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试题(八) Word版含答案
考生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XXXX,请及时领取。”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送货的电话却日益稀少,“不告而投”和“懒人快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 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但快递员存件需要付费,其中最小的格口费用是两角钱,中号的格口是四角钱,最大的格口是六角钱。虽然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进行补贴或者费用返还,但也有不少公司规定,快递柜使用费由快递员承担。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快递员愿意自掏腰包,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100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150到160个。在效率和成本压力之下,快件入柜也成了多数快递员的无奈选择。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年10月31日) 材料二: 快递送货上门、当面验货是基本要求。《快递暂行条例》对快件投递当面验收也有明确规定。有些价值较高的货品必须当面验收,如果不顾用户要求,将快递一律放到快递柜里让用户自取,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 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快递公司要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要求快递员在把快递放进货柜之前,先征得客户同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快递自动化、科技化软硬件的逐步升级,科学派单,提高快递员的工作效率。此外,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于一些大件物品、必须当面验收的物品及收件人主动要求送货上门的物品,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不能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0月30日)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丰巢快递柜取件时出现“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有市民质疑,丰巢快递柜存在诱导付费行为。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赞赏,亦可“跳过”直接取件。 10月9日,家住成都的周女士下班回家收取快递员暂放在丰巢快递柜的包裹时,发现屏幕上显示该件已保管7小时,需要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货。付款后回家上网搜索,才发现支付步骤是可以跳过的。 有用户吐槽称,丰巢快递柜默认提示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件,而“跳过赞赏”字样不但是灰色的,还又小又透明,网上误付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对此,丰巢客服回应称,存件大于等于7小时,丰巢快递柜确实会弹出赞赏打款的页面,但可以点击“跳过赞赏”进行免费取件,不会强制收费,即使超过24小时也不会强制收取费用。 丰巢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费模式的实施是实际运营中摸索出的必然结果。“由于市场巨大,快递柜投放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丰巢快递柜在免费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占柜’行为,为了提高快递柜使用率,公司逐渐开始对快递员收费。” 《电商报》了解到,《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201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对运营智能快件箱企业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保管期限内不得向收件人收费”。 另据了解,2019年9月25日,全国首张快递柜经营许可证诞生,由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 (摘编自“观察者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效率和成本压力,很多快递员自掏腰包使用快递柜投递快件,但不告而投的行为是违反有关规定的。 B.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 C.丰巢快递柜收费的理由是免费阶段出现大量的“占柜”行为,收费能提高快递柜使用率,收费是必然结果。 D.效率和成本的压力使快件人柜成为一种选择,而快递服务新规也使快件人柜这一行为日趋规范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 B.使用智能快递柜提高了派件的效率,存放超时收费也被部分消费者接受,但仍要事先征求消费者意见。 C.丰巢快递柜的诱导付费是针对存件大于或等于7小时的情况,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D.目前新规已明确智能快递柜收费需收件人同意,且要设定免收服务费的保管期限。 6.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 “道道菜都好吃!” 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 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內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 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直用到现在。 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 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名为“厨师的书法”,写厨师不言其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余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没有了,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C.文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 一个厨艺高超、书法精妙、淡泊名利、内心通透的人物。 D.结尾“道道菜都好吃”与开篇形成呼应,既突出了老余高超的厨艺,也有对他人生态度与境界的赞美。 8.老余为自己饭店改名为“途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途中”包含的意蕴。(6分) 9.本文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D.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15.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陷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之盛。 (2)《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琅琊山有明有晦、交替变化的朝暮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3)屈原在《离骚》中常用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其中用佩带香草香花来表明自己要修养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________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的魅力 。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古人视琴如圣物,________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 ,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________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________。因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若有若无 所以 徜徉 争奇斗艳 B.若隐若现 往往 陶醉 百花齐放 C.若有若无 往往 徜徉 百花齐放 D.若隐若现 所以 陶醉 争奇斗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B.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古朴、稳重、深远,如钟鼓之声 C.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散音古朴、稳重、深远,如钟鼓之声 D.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D.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至少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20.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你的表姐刚从湖北战“疫”归来,你通过微信向她发送了下面这幅题为《博“疫”》的漫画,请依据漫画内容写段文字,表达你的心意。不超过50字。(5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6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 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秋节前夕,家住南京某小区的于胜利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 答 案(八)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第三两段,原文为“‘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故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进行中日对比”说法错误,结尾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把中日进行对比,是运用举例论证。故选C。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它的外延大于‘国家’”的说法扩大了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选项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项,“若要……就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以偏概全,且“就能落实”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要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除了选项中叙述的内容之外,原文还提到“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不能仅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故选B。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表述绝对。材料一中说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补贴或返还费用,所以并不是使用快递柜产生的费用都由快递员承担。故选A。 6.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①快递柜取件在规定时间内是免服务费的,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②快递员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效率提高很多。③部分消费者对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④出台的一些管理办法促使快递柜提供商的管理逐渐趋于规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如原文中的“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100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150到160个”“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由此知智能快递柜存在并发展的理由,主要体现在快递柜的出现给消费者及快递员都带来一定的便利,并且已经被消费者接受。同时,各项制度的出台也为规范快递柜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错,一则生意并不琐碎;二则不是书法使他从生意中超脱出来的,老余不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厨艺上,都非 常超脱。故选B。 8. 【参考答案】①“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妙为满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②“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③“途中”包含老余对精神世界的观照重视。他注重自己的爱好,不以书法和厨艺博取名利,只求内心的愉悦和丰盈。④“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本题,先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妙为满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原文中“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起。 9. 【参考答案】①巧用比喻、反问等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气势。如用“如沐春风”“如浴温泉”形象写出老余聊天给人的温暖之感;多处连用反问,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气势。②口语和书面语、文言交杂使用,使语言通俗亲切又不失典雅庄重。如“怎么说呢”“比方说吧”的口语表达,使语言生活化,亲切自然;“何谓”“答曰”“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等文言、书面语的运用,使语言古朴典雅,意蕴丰厚。③长短句结合使用,使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如“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运用短句使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与长句配合,行文有变化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答整散句结合亦可)④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手法,有亲切感,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如老余回答“我”对“途中”这一饭店名字是何意的询问:“我老余……”这是采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介绍老余的技艺本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吻米叙述,自由灵活地反映出客观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语言特色题一般从风格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常见的风格有:质朴平实、华美精致、含蓄蕴藉、诙谐幽默、严谨准确、条理清晰等。手法方面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厚;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使用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句式整散结合,变化多姿;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容,富有诗意等等。答题的时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题,先从手法角度分析,“如沐春风”“如浴温泉”这是比喻手法。“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这就到顶了吗?”等都是反问手法,举出例子,点出手法,还要分析其效果。从语体角度分析,“怎么说呢”“比方说吧”等都是口语,“何谓”“答曰”等是书面、文言化的词语。这样交错使用,使语言通俗亲切又不失典雅庄重。从句式角度分析,“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是短句。“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是长句。这样使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从人称角度分析,“我老余……”是第一人称,介绍老余的技艺本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这样有亲切感,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齐王”是“谓”的对象,构成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选项BD;“车裂”做后句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A。句子翻译: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故选C。 11.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错误,“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故选B。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D项,“燕人对此深感叹服”错误,原文表述为“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并不是选项中的“燕人对此深感叹服。故选D。 13. 【参考答案】(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2)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说”,游说;“左右”,名词,左右的人,周围的臣子;“素”,向来;“习”,熟悉;“少”,动词,轻视,瞧不起;“弗”,表否定,不。(2)中,“困”,困窘不堪;“故”,所以;“望”,埋怨,责怪;“深”,深深地;“后”,方位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后面。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 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14. 【答案】C 【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误,两句中从“严霜结”到“白露唏”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化”。故选C。 15. 【参考答案】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分析的角度“对情感的抒发的作用”,答题 时首先要明确诗句的内容诗歌的情感,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重点从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景,写出游鱼、翔鸟自由自在、各得其所,借鱼和鸟表达自己的追求;下文“黍离”“式微”写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三四句写的游鱼、翔鸟对后文进行反衬,便于表达情感。 16. 【答案】(1)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蔽”“暝”“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若有若无:形容事物隐约不清或飘忽不定。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此处形容琴音的飘忽不定,“若有若无”更符合语意。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若有若无”。第二处,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根据原文“古人视琴如圣物,________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可知此处强调古人经常把琴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往往”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往往”。第三处,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根据语境,此处意指人们伴随音乐声在精神世界中闲游,“徜徉”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徜徉”。第四处,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语境是说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各个流派的发展繁荣期,“争奇斗艳”强调“争斗”,而此处强调结果,“百花齐放”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择“百花齐放”。故选C。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第一,根据语境,可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是总分式,而根据后文内容,三种古琴音色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散音、泛音、走手音。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二,后文“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本体+比喻词+喻体”的结构,为和后文保持一致,文中括号内的语句应该选择“散音如钟鼓之声”。据此可以排除B项。故选D。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高达”与“左右”前后矛盾,应删去“左右”或将“高达”改为“有”;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咏叹”前面加上“的”。修改后的语句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故选B。 20. 【参考答案】姐姐辛苦了!你们是勇敢的红十字卫兵,你们的围追堵截终究让病毒无处逃脱!欢迎姐姐凯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此题借围棋的“博弈”引申为对疫情——新冠病毒的肆虐的“博疫”。题干的信息:表姐是援鄂医疗队的一员,而图中的众多的“红十字”正是白衣天使们的象征,他们正全力围剿那个黑色的“新冠病毒”,图上那个类似于手势“V”的形状,预示着抗“疫”行动必将取得胜利。读懂漫画寓意后,重点是用简明的文字肯定、赞美以姐姐为代表的红十字卫兵的勇气、责任,最后是真挚的语言欢迎他们平安归来。注意字数的把控。 21. 【参考答案】①土气;②不流动;③熟人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 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乡土性的特点,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写的是乡土性的土气;第二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不流动性;第三层“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熟悉”的社会。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22.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立意时注意选好角度,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女儿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老人和女儿相结合的角度立意。参考立意:孝道不能敷衍、走过场,要常回家看看,正确看待“同城送月饼”,亲情需要沟通谅解,孝文化如何继承与弘扬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