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太原市2018-2019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 8: 00——10: 00)‎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 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 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 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来源。‎ B. 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来源,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 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 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 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 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 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表述绝对,原文说“或许因为”;C项,“将紫作为正色提倡”曲解文意,原文是“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D项,“没有等级的区别” 表述范围失误,原文说“没有严格的等级的区别”。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分析错误,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了解释“正色”与“间色”的意思。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项,“只要······就”‎ 推导绝对化。故选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我在等待, 在守侯着,我等待村庄回归, 等待那条融入我灵魂的河流。我用文字记录, 用文字去完成对一个村庄的坚守。我希望千百年后, 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村庄的子孙会在我显白的文字里寻到他们灵动跳跃着的那个绿色村庄, 尽管我不确定这块土地上还能不能生长出它的子孙, 照此下去!‎ ‎——题记 村庄是什么? 是水流潺潺, 遍地长满了野草与野花, 有山峦, 有梯田与瓜果, 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脸。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 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 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 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烦璪又无奈地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 转了一圈后, 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 一边哈达哈达喘着气, 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 从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 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 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 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骅犁, 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 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牛背上有一捆青草, 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 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当我一点点地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 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 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庄。‎ 多年来, 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 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 从城市到乡村, 再从乡村到城市。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 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我在这一头, 家乡在另一头。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 字, 针对这个村庄, 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 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于村庄的历史记录, 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 可见这个村庄在历史上, 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 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的百多户人家。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 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 被人像名贵古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许多年来,‎ 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 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还有沟里潺溽流淌着的小河。我是闻着它的花香, 吃着甜果, 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如今我的肉身走出了村庄, 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 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我一直被诱惑着, 我总惦记着, 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 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 用它的清波洗去我一路走来的风尘, 滤去我历经红尘的千百沧桑。‎ 只是, 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 小河干涸了。没有河水滋润的村庄开出了更多的花, 是变异的花, 无香无色。它结的果越来越少, 却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刺。村庄在时间久远的干涩与无情磨砺下, 青葱被一点点地锈蚀掉, 一天天地露出了它的瘦骨嶙峋, 像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贫病者。‎ 自此后, 我一直就在期盼, 期盼河流能重回我被时代割裂与瓜分了的村庄, 我等着它去唤醒村庄的沉寂, 去滋养灌溉, 去医治村庄的贫病。‎ 我在等着它回来, 而它始终没有回来。‎ 我等来的只是村庄刺的繁盛。尖锐的刺, 那么的醒目, 那么扎眼。‎ 我被村庄的刺扎得生疼。‎ ‎4. 下面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尘封的门”表明作者所描述的村庄不是现在的村庄, 而是已经失去了的村庄, 表达出作者对从前村庄的深深的怀念。‎ B. 作者写自己与乡村只有三十几分钟的路程, 却相隔两头, 灵魂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忽不定, 追寻不到梦寐以求的村庄。‎ C. “对一个村庄的坚守”并不意味着反对农村现代化, 它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朴素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的强烈追求。‎ D. 村庄长出的“刺”是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表现这样的村庄现状:经过现代化的开发而正在失去能够寄托自己灵魂的风貌。‎ ‎5. 文章标题以“失血”修饰“村庄”, 有怎样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 ‎6. 文中提到“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 这“温柔与明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概括并举例说明。‎ ‎【答案】4. B 5. 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村庄比拟为正在流血的人,更加形象地写出村庄受到破坏的状况;用“失血”具有警醒作用,有助于突出医治现代病或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主题。 ‎ ‎6. 自足自乐,鸡鸭牛狗、忙碌的女主人和叼烟袋的老汉构成了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人际和谐(善良守德):寡妇门前无闲言碎语,说明村民善良守德;环境优美,地处群山交叠、沟深林密处,有潺潺流水,有花香甜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灵魂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忽不定”曲解文意,原文说“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失血”是用来描述人的,人失血过多,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这是用拟人手法,写出 “昔日温柔明丽”的故乡由于过度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以致小河干涸,青葱锈蚀的严重后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朴素的人文风貌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唤醒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贫病交加”的故乡的怀念,以及重新找回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温柔与明丽”出现在文章第五段,这一段是对第二、三、四段的总结,所以只需要对这三段的内容进行提取和概括。这三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往昔村庄的风土人情,第三段描写了乡村小院宁静的场景,第四段描写了“寡妇三翠家” 紧闭门户的自尊和院内的生机,第五段描写了田间的祥和宁静。这三段都描写了昔日村庄特有的风貌,也就是“温柔与明丽”的具体体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鉴赏标题的作用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乾祐初,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世宗镇澶渊,署为牙校,入尹开封,留翰在镇。会太祖寝疾,翰不俟召,归见世宗,密谓曰: "主上不豫,王为冢嗣,不侍医药而决事于外廷,失天下望。 "世宗悟,即入侍,以府事属翰总决。及世宗即位,补供奉官,从征高平,参豫谋画。寻迁枢密承旨,护塞决河。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 "贼以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 "因不之罪。乾德二年,太祖亲征西蜀,涧谷深险,翰令凿石通道,师旋以济;诏兼西南诸州转运使,自石门径趋归州,饷运不乏,由夔、万入会王全斌军,成都以平。时全师雄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讨平之。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师还,迁蔡州团练使。开宝二年,从征太原。又从征幽州,率所部攻城东南隅,卒掘土得蟹以献。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淳化三年,卒,年六十九,赠太尉。‎ ‎(选自《宋史·曹翰传》,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B.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C.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D. 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8.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上不豫,王为冢嗣 冢嗣:嫡长子 B. 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 优容:优厚宽容 C. 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 乘传:乘坐驿车 D. 狱具,当弃市 弃市:游街示众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翰年轻气盛,后得赏识。他年轻时担任小吏,因盛气凌人,不被乡人赞誉。后周太祖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隶属周世宗军中。‎ B. 曹翰审时度势,敢于独断。他去朝见皇帝,正好碰见被押送回京师的降卒,担心降卒劫持兵器发动叛乱,便假称诏令杀掉了他们。‎ C.‎ ‎ 曹翰有智有谋,战功卓著。吕翰占据嘉州叛乱,曹翰得知叛军大约三鼓时攻城,便在二鼓时发兵,最终大败叛军,平定剑南。‎ D. 曹翰征敛繁重,政事松弛。被告发后受到审讯,得到皇帝的宽恕,只是被削去了官职,流放他乡,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尉之职。‎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必修二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贼以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 ‎(2)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选自《兰亭集序》)‎ ‎【答案】7. A 8. D 9. C ‎ ‎10. (1)敌人因受困才归降我军,并不是心服,我军所得兵器都在正阳,如果被他们劫走,这样就又生出一个淮南来。‎ ‎(2)正赶上汝阴令孙崇望到朝廷,告发曹翰私卖兵器,所作所为大多违法。‎ ‎(3)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蟹水物而陆居”中的“而”表转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况”一般用于句首,之前断开,排除B。这句话意思是:曹翰对诸将说:“蟹本是水中物却住在陆地上,这是失去了它本来的生存处所。而且蟹多脚,敌人的援兵将到,此城不可进占的征兆,况且蟹者解也,难道要我们班师回朝吗”。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做本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D项,弃市,杀于市中,以儆吓后来者。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在二鼓时发兵”理解错误,原文说“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意思是,曹翰诫令知更慢些报更,到天明时还是二鼓,敌军还未聚集就散,趁机打败叛军。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以,因为;苟,如果;为所,被动句的标志;是,代词,这。(2)要点:会,恰逢,正赶上;诣阙,到朝廷;市,交易,商品买卖。(3)要点:与,结交,交往;俯仰,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参考译文】曹翰,大名人。年轻时任郡小史,喜欢盛气凌人,不被乡里人赞誉。乾佑初年,后周太祖镇守邺地,与他谈话后,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隶属养子后周世宗军中。世宗镇守澶渊时,署任曹翰为牙校,入京任开封府尹时,留曹翰在澶渊节度府衙。适逢太祖卧病不起,曹翰不等到召见,就回京来见世宗,秘密地对他说:“皇上有病,您作为储君,不在宫中以医药侍奉皇上而在外廷处理政事,失去天下人的希望。柴荣醒悟,立即入宫侍奉太祖,把府事托付给曹翰总体处理。等到世宗即帝位后,补任他为供奉官。曹翰随世宗参与高平之战,参与谋划军务。不久升任枢密承旨,负责堵塞黄河决口。世宗攻打淮南,留有一千多副铠甲在正阳,不久俘得降卒八百人,集中送回京师。当时曹翰正好从京师来朝见,经过正阳十几里处遇到他们,考虑到降卒会抢劫, 兵器叛乱,就假称诏令杀掉他们。等见到世宗时,曹帕把事情详细汇报,世宗不高兴。曹翰说: “敌人因受困才归降我军,并不是心服,我军所得兵器都在正阳,如果被他们劫走,这样就又生出一个淮南来。”因此,世宗没有怪他。乾德二年,太祖(赵匡胤)亲自征伐西蜀,涧谷深险,曹翰下令开凿山石通道,部队不久得以经过;诏令曹翰兼任西南诸州转运使,从石门直接到归州,粮草运转不绝,由變、万前进与王全斌会师,成都得以攻克。当时全师雄拥聚十万兵马占据郫县叛乱,打算窥伺成都,曹翰率兵讨伐平定了他们。不久,军校吕翰杀死武怀节,占据嘉州振乱,曹翰及诸将攻夺了嘉州。侦察得知叛军大约三鼓时回来攻城,曹翰诫令知更慢些报更,到天明时还是二鼓,敌军还未聚集就散,趁机打败叛军,剑南于是被平定。部队回师后,升任曹翰为蔡州团练使。开宝二年,眼从皇上征讨太原。又跟从皇上征讨幽州,率领所部兵马进攻城东南角,士兵们挖地时挖到一只蟹献给他。曹翰对诸将说:“蟹本是水中物却住在陆地上,这是失去了它本来的生存处所。而且蟹多脚,敌人的援兵将到,此城不可进占的征兆,况且蟹者解也,难道要我们班师回朝吗?”后来果然应验。曹翰在地方任官时间长,横征暴敛,政事因此废驰。赵光义因为他有功于国家,每次都宽容了他。正赶上阴令孙崇望到朝廷,告发曹翰私卖兵器,所作所为大多违法。诏令派遣御史滕中正乘驿马前去审问,案结后,判决杀头,赵光义宽宥他的罪过,只削去他的官爵,把他流放禁锢在登州。淳化三年, 曹翰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封为太尉。‎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戍妇明知文夫守边不能归,却仍为他准备寒衣,写出思念的伤痛。‎ B. 三、四句写经长期分离,越近苦寒,思念越深。一“况”字,让情感表现得更浓。‎ C. 五、六句写戍妇宁肯放弃捣衣,也要写一封家书寄往边关,把感情推向高潮。‎ D. 诗歌构思奇巧,以“捣衣”为题,却不直接描写捣衣状态,而是突出戍妇内心世界。‎ ‎12. 戍妇为什么要“用尽闺中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1. C 12. 为的是让远方的亲人能从空中听到自己捣衣的声音;明知远方亲人听不到还要用尽力,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强烈的悲情。‎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五、六句写戍妇宁肯放弃捣衣”理解错误,“宁”意思是“难道”,五六两句的意思是:怎么能因为疲倦就放弃捣衣,一定要把寒衣寄给边关的丈夫。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同时关注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这句话意思是,思妇用尽了所有的力量,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思妇寄一腔苦情于捣衣,盼望丈夫能够听到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这样描述,从侧面传达出思妇爱情和苦心,使全诗情感的表达显得含蓄浑厚,更加动人。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赏析诗句的作用,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结尾,注意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两句是“ 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山势交错的两句是“__,__”。‎ ‎【答案】 (1). 不吾知其亦已兮 (2). 苟余情其信芳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其岸势犬牙差互 (6). 不可知其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沧、粟 、差互。‎ 三、 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14.下列各句中, 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华中师大的文化素质教育, 不是培养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而是拥有创新精神的奋斗者、改造世界的实干家。‎ B. 曾几何时, 很多影视行业人士认为主旋律的投资价值不高, 然而德丰影业通过多年市场调查发现, 主旋律作品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 C. 作为首批入住的居民, 在这第二次分房中, 他主动到现场宣传, 不胜其烦地邀请居民上门, 消除他们对新房质量的疑虑。‎ D. 要说在太行山区, 当地村庄常见的是砖砌泥顶的四合院建筑, 但王硇村却卓尔不群, 到处是鳞次栉比的石楼建筑。‎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使用正确;曾几何时,指过去没多久,望文生义;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合语境;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使用对象错误。故选A。‎ ‎15.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熟悉美国法律的司法研究博士游天龙称, 美国警方逮捕相关案件的证据标准很低, 嫌疑人被逮捕不等于犯罪行为成立。‎ B. 不少高校认为, 只要教师科研做好了, 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作为科研生力军能出成果, 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不远了。‎ C. 从启动秋冬季首轮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以来, 河北严查违法问题。近日, 3 家企业因拒绝环境执法检查, 涉事当事人被依法拘留。‎ D. 一些地方领导面对压下来的改革任务, 务虚不务实, 往往只是召开会议, 宣布一下, 而不深入研究, 真抓实干。‎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搭配不当,“逮捕”和“案件”不搭配;B项,“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作为科研生力军”搭配不当,删掉“教育”;C项,中途易辙,改为“因3 家企业”。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下列语段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巴金忘情地投入他所构设的青年文学世界,那种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 是( )能唤起年轻人共呜的。巴金早期的作品( )不算精美圆熟, 特别是包括《家》在内的早期小说, 不属于那种可以反复去推敲细读的作品,( )其单纯、朴素、流畅, 激情充溢, 以情动人, 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 )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 如行云流水, 汪洋恣肆, 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A. 尤其 虽然 但 及其 B. 特别 的确 但 以及 C. 尤其 的确 因 以及 D. 特别 虽然 因 及其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本题考查连词的使用,所以解答本题应关注上下句的关系,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特别”“尤其”都可以修饰动词及动词短语,但 ‎ ‎“特别”修饰动词时,有“特地”“着重”义,而“尤其”无此义,根据语境应选“特别”;“虽然”是连词,表转折,“的确”是副词,表示十分肯定,根据语境应选“的确”;“但”表示转折,“因”表示因果,根据语境,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所以应选“但”; “及其”是一个复合词,“其”指代二字前的事物,“以及”是连词,连接同类事物,根据语境应选“以及”。故选B。‎ ‎17.请仿照画线句的句式, 在横线处再续写两个句子, 组成语意完整的一段排比句。‎ 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节。读沙漠, 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答案】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仿写的句子既要与所给句子结构相同,形式一致,同时也要找准仿写点。本题要仿写的句式是“读······,读出了它······”,只要在这个句式中加入意象及与与意象精神特点相关的词语即可。‎ ‎【点睛】仿写句子题,要在下笔之前审清所给例句的主旨内容,做到内容一致、感情一致、风格一致;审句式结构,是复句,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是单句,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应相一致。审修辞格式,做到修辞一致。‎ ‎18.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中, 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后, 卡西莫多做了什么?‎ ‎【答案】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尸体被拉走,悲痛欲绝,他把真正的凶手神父从圣母院的顶层扔了下去;卡西莫多找到放置艾丝美拉达尸体的地方,紧紧地抱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死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对名著本身有较深的阅读印象,并且要尽可能多的熟悉对作品的相关分析与鉴赏。答题时,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确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这一情节在《巴黎圣母院的》第十一卷第二章,卡西莫多的行为可以从这一章和第四章里寻找。第十一卷第二章,当爱斯梅拉达被处于绞刑时,卡西莫多把副主教克洛德推下顶楼;第四章,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有两具骷髅,“一具搂抱着另一具,一具是女的······另一具骷髅是男的,脊椎歪斜,头颅在肩胛里,一条腿比另一条短,而且,颈椎丝毫没有断裂的痕迹,因此断定,这具尸骨生前那个人是自己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根据这个情节可以推测,在爱斯梅拉达死后,卡西莫多找到了她的尸体,也一起死去。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四、写作(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政协委员赴河南、黑龙江, 内蒙古考察团撰写的考察报告, 指出了当前京剧的五大困难:“一是经费严重短缺, 二是艺术水平下降, 三是演出队伍不稳, 四是观众流失严重, 五是缺乏演出场所。”京剧尚且如此, 中国传统戏曲的困境可见一斑。一些人士呼吁拯救戏曲。‎ 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意见, 明确提出, 2017 年, 在试点基础上, 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 1 场优秀戏曲演出。‎ 清代初期, 安徽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 后来徽班入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 大获成功。道光年间, 先后进京的湖北汉戏演员进入徽班, 徽汉和流, 又吸收了其他曲种的腔调, 最终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一一京剧。‎ 看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认识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最好的拯救是发展 我们经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戏曲遇到的问题当然要在发展中解决。靠钱来拯救,救得了一时,救不了永久。‎ ‎ 戏曲要发展,首先得有人看。在文化作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戏曲是不现实的,但戏曲如果没人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大浪淘沙,能留存下来的当然是精品。那些已经没有受众或受众很小的剧种也没必要拯救,对于死亡的艺术,正就是没有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戏曲要适应变化了的现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受众。戏曲进校园也不能成为逼学生接受,而应成为让学生喜欢。‎ ‎ 戏曲要发展,就要有好的创作。年青一代主要不是因为看不懂戏曲而不喜欢,而是因为对这种形式不习惯而不喜欢。传统经典剧目、著名戏曲选段,往往缘起于中老年人的青春情结和怀旧心理。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些作品则存在疏离感。为了争取更多受众,我们在关注传统的同时,也要把更多的视线投到现实题材上来。多创作新本子,多关注基层民众,多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如果一说戏曲,给人的印象就是那几出老段子,没有新故事,新面孔,新唱腔,要让人们喜欢戏曲是困难的。‎ ‎ 戏曲要发展,要有兼容并包的创新意识。兼容并包并非什么都要,而是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你看,京剧并不是北京的本土剧种,它是在徽汉合流并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国粹并不追求纯粹,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创新从来没有停止。梅兰芳在演技上不分派别,不立门户,把昆曲的表演形式引入京剧;梅葆玖在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尝试,把交响乐引入京剧,他还在自己的节目中使用了3D动漫影像,增强了京剧的时代感。正是这种不断求新的精神,才让京剧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扬光大。‎ ‎ 戏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大量财力的投入,更离不开人民和市场的检验。离开了人民的喜爱,离开了市场的培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而发展才是最好的拯救。这种认识当然不只适用于戏曲,也适用于所有的领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是一道时评类作文题,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三段内容都在谈一个话题:如何拯救或发展戏曲或京剧。第一段:戏曲发展困难,呼吁拯救。第二段:戏曲进校园,让年轻人喜欢。第三段:京剧的发展离不开兼容并包。所以参考立意为:1.最好的拯救是发展;2.(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兼容并包;3.优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接受。专门谈京剧或戏曲可以,拓展谈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从媒体、受众和社会风气的角度进行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