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 25 -‎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产儿,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 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 《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 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 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 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 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被世界普遍接受。‎ D.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词语、关系、论证等进行认真比对,最后进行辨析。‎ A项,“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产儿,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并不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而是“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B.项,“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无中生有,原文并没说通过塑造阿Q作为旧式农民形象就能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原文只是说“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C - 25 -‎ 项,“《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正确,见原文第三段“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D项,“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节是说,“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并未有“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之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是为了论证“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目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被世界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一个国家具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值不一定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 - 25 -‎ 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 25 -‎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 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 - 25 -‎ ‎ 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 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 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 ‎6. 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属于臆测。结合“‘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分析,选项内容把两个无关信息强行“嫁接”在一起。故选B。‎ ‎【5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A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材料二中“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分析可知,破折号前后的内容,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二阐述了“返乡体”产生的原因和一些缺点,材料三谈到了“返乡体”应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査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以得出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材料四谈到了乡村不良风气及其治理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 脸 - 25 -‎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嘛,是个尴尬的年纪。还年轻时那样喊名宇,甚至是爱称、昵称之类,感觉就有点儿异怪了。‎ 现在年轻人好像有个什么“么么哒”,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上了年纪的,都不这么喊,别说心呀肝的,连原先好好的名字,喊起来都觉得怪不自然了,干脆就扯着嗓子连名带姓一起喊。但是如果真这么喊,人家又会觉得你们家生分了,像外人了,也不够文明礼貌呀。‎ 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有么一段时间,互相间的称呼有些奇怪,经常没来由地就变了,一会儿喊小名,一会儿是大名,又或者是连名带姓,一会儿又是“喂”“哎”,总之怎么喊都觉得不顺,拗口。‎ 还好,这样的尴尬时间并不长。‎ 我老婆在小区门口的超市做收银员,大家都认得地,喊她曾阿姨,我听到了,觉得称呼不错,就跟着喊,时间一长,她就是曾阿姨,再也不是我当初穷追到手的曾优美了,差不多同时,曾阿姨也找到了我的新称呼,她喊我艾老师。‎ 艾老师,水开了。‎ 曾阿姨,青菜威了。‎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 后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了,我的手机被偷了,得换新手机。‎ 手机就像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它有温度、有脉动,所以对刚被偷,我就发现了,我一发现手机没了,顿时心脏要停跳了。那还了得。‎ 我以最快度到了家附近的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你们懂的,问题来了。‎ 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 只有匹配了,才能办理手机业务。‎ 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 你们猜得到,我不是我。‎ 怎么办?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办法。‎ - 25 -‎ 我弟弟闻迅赶来,因为我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狗日的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 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人在这儿呢,可惜此人已经不是此人了。‎ 等我说明了事由,我弟弟一身的劲儿没处去了。‎ 眼看生意要泡汤,营业员急呀,忽然眼神闪亮,大声说,咦,咦,你,是你。‎ 她把我弟弟的脸拉去和我的照片匹配,额的个神,匹配度百分之六十五。‎ 够了够了,超过五十了,可以办了。‎ 我不在乎她把我弟弟当成我,反正我可以用我的名字办手机了,现在已经进入数据化时代,不用实名制办手机还真不方便。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弟弟的脸能管我的用?‎ 我和我弟离开营业厅的时候,营业员欢送我们,慢走啊,艾老师。‎ 我顿时头皮一麻,咦,你认得我?‎ 营业员说,我当然认得你,你是艾老师,大名鼎鼎的,这条街上谁不认得你。‎ 我气得说,那你假装不认得我,还为难我?‎ 营业员说,艾老师,我可不敢为难你,但是我认得你是没有用的,系统不认得你,机器不认得你,我就办不了。‎ 她说得真有理。‎ 总之,丢失手机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惊无险,有麻烦但不算大。‎ 我又碰到事情了,我要去银行取钱。‎ 你们会觉得奇怪,现在不都已经无纸化了吗,支付宝、微信都行,最老土的现是刷银行卡了,难道还有比这更逊的吗?‎ 有呀,我家儿子相亲了,得带上彩礼呀,什么东西你都可以拿手机支付,彩礼你能吗?不能吧,你看到亲家把手机朝他面前一竖说,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还是带上现钱比较靠谱一点。‎ 我带上银行卡和身份证,到了银行,里边一个人也没有。左顾右盼的时候,面前的一台机器突然说话了,我吓了一跳,赶紧听它说,欢迎光临。取款请按1,存软请按2,办理挂失请按3,还有什么请按45678910。‎ 我心想,就取个款,听它那么多干吗,按了个1,塞卡,输密码,结果机器并没有吐钱出来,它又说话了,信息核对有误,请重新核对信息。‎ 难道我的脸又不行了?我气得说,你个蠢货,什么也不懂。‎ 机器说,请重新核对信息。‎ - 25 -‎ 我正没有办法,旁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他站到我的取款机前,脸一伸,钱就哗啦啦地吐出来了,他收起厚厚的沓钱,也不数,回头朝我笑笑。‎ 机器说,欢迎下次光临。‎ 我急得大喊起来:不对不对,是我的钱,是我,快来人哪,打劫啦!‎ 曾阿姨拉醒了我,一脸瞧不起的样子,说,你也不嫌累得慌,睡个午觉,还做梦,你要打劫呢?我一下子惊醒过来,出一身冷汗,还好,还好,是个梦,我把可怕的梦境告诉了曾阿姨,曾阿姨冷笑一声说,恭喜你,你的梦已经实现了。‎ 曾阿姨把手机竖到我眼前,我看到一条惊人的标题:巨变!巨变!银行巨变——无人银行正式开业!‎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7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说明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主人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融入和适应变化。‎ B. 手机被偷成了天大的事,必须马上挂失重办,因为这关系到自身利益,也说明了人对技术的依赖。‎ C. 营业员认识我,但对身份不匹配也无可奈何,某种程度上是在奉行“机器比人更可靠”的理念。‎ D. 结尾部分曾阿姨说“你的梦已经实现了”,说明技术带来的变化离我们越来越近,有的已成现实。‎ ‎8. 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寻找适合彼此的称呼,有什么作用?‎ ‎9. 小说是现实的,也是荒诞的,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的称呼变化,生动体现了在时代变化下的身份困境。②为下文写买手机需“身份匹配”的事情作了铺垫。③用语幽默诙谐,同时称呼变化贴近你我生活,具有时代感。 ‎ ‎9. ①现实:手机。支付宝、微信,无人银行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切存在的;人脸识别,送彩礼等也是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②荒诞:弟弟的脸能管我的用,机器比人更可靠;我无法证明我自己的尴尬和错位。③源于现实又于现实,富于夸张的效果,有利于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技术依赖,自我丢失,错位等问题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说明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主人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融入和适应变化”曲解文意,这里的“潇洒自在”有反讽意。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寻找适合彼此的称呼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小说开头写艾老师和曾阿姨寻找适合彼此的称呼,体现了时代变化下的人们之间的身份的确认困境;从情节结构上,写了称呼的困难,为下文写买手机需“身份匹配”作铺垫;从读者感受方面讲,这样的语言幽默诙谐,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称呼变化又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梳理小说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主题思想;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结合具体题目概括情节内容,并通过分析所写内容揣摩作者创作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思考作答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谈谈你小说既是现实的也是荒诞的理解。首先梳理情节概括现实和荒诞之处。读文本发现,小说中提到的手机、支付宝、微信和无人银行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并且人脸识别和结婚送彩礼也是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事情,这些都是现实的一面;重新办手机卡时弟弟的脸能够替我刷了,提款时机器比人更靠谱,取款时我不能证明我自己,这些都是带有荒诞色彩的。作者写这个既是现实又带有荒诞性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带有夸张色彩,其目的是启迪读者思考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依赖技术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埃,生而不慧,位秘书郎,早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 - 25 -‎ 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①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 动踰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旧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文帝诛徐羨之等,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竞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 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节选自《南史·谢灵运传》)‎ ‎[注]①构扇:挑拨煽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B.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C.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 D.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指堂房的亲属。文中"从子"可解释为侄子,“从弟”可解释为堂弟。‎ B. 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故以此段江为标准定东西和左右。‎ C. 文帝是古代皇帝庙号之一。经天炜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 25 -‎ D. 东归指回故乡。因汉、唐定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乡多言东归。‎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系出名门,聪颖好学,富有才华。他的文章与颜延之相较,奔放自如,文釆飞扬,然而深细密致稍逊一筹。‎ B. 谢灵运在与掌权大臣的较量中落败。少帝即位,他挑拨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非议破坏执行政策,故被排斥出京。‎ C. 谢灵运的诗书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深受文帝赏识,他自认为可参与时政,然而历经少、文二帝,皇帝始终以文士待之。‎ D. 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他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千远不如他的人,故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景仁等名位素不踰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 ‎②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①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被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 ‎②(谢灵运)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也不回来。既不上书陈述使皇上听到(原因),也不请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句翻译为: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放荡不羁,整天嬉戏为娱乐,有终老在这里的心愿。每有一首诗传至京城,无论贵贱,没有人不竞相摩写,一夜间官吏百姓都知晓了,名声传遍京城,写了一篇《山居赋》,并自己做注来说这些事。‎ ‎“山居赋”是一个完整词语,他写的文章名,不可断,排除A。‎ ‎“至都下”动宾短语,意思是“到京城”不可断开,排除C;‎ ‎“宿昔间”意思是“一夜之间”,表时间,是“士庶皆遍”的状语,不可断开,“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应该在“做山居赋”后断开,“做”“自注”都是动词,两个句子,用动词断句法。排除D - 25 -‎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设计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C项,文帝是皇帝的谥号。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其平身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定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可分官谥、私谥。‎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非议破坏执行政策”错。原文“非毁执政”的意思是“诽谤诋毁执政大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语句翻译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①踰之,超过他;见,表被动;任遇,重用;直,值宿。被动句式“并见任遇”。‎ 译为: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被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 ‎②郭,外城;或,有时;闻,使动用法,“使……听到”;省略句,省略主语“谢灵运”,补出来。‎ 译为:(谢灵运)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也不回来。既不上书陈述使皇上听到(原因),也不请假。‎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核心是读懂文意。要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及性格特点。而读懂的基础又是积累文言知识,所以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很重要。‎ 译文:‎ - 25 -‎ 谢灵运是安西将军谢奕的曾孙,又是谢方明的侄子。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亲谢埃,生下来便不聪明,做过秘书郎,很早就去世了。谢灵运自小便聪颖敏悟,谢玄很感奇怪。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章的美丽,与颜延之同为江左第一流。他的文章文笔奔放俊美胜过延之,但深刻细密不如延之。谢灵运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不把有实权的官职给他。谢灵运自以为才能应该参与国家大政,既然不被理解,经常心怀愤怒惋惜。庐陵王刘义真喜好文学,和谢灵运关系很好。少帝当上皇上时,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谢灵运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司徒徐羡之等人很怕他,让他出外做永嘉太守。永嘉境内有名山胜水,这正是灵运素来爱好的。离开京城来做太守,既不得志,于是任意遨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者一月。治理政事,听断诉讼,不再关心。所到之处便作诗以表达他的情致。在郡上任职只有一年,便称有病离职。他的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写信劝阻他,谢灵运根本不听。谢灵运的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始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看是秀水,后背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他和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放荡不羁,整天嬉戏为娱乐,有终老在这里的心愿。每有一首诗传至京城,无论贵贱,没有人不竞相摩写,一夜间官吏百姓都知晓了,名声传遍京城,写了一篇《山居赋》,并自己做注来说这些事。‎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灵运被征为秘书监,两次征召,都不应命。文帝命光禄大夫范泰送去书信敦促勉励,他才离开会稽入京。文帝命他整理皇家图书,补充他的遗缺,又命他撰《晋书》,粗略地分出了条目,而书终没写成。不就升迁为侍中,文帝对他赏赐恩遇非常深厚。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作成一文,便亲手将它写出来,文帝称它为二宝。‎ 灵运此时已自以为身在名流之列,应当参与时政,而至此,文帝还只以文士的身份相待,每次陪伴皇帝饮宴,谈论赏析诗文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受到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在住地挖掘池塘,种植藩篱,栽种竹子、果树,驱使公府役使去劳动,没完没了。出城游览,有时走一百六七十里,十多天也不回府。既不上书皇帝说明情况,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害了大臣,便讽示以旨意暗示他停止这种游玩。灵运上表说是有病,于是皇帝给假,让他东归始宁休养。临行时,上书劝文帝征伐河北。灵运回到始宁以后,仍旧游玩饮宴,夜以继日。又被御史中丞傅隆弹劾免官,这年,是元嘉五年。‎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 25 -‎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C.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D.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15. 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14. D 15.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真诚劝诫。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写景虚实结合”错误。写景两联的意思是“长流不断的水清清,洛阳城的雨已停,雨后初晴的洛阳城风景宜人。槿花刚开时很艳丽,秋蝉也发出了第一声鸣叫”,都是实景,无虚实结合。“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故选D。‎ ‎【15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老朋友马上要离去,白发不经意生成。这次分别无多话说,盼君转运天下闻”。从“故人易去,白发闲生”可知表达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从“期君晦盛名”,再结合诗歌注释“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分析可知,诗人说这次分别我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要讲,只期望你能隐藏盛名以避灾祸。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 ‎(2)《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_____, _____。‎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_____,____”两处景物描写写出武侯祠堂因少有人来祭拜,显得荒凉、冷落的气氛。‎ ‎【答案】 (1). 春江潮水连海平 (2). 海上明月共潮生 (3). 男有分 (4). 女有归 (5). 映阶碧草自春色 (6).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熟记熟背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语句。不可加字、漏字、错字。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本题的一二小题书写上难度不高,没有易混字,但强调了对诗句的理解。要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 “连”“生”“鹂”等字,理解字义去记忆。‎ 语言文字应用 - 2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向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 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 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D.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 25 -‎ ‎19. 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快了,快了!三老爷,请坐一会儿罢。——倒茶来。”‎ B.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去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C. 她一路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D.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像放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成语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根据文本第一处的文意理解,是在说人们选取材料的态度的执着,所以此处应该用“亘古不变”;‎ 朴素无华:是指人的朴素朴实。‎ 质朴无华:是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语境中所指对象是“物”,应该用“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语境中指摩崖的内容和形式与所处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应填“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可确定应该填“扬长避短”。‎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能力,将病句、连贯具体语境中考查。病句类型一般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判断句子成分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句子结构没有问题,可从语意及逻辑方面入手,判断句意关系。‎ A - 25 -‎ 项,“青铜文明在……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形式”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 B项,修改正确; ‎ C项,“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语序不当,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 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该去掉“使”,主语成为“石头上的书法”;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的基础上,结合句子语意具体分析。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破折号的用法: 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声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递进。4、表示提示或总引下文。5、表示意思的转折。‎ 本题A项,表示意思的转折。B、C、 D三项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点睛】标点符号的考查,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考查主要有破折号、引号、书名号和括号四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 ‎20.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句的能力。下定义要记住一个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第一步:提取“邻近属概念”。 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个比种概念大一级的概念,即邻近概念。第二步:寻找种差。 就是寻找那些属于邻近属概念的信息点。要注意有些种差是由多个属性组成复杂的属性,这些属性提取时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会造成定义不严密 。第三步:整合成单句。‎ - 25 -‎ ‎ 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要注意这些属性组成的种差是多项定语的排列规律。确定陈述语序,合理排序。确定陈述语序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种差的材料,寻找其中的陈述线索,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本题被定义概念是“创造”临近属概念是“活动”,种差是“获得成果且首次获得”和“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然后按照顺序和字数要求来下定义。‎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愚公移山,头悬梁锥刺股,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坚韧的美好品德。‎ 材料:‎ 宽容 孝顺 诚信 尝汤药涤溺器 言九鼎诺千金 荐管仲纵孟获 廉蔺交好 鹿乳奉亲 立木城门 怀橘遗亲 尾生抱柱 退让三尺 ‎【答案】(1)廉蔺交好,退让三尺,荐管仲纵孟获,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宽容的美好品德。(2)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尝汤药涤溺器,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孝顺的美好品德。(3)尾生抱柱,立木城门,言九鼎诺千金,中华民族向来具有诚信的美好品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类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明确要求,对所仿照的例题从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特点上进行分析。看所给示例:苏武牧羊,愚公移山,头悬梁锥刺股,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坚韧的美好品德。前面是两个四字短语加一个六字短语的事例,后面是事例体现的精神内涵——坚韧。依此结构关系,看所给内容,寻找与“宽容”“孝顺”“诚信”有关的事例组合,然后连词,写成例句形式的句子即可。如:“廉蔺交好,退让三尺,荐管仲纵孟获,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宽容的美好品德。”要求续写三句话,再补其他两句即可。‎ ‎【点睛】做仿写题,首先,明确显性要求。如有的题干本身对句式、修辞、仿写内容有明确规定。只有将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求根据例句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一般可以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荚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 25 -‎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荚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非常感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这次座谈会,让我们可以相聚一起畅谈青春,致敬大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什么是青春?塞涅卡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杂交水稻大师袁隆平已届耋耄之年,仍在科研之余,锲而不舍地学习外语,发展业余爱好,学习能力之强一点都不比在场各位的逊色。青春当如是。‎ 现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大师”遍地开花,“国学大师”,“流浪大师”等等,未知其真,而在我看来,值得我致敬的是那些既专且博的大师。‎ 且看那位数次无缘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他不仅是一位文字战士,也是一名跑步健将。33岁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更好地写作,村上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这一跑就是30多年,成功戒掉烟瘾和多余的体重,还一不小心跑成了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写作和长跑互为比喻,互相借鉴,都需要专注,忍耐,心无杂念。这就是大师之风,山高水长,痴迷于某项事业,但又能从其他领域中找到自我,找到相似点。真正的大师,持续奋斗,持续学习,永葆青春。在此,请允许我给他们致以深切的敬意!‎ ‎《平凡的世界》里有那么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 25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单一选择已然成为过去,信息社会创造的各种大理想、小目标令人眼花缭乱。不断向前的时代,给了青年持续向上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压迫着我们青年人一路向前。近几年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让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的奋斗身影与青春力量;但在高校课堂上也有不少银发的“旁听生”“考研族”在奋笔疾书,舞台上还有很多老艺术家在挥洒激情,他们又何尝不是“青春”的代言人?奋斗者永远是年轻的。‎ 反观当下,在我们中学生中不乏“少年老成”的现象,没有目标大学,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单调到仅剩下玩游戏这一项,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整天干着七八十岁老人也能干的事情,不亦悲乎!‎ 岁月可以让人白头,但精神永远朝气蓬勃。我们唯有“舍弃贪图享受,选择艰苦奋斗;舍弃心浮气躁,选择不懈坚持;舍弃因循守旧,选择与时俱进”,才能找到人生价值的支点,绽放青春的光芒。‎ 李某某 ‎2019年9月8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袁隆平并思考人生与学习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是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材料中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知性、儒雅、博学、多才、勤奋、远志、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袁隆平先生应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借鉴的楷模。本题具有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立意空间开阔,可写性强。‎ 参考立意:人生因科研而充实,生命因艺术而润泽;锲而不舍,业精于勤,让青春焕彩;热爱学习,既博且专,持之以恒,成就辉煌;学海无涯,青春不止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要热爱学习,学会融会贯通”。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学习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博学而后会合疏通,然后不断创新,提升自己;处理好广博与专攻的关系,可以结合袁隆平的广泛的兴趣爱好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专一而博,融会贯通,扬起创新之帆;学习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登上智慧的最高峰等。‎ ‎【素材】学习,能够让我们对抗“平凡”,学习,能够让我们变得精彩,活得漂亮。‎ - 25 -‎ 当我们咿呀学步时,不断摔倒,不断爬起,我们在坚持;当我们学习写字时,不断擦掉,不断重写,我们在坚持;当我们一遍遍的演算数学题时,我们在坚持;当我们记忆英语单词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与默写,我们在坚持。‎ 胡适曾经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的方面,是它的旁搜博览;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几乎要无所不知,精深的几乎要唯他独尊、无人能及”,“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的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有限时间里,我们需用心专一地去做任何一件事,使自己的人生繁华净水,流香溢梦。‎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怆,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悄然而逝,多少物流传百代,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铸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条文明长河中,有多少人因学习而改变了自己的历史,改写了时代的历史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任何学习和知识都需要努力和理解,人每走一步,都应该认真思考,有所选择,不能随波逐流,游戏人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