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B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符合题干要求。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名师点睛 山水田园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人物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本类诗歌的考查多涉及景象描写、手法的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溪水、桑麻、柴门、明月、松林、渔歌等。 对于景象描绘类试题,考生应在翻译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但不能直译,要概括性描述。对于写景手法分析类试题,考生需要指出何处用了何种手法,进而指出其作用。对于思想感情概括类试题,考生应从画面中体会,从人物动作中分析,从事件细节中挖掘。 二、【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赏析写景艺术,就是要分析诗人怎么写景的,也就是诗人选取了什么景,从什么角度(时空角度和感官角度),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写景的,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赏析写景艺术的一般答题思路,答题时,应按照这一思路去分析和组织答案。本诗中,颔联和颈联,围绕景色优美和主人品质的高雅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水、山、松及红药这些景物,其中数点山是远景,一渠水是近景,一门外,一墙外,这又是外景,颈联则是写内景。由此可见,在写景角度上是由远及近,由外及里;这两联都是写景的,因此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必须的;颈联由松及月,由红药而春,这是联想想象,又是虚实结合。赏析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达效果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就是看诗歌(诗句)写的是什么形象(怎样的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所要表达的什么情感,围绕此来分析就不会错。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把握诗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本题考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对此,要首先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另外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为友人的新居落成而写的,诗的首联为“起”,点题并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欢闲适,到朋友新居“开颜”;颔联和颈联通过写景,来表现新居的景色优美,主人品味的高雅,诗人心情的闲适;诗的尾联“合”,“新居”只是诗歌的形象,也就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的是高雅,是闲适,无论文书再多都能找到“诗人在此间”,因此这两句诗也即尾联所表现的也就是:一对新居主人的赞美,二诗人羡慕,向往,三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 误区警示 1.忽视有效信息,不能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往往在注释中交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诗歌创作的背景,而不少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些有效信息,结果曲解了诗歌的内容或情感。 2.对诗(词)句的含意和感情理解不到位。 三、【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从作者角度看,骆宾王虽曾为侍御史,但曾因事下狱,一直不得志。结合诗句来看,前三联描写了一幅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全诗选取的“兰”“槐”“松”“桂”等意象,皆可象征一种高洁的品性,表现出作者追求坚贞高洁品格的志向;尾联“一遣樊笼累”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农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1.这是一首 (体裁),这类诗歌要求 (两联)对仗。 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 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本义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 一 1.五言律诗 颔联和颈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识的识记能力。很显然,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而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2.“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却生动地表现出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来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炼字并不只从字句锤炼本身着眼,且从诗歌的意境入手,笔简而意繁才是真正的简洁。作者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逸自然、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图景,可以从标题入手,明确写作的对象为“农舍”,这就告诉我们诗歌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对象的。而在整个诗歌中,也确实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这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 1.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从前两联中筛选出有关景物的词语,如“烟芜”“翡翠闲居”“藕叶”“鹭鸶”等,本着忠于原诗的原则,抓住这些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至于分析情感,需要结合题目中的“闲”字加以分析。 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鹭鸶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③化动为静,翠鸟、鹭鸶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晰诗词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象征、抑扬、白描、工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联想与想象等。然后再结合诗(词)句逐一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8日 山水田园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2月27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2.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一句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 【南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②收新茧。 【注】①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指船行缓慢。②尝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碾碎,取以尝新。 1.前三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一 1. 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题分析景物特点,就要抓住诗句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写雨后山村景象,有“鸡鸣”“竹子”“溪水”“村路”“板桥”。诗人抓住这些意象写山村特有的景象,表达出山村的清幽之美。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忙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本题要注意诗人的写作角度。诗人要表达农忙的情景,是通过“妇姑相唤浴蚕去”的正面描写和“闲着中庭栀子花”的侧面烘托完成的。雨中,农人纷纷召唤着去下地,可见正是农忙时节;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无人欣赏。 二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从诗题看,诗人写的是归隐田园的生活;从诗句内容看,写的是耕种劳作之事。因此,诗歌内容可概括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从“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等诗句看,诗人对田园生活是喜爱的。 2.“带月荷锄归”写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之感,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一个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荷锄归”一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带月荷锄归”一句,语言平实质朴,却使我们好像看见了诗人在月出山岗后,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展现了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一个悠闲自得的形象。 三 1.词的前三句奠定了全词轻松欢快的感情基调。春水涨满,岸边的芳草在微风中摇曳,小鹅儿在活泼地游动,河流两岸春意盎然。作者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图,读来令人心醉神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词的前三句,读来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欢悦的情调。而它们又在词的开端,所以奠定了全词欢快的感情基调。不过,解答本题时,不能只概括性地回答,还必须描述画面。 2.词的下阕写农事:村北村南,田地刚耕遍,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桑叶因多而便宜了,眼看就到尝新面、收新茧的时节了。这透露出词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和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对于本题,考生抓住其中的“农事”二字不难概括下阕描写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词句内容予以解说即可。至于下阕所表现的词人情感,考生概括时不仅要结合全词的内容,还要结合全词的感情基调。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3月1日 写景咏物类诗歌(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名师点睛 高考对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概括景物特征。2.赏析景物形象。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等。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是主观题。 高考对物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概括、赏析物象的特征。2.赏析物象的内涵。3.分析物象体现的诗歌中人物的品格。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二、【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1)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2)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描写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的诗句,归纳概括即可。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考生只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三、【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示例二 “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表现手法。解答本题,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具体来说,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 表现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必考考点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所用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一般会直接设题。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怀古伤今、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乐景抒哀情、以哀景抒乐情、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用典等。掌握相关的鉴赏专业术语,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四、【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情感和炼字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情感的部分要抓住开头两句中的“高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部分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名师点睛 解答炼字炼词类题,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体会字词用法。赏析炼字炼词,首先要分析词语的词性,体会所炼字词的功能。比如动词可以使形象更加准确鲜明、动态感强,形容词可以增强描写对象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副词能够强调描写对象的范围和程度,数量词能够使描写对象更加精确等。同时,要注重分析词语的活用现象和被动句式等。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炼字炼词,能够多角度体现描写对象的特征,比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方面表现出形容词体现的对象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动态美等;被动句式中的炼字炼词,能够更好地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所炼字词既能够表现主体的特征,同时也能够表现客体的特征等。 2.把握景物特征。赏析炼字炼词,要先理解词义,然后多角度理解词语体现出来的景物特征。 3.体会景物情趣。结合诗歌内容深入理解炼字炼词的意思,体会诗(词)人赋予描绘对象的情趣、情感和诗意等。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歌内容的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起来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栖霞山夜坐 灵 一 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 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 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 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 1.简析诗歌颈联的表达技巧。 2.本诗尾联在句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赠 燕 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 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 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 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 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诗歌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 1.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风吹松树之动反衬环境之静,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山中景象;以月下影开反衬夜之幽暗,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山中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描写、抒情这三个角度入手,找出最突出的手法。“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为写景,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入手。风吹松树万壑有声,却显得山中愈静,这是以动衬静;月影散开却更觉夜黑,这也是反衬。从总体来看,上句从听觉角度写景,下句从视觉角度写景。 2.本诗尾联运用了设问的句式,写诗人心中的疑问:为何夜间来到这里,看到的一切与白天完全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种美。其实似问实答,表达了作者对山中夜色的钟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一问一答,是设问句。前三联描写了栖霞山夜景的美丽,尾联作者认为夜晚的山间景色与白天不同,是一种独特的美,可见其对栖霞山美景的喜爱。 二 1.①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点明燕子的身份,它过去在王谢堂前,后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今飞还,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②照应题目“赠燕”的“燕”字。③引出下文对燕子的描写。④与结尾的“乌衣”呼应,使结构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诗句表达的意思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诗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点出“燕子”的身份,作答时可以考虑诗人如此写作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然后分析该诗句与标题、下文之间的关系等。 2.颈联使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诗歌的颈联通过诗人的想象描写了南飞燕子遭遇的困境,茫茫海天、漫漫迷雾、危楼高耸、日暮天寒等,以此表达对燕子的怜悯、担忧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此题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了解海阔、烟岛、高楼、落晖等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物,分析这些内容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系则不难得出答案。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3月2日 写景咏物类诗歌(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1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鹦 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1.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鹦鹉的际遇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回答。 一 1.DE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香难拾”指夜雨过后花香难留,“香”指的是花香。B项,“菡萏香中带雨披”意为菡萏在四溢的香气中披雨而立,“香”指菡萏花香。C项,由诗题可知“香犹在”的香亦指花香。以上三项都是实写嗅觉,并无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之意。D项“燕子来时春雨香”和E项“浥尘香雨润如膏”中的“香”都是指雨香,前者用嗅觉来表达视觉感受,后者用嗅觉来表达触觉感受。 2.《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 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要求考生答出两个层面的内容:①任选所给诗歌中的一首或自选一首诗,指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②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考生答题时须注意这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的流畅。 二 1.颈联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明生动地写出了人对鹦鹉百般呵护而鹦鹉向往自由高飞之间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颈联中用到的表达技巧,“人怜”和“鸟忆”形成对比,而后者又将鸟拟人化了。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人怜惜鸟的嘴巧,对它情意深重,而鸟却想着自由高飞,这一对比,鲜明生动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2.①希望统治者尊重人的天性,不要以爱护的名义对人加以摧残;②希望统治者给予像鹦鹉一样的人自由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可以直接体现,也可以间接体现。本诗通过写鹦鹉的际遇间接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人对鹦鹉“剪翅”“深藏”等象征着统治者对人的自由的扼杀、对人性的摧残,体现了诗人对像鹦鹉一样的人的同情和对自由的呼唤。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3月3日 写景咏物类诗歌(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3月1日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泰山吟 【东晋】谢道韫①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②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注】①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其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晋末乱臣之手,多承失亲流离之苦。②云构:山中岩洞。 1.“秀极冲青天”中的“冲”字能否换成“顶”字?结合你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早 作 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1.鉴赏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2.这首诗歌的题目为“早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是如何围绕“早”来创作的。 一 1.不可以。一个“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凸显了泰山的大气磅礴。“顶”字强调从下面拱起,有被动承受的意思,缺乏“冲”所带有的击破、穿透的意味,更不能突出泰山的高峻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对语言的鉴赏既要写出原字的表达效果,还要和另一个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的妙处。先明确观点,如:不可以。之后把字放在诗句中看有何效果,如:一个“冲”字,极写泰山逶迤而上、直刺云天的气势,凸显了泰山的大气磅礴。在比较看另一个字:“顶”字强调从下面拱起,有被动承受的意思,缺乏“冲”所带有的击破、穿透的意味,更不能突出泰山的高峻气势。 2.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诗人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表现出愿意置身于山川天宇、乐享天年的希望,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这两句说作者愿意置身于山川天宇、乐享天年的希望,以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美景之中,所以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二 1.诗歌描绘了一幅明媚的秋晨图,渲染了静谧的氛围。诗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青山深处传来的群鸦的鸣叫声,反衬出秋日清晨的静谧。表达了作者对秋日清晨的欣喜之情。或:诗歌描绘了一幅明媚的秋晨图,渲染了静谧的氛围。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诗歌以动态的方式描绘了秋日清晨井旁梧桐叶飞过的声音,远山深处群鸦的鸣叫声;以静态的方式描绘出了秋日清晨篱边菊花含苞待放、北斗星勺柄横斜、银河在晨曦中渐渐隐没的画面。表现了秋日清晨有动有静、动静相宜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日清晨的欣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如下:先概述景色——诗歌描绘了一幅明媚的秋晨图,渲染了静谧的氛围;后点明手法——诗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接着做解说——以远处青山深处传来的群鸦的鸣叫声,反衬出秋日清晨的静谧;最后揭示主旨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秋日清晨的欣喜之情。 2.诗歌围绕着题目中的“早”字描写了初秋清晨之景。作者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描写了初秋特有的景象。作者以看到的井旁飞舞的梧桐叶,篱笆旁含苞待放的菊花描写了初秋之景,点明了“早”;以秋日清晨北斗星勺柄横斜、银河隐现的现象说明一日之“早”;以未闻到菊香的状态描写了一日之早;以青山深处的鸦鸣声写出热闹的景象,反衬出一日之“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能力。诗人通过多个角度或者说多个侧面来展示秋日清晨的景色:视觉——作者以看到的井旁飞舞的梧桐叶、篱笆旁含苞待放的菊花、北斗星勺柄横斜、银河隐现来描写初秋之景,点明了“早”; 嗅觉——以未闻到菊香的状态描写了一日之早;听觉——以青山深处的鸦鸣声写出热闹的景象,反衬出一日之“早”。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3月4日 周末培优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茉莉花 刘子翚 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 一番秋早秀,彻日坐傍香。 色照祇园①静,清回瘴海凉。 倘堪纫作佩②,老子③欲浮湘。 【注】①祇园:印度佛教圣地。②纫作佩: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③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 诗人是如何描写茉莉花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 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①首联,写茉莉花的花叶、花瓣,突出茉莉花叶子的青翠、花瓣的洁白。颔联,写茉莉花的花香。颈联,从两个方面写茉莉花的美好品性:可以让祇园更加静谧,使瘴海顿生凉意。这两句诗突出了茉莉花高洁自守的品格。尾联,用典,以屈原《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把茉莉花的品性、屈原的品格、诗人的志向融合在一起,表明诗人决心仿效以高洁著称的屈原。②诗歌以花喻人,物我互映,借助歌颂茉莉花的清香秀丽、高洁自守,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解析】解答这道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握诗中物象的特征。诗人笔下的茉莉花,叶子青翠、散发光泽,花瓣淡雅、白洁如冰,初秋开放、一派秀色。第二步,品味由物及人的诗句。诗歌第四句用“坐傍”引出颈联,由实到虚,由写物到论物,由咏赞茉莉花秀丽清香到咏赞茉莉花的品格,由此表现诗歌人花互映,以花喻人的主题。祇园本来就是清静的,但花色使之更加静谧;瘴海原本十分湿热,但花香使之回凉。一正一反,突出了茉莉花的静洁清香不仅不因为环境的优劣顺逆而改变,而且对环境施以积极影响,以此表现茉莉花高洁自守的品性,为后面以物喻人做铺垫。第三步,理解以情结景的诗句。咏物诗大多在尾联或最后一句以情结景,表达诗人的追求、志向、品格、情趣等。这首诗的尾联用屈原的典故,把茉莉花的品性、屈原的品格、诗人的志向融合在一起,以花喻人,表现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菊花、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塞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解析】解答该题,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诗歌意象。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疏篱”“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 情,都是诗歌使用的意象。第二步,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视,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霜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步,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特征的角度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菊花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3.“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解析】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把握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词句,从词性的角度看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字词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3月5日 周末培优综合测试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 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结合相关诗句,比较赏析这两首诗中的“落日”意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山行口号 施闰章 奔陂赴涧响琤琤,百里争流似练明。 端是崖泉尘不染,出山何异在山清。 1.诗中的“崖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好事近·咏梅 陈 亮 的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②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鲜明。②玉奴:泛指美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一 1.《村晚》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茅塘马上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属比较型诗歌鉴赏题。解答本题时,需要分别概括两首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村晚》通过描写山村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幽静恬淡的生活情趣;《茅塘马上》中的“回羡农儿过我贤”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 2.在《村晚》中,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像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在《茅塘马上》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暗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显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两首诗的不同特点,《村晚》中的落日场景:日落西山,山与落日均倒映于水中,山、水、落日有机融为一体,营造了宁静恬淡的意境。《茅塘马上》的落日场景:秋池塘边,落日薄凉,农夫过着悠然自适的生活。 二 1.①诗人通过营造特殊意境,突出了“崖泉”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形象特征。②诗人赞颂“崖泉”在山里山外都一样纯洁透明,不受污染的品格,暗示人们:出来做官(“出山”)后,应该和做官前(“在山”)一样清白廉洁、一尘不染。 【解析】第一问,应注意题干“诗中的”这一限制语,理解“出山何异在山清”一句是关键,“何异”二字,对形象特征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第二问,承接形象鉴赏而来,考生应把握诗中“端是”“尘不染”“清”等凸显诗人观点态度与情感倾向的词的含义,进而揣摩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诗人借泉水之清,暗喻为官之清;借写山涧的泉水出山后依然保持清净的本色,暗喻踏上仕途者也应保持清廉的品德。诗人欣赏山涧流出的泉水,表达的是一种自勉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物诗的佳作,总是善于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托物以抒发情志。本诗即是这样的诗作,只要整体把握了诗意,就能够明确诗人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崖泉”形象,进而赞美其美好品格并抒发情怀以自勉。 三 1.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梅花伴着美人吹笛的图景。纯洁孤高的梅花有意地从屋檐斜伸过来,陪伴着吹笛的玉奴。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人的灵性,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紧紧抓住词句中的意象——梅,分析梅花斜入、玉奴吹笛组合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回答作用时,除了要紧扣意象分析之外,还要答出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①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欲向梦中飞蝶”一句,作者采用虚写的手法,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②难觅梅香的无奈之情。“恐幽香难觅”一句,写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了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重点关注题目,本词的题目是“咏梅”,从题目就可以确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梅的喜爱之情。而词句中的“梦中化蝶,寻觅梅香”之意,就表现了对梅的追寻和喜爱。其次,要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在用词上揣摩作者的情感。一个“难觅”,就体现了作者的失落无奈之情。 四 1.运用了拟人(“无数盆花争诉渴”)、对比(一边是宠柳娇花的争相喧闹,一边是懒散的诗人在吟诵旧作中昏然睡去)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语句比较直白,诗歌内容较好理解,一个“诉”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边是花草在喧闹,一边是诗人的无所事事,对比明显。 2.抒写退职后的闲适和不能为国为民效力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注解,诗人其实并不是在家闲居非常舒适,而是有着不能施展抱负,不能为国为民效力的苦闷和无奈。 3.这三字将石菖蒲和水仙花拟人化,不仅写出了石菖蒲和水仙花争宠斗媚的人情意态,也似乎让人听到了它们争先恐后的喧哗声,使诗人寂寥清闲的闲居生活顿时充满生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赏析词句的妙处,一般从使用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来分析。诗人给花浇水时,花儿争着说自己渴了,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本来无声的花卉,似乎一下子喧闹起来。也使诗人寂寥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生气。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