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刚强 强健 牵强 强词夺理 B. 处理 处置 处罚 处心积虑 C. 和平 柔和 和面 随声附和 D. 重视 繁重 慎重 重蹈覆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本题要求选择“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项,“刚强”和“强健”中的“强”都读(qiáng);“牵强”和“强词夺理”中的“强”都读(qiǎng)。‎ B项,四个词语的“处”都读(chǔ)。‎ C项,“和平 柔和 和面 随声附和”中的“和”分别读(hé)(hé)(huó)(hè)。‎ D项,“重视 繁重 慎重”三个词语中的“重”读(zhòng) ;“重蹈覆辙”中的“重”读 (chóng)。‎ 故选B。‎ ‎【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醇美 审叛 诘问 美不盛收 B. 伫立 荒诞 厮叫 滔滔不决 C. 慰藉 深邃 威慑 卧薪尝胆 D. 修葺 陪衬 棉延 沤心沥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形。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项,“审叛”中的“叛”应写作“判”; “美不盛收”中的“盛”应写作“胜”。‎ B项,“厮叫”中的“厮”应写作“嘶”;“滔滔不决”中的“决”应写作“绝”。‎ C项,字形全部正确。‎ D项,“棉延”中的“棉”应写作“绵”;“沤心沥血”中的“沤”应写作“呕”。‎ 故选C。‎ ‎3.下列各项词语中不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A. 稀疏——稠密 广阔——狭小 B. 稀薄——浓厚 从容——匆忙 C. 卓越——杰出 坦白——隐瞒 D. 敏锐——迟钝 庄重——轻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反义词含义及其特点的把握。所谓反义词,即意思相反、相背的词语。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项词语中不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本题重点在考查审题能力,“不能够完全构成”,就是指每项中的两组词语,全部是反义词的应排除,全部都不是反义词的排除。‎ A项,都是反义词,应排除。‎ B项,全都是反义词,排除。‎ C项,“卓越——杰出”是一组近义词;“坦白——隐瞒”是一组反义词。‎ D项,都是反义词。‎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深读透。‎ B. 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C. 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全面浏览,认真体会,切不可断章取义 。‎ D. 如果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 A项,词语符合语境。“囫囵吞枣”,本义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B项,词语符合语境。“束手无策”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C项,词语符合语境。“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D项,“事半功倍”,指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语境是是说,如果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就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用“事半功倍”在句中显然不符合语境,恰巧弄反了,应选用“事倍功半”。“事倍功半”,指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故选D。‎ ‎5.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运用 ②拓展 ③安排 ④控制 ⑤提升 可以说,是这些作品使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他们有的是_____了我的境界,有的是_____了我的思维,有的是在写作上给我启示——怎样_____结构,怎样_____文字,怎样_____节奏。‎ A. ⑤④②③①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⑤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词语运用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要求选择“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整段文字,围绕的是文学的魅力和作用。本题可按照习惯搭配的方式来思考和作答。“境界”显然需要“提升”;故第一空填⑤,从而排除BC两项;“思维”搭配的动词往往是“拓展”,即选②,从而排除A。而写一篇文章,要“安排”好恰当的结构,“运用”符合语境、语体的文字,并“控制”行文的舒缓节奏等。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②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 设问 对偶 比喻 通感 B. 反问 夸张 拟人 比喻 C. 设问 对偶 拟人 通感 D. 反问 对偶 比喻 通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自问自答,所以是“设问”。‎ ‎“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是对偶,如:“四海”对“九州”;“皆”对“同”;“不”“无”等。‎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金柳”比作“新娘”,故本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本身是嗅觉,在语境中仿佛是“渺茫的歌声”这正是听觉,由嗅觉到听觉,就是感官相通,即“通感”。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7.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 A. 航天探索给人类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航天探索带来惊喜和激动。)‎ B.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被故事迷住了。)‎ C.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爱像云彩。)‎ D.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能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证明。(智慧、能力需要证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句子主干的能力。压缩句子主干就是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删掉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或附加成分。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 ‎ B项,“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中主语是“我”,谓语是“迷住了”,这是一个被动句,“我”其实是被“主角”迷住了,而不是 “被故事迷住了”。‎ 故选B。‎ ‎8.下列各项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进会场,我们就听到了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B.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治乳剂疫苗。‎ C. 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D.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有无逻辑错误、句式杂糅等。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项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项,搭配不当,“听到”与后面的 “笑容”动宾不搭配,原句应删掉“和愉快的笑容”。B项,语序不当,应先“研制”,后才能“使用”,原句应将这两个词交换语序。‎ C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可删掉“在”或“使”。如果删掉“在”,主语是“列车长”;如果删掉“使”,主语是“爱迪生”。‎ D项,无语病。‎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B. 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C.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D.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具体而言:(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正确的书写位置;(3)注意标号与点号连用时的规范。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A项,歌曲名应该用书名号,故将“最炫民族风”改为《最炫民族风》;‎ B项,表示约数的数词之间不用顿号,即“五、六百”改为“五六百”。 ‎ C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项,“省略号”与“等”都表示无穷列举时,不能并存,原句可删掉“等”字,或删除省略号。 ‎ 故选C。‎ ‎10.将下列句子组合成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②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③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⑤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A. ②④⑤③① B. ①③⑤④② C. ②①⑤③④ D. ④②①⑤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本题选择“将下列句子组合成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特点,那就是肯学习从古至今的各种知识,从而形成新的创意。语段探究了创意出现的时间要么“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一句话要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富有创造力的人始终坚信“它一定会出现”。其中的“它”指的就是“新的创意”。所以③一定在①后,从而排除B项。第⑤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指的是“新的创意”,故“⑤”在①后。从而排除A项。③和⑤都有一个共性的词语“出现”:③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⑤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所以③是最后的情况,应放在⑤后,且是全段的总结,故排除ABC三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1. 对文中横线上文言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B.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C.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D.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12. 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度:测量 B. 坐:通“座”,座位 C. 反:反对 D. 遂:于是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横线句的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 ‎“郑人有欲买履者”是定语后置句,即“有欲买履者”与“郑人”不能断开,即排除AC项,而且在“者”字后断开,故排除AC。“自度”的的宾语是“其足”,故在“足”后断开,从而排除AB。“置之其坐”中的“之”,指鞋子的尺寸,“坐”通“座”,所以在“坐”要停顿。“至之市”和 “而忘操之”的主语都是“郑人买履者”;“至”的宾语是“市”;“操”的宾语“之”,指代尺寸。即在“市”后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C项,“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中的“反”,通“返”,意思是“返回”,而不是“反对”。‎ 故选C。‎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1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独酌( ) 信笺( ) 祈求( ) 掰开( )‎ ‎14. 根据下列词语解释从原文中找出对应成语 ‎⑴形容非常牵挂。( ) ⑵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 ‎15. 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一项是 A. 揭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 B. 揭示了游子思家的心理感受。‎ C. 作者喜欢诗仙李白的诗句是因为该诗句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D. 文中引用李白的诗句为下文做铺垫。‎ ‎16. 下列对文章中母亲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母亲是一个节俭、会持家,还有点小气的人。‎ B. 母亲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有教育智慧的人。‎ C. 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 D. 文中的母亲对子女有着无私、宽容的爱。‎ ‎17. 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18. 请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中“咀嚼”的含义。‎ ‎19. 概括文章的主题。‎ ‎20. 下列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议论文 B. 说明文 C. 散文 D. 小说 ‎【答案】13. (1). zhuó (2). jiān (3). qí (4). bāi ‎ ‎14. (1). 牵肠挂肚 (2). 迫不及待 15. A 16. A ‎ ‎17.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 ‎18. 这里“咀嚼”是回忆、回味的意思,表明母亲当年宽容无私的爱一直记在我心底,时时提醒我。 ‎ ‎19. 通过吃月饼、偷月饼、思念月饼,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牵挂感激之情。 20.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独酌中的“酌”读作( zhuó ) 信笺中的“笺”读作( jiān ) 祈求中的“祈”读作( qí ) 掰开中的“掰”读作( bāi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和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善于积累,在阅读题中要善于结合文本去品味和把握。题目要求:根据下列词语解释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成语。只需要回归文本,找到相关语句即可。牵肠挂肚就是“形容非常牵挂”的意思,词语在⑤段“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迫不及待”就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该词语出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这个画线句中。‎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题目要求选择: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结合“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以及下一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可知 A项,错在“揭示了作者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这个地方。从刚才的分析可知:第①段表现的就是我的“思念”之情,“孤独”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中母亲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从第六段“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这些语言描写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明知道孩子偷吃了月饼,却“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这表现出母亲的宽容;还可以圈出作者或他人的评价性语言,如第七段“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 A项,错在“还有点小气的人”这个地方。通览全文,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母亲是一个节俭、持家,对子女有着无私、宽容的爱,懂得教育孩子,有教育智慧的人。选项说她“还有点小气的人”是曲解文意,未能真正读懂文中的母亲形象和透彻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鉴赏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本题要求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第一句描写的对象是“我”,“迫不及待”“打开”是动作描写,写出“我”对月饼的渴盼;第二三句是从“月饼”的角度来写,“躺”“深情”“望着”,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人,此处用来形容“月饼”,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其中流露出我看见月饼时的欣喜之情。回答的时候,先把手法答出来,然后像前面解析部分那样思考,并结合语境形成文字即可。‎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本题要求,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中“咀嚼”的含义。“咀嚼”,本义是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有时候也可以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章或者是别的事物进行品尝和品读,从而领悟其中深层含义。文中“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中 “咀嚼”的意思是慢慢回忆和品味的意思。然后点出这个词语蕴含的情感,那就是对母亲无私的宽容的爱的铭记、珍惜和缅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先要梳理文章的脉络,弄清楚情节结构,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归纳主题。记叙文的归纳模式,常用的是:通过……的记叙或描写,表达……之情。本题要求概括文章的主题,首先,梳理脉络。从全文来看,文中是以“我”为视角,故可以从“我”的角度进行概括。第四段写“我”吃月饼,第五段写“我”偷月饼,第七、八段写“我”思念月饼。而“月饼”饱含着母亲对我们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然后用惯常的模式概括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文体及其特征的判断。中学阶段的常见文体,按表达方式分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按文体的社会功能主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曲、影视文学剧本等。不同要求选择“对本文的文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通过阅读可知,这是一篇描述作者真实经历的散文。本文通过吃月饼、偷月饼、思念月饼,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之情。文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情刻画出母亲是一个节俭、持家,对子女有着无私、宽容的爱,懂得教育孩子,有教育智慧的人。‎ 故选C。‎ 三、作文 ‎21.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每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地在成长,身体逐渐由小变大,行为也由幼稚无知,变为成熟懂事,在一连串的蜕变过程中,有冒险,也有惊喜。‎ 请以“走在成长的路上”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例文:‎ 走在成长的路上 我拎着包,走在一条或宽或窄的路上,不断捡拾,也在不断丢弃。也不知此路通往何方,只知道自己必须一直走下去,没有停留,亦没有回头。‎ 刚开始的一段路,包中只装着快乐与天真。‎ 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高兴着自己认为高兴的事。和一帮伙伴闹得天翻地覆,却毫不担心由此招来训斥。就这样快乐的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嘻嘻哈哈中对这段路也没有更多的留恋。‎ 下一段路依旧风景如画,包中却多了责任。‎ 一下子,就有了自己的目标。我对一切充满好奇。老师,同学,给了我又一个大而温暖的集体,我依旧快乐着,稚嫩的肩上却有了责任——努力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在经过一番夸赞后再接再厉,不断奋进。六年后的那一个夏天,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泪水溢满眼眶,却不曾滑落,尽管只是一次小小的分离。在这一段路程的最后,我装上了感伤。‎ 我现在走的这段路,有时会飘雪,有时会刮风。我的包里又装上了成熟,努力,感伤与彷徨。‎ 一路走得很快,因此,总会把一些东西落在身后。忘记了冬天飘雪的烂漫,缺少了春天花开的洒脱,只是将自己锁在一个空落落的房间里,努力,奋斗。身边开始多了一群朋友,似乎是在填补那些失物的遗憾,可那些失去的东西,从一开始,便被落在了身后。夜晚总显得如此寂静。我在尝试着辨出天那方的北斗七星,公园的灯火闪烁不停,一片绚烂。在从家到学校的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三年,却依旧不愿离去。这一段路很长,却又很短,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 这段路,我还在走着。我包里的东西,装得更多。一路捡拾,留下了许多。这段路上有过摔倒,却总会咬着牙爬起,依旧上扬嘴角,不愿放弃,因为漾着泪水的酒窝,是最美的表情。‎ 这条路,叫成长。一路走来,不知道前方还有多长,也不知道它会通向哪里。只知道在捡拾与丢弃中,马不停蹄,奔向前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由“每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地在成长,身体逐渐由小变大,行为也由幼稚无知,变为成熟懂事,在一连串的蜕变过程中,有冒险,也有惊喜”一句话拓展开去。“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感受着,而且必须面对的话题。成长的过程有喜有忧,有快乐有悲伤,有拔节的欢乐,也有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的困惑。为此,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感受人生成长路上的律动,正确面对成长的挫折与苦恼。‎ 立意角度:‎ ‎1.成长有欢乐,也伴随着忧伤;有喜有忧,有甜蜜,也有酸楚,这样的人生才会丰富。‎ ‎2.拔节的欢乐与成长的烦恼是我们青春时期永恒的话题。‎ ‎3.学会成长,更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素材积累:‎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世界游泳名将“菲鱼”菲尔普斯七块金牌得主同样被成绩束缚,沉浸在梦幻中。菲尔普斯在伦敦奥运会上大展拳脚勇夺七块金牌回国后不久,便传出他醉于夜店、毒品不能自拔,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愤和惋惜。事后,菲尔普斯认清了自己,并在全国人民面前诚挚地道歉,道歉内容之诚恳而深刻,赢得了全美人民的原谅。菲尔普斯从迷幻的霓虹中摆脱,突破了自我,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就是成长。‎ ‎3. 泰戈尔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经历是人生的必然,经历是人生的财富。经历能催熟你的心智,经历能滋养你的生命。阅尽千山万水,尝遍酸甜苦辣。行走在路上,这便是人生。4. 成长不仅是长高长壮,更是心智的成熟,是责任的担当,是奋斗的足迹,是人生向上向美的追求。‎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由“每一个人从出生后,就不断地在成长,身体逐渐由小变大,行为也由幼稚无知,变为成熟懂事,在一连串的蜕变过程中,有冒险,也有惊喜”说开去,引出人生路上的成长话题。文章要求写成记叙文,而且是命题作文。要求以“走在成长的路上”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首先要明白成长的内涵,然后写出自己或感受到的成长的故事,要注意符合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写出情节曲折的情节,写出波澜。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等手法来凸显情节的变化。还应该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从而打动读者。成长的路上,有很多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这些美丽的瞬间,并用自己的心灵和笔触描绘出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